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登高诗的文化阐释与解读1 - 副本_第1页
唐代登高诗的文化阐释与解读1 - 副本_第2页
唐代登高诗的文化阐释与解读1 - 副本_第3页
唐代登高诗的文化阐释与解读1 - 副本_第4页
唐代登高诗的文化阐释与解读1 - 副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登高诗的文化阐释与解读唐代登高诗的文化阐释与解读 引言引言 登高诗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登高诗就是指描写诗人在登高过程中所 见所感的诗 或写景叙事或抒情言志 登高有登楼 登阁 登台 登山 登塔 等多种形式 登高 可以是实际的 身登 也可以是依靠想象进行 神登 狭义的登高诗不是简单地写景 吟咏唱和 往往是托物言志 观物反思 借助 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 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的 用心 其主要旋律是表现思乡之情 身世之痛与个人的沧桑之感以及国家之恨 登高 最初在上古时代是一种 望山川而祭 的宗教祭祀行为 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 君子登高必赋 的观念被列为士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 登高 首次被赋予了文学价值 这个观念也颇为文人推崇 登高 在古代士 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的高雅文化活动 成为了文人展示 文才的重要舞台 后来农历九月九日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随着登高活动的发 展 登高诗也随着发展 先秦时期的 诗经 离骚 中 登高文学已经有了萌芽 秦汉时期已经出 现了完整的登高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 登高文学的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 发展 到唐代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 登高诗已经发展成熟 据学者统计 仅 全唐诗 中就有 2000 多首登高诗 唐代的登高诗有着丰富的情感价值 较高 的审美趣味 但在传统登高文化孕育下的唐代登高诗 在政治 经济 文化 文学繁荣下的唐代登高诗更有着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登高诗本身就是 一种文化 而且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和反应 下面仅从三个方面对唐代登高诗进 行文化阐释 和解读 一 一 羁旅漂泊 思亲怀乡羁旅漂泊 思亲怀乡 生命的漂泊与心灵的安顿生命的漂泊与心灵的安顿 结合 结合 登高望远 心瘁神伤登高望远 心瘁神伤 P55 修改 唐代登高修改 唐代登高 诗 思亲怀乡 诗 思亲怀乡 唐代登高诗中 有一类诗的内容描写羁旅漂泊 游子思亲怀乡之作 这类诗有的是节日 登高之作 有的是非节日登高之作 但同样是抒发漂泊在外 孤苦无依 思念家乡 思念 亲人 感时伤怀 从诗人的吟叹之中 我们可以看出游子在外的漂泊与对家的渴望 安定 的渴望以及生命的安顿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一般认为它始于汉代 唐代时统治者非常重视 重阳节 将它与寒食节 上巳列为三节令 重阳通常有登高 佩戴茱萸 喝菊花酒等习俗 相传可以驱灾辟邪 唐代重阳登高活动参与的人数很多 不分男女老少都很喜欢这个活动 但恰恰是这样浓厚的节日氛围往往成为在外漂泊的游子的致命伤在节日之中他们的思念之 情也就异常的浓厚 孤苦无依之感也异常的放大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 时写的 那时他一个人在长安漂泊 前一句交代了自己自己一人独自在异乡的情况 每每 到了重阳节这种团聚的日子 就更加思念亲人 但作者却没有说自己怎样思念亲人 而是 笔峰一转转到另外一个空间 遥想兄弟们都在高山上游乐的时候 一定会少了他这个兄弟 而挂念的 令他难过的不只是只身一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更是家中的兄弟少了他而惆怅不已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兄弟的关怀与热爱 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味 初唐四杰 之一的王勃 蜀 中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乡他席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重阳节登高触景生情 有浓厚的思乡之情 望乡台 三字道尽了了 漂泊之情 看似对鸿雁无理的责备 我想北归却归不得 你为什么还要南来呢 归家的 渴望跃然纸上 韦庄的 婺州水馆重阳日 卢照邻的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白居易 九 日登巴台 这几首是也都是重阳日写的登高诗 道尽了生命的漂泊与对家乡的思念与渴望 除了重阳日登高诗以外的登高诗中 抒发游子漂泊之情的还有很多 被称为登高诗绝唱 忧国忧民之作登高 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楼 中 花近高楼伤客 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这两首诗中两个 客 字描写出了杜甫老病漂泊他乡的状态 杜甫 长年异地漂泊 身如浮萍 思乡之情 剪不断 理还乱 如影随形 登高远眺更觉孤独冷 清 归思难收 登高便是其寄托思乡的最佳场所 借登高念亲怀友 在远眺中托寄私募之 