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隧道安全专项方案-0_第1页
六盘山隧道安全专项方案-0_第2页
六盘山隧道安全专项方案-0_第3页
六盘山隧道安全专项方案-0_第4页
六盘山隧道安全专项方案-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建铁路天水至平凉线工程 TP TJ2 标 六盘山隧道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附件 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二 00 九年五月 目 录 1 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 3 2 编制范围 编制范围 5 3 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6 3 1 工程简介 6 3 2 地质条件 6 3 2 1地形地貌 6 3 2 2 地层岩性 7 3 2 3 地质构造 10 3 3 气候 水文条件 13 3 3 1 气象特征 13 3 3 2 水文地质条件 13 3 4 地震动参数 15 3 5 不良地质条件 16 3 5 1 不良地质 16 3 5 2 特殊岩土 18 3 6 工程地质 18 3 6 1 正洞 18 3 6 2 进口斜井 18 3 6 3 赵家山斜井 20 3 6 4 湾湾河斜井 20 3 6 5 磨坪斜井 20 3 6 6 山王沟斜井 20 3 7 隧道设计情况 20 3 7 1 隧道建筑界限及行车速度 21 3 7 2 衬砌支护设计及辅助施工措施 21 4 隧道施工危险源和可能造成的伤害 隧道施工危险源和可能造成的伤害 24 4 1 危险源点及危险源概述 24 4 2 重要危险源具体如下 24 4 3 其他危险源 25 4 4 可能造成的伤害 26 5 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27 5 1 控制的目标和指标 27 5 1 1主要奋斗目标 27 5 1 2主要控制指标 27 5 2 安全保证措施 27 5 2 1管理措施 27 5 2 2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34 六盘山隧道专项施工安全技术方案六盘山隧道专项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1 1 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 1 招标文件 2 施工合同 3 建铁路天水至平凉线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及 新建铁路天 水至平凉线六盘山特长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4 天水至平凉线施工图六盘山隧道设计图 天平施隧 1 0 1 天 平施隧 102 5 现场施工调查资料 6 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以及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 7 企业的相关规定及施工综合实力 8 六盘山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9 相关规范 技术指南及验收标准 1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Jl 0417 2003 2 铁路砼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 铁建设 2005 1 60 3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规范 TBl 0204 2 002 4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TBl01 08 2002 5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 0086 2001 6 铁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规范 TBl 01 19 2000 7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 08 2001 8 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安全规则 TBJ4 04 87 