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一---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_第1页
试验一---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_第2页
试验一---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_第3页
试验一---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_第4页
试验一---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验一试验一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大纲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大纲 1 通过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 使学生掌握测定材料变形的基本方法 学会拟 定实验加载方案 验证虎克定律 2 电测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使学生学会用电阻应变计和电阻应变仪测量材料的变形 主要设备 材料试验机或多功能电测实验装置 主要耗材 低碳钢拉伸弹性模量试样 每次 实验 1 根 拉伸弹性模量 拉伸弹性模量 E E 及泊松比 及泊松比 的测定指导书 的测定指导书 一 实验目的一 实验目的 1 用电测法测量低碳钢的弹性模量 E 和泊 松比 2 在弹性范围内验证虎克定律 二 实验设备二 实验设备 1 电子式万能材料试验机 2 XL 2101C 程控静态电阻应变仪 3 游标卡尺 三 实验原理和方法三 实验原理和方法 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 E 通常采用比例极限内的拉伸试验 材料在比例极限内服从虎克定 律 其关系式为 1 1 由此可得 1 2 式中 E 弹性模量 P 载荷 S0 试样的截面积 应变 P 和 分别为载荷和应变 的增量 由公式 1 2 即可算出弹性模量 E 实验方法如图 1 1 所示 采用矩形截面的拉伸试件 在试件上沿轴向和垂直于轴向的两面 各贴两片 电阻应变计 可以用半桥或全桥方式进行实验 1 半桥接法 把试件两面 各粘贴的沿轴向 或垂直于轴向 的两片电阻应变计 简称工作 片 的两 端分别接在应变仪的 A B 接线端上 温度补偿片接到应变仪的 B C 接线端上 然后给试件缓慢加载 通过电阻应变仪即可测出对应载荷下的轴向应变值 或横向应变 轴r 值 再将实际测得的值代入 1 2 式中 即可求得弹性模量 E 之值 横r 2 全桥接法 把两片轴向 或两片垂直于轴向 的工作片和两片温度补偿片按图 1 1 中 a 或 b 的接法接入应变仪的 A B C D 接线柱中 然后给试件缓慢加载 通过 电 阻应变仪即可测出对应载荷下的轴向应变值 或垂直于轴向 将所测得的 轴r 横r 值代入 1 2 式中 即可求得弹性模量 E 之值 在实验中 为了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 一般采用等增量加载法 逐级加载 分别测得各相同 载荷增量 P 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 并求出 的平均值 这样由 1 2 式可 r r 以 写成 1 3 式中 为实验中轴向应变增量的平均值 这就是等量加载法测 E 的计算公式 图 1 9 测定 的贴片及接线方案 等量加载法可以验证力与变形间的线性关系 若各级 载荷的增量 P 均相等 相应的由应 变仪读出的应变增量 也应大致相等 这就验证了虎克定律 测定泊 松比值 受拉试件的轴向伸长 必然引起横向收缩 在弹性范围内 横向线应变 横和轴向应变 轴的比值为一常数 其比值的绝对值即为材料的泊 松比 通常用表 示 1 4 四 实验步骤四 实验步骤 1 测量试件的尺寸 将试件两面沿纵向和横向各贴一片 电阻应变计的试件安装在电子拉 伸试验机实验装置上 2 根据采用半桥或 全桥的测试方式 相应地把要测的电阻应变计和温度补偿片接在智能 静态应变仪接线柱上 3 打开静态应变仪电源 预热 20 分钟 设定好参数 4 实验采用试验机自动加载 先对试件预加初载荷 100N 左右 用以消除连接间隙等初始 因素的影响 然后记下应变仪初始读数 当作相对零位 然后分级递增相等的载荷 P 20N 分 5 级进行实验加载 从荷载开始 依次按 120N 140N 160N 180N 200N 进行加载 记录下每级加载后应变仪上相应的读 数 实验至少进行两次 取线性较好的一组作为本次实验的数据 五 实验结果处理五 实验结果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 分别算出算术平均值 再由式 1 5 和式 1 6 算出相应的弹性 模量和泊松比值 表格 载荷 轴向应变 120 N140 N160 N180 N200 N r 100N 0r r 