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716-2019 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工程技术要求_第1页
DB11∕T 716-2019 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工程技术要求_第2页
DB11∕T 716-2019 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工程技术要求_第3页
DB11∕T 716-2019 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工程技术要求_第4页
DB11∕T 716-2019 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工程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93 080 01 P 51 DB11 北京市 地方标 准 DB 11 T 716 2019 代替 DB11 T 716 2010 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rossing Existing Road Facilities 2019 06 18 发布2019 10 01 实施 北 京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发 布 DB11 T 716 2019 目 次 前言 iii i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3 5工前检测 5 5 1 1 般要求 5 5 2 工前检测步序 5 5 3 资料收集整理 5 5 4 现场调查 5 5 5 工前检测方案编制 6 5 6 检测实施 8 5 7 检测结果分析 8 5 8 工前检测报告编制 8 6工前评估 9 6 1 i般要求 9 6 2 评估范围与对象 9 6 3 资料收集整理 9 6 4 现场复核及补充 9 6 5 变形控制指标确定 9 6 6 变形控制 考值 9 6 7 安全风险评估 11 6 8 工前评估报告编制 12 7道路设施安全保护 12 7 1 专项设计 12 7 2 工前加固 13 7 3 穿越施工 13 8道路设施监测 14 8 1 i般要求 14 8 2 监测方案内容 14 8 3 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14 8 4 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16 8 5 监测频率 17 8 6 监测信息反馈 19 I DB11 T 716 2019 8 7 监测报告编制 20 9工后检测 20 9 1 1 般要求 20 9 2 检测实施 21 10 工后评估 21 10 1 i般要求 21 10 2 资料收集整理 21 1 0 3 评估范围与对象 21 1 0 4 工后评估工作内容 21 10 5 现场会商 22 10 6 安全性核算 22 1 0 7 工后评估报告编制 23 11 工后加固 23 11 1 i般要求 23 11 2 加固设计 24 11 3 加固实施 2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穿越既有道路设施技术流程 25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穿越工程影响分区 26 参考文献 27 II DB11 T 716 2019 刖 本标准按照GB T 1 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1 T 716 2010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与DB11 T 716 2010相 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 主要变化如下 删除了2010版中涉及轨道交通部分的相关内容 见2010版的6 7 8 9章 一一修改了穿越既有道路设施技术流程 见录A 2010版的3 0 1 一一増加了穿越工程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及不同风险等级工作内容 见4 4 4 5 一一増加了工前检测步序图 见5 2 一一増加了不同风险等级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前检测项目 见5 5 2 一一増加了既有道路设施监测项目及部分控制参考值 见6 5 6 6 増加了既有道路设施安全保护相关内容 见7 1 7 2 7 3 一一増加了道路设施监测的测点布置 监测方法及相关技术要求 见8 3 8 4 一一増加了道路设施监测的监测信息反馈流程 见8 6 6 一一増加了工后评估分级方法及相应的分级处理措施 见10 4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建 筑大学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侯小明 刘春杰 乔晓军 王 光 周 恒 李晓东 李贵军 郑国富 毛海东 牛晓凯 崔晓青 赵江涛 杨东波 张晗 宋伟 苏洁 张明 姚旭飞 房倩 王健 龙佩恒 王毅鹃 马建南 牛云 本标准历次版发布情况为 DB11 T 716 2010 III DB11 T 716 2019 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前检测 工前评估 设施安全保护要求 道路设施监测 工后 检测 工后评估与工后加固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工程设计 检测 评估 施工 监测 加固等环节的方案编制 论 证 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 B 5 0 0 2 6 工程测量规范 G B 5 0 9 1 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CJJ 9 9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 JTG 3370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H1 1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 T H2 