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doc_第1页
在语文教学中.doc_第2页
在语文教学中.doc_第3页
在语文教学中.doc_第4页
在语文教学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追求 “青春之语文”。所谓 “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保持青春状态 ,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人生的青春状态 (即幸福人生 ) 做准备。文言是我国传统的文章形式,文言承载的民族文化永远是青春的。科学有效地学习文言是濡染学生精神、提升其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长期 以来 ,文言教 学往往在 “死于章句 ,废于清议”两个极端徘徊。课改之前,努力落实语言要素 ,帮助学生逐字逐句理解词句和进行语法章法分析 是文言 教学 的主要 任务 。这种 教法导 致学 生负担沉重。 “有言而无文”,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视文言学习为畏途。课改之后 ,文言教学改革的力度增大 ,教师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高层面的东西,学生学习兴趣足了,课堂生机有了,但是 “有文而少言”,直接导致学生文言基础不过 关 ,时尚 的课 堂并 不能遏 止学生 文言水 平的悄然下滑。正视文言教学的特殊性 ,扎实地立足文言之“言”,诗意地追求文言之 “文” ,激活文言的生命力 ,文言教学就有可能焕发青春。因此,文言教学必须开拓课堂和课外两个阵地。鉴于篇幅 ,本文仅谈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些探索。一、 情趣盎然地学习 “言”1 实词积累追求 “巧”文言教学要务 “实”,如果不重视基本字词的理解和积累,文言教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如学习 狼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巧妙地掌握字词 ,我设 计 了两幅错 误的 “杀狼 图” ,于 是有 了下面妙趣横生的学习情景: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应该是闭上才对。 “瞑”的意思是 “闭眼”。师:真仔细! 我们常说死不生 :瞑 目。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图中狼的神态太凶了,原文说 “意暇甚”, “暇”应该是悠闲的意思。师:我们常说 “应接不暇”和 “目不暇接”,其 中的 “暇”如何理解呢?生 :空 闲。师:还有哪些词语 中的 “暇”字有 “空闲”的意思?生 : 白玉无瑕。(老师在黑板上纠正对比 “瑕”和 “暇”的不同)生:刀的位置也不对 ,刀不应该劈在狼颈上,应该劈在狼头上。文中说 “以刀劈狼首”, “首”的意思是 头。师:和 “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生 :斩首 示众。师:一刀下去,结果该人生:身首异处。生:还有一处重要错误 ,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画中却砍在屁股上。(学生大笑)师: “断其股”中的 “股”难道不是屁股吗?生:不是屁股,是大腿 ! 我们平常所说的 “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师 :天啊 ! 这太 容 易理 解错 了,大家 一定 要 牢记 啊 !( 老 师引导学生说 出 “股 掌之 间” “股肱之臣”等词语 )这样设计教学 ,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合璧学生手眼心 1: 3 并用,和教师一起共同打通古汉语和现实生活的通道。2 虚词感悟追求 “化”虚词的学习是难点 ,但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虚词于无形 。 “化”在朗读中学, “化”在理解中学 ,那么 ,学生对虚词的体会也会非常独到。在 狼的学 习中 ,有这样 的教学片段 :师:读得还不够好,我们去掉 “矣、哉、耳”读一遍 ,比较 一下有这些词和没有这些词,句子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生:加上 “矣、哉 、耳”,嘲讽 的语气很浓。生:加上 “矣、哉、耳”,我似乎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彩,不过喝 的是倒彩 。师:对啊,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狼的什么态度?生:笑狼 !比起循规蹈矩、长篇累牍的讲解 ,这样的设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情趣和理趣。3句式理解追求 “活”对于文言句式 ,如果我们也尝试转换一下思,) 路,调整好方法,活学活用 ,学生 自会领悟其中精髓。请再看 狼的教学片段:生:图中的狼不应该趴在地上,而应该像狗一样坐在地上。老师理解错了 “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师 :哦, “犬坐于前” ,这个 故事 中没有狗啊,怎么跑 出狗来 了呢?生:不是狗,是像狗一样。师 :哦 , “犬坐于前” 的意 思是 “像狗 一样坐在前面” ,那 “犬牙交错”是什么意思 ,考考大家。生:狗的牙齿交错着。师:对吗? 再想想犬坐于前。生:像狗牙那样交错。师:真聪明! 再考考大家, “狼吞虎咽”是什么意思?生:像狼和老虎吃东西那样吞咽。师:对 了,对 了。弄懂 了意思,就不会读错了。来,让我们把这个难句的正确停顿读出来。(老 师指导学生反复读 “犬坐”句 )在 初 中阶段 ,不 用迫不及待 地提 出令 人生畏 的专业术语。活学活用 ,点到为止,学生的文言语感一定会得到加强。二、生动活泼地探究 “文”1在曲径通幽的美读中探究美读永远是文言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于漪老师曾批评 “课堂内只见题海茫茫,不闻书声琅琅”,对忽视朗读的课堂教学弊端揭示得入木三分,文言教学对此更需警戒。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章场面简洁,情节脉络清楚,矛盾集中尖锐 ,人物形象鲜明,文字以不艰深的对白为主,语言 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非常适合学生表演课本剧。我教学这篇课文的思路是请多个剧组表演后,用导演说戏、观众和演员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 “文言仿真”学习。