长沙中考押题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1页
长沙中考押题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2页
长沙中考押题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3页
长沙中考押题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4页
长沙中考押题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培训班中考押题长沙马思特长沙中考押题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 本卷分试卷和答卷。答案写在答卷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30分。一、基础与积累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或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A、惬意(qi) 恣雎(su) B、陨(yn)落 心无旁骛(w)C、强聒(gu)不舍 缄(jin)默 D、剽悍(pio hn)凛冽(ln li)2、下面是一则新闻,最合适的新闻标题是( )2分(2010年03月20日 金融界网站 )国家发改委、青海省政府昨日联合召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3月15日国务院批复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的批复必将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柴达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占地25.6万平方公里,土地大多为盐泽、戈壁等未开发利用地,是国内面积最大、唯一一个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同时,该地区有利于区域性大规模整体开发、多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特别适合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四是该地区在资源开发、工业发展尚处于起始阶段。A、 国家发改委、青海省政府昨日联合召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B、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C、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获批D、 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央视女记者非亚(真名刘薇)在试图和另外一名男子救助车祸中被困人员时,不幸被后面驶来的车撞倒身亡。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值得可歌可泣。B、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C、临近毕业,我们更要与班级的每一个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D、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的重视。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2分A、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市举行,届时,世界各地将有不少人趋之若鹜。B、这些海归们毕竟文化层度高,修养好,他们组成的团队成员之间,相敬如宾。C、考试时,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细心答题,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会影响得分的。D、改建后的商业大厦美轮美奂,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目光。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 )2分A、余挐一小舟 通“桡”,撑船 选贤与能 通“举”,推举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B、长跪而谢之曰 (古)道歉 (今)感谢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见识短浅 (今)品行言行等恶劣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大腿 (今)臀部 右备容臭 (古)气味,这里指香气(今)臭味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通“僵”,僵硬 自董卓已来 通“以”其真无马邪 通“耶”,相当于“吗”舟首尾八分有奇 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D、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野芳发而幽香 开放 扶苏以数谏故 缘故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 故克之 所以 两狼之并驱如故 旧,原来6、以下是某中学对学生“好的阅读习惯”调查(调查人数:300)后的情况显示。从直接呈现该表格信息的角度做概括,最精当的一项是( )2分调查内容 调查情况 经常做 偶尔做 不做积累词汇做摘录笔记 13 42 45动笔勾画圈点批注 15 25 60遇到不懂的词查字典 17 50 30A、“积累词汇做摘录笔记”的,“经常做”的为13,“偶尔做”的为42,“不做”的为45;“动笔勾画圈点批注”的,“经常做”的为15,“偶尔做”的为25,“不做”的为60;“遇到不懂的词查字典”的,“经常做”的为17,“偶尔做”的为50,“不做”的为30。B、该中学学生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老师要加强引导。C、真正符合该中学学生阅读的文章、书籍不多,校领导要注意调整。D、该中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二、阅读与欣赏50分(一)10分7、古诗文默写(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2)、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4)、迷津欲有问,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5)、 ,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独怜幽草涧边生, 。(韦应物滁州西涧)(7)、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8)、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9)、在你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怎样正确对待的优缺点呢?论语中的“ , ”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二)3分8、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惠子相梁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仰而视之曰 (三)3分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2分A、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B、诗人用 “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炼入诗句,使冶炼场面卓然生辉。C、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唱的歌是什么歌名呢?诗歌中有明确交代,仔细阅读就可以看出来。D、这是一幅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10、简要回答:为何称为“赧郎”?1分答: (四)10分秦时妇人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3分)A、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详细 )B、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暂且 )C、有妇人,并衣草叶( 衣服 ) D、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侍奉 )12、选出与“以草根哺之”中 “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愿借子杀之 C辍耕之垄上 D何陋之有13、翻译下列句子。