1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穿越工程 crossing engineering 穿越工程是指采用上穿 下穿 并行 上跨或连接等方式穿越既有道路设施 并对其结构或运行可 能产生影响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 根据穿越角度的不同 见图1 穿越工程一般分为正交 a 90 斜 交 15 a 90 和 平 行 a彡15 三种方式 1 DB11 T 716 2019 b 斜 交 15 a 90 既有道路设施 穿越工程 厂 c 平 行 a 15 图1穿越角度 3 2 既有道路设施 existing road facility 建设完成或投入使用的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统称为既有道路设施 主要包括市政道路 市政桥梁 城 市隧道 地下通道 公路 公路桥梁 公路隧道 人行天桥及上述结构的附属设施等 影卩向分区 partitioning of influence zones 根据穿越工程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受穿越工程施工影响程度的大小而进行的区域划分 3 4 工前检测 pre work detection 穿越工程施工前 对影响范围内既有道路设施的技术状态进行检测评价 3 5 工前评估 pre work evaluation 包括变形控制指标确定和安全风险评估两部分 穿越工程施工前对既有道路设施现状进行综合分 析 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变形控制指标 分析穿越工程对既有道路设施影响 提出道路设施监测技术要 求和安全防护建议等 3 6 专项设计 specialized design 为了保证穿越工程施工期间既有道路设施安全而实施的专项工程设计 3 7 道路设施监测 road facility monitoring 依据工前评估报告确定的变形控制指标 专项设计文件提出的监测要求以及相关规范 在穿越工程 实施过程中 对既有道路设施的结构变形或受力变化进行监测及现场巡视 3 8 工后检测 post work detection 2 DB11 T 716 2019 穿越施工完成后一定时间内 对照工前检测内容 对影响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结构状态进行检测 评价 3 9 工后评估 post work evaluation 工后检测完成后 评价穿越工程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结论 3 10 控制偏离度 control deviation 穿越工程施工结束后 既有道路设施偏离原有状态的程度 包括监测控制偏离度和检测控制偏离度 两部分 4基本规定 4 1 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宜采用正交穿越方式 4 2 穿越工程应根据相关技术规范保证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各类既有管线满足安全要求 4 3 穿越既有道路设施技术流程应按附录A执行 4 4 穿越工程风险等级依据既有道路设施重要性等级 见 表1 和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接近关系 见表2 分为四级 分别为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具体划分方法见表3 表1既有道路设施重要性分级表 既有道路设施重要性等级基本条件修正依据 A类 特别重要 a 城市快速路 主干路及其附属桥梁 隧道等 b 高速公路及其附属桥梁 隧道等 c 商业繁华街道 重要生产区道路 外事活动路线 重要游览路线及其 附属桥梁 隧道等 a 既有道路设施下方存在直径彡0 6m的管 线 包括天然气管线 市政热力管线 自 来水管线 雨水或污水管线等 重要性 等级为A类 特别重要 b 既有道路设施下方存在直径 0 6m的管 线 包括天然气管线 市政热力管线 自 来水管线 雨水或污水管线等 重要性 等级为B类 重要 c 当既有道路设施有特殊保护要求时 重要 性等级为A类 特别重要 B类 重要 a 城市次干路及其附属桥梁 隧道等 b 级公路 二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 隧道等 C类 一般重要 a 城市支路及其附属桥梁 隧道等 b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 隧道等 c 人行道 广场 注 既有道路设施重要性等级可根据相关养护管理规定或养护技术规范进行调整 表2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接近关系分级表 施工方法 接近关系 接近较接近一般不接近 明 盖 挖法 基坑周边1 0H 含 1 0H 范围内 基坑周边1 0H 1 5H 含 范围内 基 坑 周 边 1 5H 2 0H 含 范围内 基 坑 周 边 大 于 2 0H范围 3 DB11 T 716 2019 表表2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接近关系分级表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接近关系分级表 续 施工方法 接近关系 接近较接近一般不接近 矿山法 包含人工顶管 隧道正上方1 5B 含 范围内 隧 道 外 恻 1 0B 含 范围内 隧 道 正 上 方 1 5B 3 0B 含 范围内 隧道外侧 1 0B 2 5B 含 范围内 隧道正上方大于3 0B 隧 道 外 侧 2 5B 3 0B 含 范围内 隧道外恻大于3 0B 范围 盾构法 隧道正上方1 5D 含 范围内 隧 道 外 恻 1 0D 含 范围内 隧 道 正 上 方 1 5D 3 0D 含 范围内 隧道外侧 1 0D 2 5D 含 范围内 隧道正上方大于3 0D 隧 道 外 侧 2 5D 3 0D 含 范围内 隧 道 外 侧 大 于 3 0D范围 非人工顶管法 夯 管法 拉管法 隧道正上方2 0D 含 范围内 隧 道 外 恻 1 5D 含 范围内 隧 道 正 上 方 2 0D 4 0D 含 范围内 隧道外侧 1 5D 2 5D 含 范围内 隧道正上方大于4 0D 隧 道 外 侧 2 5D 5 0D 含 范围内 隧 道 外 侧 大 于 5 0D范围 注1 H 基坑开挖深度 B 矿山法隧道毛洞设计宽度 D 盾构法隧道或管道设计外径 注2 接近关系是指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之间的最小水平或垂直距离 