9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施工规范 TBl 021 0 2001 10 铁路砼结柯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 铁建设 2005 157 号 11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210 2005 12 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工序及作业指南 Tz231 2007 13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14 相关的试验规程等 2 2 编制范围 编制范围 新建铁路天水至平凉线工程 TP TJ2 标段六盘山特长隧道 隧道 起 迄点里程为 DIK83 500 DIK100 190 隧道全长 16687m 3 3 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3 13 1 工程简介工程简介 六盘山隧道为全线第一特长隧道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六 盘山山脉 隧道起讫里程 DIK83 498 DIK100 185 全长 1668 7m 为全线最长的越岭隧道 隧道进口位于华亭县麻庵乡三角城左侧河 峡谷内 出口位于华亭县西华镇青林村 全隧道除进口端 365 05m 位于 R 1200m 的曲线上 其它地段均位于直线上 隧道全部段落均 为下坡 坡率分别为 5 2752m 13 13550m 6 385m 进口端 574m 为莲花台车站双线隧道 洞身最大深约 700m 隧道出口有盘山 乡村便道通至麻庵乡 但路窄 坡陡 弯道多 遇雨道路则车辆难 以通行 交通条件较差 麻庵乡至隧道出口位置为山间峡谷地带 仅能步行到达隧道出口 隧道进口距华亭县城公路约 30km 隧道出 口有乡村道路可以到达 交通较为方便 主要工程内容 洞门 斜洞开挖 正洞开挖 隧道衬砌 排水 系统 电缆槽 整体道床 以及弃渣场防护工程施工 3 3 2 2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 3 2 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六盘山隧道位于六盘山中山区 洞身以 N36 E 的走向穿越六盘 山 其岭脊呈近东西走向 山势陡峻 岭高沟深 地面高程 1530 2570m 相对高差 300 800m 丘坡自然坡度较陡 一般 30 55 本区域属于六盘山林场 经封山育林 10 年后 大部分 土地为密灌林地 少部分为农田 山体植被覆盖率高 约 90 森 林密布 3 2 2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 六盘山隧道途经地层有第四系松散层 上第三系泥岩 白垩系 下统砂岩夹泥岩 三叠系下统砂岩夹砾岩 局部夹页岩 震旦系硅 质灰岩 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砾 1 第四系 全新统 Q4 以滑坡堆积砂质黄土 碎石土 坡积碎石土 为主 分布于隧道出口斜坡及局部分布于洞身通过的各沟谷内 砂 质黄土 Q4s13 浅黄色 厚度 3 5m 土质不均匀 含砾石 稍湿 销密 级普通土 0 120kpa 碎石土 Q4D17 青灰色 厚度 5 16m 颗粒成分以砂岩 砾岩为主 尖棱状 销湿 销密一中密 级硬土 0 500kpa 碎石土 Q4D17 青灰色 厚度 5 10m 颗粒成分以砂岩 砾岩为主 磨圆度差 尖棱状 稍湿 销密一中 密 级硬土 0 500kpa 上更新统 分布于六盘山隧道低中山区山顶大部地段 以风 积砂质黄土为主 厚度不均 砂质黄土 Q3eo13 浅黄色 具大孔隙 局部含菌丝和姜石 垂直节理裂隙发育 稍湿 稍密一中密 级普通土 0 150kpa 隧道洞身未通过该套地层 2 上第三系 分布在六盘山隧道中部地表 DIK93 300 DIK96 400 为山 间坳地型沉积 以土红 砖红色泥岩为主 夹砾岩 泥岩 NMs 棕红色 组成物质以粘土矿物为主 泥质胶结 层状构造 成岩作 用较差 层理明显 层厚约 2cm 岩层产状近乎水平 强风化为碎 块状 强风化层厚 10 20m 级硬土 0 250kpa 完整基岩 级软石 0 400kpa 砾岩 Ncg 灰白色 砾石成份以砂岩 石英岩等为主 砾径 较大 最大砾径达 20cm 泥钙质胶结 层理不明显 强风化层厚 2 5m 级硬土 0 400kpa 完整基岩 级软石 0 600kpa 3 白垩系下统 分布在盘山隧道进口段 DIK83 500 DIK92 150 为一套红 色屑岩建造 岩性主要以红色砂岩夹泥岩为主 局部为砂岩夹砾岩 砂岩夹泥岩 KSs Ms 砂岩灰绿色为主 砂状结构 中厚层状 铁 钙质胶结 岩质较硬 