(2分)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14、通读全文,你很容易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类似的文章,请写出篇名,并写出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任意一点相似之处。(2分)篇名 相似处 (五)6分科学家找到从源头锁定病菌的方法 卡里利德森 在人类与细菌间展开的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中,形成“生薄膜”的能力一种嵌入粘液性矩阵的大型微生物聚集体是有机体用于攻击免疫系统、抗生素和其它威胁的重要武器之一。但是,最近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生物膜在细菌抵制抗生素作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人类在击败细菌的道路上或许进入收尾阶段。 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当病菌作为独立细胞处于游离状态时最容易受到攻击,而当其一旦结束“浮游状态”在适当位置稳定下来无论是在轮船的船身,还是在人体的肺部就很难再受到攻击,并且其后会在结合致密的生物膜中聚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会激活类似于细小水泵的结构,驱散抗生素的作用,并且分享能够针对药物提供保护作用的基因,降低新陈代谢速度或是进入休眠状态,使自己免于被杀死。 研究人员称,答案在于找到能够破坏生物膜的物质。 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生物膜专家戴维戴维斯说:“自巴斯德时代开始,我们就在致力于消灭和控制浮游细菌,但是我们在控制和了解生物膜细菌方面的成就有限。现在,我们在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这曾经是人类的灾难源泉。目前人类面对的那些数量多得难以置信的会使人体虚弱的慢性细菌感染疾病,通常都与生物膜有关。” 臭名昭著的细菌感染通常来自于绿脓杆菌,这种病菌能够感染肺部,使人体变得虚弱,甚至能使囊性纤维变性患者丧命。这种病菌会在监狱、医院甚至沙滩传播。 鲍氏不动杆菌(又名AB菌)感染,也会在受伤士兵中传播。和鼻窦炎和耳部感染这些更为普通的感染一样,这种感染可能也是由生物膜引发的。 三月版的细菌学杂志刊登了戴维斯利用病菌自身的化学信号迫使生物膜分解可研究。生物膜会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自动进行分解或合成。戴维斯和他的同事已经发现了一种以脂肪酸形式存在的化学信号,这种信号能够“通知”病菌进行分裂。 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托尼罗密欧认为,这项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并且表示发现生物膜的确切形成形式和原因更为重要。1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属于事理性还是事物性说明文?(2分) 16、“因此,人类在击败细菌的道路上或许进入收尾阶段。”加点词语为何不能去掉?(2分) 17、目前,绞杀致病菌破坏生物膜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请根据上文简要回答。(2分) (六)6分疯狂粉丝的背后一项媒体联合调查结果称,目前中国粉丝的数量超过两亿人。“粉丝”已替代“追星族”,而成为所有人、事、物的迷恋者、狂热者、喜爱者、支持者的统一代名词,成为狂热迷一族的最强代名词。 “粉丝”,已然成为一种无孔不入的现象。正如西方一位文化批评家所言,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渴望更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价值观念的尺度已完全改变这个“渴望更新的世界”,因为人类的生活和渴望,不仅每日是新的,而且,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化。伴随着当今娱乐时代产生的“粉丝”群体出现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粉丝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新文化。 无论健康、极端,还是疯狂,粉丝文化受到公众的广泛承认并迅速蔓延。2006年8月出版的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用许多词条来解释、说明追星现象。这或许意味着,“粉丝文化”开始通过教育的通道,走上中国文化的“正文”。 事实上,真正应该担心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种选秀活动中越来越猖獗的“粉丝秀”,即各个媒体开始关注的所谓“职业粉丝”现象。2007年3月31日环球人物的报道说:台上选手谈笑风生,台下“粉丝”则服装统一,加油助威,他们会为了选手的一次情绪波动而微笑、哭泣中国人突然被“粉丝”的疯狂举动镇住了。但如果你真以为这些选手魅力无边到让人一见钟情,那就大错特错!他们从素不相识的面孔一夜之间成了“万人迷”,全仰仗“职业粉丝”。据调查,“职业粉丝”大多来自13岁25岁之间的年轻人,身强力壮,有饱满的精力,洪亮的嗓门,热爱“粉丝”职业。他们接受的训练,就是揣好某个明星的照片,认准模样以后,在他每次公开亮相的时候,忘我投入外加歇斯底里地欢呼对方的名字。而“职粉”也有自己的等级,最普通一级就是举举海报,喊喊名字,为选手造势、造人气。中级“粉丝”就有技术含量了:他们前赴后继地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个人网页、博客,拉高人气。顶级的“职粉”,甚至能与选手和主办方保持紧密联系,指挥“粉丝”、组织拉票、制作宣传品、与其他选手的“粉丝”团合纵连横。 当然,活儿不能白干,视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现场表现拿赏钱。当曲终人散之际,职业粉丝们擦干眼泪,润润喉咙,带着兴奋后的疲惫,从顶级“职粉”那里领薪水。 如果说,“职业粉丝”也是泛娱乐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谋生手段,它在经济层面是无可厚非的,凭汗水、凭泪水、凭气力吃饭,没什么不妥。但毕竟,“职粉”以金钱打破了开蒙时期粉丝文化的纯粹度,似乎有违娱乐精神的初衷。 很多人对越来越职业的“粉丝精神”表示担忧,也有粉丝开始反思自己的“职粉”身份。一位曾经沉迷超女拉票的粉丝对记者说:“我们的痴情只会变成商家和高层捞钱的筹码。偶像说一句支持我,我们就蠢蠢欲动,却不知道后台是谁在数钱数到手软!” 18、文章第段开头说:“事实上,真正应该担心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之前的一个问题是什么?(2分)_19、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2分)_。20、文章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七)12分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 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十几天后,老妪走了。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21、仔细阅读全文,回答:文中对老妪的肖像描写用了什么方法?这样描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各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3分) 22、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2分) 23、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3分) 24、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25、下面对标题中“风景”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2分)A.显示乡村旅游业的独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