表3穿越工程风险等级表 近关系 风险等级 既有道路 设 施 重 要 性 等 级 接近较接近一般不接近分级修正依据 A类 特别重要 一级一级二级三级 a 当穿越工程采用顶管法 夯管法或 拉管法施工 且管道外径小于0 8m 时 风险等级为四级 b 当地质条件复杂或既有道路设施 现状安全性较差时 可上调一级 c 当采用盾构法施工 既有道路设施 在建时与新建工程设计有过相关 配合或预留了一定穿越条件等情 况时 可下调一级 B类 重要 二级二级三级四级 C类 一般重要 三级三级四级四级 注 既有道路设施重要性等级依据表2确定 接近关系依据表3确定 4 5 不同风险等级穿越工程的道路设施安全监管工作内容应按表4 确定 表4穿越工程工作内容 穿越工程 风险等级 工前检测工前评估道路设施监测工后检测 工后评 估 主要影 响区 次要影 响区 变形控制指 标确定 安全风险评 估 主要影 响区 次要影 响区 主要影 响区 次要影 响区 一级VVVVVVVVV 二级VVVVVVV V 三级V V X V V V 四级V V X V X V X V 4 DB11 T 716 2019 表表4穿越工程工作内容穿越工程工作内容 续 穿越工程 风险等级 工前检测工前评估道路设施监测工后检测 工后评 估 主要影 响区 次要影 响区 变形控制指 标确定 安全风险评 估 主要影 响区 次要影 响区 主要影 响区 次要影 响区 注1 V 应做项目 选做项目 x 不做项目 注2 主要影响区 次要影响区的确定方法依据附录B确定 注3 不同风险等级穿越工程工后评估工作内容依据表17确定 5工前检测 5 1 一般要求 5 1 1 工前检测应为工前评估和专项设计提供全面 可靠的既有道路设施现状资料 检测结果和检测 结论 5 1 2 工前检测范围应按附录B中的穿越工程影响分区确定 检测范围应能满足工前评估和专项设计 的工作要求 5 1 3 当穿越工程进行降水施工时 工前检测范围应根据降水影响区域适当扩大 5 1 4 工前检测单位应具备道路设施相关检测资质 5 2 工前检测步序 工前检测技术流程如图2所示 包括资料收集整理 现场调查 工前检测方案编制 检测实施 检 测结果分析和工前检测报告编制 图图2工前检测技术流程工前检测技术流程 5 DB11 T 716 2019 53资料收集整理 检测方案编制前 检测单位应及时收集整理工程相关资料 一般包括既有道路设施的名称 位置 建造时间 专项设计资料 施工方案等 54现场调查 5 4 1现场调查应核查现场检测条件 检测环境和检测工作量 同时现场校核既有道路设施的基本数 据 5 4 2 现场调查主要对既有道路设施实际运行状况 现场交通状况 病害整体状况 附属设施状况 周边环境 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调查 为工前检测方案提供依据 5 4 3 现场调查中发现既有道路设施重要部位存在明显影响结构安全或使用的缺损时 应及时通报既 有道路设施管理养护单位及穿越工程建设单位 5 5 工前检测方案编制 5 5 1 工前检测实施前应编制工前检测方案 方案应包括穿越工程概况 既有道路设施相关资料 检 测依据 检测范围 检测项目与方法 检测抽样方案与工作量统计 检测结果评定 组织机构及检测人 员 检测仪器设备 检测进度计划 安全保证措施 质量保证措施 进度保证措施 交通导改及应急预 案等 5 5 2 工前检测项目应依据穿越工程风险等级按表5 表8 确定 如工前评估 专项设计有特殊要求 检测项目可适当増加 表5道路结构工前检测项目 检测对象检测项目 穿越工程风险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道路 外观检测VVV 平整度检测VV X 下方疏松空洞检测VVVV 人行道 外观检测VVV 下方疏松空洞检测VVVV 附属设施外观检测VV 注1 V 应做项目 选做项目 x 不做项目 注2 道路或人行道下方疏松空洞检测深度为道路或人行道下方0 5m 表6桥梁结构工前检测项目 检测对象检测项目 穿越工程风险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桥梁 外观检测VVV 连续梁桥线形检测VVV 混凝土强度检测VV X 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VV X 桥梁引堤下方疏松空洞检测VVVV 墩柱双向垂直度检测VV 6 表表6桥梁结构工前检测项目桥梁结构工前检测项目 续 DB11 T 716 2019 检测对象检测项目 穿越工程风险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注1 V 应做项目 选做项目 x 不做项目 注2 桥梁外观检测包含对桥面系 上部结构 下部结构 附属设施等的检测 注3 桥梁引堤下方疏松空洞检测深度为桥梁引堤下方0 5m 注4 桥梁工前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宜按照CJJ 99 JTGH11 JTG TH21执行 表7城市隧道 地下通道与公路隧道结构工前检测项目 检测对象检测项目 穿越工程风险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道面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外观检测VVV 平整度检测VV X 人行道外观检测VVV 主体结构 衬砌结构 外观检测VVV 裂缝检测VVV 渗漏水检测VVV 混凝土强度及碳化深度检测VV X 变形缝 外观检测VVV 接缝处错位检测VVV 出入口 梯道 外观检测VVV 裂缝检测VVV 栏杆或护栏外观检测VVV 洞口护坡 挡土墙外观检测VVV 洞门 墙身裂缝检测VVV 结构倾斜 沉陷 断裂检测VVV 洞门与洞身连接处环向裂缝 检测 VVV 混凝土起层 剥落 钢筋外 露检测 VVV 墙背填料流失检测VV X 排水设施 外观检测VVV 排水设施堵塞检测VVV 排水设施丢失残缺检测VVV 地基下方疏松空洞检测VVVV 注1 V 应做项目 选做项目 x 不做项目 注2 出入口一般为地下通道检测项目 洞口 洞门一般为城市隧道 公路隧道检测项目 7 DB11 T 716 2019 表8挡墙结构工前检测项目 检测对象检测项目 穿越工程风险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砌体挡墙 外观检测VVV 倾斜率检测VVV 鼓胀 变形检测VVV 变形缝状态检测VVV 基础周边疏松空洞检测VV X 混凝土挡墙 外观检测VVV 倾斜率检测VVV 变形缝状态检测VVV 混凝土强度检测VV X 基础周边疏松空洞检测VV X 注 V 应做项目 选做项目 X 不做项目 5 5 3 工前检测技术要求应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执行 5 