弱风化为主 节理较发育 夹有泥岩薄层 泥岩红褐色 薄层状构造 全一强风化成土状或片状 泥质胶结 砂岩与泥岩存在风化差异 强风化层厚约 3 5m 岩体破碎 级 硬土 0 400kpa 完整基岩 级软石 0 600kpa 岩层产状 N10 W N30 W 10 20 N 发育有两组主要节理 J1 N10 W 72 S 节理间距 0 2 0 8m 多数大于 0 6m 微张 J2 N45 E 73 S 节理间距 0 1 0 5m 微张 砂岩夹砾岩 KSs Cg 局部分布 红褐色 砂状结构 铁 钙 质胶结 岩质较坚硬 层理发育 薄层状一中厚层状构造 弱风化 为主 强风化层厚约 3 5m 级硬土 0 400kpa 完整基岩 级软石 0 800kpa 层理产状为 N8 E 53 N N9 W 6 N 发育有两组主要节理 J1 N24 E 90 微张 无充填 节理 间距约 2 15 cm J2 N84 W 90 节理间距 5 30cm 宽张 无充填 4 三叠系下统 分布于六盘山隧道出口段 DIK96 400 DIK100 185 为陆相 碎屑沉积 以紫红 暗紫 灰绿色砂岩 细砂岩夹砾岩为主 局部 夹页岩 泥岩 砂岩夹砾岩 T Ss Cg 灰色 灰白色 中厚层状构造 钙质胶 结 组成砂岩的物质以石英 长石等为主 锤击不易碎 节理发育 强风化层厚约 3 5m 级软石 0 600kpa 完整基岩 级次 坚石 0 1000kpa 层理产状为 N22 E 12 S N40 E 14 N 发育有两组主要节理 J N60 W 72 S 间距为 10 60cm 张 开 泥质充填 J2 N24 E 88 S 间距 0 1 1m 微张 泥质充 填 5 震旦系 分布于六盘山隧道中段 隧道地表在线路右侧大面积出露 中 线附近大部被第四系风积黄土覆盖 洞身在 DIK92 700 DIK93 300 通过 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类沉积 以灰 白色 青灰色白云岩为主 白云岩 ZDm 灰色 灰白色 结晶粒状结构 成分以白云石 为主 纵向节理发育 产状为 J1 N20 W 89 N 间距 0 2 1m 微张一张开 泥钙质充填 局部有石英脉 表层岩体呈块状 层理 产状产不明显 强风化层厚约 3 5m 级软石 0 600kpa 完整 基岩 级次坚石 0 1200kpa 6 侵入岩 玄武岩 灰黑色 主要成分以斜长石暗色矿物为主 班 晶结构 块状构造 完整基岩 级次坚石 0 1200kpa 3 2 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隧道在大地构造单元上位于六盘山褶皱带 鄂尔多斯地台二个 大地构造单元 六盘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台以六盘山东麓断层 F5 分界 西南为六盘山褶皱带 东北为鄂尔多斯地台 六盘山 褶皱带以庄浪一固关断层 F4 分界 又可分为次一级的构造单元 六盘山褶皱带 六盘山褶皱带 隧道区多种构造交叉穿织 复合叠 置 褶曲 断裂较为发育 主体构造下向以北西向为主 与当地山 脉走向基本一致 受构造影响 带内地貌切割剧烈 山大沟深 地 形崎岖 森林密布 构造复杂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调查 隧 道通过二条区域性大断裂和一条次级断层 二处不整合接触 节理 密集带等 3 2 3 1 断裂构造 1 庄浪 固关断层 F4 断层发生在白垩系砂岩夹泥岩地层内 带内物质主要为断层角 砾 断层泥等 成分由破碎泥岩夹砂岩组成 岩体层理混乱 结构 破碎 岩体成碎块状 断面上可见揉皱 挤压现象 微型构造地貌 明显 基岩团块之间可见泥状物质 为断层泥 该断层在工程场地内为正断层 形成典型的断层地貌 上盘位 于大里程一侧 形成陡峻的岩壁 断层带下陷 沿断层带形成串珠 状洼地及零星分布豉丘 洼地地带地表松散层较厚 多被开垦为农 田 沿下盘面则形成河流 前河沿断面下盘方向流动 断层上盘 下盘均为白垩系砂岩夹泥岩 经地质调查及物探测试 推断隧道在 DIK85 150 DIK85 270 段垂直通过该断层 断层走向为 N80 W 倾向南 倾角约 40 50 断层带宽度 150 200m 2 六盘山东麓断层 F5 根据地面调查和 V8 物探分析 F5断层在隧道附近为白垩系砂岩 与震旦系白云岩的界线 平面上在 DIK92 080 DIK92 400 处与线 路相交 夹角为 65 80 该断层在 DIK91 890 DIK92 250 附 近通过隧道洞身 断层上盘为白垩系砂岩夹泥岩 下盘为震旦系白 云岩 为逆断层 产状 N80 W 70 80 N 断层破碎带宽约 300m 断层带为断层角砾 断层泥 压碎岩 角砾成分主要为砂岩 灰岩碎块 3 湾湾河断层 F4 1 经地质调查及物探测试推断 隧道洞身在 DIK86 975 DIK87 140 段大角度通过断层 夹角约 55 断层走 向为 N70 W 倾向小里程 倾角约 80 断层带宽约 