载荷 横向应变 120 N140 N160 N180 N200 N r 100N 0r r 实验二实验二 圆柱状金属拉伸试样硬化现象圆柱状金属拉伸试样硬化现象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通过对预变形的试件进行正向加载 使学生加深理解包申格效应 二 实验原理二 实验原理 很多金属材料因为有高的强度和韧性而被大量应用于承载结构 例如输送 石油或天然 气的管道 结构的尺寸及使用效率跟其材料的强度直接相关 一般都按材料强度进行工程构 件设计 在工程实际中 屈服强度是描述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 然而 屈服强度会 随着加载历史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许多金属材料经过某一个方向加载变形后 卸载 再加载 变形与原方向相同 但其屈服强度有增加现象 这就是包申格效应 包申格效应是金属材料 所具有的普遍现象 了解包申格效应对于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 实验仪器和材料三 实验仪器和材料 1 电子式万能材料试验机 2 圆柱状标准拉伸试样 2 根 3 游标卡尺 为了容易进行轴向拉伸及压缩实验 把试件加工成如图 1 所示的形状 图 2 1 试件标距长度为 100 mm 的标准拉伸试样 直径大约为 10mm 图 1 试件形状及尺 寸 mm 四 实验方法和步骤四 实验方法和步骤 将试样打标距 测量截面尺寸 首先将一根试件在轴向拉伸作用下获得情况下的载荷 伸长曲线 获得相应的力学性能指 标 屈服强度 抗拉强度 然后装上第二根试样 根据第一根试样加载情况选择在均匀塑性 变形阶段 即强化阶段 的某一载荷 利用总预变形量预变形量分别为 0 5 1 2 两种情 况计算 由第一根的载荷 伸长曲线获得 对第二根和第三根试样加载 然后卸载 再加 载 观察其屈服现象并记录应力 应变曲线 五 实验报告五 实验报告 1 试件的应力应变 曲线 2 分析试件在没有预变形和有不同预变形后的屈服强度的变化 六 问题讨论六 问题讨论 讨论减小或消除包申格效应的方法 实验表格实验表格 2 1 截面 1截面 2截面 3 121212直径直径直径试样 1 平均平均平均 试样 2 直径直径直径试样 3 平均平均平均 屈服强度 试样 1 试样 2 试样 3 实验三实验三 材料切变模量材料切变模量 G 的测定的测定 材料的切变模量 G 是计算构件扭转变形的基本参数 测定切变模量的方法有很多种 我们主要介绍电 测法测定切边模量 G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电阻应变测试方法测定材料扭转时的剪切弹性模量 G 的方法 2 测定试件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 3 理解剪切弹性模量的定义和变形方式 二 实验设备 1 XL 2101C 程控静态电阻应变仪 静态电阻应变仪一台 2 电子扭转试验机 三 实验原理和方法 依照国标 GB10128 88 的规定 材料扭转时 剪应力与剪应变成线性比例关系范围内剪应力 与剪应 变之比称剪切弹性模量或切边模量 以 G 表示即 G 上式中的和均由实验测定 其方法如下 1 的测定 在圆柱形试样的前后表面 A C 两点处分别贴应变片 p W T 式中 为圆管的抗扭截面系数 p W 2 的测定 选择全桥接线使得应变仪产生的读数应变均由扭转切应力引起则有 薄臂圆筒上任意一 o rd 45 42 点均为纯剪切应力状态 如图 根据广义虎克定律 1 45o 3 45o 2G2E 1 E 1 45 o 由此 由可得 r G rP W T G 实验采用等量逐级加载法 设各级扭矩增量为 应变仪读数增量为 从每级加载 i T ri riP W T i G 采用同样的方法测试材料的剪切模量 n 次 则 n i G n 1 1 G 四 实验步骤 1 组桥接线 2 采用分级加载法 先预加 100Nm 的初载荷检查装置和应变仪是否正常工作 3 将应变仪调零 然后以Nm500P100NmM max 进行分级加载 直至 4 分别记录 进行数据处理 整理实验报告 和 ri ri 实验四实验四 金属材料布氏硬度金属材料布氏硬度 实验五实验五 金属材料洛氏 维氏硬度实验金属材料洛氏 维氏硬度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布氏 洛氏 维氏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2 了解布氏 洛氏硬度机的主要结构 初步掌握操作方法 3 根据不同金属材料的零件性能特点 选定测定硬度的方法 二 实验设备及试样 设备 HBRV 187 5 型布洛维硬度计 试样 45 50 12 20 15 13 T10 20 12 65Mn 30 10 40cr 16 14 灰口铸铁 10 15 1 载物台 放置试样的地方 5 4 3 2 1 6 7 8 2 升降丝杆 使载物台能上升或下降 3 手轮 使丝杆产生上下移动 4 压头 压头由淬火后的钢球制成 钢球的直径有 2 5 5 20mm 三种 5 指示灯 用于表示加载荷过程 