5 4 经过事故处理的桥梁 应根据事故影响范围和程度扩大检测范围 并相应増加检测项目 5 6 检测实施 5 6 1 检测实施前应对仪器设备当前状态进行检查 仪器设备的精度和量程应满足检测需要 5 6 2 检测实施时应遵守既有道路设施产权单位或委托管理单位的安全管理规定 并做好既有道路设 施保护工作 5 6 3 既有结构材料缺损状况检测宜根据缺损的类型 位置和检测要求 选择表面测量 无损检测技 术和局部取试样等方法 试样宜在有代表性构件的次要部位获取 5 6 4 现场无损检测部位应有明晰标注和编号 必要时标注和编号应保留一定时间 5 6 5 混凝土强度检测范围包括结构或构件的强度检测与承重构件主要受力部位的强度检测 结构或 构件的强度检测宜按整个 批 构件进行检测 承重构件主要受力部位的强度检测宜在主要受力部位布 置测区 测区布置需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5 6 6 检测实施时应做好交通导改 并严格按照批准的交通导改方案实施 5 7 检测结果分析 5 7 1 应对检测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当发现检测数据不足或异常时 应分析原因并补充检测 5 7 2 既有道路设施工前检测结论应在汇总工前检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定 分析得出 检测结 论应明确给出道路设施技术状况等级 并对检测结果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判定 5 7 3 对检测中难以判明损坏原因及程度的桥梁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为四 五类的公路桥梁 桥梁完 好状态评定为不合格级的I类养护城市桥梁或D E级的II V类养护城市桥梁 应建议进行特殊检测 5 8 工前检测报告编制 工前检测报告应包括工程概况 检测依据 检测目的 检测范围 检测内容及方法 检测仪器 检 测成果 检测结论及建议等内容 6工前评估 8 6 1 一般要求 DB11 T 716 2019 6 1 1工前评估应以工前检测报告和既有道路设施相关资料为依据 对既有道路设施结构安全和使用 状态进行计算分析 评价穿越工程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 6 1 2 工前评估应包含变形控制指标确定和安全风险评估两部分 不同风险等级穿越工程的工作内容 按表4 确定 6 1 3 变形控制指标确定时应综合考虑己有穿越工程影响 既有道路设施现状以及穿越工程与既有道 路设施的相对位置关系 提出穿越工程影响范围 既有道路设施的变形控制指标与相应控制值 以及既 有道路设施的监测要求和安全防护建议等 6 1 4 安全风险评估应依据专项设计和施工方案 对穿越工程主要施工工序影响下既有道路设施的变 形进行分析预测 评价穿越道路设施专项施工方案是否满足既有道路设施变形控制值 并提出建议 6 1 5 穿越桥梁结构的变形控制指标与相应控制值应由原设计单位确认 6 2 评估范围与对象 6 2 1 工前评估范围应依据专项设计按附录B综合确定 6 2 2 工前评估对象为评估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及其附属结构 6 3 资料收集整理 工前评估收集整理的资料应包括 既有道路设施的设计 施工 竣工 大修和专项维修资料 被穿 越记录资料及相关监测资料 评估范围内的地勘资料 工前检测报告等 6 4 现场复核及补充 工前评估应进行现场复核调查 对己有资料进行核实补充 确定己有资料的准确性和完备性 6 5 变形控制指标确定 6 5 1 应依据既有道路设施己发生的变形 工前检测结果 原设计技术指标和运行安全要求 对既有 道路设施的剩余变形能力进行检算 确定既有道路设施变形控制指标及相应控制值 6 5 2 既有道路设施变形控制指标确定技术流程见图3 图3既有道路设施变形控制指标确定技术流程 9 DB11 T 716 2019 6 5 3 既有道路设施变形控制指标确定后 应提出对道路设施监测范围 监测对象 监测项目等的技 术要求 一般情况下 不同风险等级穿越工程的监测项目应按表9 确定 表9道路设施监测项目 对象监控项目主要影响区次要影响区 道路 现场巡视VV 沥青路面 路面沉降VV 路面差异沉降VV 路面隆起VV 混凝土路面 路面沉降VV 路面相邻伸缩缝差异沉降值VV 人行步道步道沉降VV 道路下方土体土体深层沉降V 桥梁 现场巡视VV 墩柱 或桥台 沉降VV 相邻墩柱 或桥台 沉降差VV 同一盖梁下相邻墩柱的沉降差VV 墩柱倾斜VV 结构裂缝VV 结构应力 城市隧 道 地下 通道与公 路隧道 现场巡视VV 结构沉降VV 结构水平位移VV 结构变形缝差异沉降VV 结构裂缝VV 路面沉降VV 结构净空收敛 挡墙 现场巡视VV 结构沉降VV 新增倾斜率VV 沉降缝处错缝差VV 注 V 应测项目 O 选测项目 6 6 变形控制参考值 6 6 1 穿越工程风险等级为一级 三级时 既有道路及挡墙变形控制值应通过计算分析确定 穿越工程 风险等级为四级时 道路结构 挡墙结构的变形控制值应按表10 表11确定 6 6 2 穿越既有桥梁 城市隧道 地下通道及公路隧道时 其变形控制值应通过计算分析确定 10 表1 0 道路结构变形控制值 DB11 T 716 2019 对象控制项目预警值警戒值变形控制值 道路 沥青路面 路面沉降 9mm 12mm 15mm 路面沉降速率 2mm d 路面差异沉降 4 5mm 3m 路面隆起3mm4mm5mm 混凝土路 面 路面沉降 4 8mm 6 4mm 8mm 路面相邻伸缩缝差异沉降4 8mm6 4mm8mm 人行步道步道沉降 12mm 16mm 20mm 注 预警值为变形控制值的6 0 警戒值为变形控制值的80 表1 1 挡墙结构变形控制值 对象控制项目预警值警戒值控制值 挡墙 结构沉降 6mm 8mm 10mm 结构沉降速率 2mm d 注 预警值为变形控制值的60 警戒值为变形控制值的80 6 7 安全风险评估 6 7 1 评估计算模型应包括评估范围内的主要地层 穿越工程结构 既有道路设施结构 重要荷载等 对象 并能够反映各对象的空间位置关系与结构尺寸 6 7 2 应依据穿越工程的水文地质资料 既有道路设施己发生的变形 工前检测发现的既有结构损伤 等因素 设定模型中所需物理力学参数 6 7 3 评估计算应依据专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 对穿越施工进行全过程施工模拟计算 得出各主要 施工工序下既有道路设施的变形特征及相应变形量 6 7 4 将评估计算结果与既有道路设施变形控制值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安全风险评估结论 并提出相 关评估建议 6 7 5 