从效果来看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 “读”的设计和理解进入文本深处为了充分挖掘朗诵的作用 ,我尝试过 “纯朗诵课 ” ,力图让 朗诵成 为课 堂教 学的主要 形式。如岳阳楼记的基本教学步骤有:赏读 :听著名 朗诵家 (童 自容或 者乔臻等 ) 的配乐朗诵。评读:畅谈对著名朗诵家朗诵的感受。创读:个人和小组自由设计朗读 ,然后展示、讨论。 (学生一般会采取复读、轮读、领读等方式 )联读:点题升华。维普资讯 我的感受是 :原来语文真的可以这样上 ,通过朗诵直入语言内核 ,深入作者情感深处。朗诵必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2,在咬文嚼字的巧思中探究经典文言作品往往惜墨如金 ,唯有披沙拣金地理解追问,文言之 “文”才会 自然凸显。我在上 湖心亭看雪 时 ,提出的 目标就是“咬文嚼宇读张岱”。第二自然段只有两三句话 。但我们反复揣摩 ,力争读出独特的感受。生 :我觉得他是 满心欢喜 的,因为他强饮 了“三大白”。三大杯啊,老师,这是货真价实的饮酒啊! 喝得多说明他心情愉快。 (学生笑)师:分析得好! 这个 “大”咀嚼得有意思!生 :我认为他 并不满心 欢喜。他是被金陵客“拉”着饮酒的! 说明他并不是很情愿。师:再咀嚼一下这个 “拉”字!生:从 “拉”字中我看出张岱并不是非常愿意饮酒。否则,他就会 自己主动进入酒局 了。生:而且他是 “强饮三大 白”,从这个 “强”字中可 以看 出他 多少有些勉 强。生 :我也认 为他 并不欣 喜 。你看 ,他是 “强饮三大 白而别”, “别”耐人寻味。张岱喝完就走 了,如果他很高兴的话,一定不会走。师:真聪明。如果欣喜 ,按照常理 ,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教学 小 石潭记 ,我采用学生 自读 自学的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以咀嚼 “小石潭”之“小”来检验大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3 在水到渠成的拓展 中探究经 典文 言富含 文化底 蕴 ,能够提 供 更多触 类 旁通、拓展开掘的机会 ,有利于帮助学生打通学科藩篱 ,提升学 习境界。比如学习 三峡,在引导学生体会苍凉之美方面我作了这样的探索:师:看来并非优美的、雅致的东西才能引起美感,让人伤心的东西也能引起美感啊,举个例子。生:杨柳岸晓风残月。师:有点相似,但和三峡之秋完全相同吗?生:不太相 同。情感是相似的,都很忧伤,但是景物不一样, “杨柳岸晓风残月”给人的感觉是柔美 中带着忧伤 ,不像 “林寒涧肃” “空谷传 响”那 般浩 大有气势。师:这位同学的感觉很准确。请大家不要忽略最后一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比如 “高、长、属引、空、久”等传达给我们的特殊感受。来,读一遍,这 话些词语都请重读。( 学生比较夸张地读了一遍 ) 设生:对 ,杨柳、晓风、残月很纤细柔软,而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却很肃穆高亢,两种忧伤的格调 蔓截然不 同。 毫师:好个格调 ! 我们学过的诗歌 中有你说的那 苹般浩大而非柔美的吗?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生:星垂平野 阔,月涌大江流。师:这让我想起 了一首北朝 民歌:敕勒川 ,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 学生一起动情背诵 )生: (恍然大悟的样子) 苍凉之美。师: “苍凉”是让人痛心却不会让人颓废的情感,它如洪钟大 吕,绝不仅仅是撞开情感的一扇小门,它撞开的是情感之堤,所以它伤而不悲、痛而不凄。大家不是非常喜欢 射雕英雄传吗,它的主题歌中唯一一句写景句 “黄沙路万里,关山月朦胧”就是充满苍凉之美的诗句,这个背景让 射雕英雄传的故事荡气回肠。这是崇高美的一种!可以说,经典文言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学、美学、历史、哲学资源库 ,沉潜其中,反复玩味,然后思接干载,虑通万里 ,文言学习就会月明风清,天高地迥。4 ,在摇曳生姿的活动中探究现代文教学讲究常式与变式的结合 ,文言教学更是如此。前文提到的用 “演戏说戏”的方式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用全美读的方式深入 岳阳楼记都是教学变式的体现。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 观潮一文的气势与文采 ,我让他们一边 “观潮” ,一边 “对对联”。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诵课文 ,直到几能成诵。然后和学生一起回顾古诗文中的著名对子。最后老师示范 ,提出要求 ,鼓励学生只要达到 “宽对”即算成功。这种方法让 观潮的学习充满了青春激情。学生以课文为材料对出了二十多副对联,真是精彩纷呈。简单的如: “玉城”对 “雪岭”, “鲸波”对 “鲨浪”。复杂的如:艨艟好斗 ,舞旗鸣鼓 ,分合五阵之势,倏尔黄烟四起 ,一舸无迹。吴儿善泅,批发文身,出没鲸波万仞 ,霎时腾身百变,干种风情。横批:天下伟观 ,维普资讯 28(作者黎斯豪 )宋周密观潮下笔如鲸波雪浪今学子赏文出口似锦绣华章(作者张慰慈 )逆 向翻译 ,追 根溯源 ,以今 证古 ,古 为今用文言教学的变式越丰富,文言教学就越有可能焕发青春气息。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经典的优 势在于历经千锤百炼后价值得到公认,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研究资料汗牛充栋 ,教师极易沉溺于他人的思想中,失掉自己对文本的真切感受。因此忌因循守旧,求别开生面,忌浅尝辄止 ,求追根溯源 ,应该成为我们教学文言文本时的第一追求。通过对文言文本的多角度阐释和深度解读赋予文言学习以青春激情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经过钻研教材 ,我发现 陋室铭 和 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它们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堂进行 ,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 ,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以下实录的是第二课 时。第一部分 蓄势 :走进周 敦颐的精神世界师:第一节课 ,陈禹杭就 爱莲说 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关于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安排的问题。同学们的争论很激烈。