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成就_第1页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成就_第2页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成就_第3页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成就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成就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船舶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开创了与韩国、日本“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新格局。船舶工业自强振兴之路,正是伟大祖国 60 年辉煌历程的生动缩影。 光辉的历程 60 年波澜壮阔,60 年风雨征程,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奠定基础、走向国际、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三个历史性跨越。 艰苦创业,以军为主,奠定现代船舶工业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船舶工业以军为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到自主研发,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船舶工业体系。第一阶段,从抢修改装军船起步,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旧中国留下来的造船企业,并借助苏联的技术援助,以发展 6 种型号的舰艇作为建设重点,集中力量改造、扩建一批骨干船厂,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组建科研院所、院校,发展壮大职工队伍,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初步基础。第二阶段,在国内外环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攻坚克难,成功完成了第一代舰艇装备的自主研制。同时,坚决贯彻“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的方针,努力发展民用船2 / 4舶,扩大民船品种,实现了从千吨级沿海船到万吨级远洋船的提升。到 1978 年,全国基本形成了一个集科研、设计、试制、生产、试验和维修为一体的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走向国际,开创船舶工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保军转民,开拓国际市场,开启船舶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在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通过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一批先进的关键生产设备,大规模开展重点船厂的技术改造,很快具备了建造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要求的船舶的能力,成功实现了船舶出口。不断推进在技术、标准、设施、管理、贸易等方面与国际全面接轨,并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培育自主设计开发能力,造船效率、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很快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世界造船业中一支引人注目的重要力量。到 1994 年,我国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实现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第二次跨越。在民船不断发展的同时,舰艇装备研制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在完成第一代舰艇研制的基础上,加速了对原有舰艇的现代化改装和更新,成功建成了导弹核潜艇和航天远洋测量船队,有重点地开展了第二代舰艇和武器的研制,军船出口也取得重要突破。 3 / 4抓住机遇,实现跨越,迈向世界造船大国强国。进入新世纪,船舶工业经过多年的力量积蓄和磨练后,抓住了国际船市持续高度兴旺和海军装备转型升级需求紧迫这两大难得的历史机遇,爆发出巨大潜力,实现了民船产业和海军装备研制的超常规发展。长江口地区、珠江口地区、环渤海地区国家三大重点造船区域的建设迅猛推进,地方民营和合资、外资造船企业竞相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势头。XX 年,中国实现了船舶工业发展的第三次跨越,在造船产量上成功超越日本,由世界第三造船国跃升为世界第二,进入了世界造船竞争的“第一方阵” ,开始向世界第一发起冲击、向造船强国目标挺进的新征程。 12 下一页辉煌的成就 历经 60 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船舶工业无论在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还是产品品种、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进入了世界一流行列,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军工能力显著提升,铸就“海上钢铁长城” 。船舶工业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包括水面舰艇、常规动力潜艇、核潜艇等各类舰艇和辅助船舶近万艘,使中国海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转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型主战装备陆续列编,潜艇、水面舰艇、武器装备等完成了大规模更新换代,使海军装备步入了导弹化、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船舶工业4 / 4研制的舰艇伴随人民海军出访五大洲,完成环球远航,进行国际联合军演,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编队护航,参加人民海军建军 60 周年海上阅兵等。一艘艘自主研制的现代化战舰乘风破浪、驰骋海疆,扬国威,壮军威,引国人自豪,为世界所瞩目。 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市场份额跃居世界第二。与 60 年前比,我国年造船产量增长了 3000 倍,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造船大国之一,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推动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XX 年造船完工量达到 2881 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新接订单 5818 万吨,占世界市场份额%;手持船舶订单超过两亿吨,占世界市场份额%。三大指标均跃居世界第二位,标志着造船大国地位的真正确立。 科技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