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流程见图4 11 DB11 T 716 2019 图4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流程 6 8 工前评估报告编制 工前评估报告应包括穿越工程概况 既有道路设施概况 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空间位置关系 穿越工程影响范围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穿越工程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分析 既有道路设 施变形控制指标 安全风险评估结论 既有道路设施监测要求及建议等内容 7道路设施安全保护 7 1 专项设计 7 1 1 般要求 7 1 1 1专项设计应针对穿越工程对既有道路设施主体及附属结构的影响 综合考虑工前检测结果及 建议 制定保障既有道路设施安全的专项技术措施 7 1 1 2专项设计内容应包括 设计依据 设计原则 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空间位置关系 保护 既有道路设施安全运行的技术措施 道路设施监测要求 穿越完成后既有道路设施恢复技术要求等 7 1 1 3采用降水施工的穿越工程 专项设计内容应増加降水设计相关内容 7 1 1 4专项设计单位应具备道路设施相关设计资质 7 1 2 专项设计 7 1 2 1编制穿越既有道路设施专项设计方案所需的基础资料应包括穿越工程的地勘资料 管线调查 资料 周 边 建 构 筑物资料 工前检测报告 工前评估文件 既有道路设施的设计 施工资料 大修 或专项维修资料等 7 1 2 2专项设计应确定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空间关系 施工工法 绘制相应的平面图 断面 图 施工工序 主要工艺等 明确既有道路设施保护措施及要求 7 1 2 3对周边管线进行改移时 专项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管线改移前后与既有道路设施的位置关系 新管线的施工方法等 12 DB11 T 716 2019 7 1 2 4专项设计应根据工前评估报告明确既有道路设施监测内容 至少应包括监测范围 对象 项 目 方法 测点布置 频率及周期 监测控制值及分步控制值等 7 2 工前加固 7 2 1 般要求 7 2 1 1工前加固对象为影响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及地层 7 2 1 2当既有道路设施不满足安全运行要求时 应进行工前加固 7 2 2 加固设计 7 2 2 1对于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前加固应做专项加固设计 一般采取地层注浆 锚固 结构顶升 托 换 隔离等项技术措施 7 2 2 2对既有道路设施及影响范围内的地层进行加固设计时 应明确提出加固的范围 加固方法 工艺 措施 主要技术指标 预期效果等 7 2 2 3遇到下列条件之一时 可扩大加固范围 a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b 采取降水施工 c 工程结构复杂或采用新工法 7 2 3 加固实施 7 2 3 1实施加固的工程应做好既有道路设施保护工作 防止损伤既有道路设施结构 7 2 3 2如加固设计中包含了新材料 新技术 新工艺等 应经过现场试验确认效果后方可采用 7 3 穿越施工 7 3 1 般要求 7 3 1 1穿越工程施工前 应编制穿越道路设施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 并在通过相关专家安全评 审后执行 7 3 1 2穿越施工前应进行设计技术交底 明确专项设计对穿越施工的技术要求及对既有道路设施的 保护措施 7 3 1 3穿越施工前应调查穿越施工位置的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和周边环境状况 评价穿越施工对既 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 7 3 1 4穿越施工前应调查既有道路设施的交通运行状况 评价穿越施工对交通通行及交通流量的影 响 7 3 1 5穿越工程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专家评审通过后的穿越道路设施专项施工方案与应急预案施 工 7 3 2 穿越道路设施专项施工方案 7 3 2 1穿越施工单位应根据专项设计 结合工程所处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和周边环境状况及既有道 路设施交通运行状况 编制穿越道路设施专项施工方案 7 3 2 2穿越道路设施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 编制依据 编制范围 管线调查 改移及保护 措施 施工进度 人员 物资 设备等的安排 施工工法及工艺 季节性施工措施 施工监测及巡视实 施方案 工程占用既有道路设施的范围 交通导改方案及导行设施 既有道路设施保护措施 质量保证 措施 安全保证措施等 7 3 2 3应在既有地勘资料的基础上对穿越施工影响范围内的不良地质分布情况进行探查 根据探查 结果对穿越道路设施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必要调整 7 3 2 4应对穿越施工影响范围内的既有管线分布及渗漏水情况进行探查核实 对穿越道路设施专项 施工方案进行必要调整 13 DB11 T 716 2019 7 3 2 5穿越道路设施专项施工方案应满足工前评估 专项设计的要求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施工方案应针对专项设计提出的风险点和防范措施给出具体施工措施及保障措施 b 穿越施工过程中 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监测及监测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满足专项设计 提出的变形控制指标 7 3 2 6既有道路设施保护措施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采取合理 有效措施保证穿越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降到最小 b 制定的保护措施须保证整个穿越过程中既有道路设施的变形满足变形控制指标要求 