王悦同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这节课 ,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讨论。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 ,有些同学不同意。看来,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如何,大家分歧还很大 ,现在诘大家在文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生 :我认为周敦颐很欣 赏陶渊 明。从 “晋陶渊明独爱菊”一句可以看出来 , “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 ,看来这 “独”有与众不同之意 是褒义。师 :“独 ”是独特 ,独到 ,“独 ”是特立生:独行。师:我想到毛主席 沁园春 长沙 的第一句就是 “独立寒秋”。好一个 “独”!生:周敦颐称菊花为 “隐逸者”,就是 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师:隐逸者? 注意 ,为何不说是 “花之隐者”呢 ?生: “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 “隐逸者”,看来对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生 :周敦 颐只在最 后一句 “牡丹之 爱 ,宜乎众矣 ” ,用 “矣”宇加 重情感 ,表达 了深 深的惋惜 之情,而对 “菊花”的表达比较庄重,只是说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陶渊明绝无贬义。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看来,作者写陶渊明绝非反衬 ,而是正衬。写陶渊明只是铺垫 ,是为了更好地表现 自己。在周敦颐的眼里 ,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呢?生 :他 自己更美。( 学生笑 )师 :那好 ,假如你 是周敦 颐 ,请结 合文 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 引导学生再 次大声朗读 “予独爱”一句 )生:我像莲花一样高洁,生活在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生:我的美名远播 ,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越远越沁人心脾。生:我庄重高雅 ,绝不向权贵献媚求荣。我才德出众但绝不妖媚 。生:我像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个性刚直。生 :我像莲 花一样让 人敬重 不可侮 辱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生:我不蔓不枝,心意专一,目标明确。师:说得不错,再背一背这句。( 学生齐背 “予独爱”一句 )师:现在,周敦颐们 ,咱们换个角度自夸 ,你和陶渊 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 明的不同之处在 哪里 呢?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 的 。(学生笑 )师 :聪明 ! 我们才学习了 桃花源记 ,也背诵过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 ,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吟诵着 归去来兮辞 ,在 自己的心里幻维普资讯 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 ,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据历史记载 ,周敦颐也有 “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 ,颇有仙风道骨。他虽在各地做官 ,但俸禄甚微 ,来到九江时,他还把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他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黄庭坚曾盛赞他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同学 们 ,这就 是 周敦 颐和 陶渊 明的 不 同 。 面对淤泥 ,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 ,他到红尘边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 ,哪怕是淤泥之中,依 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理想有关。当然也和当时的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 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同样伟大。让我们再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师生深情诵读 “予独爱”一句 )第二部分 探究 :走进刘 禹锡 的心 灵深 处师 :我 们 读 懂 了 周敦 颐和 陶 渊 明 ,那 么 ,现在我们 再 回头去看 看刘 禹锡 。我们重 点讨论 一个 问题 ,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 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 ,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 学生 自由诵读 )生 :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周敦颐式的。你看,他对陋室的评价是 “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他认为自己的品德是美好的,可以让陋室生辉。师 :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 “德馨”来思考 ,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 学生笑,被问住了,不好意思地坐下 )生 :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的居住环境,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这不也是一种隐居的环境吗?生 :我不同意。