150m 断 层上下盘均为白垩系砂岩夹泥岩 3 2 3 2 不整合接触带 隧道穿越的上第三系 白垩系下统 三叠系下统和震旦系地层 除白垩系下统与震旦系断层接触关系外 其余均为不整合接触 1 震旦系与上第三系不整合接触带 地表在震旦系白云岩 为上第三系泥岩 由于隧道中线上地表 被第四系黄土覆盖 接触带附近没有露头 根据 V8 物探和钻探分 析 洞身在 DIK93 290 附近通过不整合接触带 破碎带约 30 50m 2 上第三系与三叠系下统不整合接触带 地表上位于早泥沟附近 DIK96 000 南侧为上第三系泥岩 北侧为三叠系砂夹砾岩 地表大部被第四系黄土覆盖 根据 V8 物 探和钻探分析 洞身在 DIK96 400 通过不整合接触带 破碎带宽约 5 20m 3 2 3 3 地应力 任何一种构造形迹都是构造运动在地壳中遗留的陈迹 是地应 力即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构造体系的分析 可以推测出应 力作用的方式和方向 1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区域内广布多条近东西全新世活动的断裂 例如秦岭北麓断裂 通渭 清水断裂带及北西的陇县 宝鸡断裂带 六盘山东麓断裂带 以及北东向的礼县 罗家堡断裂 反映了区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 力方向近南北向 2 深钻孔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是能较好地直接进行深孔应力测量的先进 方法 地应力特征以区域构造应力主 具有较为明显的现今水平构 造应力作用 水平主应力作用为主 三向主应力具有随深度增加而 增大的趋势 该孔洞身附近的最大水平文应力优势方向为北东东向 N53 62 E 3 33 3 气候气候 水文条件 水文条件 3 3 1 气象特征气象特征 该区属于中温带亚湿润气候 冬无寒冷 夏无酷暑 春温高于 秋温 四季分明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夏短而冬长 冬春干旱多风 夏秋阴湿多雨 季风气候明显 据甘肃省安口南站气象资料 年平 均气温 7 8 最热月 7 月 平均气温 18 9 最冷月 1 月 平 均气温 4 4 年平均降水量为 586 6mm 年最大 1975 降水量为 906 5mm 该地区南风 东南风盛行 以春季最大 年平均大风日 数 5 天 历年最大风速为北风 达 17 5m s 平均风速 1 6m s 最大 季节冻土深度 72cm 3 3 2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3 3 2 1 地系 隧道洞身经过地区受地貌单元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等因素的 控制与影响 地下水赋存条件各不相同 水文地质情况比较复杂 地下水分布类型为岩溶裂隙潜水 承压水及构造基岩裂隙潜水 3 3 2 2 地下水分布特征及类型 六盘山隧道地下水的分布 埋深与含水层 体 的富水性 受 控于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 本区出露的地层 主要有上第三系泥岩 白垩系砂岩夹泥岩 砂岩夹砾岩 三叠系砂 岩及震旦系白云岩 受构造影响 砂岩夹泥岩 砂岩夹砾岩区岩体 风化严重 节理裂隙发育 有利于地下水的入渗及储存 白云岩生 成年代早 溶隙 裂隙发育有利于地下水排泄 隧道区植被茂密 蓄水能力强 为大气降水补给入渗创造了条件 隧道工地下分布形 式主要有风化裂隙水 构裂隙水及岩溶水 根据隧道区洞身岩性和含水介质特点 与隧道关系较密切的地 下水类型可分为岩溶裂隙潜水 承压水及构造基岩裂隙潜水 承压 水 构造裂隙水主要赋予于隧道过区的砂岩夹泥岩 砂岩夹砾岩等 岩体构造节理裂隙及断层破碎带中 该区爱构造影响严重 岩休节 理裂隙发育 节理裂隙延伸长大 且具有一定的张开性 断层破碎 带较宽 多期构造作用表现明显 为地下水贮存创造了条件 本区 地下水以潜水为主 断层带等大型储水构造均具有一定的承压性 根据大地电磁 V8 深层测试 隧道通过的断层在隧道洞身位置及 附近均有异常反映 地下水活动迹象十分明显 隧道区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 排泄受控于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 隧道通过区地层复杂 断层 褶皱等构造现 象发育 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补给 径流 排泄 条件十分复杂 3 3 2 3 水化学测试 隧道区地表水 泉水 钻孔水化学测试 水质良好 对圬工不 具备氯盐和硫酸盐化学侵蚀性 3 3 2 4 隧道涌水量预测 