7 3 3 应急预案 7 3 3 1穿越施工单位应根据专项设计 施工方案 结合工程所处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和周边环境状 况 针对既有道路设施交通运行状况 可能出现的影响既有道路设施运行安全和正常使用的突发事故 编制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7 3 3 2应急预案应包括工程概况 编制依据 主要风险源的分析与调查 应急组织机构 主要风险 源预防措施 监测及预警管理 主要风险源应急响应措施 应急报告程序 应急处理流程 应急抢险部 门及联系方式 应急抢险的紧急绕行方案 应急物资 应急救援路线 培训与演练等 8道路设施监测 8 1 一般要求 8 1 1 应严格按照工前评估 专项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进行道路设施监测工作 8 1 2 监测开始时间应在穿越工程进入次要影响区前 当采用降水施工时 监测开始时间应在降水施 工开始前 8 1 3 当穿越工程风险等级为一级 二级 三级时 既有道路设施监测时间应至少持续至施工完成1 年后 当穿越工程风险等级为四级时 既有道路设施监测时间可持续至既有道路设施变形稳定后 变形 稳定标准为最后100天的平均速率不大于0 01mm d 8 1 4 变形监测应根据精度要求建立基准网 局部相对变形测量可不建立基准网 但应考虑结构整体 变形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8 1 5 应在穿越工程施工前取连续3 次稳定观测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监测初始值 监测初始值应在穿越 工程施工前反馈至既有道路设施产权单位或委托管理单位和穿越工程建设单位 8 1 6 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 仪器设备精度应满足专项设计要求 8 1 7 道路设施监测单位应具备道路设施相关检测资质 8 2 监测方案内容 道路设施监测前应编制道路设施监测方案 方案应包括监测依据 监测内容 监测频率 监测方法 与测点布设 含测点布置图 变形控制值 监测信息反馈 监测点保护及测点损坏修复预案 项目组 织机构与人员 监测仪器设备 安全保证制度 监测应急预案等 8 3 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8 3 1 监测项目应根据工前评估报告及专项设计确定 8 3 2 基准点布置应选在穿越工程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区域 并应满足长期监测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 竖向位移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3 个 水平位移基准点的数量不应少于4 个 基准点的构造应按G B 50026 相关规定执行 8 3 3 监测点布置应综合考虑穿越工程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规律 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及既有 道路设施的结构特点等因素 14 DB11 T 716 2019 8 3 4道路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沿道路中心线和左 右路面边缘线 在固定且不受车辆荷载影响位置设置道路沉降测点 位于 主要影响区时 测点间距宜为5m 10m 位于次要影响区时 测点间距宜为10m 15m b 监测断面应垂直于穿越工程轴线方向 监测断面间距宜为5m 50m 对于重要道路 关键位 置应适当増加监测断面数量 c 路面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与路面下方构筑物和管线的监测工作相结合 并应做到监测点布设合 理 相互协调 d 道路监测点宜采用钻孔方式埋设 钻孔深度应到原状土层 底部标志点用混凝土与周边原状土 固定 具体埋设方式按G B 50911执行 8 3 5桥梁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桥梁下部结构竖向位移测点应布设在墩柱或承台上 每个墩柱或承台的监测点数量不少于1 个 b 桥墩倾斜监测点布设应考虑双向倾斜监测的技术要求 c 其它监测点应按专项设计要求或在下述位置布置 1 变形量较大 挠度较大的部位 2 应力较大的部位 3 变形曲线可能出现最大曲率或反弯部位 4 对变形敏感及应力集中的部位 d 桥梁监测点宜采用粘贴等对桥梁结构不产生损伤的方式布设 8 3 6城市隧道 地下通道与公路隧道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点应以穿越既有结构的中心位置为中心向两侧延伸 由密到疏布置 测点布设间距及位置依 据评估要求确定 b 结构竖向位移 水平位移和净空收敛监测点应按监测断面布设 既有结构位于主要影响区时 监测断面间距宜不大于5m 位于次要影响区时 监测断面间距宜不大于10m 每个监测断面 宜在结构顶部或底部 结构柱 两边侧墙布设监测点 c 在监测范围内 既有城市隧道 地下通道与公路隧道结构的以下部位应布置监测点 1 距离穿越工程边线最近的顶部 底部或侧部等部位 2 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缝两侧 3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指出的变形量 挠度 弯矩较大的部位 4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指出的既有隧道或通道结构变形敏感及应力集中的部位 8 3 7挡墙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般情况下 应根据评估报告要求布设挡墙沉降和纵 横向倾斜监测点 沉降缝的两侧应布设监测 点 对于特殊结构的道路挡墙 如锚锭式 加筋土式等 应特别注意其墙面突起 墙背填土结构裂缝和 整体失稳现象 并制定专项监测方案 确定其测点布置 8 3 8地下管线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穿越工程主要影响区或次要影响区存在污水 供水 燃气 热力等风险较高的带水带压地下 管线时 应根据管线特点和工程需要对上述地下管线变形进行监测 b 管线竖向位移监测点应布设在地下管线的节点 转折点 位移变化敏感或预测变形较大的部位 