心和惆怅之情 亦是杜甫登高诗难以割舍的情结 杜甫的登高诗 何剑丽 中国古代社会自从夏朝以来就以家庭为单位 家始终是在外游子温暖的港湾 无论是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在唐代 在儒家家庭伦理强调 孝 慈 悌 观念下 家便是诗人的根 但是漂泊的游子总是因为学业功名或其他原因而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庭 家乡 每到节日登上高处 往往会想起家乡 漂泊之感便油然而生 游子总是希望生命的 漂泊有终点 漂泊的生活得到安顿 二 二 盛唐两首诗解读 登高望远 抒怀励志 盛唐两首诗解读 登高望远 抒怀励志 泰山之志 泰山之志 向上与超越向上与超越 杜甫登高诗及人文底蕴杜甫登高诗及人文底蕴 P30 纵观唐代的登高诗 不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就是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是典型的以 悲 愁 为主线的 登高诗往往是诗人有意识的排遣忧愁 和不适的 李商隐的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乐游原 但是登高往往会使诗人 兴 尽悲来 或 愁上加愁 但是登高诗中有两首盛唐之作杜甫的 望岳 和王之涣的 登鹳 雀楼 却一反登高诗的愁态 他表达出了盛唐诗人的泰山之志 更体现出了盛唐诗人的生 命精神 更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 望岳 和 登鹳雀楼 这两首诗都以富有 只有站得 高 才能望得远 的哲理而流传千古 但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却更为丰富 关于 泰山之志 胡晓明先生的 望川之月 这本书中所说的孔子的泰山之志是 不 断奋进 奋力向上 是向上伸长的精神欲求 无限向上的伸展精神 是远大的抱负 是一 种生命的精神境界 最能表现孔子泰山之志的即是 孟子 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的 望岳 一首是写望泰山的诗 全诗没有写 望 字 但却句句 写 望 作者因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而产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强烈欲望与决 心 写出了诗人勇于攀登 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最后两句 会 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与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所表达的是一种不断向上 不断超越的积极进取的生命精神 即所谓的 泰山之志 王 之涣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前 两句写景远景 近景相结合 第一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远处一望无际 绵亘起伏的群山 西沉 在视野中徐徐降落 这是写远景 由东向西 天空景 第二句写目送楼前下方奔腾 咆哮的黄河 一泻千里 滔滔滚滚向东归入大海 这是写近景 由西向东 海景 这两句 诗把上下 远近 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中 使画面显得特别广阔和辽远 作者的 目力所及已经达到天边的尽头 由此可知作者已经站在一定的高度 但是作者却不满足于 现状 想要看得更高更远 欲穷千里目 唯一的办法就是 更上一层楼 欲穷 和 更 上 这两个词饱含了希望与憧憬 写出了诗人一种无止境的探求与愿望 不满足于现状 这首诗里有诗人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 有高瞻远瞩的胸襟 虽然不必是登泰山诗 但是 泰山之志 显而易见 读后使人眼界开阔 使人受到鼓舞 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望岳 和 登鹳雀楼 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 泰山之志 更是表现出了盛唐诗人高 远开朗的胸襟 自信豁达 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入世 进取的时代精神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写于唐玄宗开元三十三年即 735 年 当时诗人到洛阳考进士结 果落第了 于是在齐鲁一地漫游 这首诗就是期间写的 结合写作背景 考试不第 作者 的心情应该是很沉重的 但是作者不提此事也不显悲哀神色 而是被泰山的景色深深吸引 并表明自己的决心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在中国古代士人往往喜欢高山 把山的高 大海的辽阔比成自己的胸怀 但作者却想登上泰山 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作者胸怀的博大 泰山是我国的 五岳之尊 泰山不仅景色秀丽 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精神 又被称为 仙山 封禅 求仙 游观 最出名的是 封禅 帝王封禅是至高权力的体现 是天 之子的殊荣 诗人往往只能远远观看 唐人李义府 在禹州遥叙封禅 就写了只能远望 不能参与的悲哀 也有的诗人将泰山比作政权的象征 登泰山 隐约地表达了他们对仕途 的向往 山与中国诗学 P114 所以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表达出了一种积极用 世的思想 代表了青年时期光芒四射 积极进取的人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是 