刘禹锡的生活其实很丰富,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大儒 ,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种生活是隐居吗?生 :老师,这地方有点儿矛盾 ,既然鸿儒谈笑往来,地上怎么可以生青苔呢? 矛盾!( 学生笑)生 : ( 急切地 ) 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请注意,他读的书是 “金经”,金经就是佛经 。金经有南华经 (学生大笑 ) 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QI ?师:有意思 ! 再深入一点 ,为什么刘禹锡说白 话己是 “调素琴”,而不是 “弹古琴”呢?生: “调”更悠闲、随意 , “素琴”说明他的 设生活非常清苦。师:品得妙 ! 这个 “调”让我想起了 “悠然见 茧南山”中的 暑生:见! 至师:对 ,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闲适和自得。生:我也觉得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 昌看他的生活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清静优雅,自由自在,不是隐居之人是什么?生:他的生活并不清雅, “谈笑有鸿儒”就可 以证明。一个隐居之人,还会和世俗间的读书人频 :繁来往吗? 一个真正心灵幽静的人 ,还会拒绝和没 有文化的老百姓来往吗? 在陶渊明的很多诗歌里 ,他都是把自己打扮成农民的样子啊。师 :有意思 ,有意思 ! 确实 ,陶渊明过 的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包括他的文字 ,都有泥土的气息 。生: ( 急切地 ) 我坚决不同意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 以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比自己的陋室。诸葛亮和杨雄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 ,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 ,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看来 ,刘禹锡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一样建功立业。师 : ( 惊喜地 ) 好 ! 真知灼见!生:还有,结尾点题句刘禹锡用的是孔子的名句。孔子是儒家主张建功立业的代表人物。这段时间班里读 论语 ,孔子表扬颜回说 : “贤哉,回也 !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 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完这个句子 ) 我想孔子更赞成周敦颐的人生选择,虽然身处逆境但依旧要建功立业。刘禹锡引用孔子的话也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生:对。老师讲过孔子是坚决主张人世的,他自己便是终生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刘禹锡引用他的话,可见非常尊崇孔子,他不可能去隐居。师:有见解 ,活学活用,半学期的 论语没白读! 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 呢?( 引导学生齐读 开头两遍 )生: (恍然大悟 ) 开头其实也证 明了刘禹锡的选择其实是周敦颐式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1o维普资讯 3O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其实是把自己比成了仙和龙。师:哦,只不过 ,是和诸葛亮一般的生 :卧龙 !( 学生笑 )生 :一个把 自己比成龙和仙的人会真正隐居nS ?生 :还有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禹锡并不甘于寂寞,他希望自己的陋室能够 “名”和 “灵”,其实一开头就流露了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想法。这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不会是陶渊明式的。师 :这就怪了,看来 陋室铭中表达的东西有 矛盾啊 l生: ( 手举得很高 ) 老师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刘禹锡本来想表现 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在不知觉中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说 ,他当时过的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他的心中却向往着建功立业,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建功立业的理想!师:好一个 “不知觉”! 这句话像一把解剖刀,把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袒露在我们面前。现在请大家说说刘禹锡写 陋室铭的背景故事,谁来讲讲?生:刘 禹锡得罪了当朝权贵 ,被贬到和州当刺史。和州的知府姓策,他看到刘禹锡得罪 了不少权臣,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 ,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 ,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副对联 :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可气坏 了策知州 ,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到一间半 ,想看看他如何再观 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 ,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 - N 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问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 ,连肺都快要 气炸 了。他和 书丞商 量了好久 ,便又在城 中为刘禹锡选 了一间仅 能容一床 一桌一椅 的小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