当地下管线位于主要影响区时 测点间距宜为5 15m 位于次要影响区时 测点间距宜为 15 30m c 地下管线监测点宜采用测杆形式埋设 测杆底端用混凝土与管周原状土固定 测杆外加保护管 具体埋设方式按G B 50911执行 8 3 9 土体深层沉降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5 a 土体深层沉降测点一般布设在机动车道以外 根据现场条件确需布设在机动车道范围内时 宜 沿道路中心线和左 右路面边缘线 在固定且不受车辆碾压的位置布设 b 为穿越道路设施而安排的暗挖 盾构及顶管等工程试验段应布设深层沉降测点 在安全风险评 估报告指出的变形较大或其它关键部位应适当増加深层监测点的数量 c 当穿越工程覆土深度不大于10m时 土体深层沉降测点底部距穿越工程结构顶部竖向净距应 为 0 5m 1 5m 当穿越工程覆土深度大于10m时 土体深层沉降测点布设深度不应少于穿越 工程覆土深度的5 0 8 3 1 0 其它附属设施应视具体结构情况 根据专项设计及工前评估文件确定相应监测点的布置 8 3 1 1 监测点的布设及要求可参考相关规范执行 测点的布设应便于观测 且不影响或妨碍监测对象 的结构受力及正常使用 8 4 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8 4 1 般要求 8 4 1 1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的特点 工程监测等级 设计要求 精度要求 场地条 件和工程经验等综合确定 并应合理易行 8 4 1 2对同一监测项目 现场监测作业宜符合下列规定 a 宜采用相同的监测方法和监测路线 b 宜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c 宜固定监测人员 d 宜在基本相同的时段和环境下工作 8 4 1 3监测精度应根据监测项目 控制值大小 工程要求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等综合确定 并应满 足监测对象的受力和变形特征分析要求 8 4 2 沉 降 隆起 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沉降监测精度应与相应等级的沉降监测网观测相一致 b 主要监测点应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组合成闭合路线 或附合水准路线 c 沉降监测网宜采用穿越工程的高程系统 也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8 4 3 水平位移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 并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 或采 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 对中误差宜不大于0 5m m b 水平位移监测网可采用假定坐标系统 并进行一次布网 每次监测前 应对水平位移基准点进 行稳定性复测 并以稳定点作为起算点 c 测角 测边水平位移监测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的边角网 其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 当受场 地或其他条件限制时 个别角度可适当放宽 8 4 4 倾斜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倾斜监测应根据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 选用投点法 垂线法 差异沉降法等观测方法 b 差异沉降法应采用水准方法测量沉降差 经换算求得倾斜度和倾斜方向 c 当采用全站仪或经祎仪进行外部观测时 仪器设置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宜为上 下点高差的 1 5 倍 2 0 倍 8 4 5 净空收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城市隧道 地下通道或公路隧道净空收敛可采用收敛计 全站仪等进行监测 b 采用收敛计监测时监测点安装后应进行监测点与收敛尺接触点的符合性检查 并应进行3 次独 立观测 且 3 次独立观测较差应小于标称精度的2 倍 DB11 T 716 2019 16 DB11 T 716 2019 c 采用全站仪进行固定测线收敛监测时 应设置固定仪器设站位置 并在收敛测线两端固定小棱 镜或设置反射片 设站点与测线两端点水平投影应呈一直线 8 4 6 结构应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结构应力监测点的布设应以不影响道路设施的正常运行为原则 且在监测过程中应力监测点应 当得到必要的保护 b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实施应力监测应避免受到混凝土结构收缩 徐变以及裂缝开展的影响 并应 有可靠方法修正温度变化等因素对监测结果带来的不利影响 C 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2 倍 精度宜不低于0 25 F S 8 4 7 混凝土裂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桥梁 隧道 地下通道等的裂缝监测内容应包括裂缝位置 走向 长度 宽度 深度 b 工程施工前应记录监测对象己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 并对监测裂缝进行统一编号 记录各 裂缝的位置 走向 长度 宽度 深度 以及初测日期等 c 裂缝监测标志应便于量测 长期观测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 金属杆标志或楔形板 标志 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值时 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板标志 d 裂缝宽度量测精度宜不低于0 1m m 裂缝长度和深度量测精度宜不低于1 0m m 8 4 8 现场巡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现场巡视可采用人工目测的方法 并辅助以量尺 锤 放大镜 望远镜 照相机 摄像机等器 具 b 巡视人员应以填表 拍照或摄像等方式将观测到的有关信息和现象进行记录 