盛唐时代精神的概括 登鹳雀楼 也是盛唐之作 联想到生当一个令人振奋的盛唐时代 他心里一定涌满了蓬蓬勃勃的激情 躁动不安的激情 他不满足 虽然不一定知道为什么 不满足 他似乎觉得眼前的空间 依然不足容纳他汹涌的热情 望川之月 P81 胡晓明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 进取精神 P172 史二唐代三百年间 思想采取兼容的态度 以儒为主 兼取百家 从立国之本来 说 儒学是基础 儒 释 道的思想兼容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在政治运作方面 在人 才选拔与使用方面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士人入世 致君尧舜 建功立业 持儒家入市 的进取精神 儒家思想的影响 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精神 P168 史二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地进取的态度 国力的日渐强大 为士人展 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 由于国力强大 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弘的胸怀 气度 抱负与 强烈的进取精神 P169 唐代士人功名心特重 安史之乱以后 虽有所变化 晚唐而渐见纤弱 但积极入 世的总趋势并未改变 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 便是文学中的昂扬情调 三 唐代登高诗中以儒家思想为底蕴的生命意识流露三 唐代登高诗中以儒家思想为底蕴的生命意识流露 和责任感的表现和责任感的表现 一 一 唐代登高诗中作者往往会将自己置身于无穷无尽的时间或广大的空间之中 如 陈子昂的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王勃的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 换星移几度秋 孟浩然的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杜甫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 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犹如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的喟叹 他们把时 间的无限和生命的短暂结合在一起 有着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 要应该惜时进取 为自 己的抱负 兼济天下付出更多的努力 然而现实却往往相反 所以作者往往会抒发身世之 悲 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种感慨就是以儒家思想为底蕴的生命意识的流露 唐代三百年间 思想采取兼容的态度 在政治运作方面 在人才选拔与选用方面 儒 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使得唐代的文人士子更加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 才能的砥砺 同时也 促使他们更为强烈的追求个体的生命价值 从而在唐代逐渐形成了儒家的伦理生命价值观 所谓的儒家伦理生命价值观就是生时积极进取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他 们主张通过积极的建功立业来实现超越死亡的目标即 立德 立言 立功 然而 中生命 意识在唐代登高诗中往往是悲歌 如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 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登高怀古诗 生命短暂地痛悟不言而喻 然 而真正让作者 独怆然而涕 下的原因是 才不见用 一腔抱负成为泡影 像燕昭王那样 贤明的君主见不到了自己是生不逢时的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陈子昂受儒家影响 较大 他的远大政治抱负是儒家的 圣人不利己 忧济在元元 感遇诗 其十九 他 有着千里马的志向 然而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一瞬里 眼前的这个时代 却没有伯乐 由此可见作者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生命价值没有实 现 这些思 前 望 后 的历史感悟 宇宙意识 人生有 限的悲剧意识 壮志难酬的忧患意识 从文化来源来看 都是 儒家意识 儒家精神 汉语诗歌文化学 杨仲仪著 陈子 昂虽然仕途坎坷 宠辱沉浮沉却始终保持着儒家人格修养的耿 介浩然之气 孟浩然的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往 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 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这也是一首悼古伤今的登高诗 诗中运用了 羊公碑 的典故 据 晋书 羊祜传 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时 游远望如我 于此山 与同游者喟然叹曰 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 由来贤 达胜士 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 皆湮灭无闻 使人悲伤 羊祜生前有政绩 死后襄阳百姓为他建碑立庙 孟浩然登上 此山见到羊公碑就自然想到羊祜 政绩显赫的羊祜仍有 皆湮 灭无闻 的悲叹 