6 加荷按钮 用于施加载荷 7 压紧螺钉 用于固定时间定位器 8 时间定位器 用于控制加载时间 9 载荷砝码 用砝码可组成 187 5 250 750 1000 3000kgf 的载荷 三 布氏硬度试验 一 试验原理 用一定直径的淬火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压头压入试样表面 并在规定载荷下保持 一定的时间后卸除压力 于是在试件表面留下压痕 单位压痕表面积A上所承 受的平均压力即定义为布氏硬度值 用HB表示 图省略 2 22 dDDD P Dh P A P HB 式中 P 施加的载荷 单位为 kgf D 压头直径 单位为mm d 压痕直径 单位为mm 上式表明 当压力和压头直径一定时 压痕直径越大 则布氏硬度越低 即材 料的变形抗力越小 反之 布氏硬度值越高 材料的变形抗力越高 试验时 如果压头直径 载荷根据试样选择故已知 只要测出压痕的直径便可以求出 材料的布氏硬度值 二 试样技术条件 1 试样表面应平整光洁 不得有氧化皮或油污及明显的加工痕迹 2 试样厚度应大于压入深度的 8 倍 3 在试样制备过程中 应尽量避免试样受热及冷加工对硬度测试的影响 4 布氏硬度试验时 压痕中心到试样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压痕直径的 2 5 倍 相邻的压痕中心距离不应小于压痕直径的 3 倍 试验规范 表 1 1 布氏硬度试验规范 金属类别布氏硬度试件厚度压头直径载荷 P kgf K载荷保持时注 HB mm D mm 间 S 140 6 6 3 3 10 5 2 5 3000 750 187 5 3010 钢 铁 6 6 3 130 6 6 3 6 6 3 6 6 3 3 10 5 2 5 250 62 5 15 625 2 560 纯铜 铅 锡合金 轴 承合金等 三 实验步骤 据试验材料和试样厚度按表 1 1 布氏硬度试验规范选择球体直径 D 试验力 F 的大小和试验力作用保持的时间 并用无酸汽油清洗其钢球附着的防锈油 用棉花或质地较软的纱布擦拭干净 装入主轴衬套内 将试样平稳地放在工作台上 顺时针转动升降手轮 使试样测试表面垂直于 钢 硬质合金 球加力方向 直至试样与球体紧密接触手轮空转为止 打开电源开关 待电源指示灯亮后 再启动按钮开关 当加荷指示灯明亮时 表示试验力开始加上 此时立即拧紧定时压紧螺钉 即自动开始计时 达到预 定加力时间后 转动即自行停止 验证压痕对组织硬化的影响 即在规定两压痕中心距离范围内和范围外打硬 度进行比较 关闭电源 反时针方向转动手轮 使工作台下降 取下试样 用读数显微镜 测量压痕直径 d 用所得结果从有关对照表中查找相应的硬度值 四 洛氏硬度试验 一 试验原理 洛氏硬度实验是将压头在一定压力下压入被测材料的表面 直接测量压痕 深度 并根据压痕深度定出材料的硬度 这是与布氏硬度定义的主要不同之点 压痕越深则硬度值越低 反之则硬度值越高 为保证压头与试样表面接触良好 测洛氏硬度时先加预载荷 一般为 kgfN 1007 98 然后再加主载荷 所加的总载荷 大小 视被测材料的软硬而定 洛氏硬度 HR 的计算公式为 图省略 S hh KHR 21 4 6 其中 HR 洛氏硬度 K 常数 用金刚石圆锥压头时为100 用钢球压头时为130 2 h 加 kgf10 预载荷时产生的压痕深度 mm 1 h 卸除主载荷但保留预载荷时的压痕深度 mm S 常数 为mm002 0 即压头每压入 mm002 0 深度 相当于1个计量单位 二 试样技术条件 洛氏硬度试验因压痕小 故试样要求表面光滑 无氧化皮 凹坑和明显的加工 痕迹 试验面的粗糙度 a R 不应低于 0 8um 同样 试样在加工过程中 不应因 受热或冷加工硬化而改变材料的性能 试样或试验层最小厚度应不小于压痕深 度的 8 倍 表 1 2 常用三种洛氏硬度实验规范 标尺 硬度符 号 压头类型 初始载荷 NF 0 主载荷 NF 0 总载荷 NF 0 测量硬度 范围 应用举例 AHRA 顶角为 120 的金刚石圆 锥体 3 490 4 58820 88 硬质合金 硬化薄钢板 表面薄层硬化钢 BHRB mm588 1 钢球 6 882 7 98020 100 低碳钢 铜合金 铁素 体可锻铸铁 CHRC 顶角为 120 的金刚石圆 锥体 07 98 4 588147120 70 淬火钢 高硬度铸件 珠光体可锻铸铁 三 实验步骤 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 试样的准备 必须设法处理使其表面洁净 光滑 2 试台的选择及安装 根据试样形状及尺寸选用合适的试台 3 总试验力的预选 试验力的变换务必在试验前完成 2 洛氏硬度计的测试程序 1 插上电源 打开电源开关 使其在投影屏上能看到清晰的影像 2 根据试验要求选用压头 使其小心安装在主轴的孔中 再拧紧紧固螺丝 钉 3 根据试验需要选择试验力 转动变换旋钮使所需试验力对正标记 4 将手柄推向后方 再将试样放在石台上 转动手轮使试样的试面与压头 接触 转动手轮 使试样继续升高 让基线与左边刻度 100 接近重合 5 旋转投影屏下的旋钮使分化板上的刻度 100 与投影屏基线重合 6 拉动手柄 使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