并按相关要求填 写巡视记录 并应及时整理巡视信息 c 巡视信息应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异常或险情时 应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相关信 息反馈 8 5 监测频率 8 5 1 监测频率应根据专项设计及工前评估文件 并参考相关规范综合确定 8 5 2 当采用人工监测方法时 影响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监测频率可按表12 表15确定 当采用自 动化系统监测时 监测频率可采用1 次 20 60分钟 当发生预警或既有道路设施管理单位有要求 时 监测频率可适当加密 表1 2 明挖法和盖挖法基坑工程监测频率 施工工况 基坑设计深度 m 20 基坑开挖深度 m 20 2 次 1d 注1 基坑工程开挖前的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定 注2 底板浇筑后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情况调整监测频率 17 DB11 T 716 2019 表表1 3盾 构 法 包括非人工顶管法 夯管法 隧道工程监测频率盾 构 法 包括非人工顶管法 夯管法 隧道工程监测频率 监测部位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距离监测频率 开挖面前方 5D L 8D1 次 3d 5d 3D L 5D1 次 2d L 3D1 次 1d 开挖面后方 L 3D 1 次 2 次 1d 3D L 8D1 次 3d 7d 注1 D 隧道直径 m L一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水平距离 注2 监测数据趋于稳定后 监测频率宜为1次 15d 30d 注3 浅埋隧道应适当加密监测频率 浅埋隧道判定按JTG 3370 1执行 表1 4 拉管法工程监测频率 拉管时间监测部位 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 面的距离 监测频率 导向钻孔时间21d 且 每一级扩孔时间 1d 开挖面前方 5D L 8D1 次 3d 5d 3D L 5D1 次 2d 3D1 次 1d 开挖面后方 L 3D 1 次 2 次 1d 3D L 8D1 次 3d 7d 导向钻孔时间 1d 或每一级扩孔时间 1d 开挖面前方 后方 1次 2次 每导向钻进或每级扩孔 注1 D 隧道直径 m L一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水平距离 注2 监测数据趋于稳定后 监测频率宜为1次 15d 30d 表1 5 矿 山 法 包括人工顶管法 隧道工程监测频率 监测部位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距离监测频率 开挖面前方 2B L 5B1 次 2d 2B1 次 1d 开挖面后方 L 1B 1 次 2 次 1d 1B L 2B1 次 1d 2B L 5B1 次 3d 7d 注1 B 矿山法隧道开挖宽度 m L一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水平距离 注2 当拆除临时支撑时应增大监测频率 注3 监测数据趋于稳定后 监测频率宜为1次 15d 30d 注4 浅埋隧道应适当加密监测频率 浅埋隧道判定按JTG 3370 1执行 18 DB11 T 716 2019 8 5 3 依据专项设计或工前评估文件要求 对于影响范围内桥梁设施的沉降 倾斜 稳定性及结构关 键影响部位的监测 可采用实时监测方法 8 5 4 变形监测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监测项目包括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时 两者监测频率应一致 b 当施工过程遇暂时停工 停工时及复工时应各量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监测频 率 8 5 5 其他根据实际情况増设的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可按G B 50911执行 8 6 监测信息反馈 8 6 1 监测数据应真实 有效 8 6 2 监测信息反馈分为正常情况下的信息反馈和预警状态下的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单位应包括既有 道路设施管理养护单位 穿越工程建设单位等 8 6 3 监测数据经整理分析后 应按时进行正常情况下的信息反馈 反馈形式包括 a 监测日报 每日递交一次当日的监测报告及分析 b 阶段性报告 包括周报 月报等 根据实际情况按时递交相关监测报告及分析 c 监测总结 道路设施监测结束时递交道路设施监测总结及分析报告 8 6 4 当发生预警或出现塌方 管涌等突发事故时 应立即进行预警状态下的信息反馈 反馈情形为 预警快报 8 6 5 监测预警可划分为三个级别 即黄色预警 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监测预警分级及预警响应按 表 16执行 表1 6 监测预警分级及预警响应表 序号预警状态预警条件预警响应 1黄色预警 实测累计值大于等于累计量控制值的 60 且小于80 时 或日变化速率大于等 于变化速率控制值的60 且小于80 时 发送预警快报 加密监测并协助分析原因 2橙色预警 实测累计值大于等于累计量控制值的 80 且 小 于 100 时 或日变化速率大于 等于变化速率控制值的80 且小于100 时 发送预警快报 加密监测 启动会商机制 并采取调整开挖进度 优化支护参数 完善 工艺方法等措施 3红色预警 实测累计值大于等于累计量控制值时 或 日变化速率大于等于变化速率控制值时 发送预警快报 加密监测 启动会商机制和 应急预案 并立即采取必要的补强或停止开 挖等措施 8 6 6监测信息反馈流程按照图5执行 19 DB11 T 716 2019 注 U为实测值 U 为允许变形控制值 图5监测信息反馈流程框图 8 6 7 应对己测数据根据日报 阶段性报告要求及时进行整理 并结合施工进度对监测数据变化趋势 及发生预警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8 6 8 当出现异常监测数据时 应对其原因及风险征兆进行及时分析和报告 8 6 9 工程实施过程中 通过采取技术措施进行风险处置且通过专家评审确认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