自己更是什么都不是了 羊祜以羊公碑传世 而自己仍然是一介布衣 死后难免湮灭无闻 两人对比不免增 加感伤之情读罢就泪沾襟了 孟浩然早年有用士之志 却一生 不得志以隐士终 他因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而被唐玄 宗放还 仕途一直困顿 四十岁科举不第 此诗就是他求士不 遇心情苦闷而作 怀古伤今抒发自己空有抱负的感慨 皆湮灭 无闻 这恰好是孟浩然的真实写照 论语 卫灵公 中有子曰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就是说君子最忌讳离开人世时悄无 声息 不能扬名于后世 孟浩然在此诗中的感慨与儒家思想相 吻合的 想要在有生之年积极进取 建功立业 扬名于后世 然而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是难以实现的 此生便注定腐朽 于是 便忍不住 泪沾襟 中唐诗人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 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 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 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方 这首诗是写给 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 诗中不仅有对同自身际遇相同 的友人的关切之情 也抒发了被贬的愤怒和壮志难伸之情 李 商隐 夕阳楼 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 835 年秋天 作者知己萧 澣被贬 义山曾投靠他 对他有知遇之恩 作者登上夕阳 楼 抒发了无依无靠前程未卜之叹 欲问孤鸿向何处 不 知身世自悠悠 写出了自身的处境和对自身前途命运的担 忧 这也是生命价值追求得不到实现的悲叹 李商隐 安定 城楼 贾生年少虚垂涕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 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作者运用了王粲 贾谊的典故 用他们的身世遭遇与自己的遭遇有相似之处 贾生垂泪 王粲远游寄托了自己仕途受阻 人生不得志的情怀 遭到一些 人的谗伤 但并不气馁 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 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青年 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 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 既怀着恬淡 的心情 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 极为相似 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 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 所以击节称赏 这是第二层 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 作者的遭遇虽 然困顿 可是他的凌云之志 未稍减损 江湖 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 范蠡佐 越王勾践 既雪会稽之耻 乃乘扁舟 浮于江湖 见 史记 货殖列传 意谓 自己早 有归隐江湖之志 但等回天撼地之日 旋乾转坤之时 头飘白发 身入扁舟 永忆江湖 即怀淡于名利之心 欲回天地 即抱建立功业之志 二 然而登高诗中不仅仅是抒发身世之悲怀才不遇 还有着 以儒家思想为底蕴的责任感的表现 这种责任感表现为忧国忧民或 忧君 这种责任感的表现首推杜甫的登高诗 杜甫的登高诗很好的 把个人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杜甫出生于一个 时代 奉官守儒 的家庭 自幼受着 以天下为己任 的正统儒家 思想的熏陶 是一个地道的儒者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江汉 他的高度责任感在登高诗中表现为 以天下为己任的忠君爱国 忧国忧民忧己 而忧己 往往是最后的 孟子强调 古人得志泽加于民 不得志修 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然而杜甫身上 有着穷达如一的品格 不管在不在位都谋其政 大有孔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 杜甫登高诗中往往有 朝 廷 社稷 盗贼 盗寇 戎马 兵戈 叹世 苍生 等字眼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盗寇莫相侵 登楼 朝廷醉眼中 九日登梓州城 汲黯匡君切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社稷堪流涕 安危在运筹 西阁口号 时危关百虑 盗贼尔犹 西阁夜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杖藜叹世者谁子 泣血迸空回白头 白帝城最高 楼 再光中兴业 一济苍生忧 凤凰台 杜甫的登高诗大都作于安史之乱以后 此时诗人的生 活是四处飘荡的 随时寄人篱下 贫病交加 然而诗人却 没有把个人的苦难和壮志未酬置于诗歌中心 而是时时心 系国家安危 关心民生疾苦 以天下为己任 对国家和人 民有着深切的关怀 如 凤凰台 一诗因凤凰台联想到历 史上的明君西伯侯 并抒发自己的抱负 然而他最关心的 还是国家的前途命运 希望国家能繁荣昌盛 人民能过上 幸福的生活 再光中兴业 一济苍生忧 登岳阳楼 一 诗写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