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探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杨 蓉【摘要】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是从先秦时期形成,又经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流传至今并影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对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判断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取向。本文将从人与神、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三个角度对中国传统价值的内容作进一步探究。【关键词】中国传统;价值观;人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及个体存在方式与意义这三大问题时形成的 、价值取向,基本价值以此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信念。1、 人与神的关系原始宗教人们意识出现了意识上的“神”要上溯到远古的殷商时代,这其中既有众多的自然神,也有死去肉身的祖先神灵,还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就是上帝。(1) 神的分类神的意识在商周时代的人们意识里根深蒂固,此时,也对神的类别进行了划分: 天神、地袛、人鬼。殷周时代,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就形成了一个天神体系。人们对众多天神的崇拜皆起源于原始自然的崇拜。而人们对地袛(即土地众神袛)的崇拜也是由自然崇拜开始的。虽然这一时期的土地众神袛来源各异,但都具有共通的自然属性。人们对人鬼的崇拜就是对祖先神灵的崇拜,这种崇拜与天神崇拜之间也存在着联系。(2) 人对神的崇拜祭祀殷周时期人们对神的无限崇拜,流传至今,形成了中国传统价值的第一个内容祭祀。祭祀的方式多种多样,产生的途径、施用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体现了殷周时代人与神之间的交流。1、 祭祀的目的人对神的祭祀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消除灾害,一个是祈求神的庇护赐予福佑。人们认为,与祖先神灵有着血缘亲情,被祭享的祖先神灵会顾及这种亲情,对其子孙赐予福佑。人们的祭祀活动除了自然崇拜,往往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祭祀神灵是为了现世的生灵。2、 祭祀的意义(1) 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是会死的,死后的人是在另一个世界。(2) 祭祀活动表现了血缘亲情的意义加重。仪式是这种亲情的寄寓,仪式中的礼节、供献反映人们意识中的血缘价值。(3) 祭祀的仪式和象征意义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而这种习俗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差别。2、 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可以说是传统价值观的根本特点。人们往往以此作为价值尺度,在认知、评价事物是也以此作为准绳。道德本来只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规范要求,但在中国传统价值观里已将其作为一种评价事物的标准。(1) 德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始至终到处主导位置,处理好人伦关系,指导人们行动的道德观念。“德”的要义是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内心自我修养,又要让这种修养知道自己的实践。强调“德”与“行”的统一,标志着具有极强性和实践性的伦理道德观念日渐成熟。在现代社会中,德几乎等同于道德,成为人们的评价事物的标准。(2) 孝、悌“德”观念的精髓是孝悌。“孝”、“悌”都是尊重长辈的观念。“孝”在整个中国传统价值观里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伦理道德观念。“孝”者从老从子,本意为子养父之意,强调的是子辈对父辈的服从和奉养。中国人强调尊重长辈是从周代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孝”的观念广泛流传,其意义也由善事自己的至亲长辈引申为孝敬他人长辈。“孝”观念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里最为核心的部分。“悌”的内涵是兄友弟恭,在子辈中维护长子的权威。这种价值观,是由弟在兄之下的人伦次弟演化而来。悌与孝两者相结合,形成孝悌观念现已完全演化成社会的伦理道德观。(3) 仁、礼、义“仁”是先秦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示的人本理念,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最高范畴。“仁”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无差别的境界。仁字的最初的意思是要爱惜仁的生命,由此发展成仁爱的观念。儒家倡导的仁爱观,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最高原则。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一个人遵循了“礼”和“义”就达到了仁。“礼”是社会秩序、关系、准则等的总称,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礼”由繁琐的祭祀典礼发展为意识观念,成为儒家推崇的礼学。礼不仅是社会的法度,更与天地自然等同起来,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最高法度。“义”是道德和精神的原则,是人们所遵循的合理的行为标准和相关的观念意识。儒家 所倡导的“舍身取义”将义发展成为一种伦理观念,融汇入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中。3、 人与自然宇宙人生从古至今,人和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一再探讨的问题。道家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而战国时代的荀子、唐代的刘禹锡等,肯定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显示出开发自然的进取精神。在古代汉朝,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关系,宋朝理学家朱熹则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中国古代哲学家讨论天人关系,目的在于寻求人生目标。 (一) 天命观和知命观 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过程中,最重视的莫过于生命的现象,人们对生命过程中的“生”、“死”认识体验最为深刻,产生了天命观。进而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就有了知命观。 1、天命观 人之“生”与“死”皆属于“天命”。所谓“天命”即上天赋予的使命。死亡这一生命旅途的终结,既亦属于天命所定。在中国古代,人性生命的意识是与“天”即自然法则的命运相结合的,人们认为“生”和“死”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而是由上天所赋予。对二者只是被动的接受。 2、知命观 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开始意识到生固然不可以选择,但死却可以由自己把握。知命观的产生让人们对死亡的被动态度有所改变。人一旦能自由把握住死亡,同时也就自由而最大限度的体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中国古人对生命这一过程经历了感性被动的到理性主动探索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价值观。 (二) 道 “道”是事物的存在的变化规律和原则 ,是一种直观的经验性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就对“道”有了认识。儒家的“道” 通常是指合乎礼义的原则,礼义的原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孟子强调以孝悌为本,是社会道义观念。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则认为“道”是比天地更为根本的存在实体。庄子也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存在实体。 其中,对现代影响最最具普遍意义的是社会道义的观念。社会道义是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判断事物的标准,违背社会道义的是不能被社会所认可的。 (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中国传统价值观里也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这些观念大部分都由生活中引申而来,有的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比如,“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示客观存在的一个基本观念。是指一切运动性的客观存在。表示器物制作标准的“则”引申发展为哲学观念,表示社会规范和自然规律,还指客观存在事物不变的自然规律。与地理相关的阴、阳二字引申为在哲学上解释自然界的互相作用现象。参考文献1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必考题
- 2026年绵阳飞行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年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新版
- 2026年宁夏中 卫 市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新版
- 2026年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新版
- 2026年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GB/T 20878-2024不锈钢牌号及化学成分
- 轮椅运用和床椅转移课件
- 高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第10章-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中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件
- SBAR交接班模式在临床运用
- 碎石临时停车场施工方案
- 静电消除作业指导书
- 华侨城集团领导岗位业绩考核管理规定
- 机械设备安全检查表88612
- 培智二年级体育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