六盘山隧道通过岩溶裂隙水中等富水区 构造裂隙水弱富水 区 区 断裂构造裂隙 岩溶裂隙水中等富水区 隧道通过里 程为 DIK86 750 DIK91 050 DIK91 050 DIK93 700 总长 5 846km 代表岩性为砂岩夹泥岩 砂岩夹砾岩 灰岩 预测隧道通 过时单位正常涌水量 1440 1800m3 d km 隧道 区为构造裂隙弱富水区 隧道通过里程为 DIK83 554 DIK91 500 DIK93 700 DIK99 870 总长 10 47km 预测隧道通过时单位正常涌水量 240 800m3 d km 全 隧道正常涌水量约 1 58 万 m3 d km 最大涌水量约为 51800m3 d km 3 3 2 5 环境水文地质评价 本隧道环境水文地质主要是地下水的疏排和地表水的渗失两个 问题 隧道地区处于六盘山 关山褶皱带 收结构影响岩体节理发 育 地下水循环强烈 由于隧道埋深较深 隧道排水对沿线大的环 境水文地质条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隧道通过中等富水段存在突涌水可能性大 极有可能造成沟谷 断流 泉水干枯等现象 施工中应加强地质超前预报 采取以堵为 主 疏排结合的措施 对施工中的废水 废渣 废油的排放 应符合国家的现行排放 标准 对超标的 三废 必须进行处理 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排放 不得成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源 3 43 4 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数 据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036 2001 划分 场区地 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 20g 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八度 地震动反应 谱特征周期为 0 45s 本地区地处兰州 天水地震带和宁夏 龙门山地 震带 西海固地震带 的结合部位 全新世以来 附近局部地区有 轻微地震活动 3 53 5 不良地质条件不良地质条件 3 5 1 不良地质不良地质 隧道通过地段的不良地质主要为滑坡 岩溶 危岩 落石和煤 系地层的有害气体等 3 5 1 1 滑坡 隧道通过地段滑坡发育 但隧道大部在滑坡体底部穿过 仅隧 道出口段分布的两个滑坡对隧道影响较大 1 青林滑坡 青林滑坡位于六盘山隧道出口大里程方向 60m 的山体右侧 其 左侧边缘与隧道洞口所在山体仅一冲沟之隔 与线路最小距离约 18m 该滑坡为一典型的基岩顺层滑坡 滑坡体总体成一簸箕状 滑坡体物质大部已被前方河流冲走 坡面滑坡后缘可见三角面平整 滑床 滑床面即为岩层层面 滑坡面倾角基本与岩层产状一致 滑 体中部 前缘残存部分滑体堆积物 形成隆起鼓丘 滑体物质成分 主要为岩块及碎石土 该滑体规模巨大 滑体横向宽度约 260m 纵 向长度约 160m 220m 残存滑体厚度约 3 15m 滑体方量约 m3 为一大型中层基岩顺层滑坡 该滑坡后缘滑床裸露 滑床所在 岩层层面较平整 加之残留滑坡堆积体数量较小 除局部鼓丘有滑 动可能 其余地段已基本稳定 对隧道工程无影响 2 新庄滑坡 该滑坡位于六盘山隧道出口附近线路上方 线路 DIK99 870 DIK100 005 段在滑坡体后方自滑坡体下方穿过 滑坡周界明显 形成圈椅状地貌 滑体主轴方向约 N16 W 与线路小里程方向成 73 夹角 该滑坡横向宽度约 200m 纵向长 度约 160m 厚度约 15 25m 滑体估算土方量约 60 万方 滑坡为 一大型中 厚层基岩切层滑坡 3 5 1 2 岩溶 根据地面调查 震旦系白云岩表面具有溶蚀槽等裸露型岩溶微 地貌 未见有溶洞溶孔等岩溶发育强烈现象 在 DIK94 000 右 1450m 的磨坪河有一岩溶泉水 泉水出露灰岩岩坎下部 涌水量约 610m3 d 出水口目前已被洪积卵砾岩土覆盖 泉水点高程 1705m 本次通过物探 V8 测试 隧道通过的白云岩区电阻率变化较大 可 能中小型串球状溶洞 或溶穴 发育 3 5 1 3 危岩 落石 隧道进口坡面陡峭 岩性主要为白垩系砂岩夹泥岩 坡面植被 不发育 基岩裸露 节理裂隙发育 受卸荷裂隙 节理及层理的影 响 岩体破碎 易产生落石 3 5 1 4 有害气体 根据地域地质资料 三叠系下统砂砾岩夹页岩 局部含有煤线 为含煤地层 但地质调绘和隧道洞口钻探均未发现碳质页岩和煤线 预测含煤地层中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瓦斯突出 3 5 2 特殊岩土特殊岩土 隧道通过特殊岩土主要有湿陷性黄土 膨胀岩 3 5 2 1 湿陷性黄土 梁峁区分布的风积黄土 具 级自重湿馅性 湿馅性土层 厚约 5 15m 但对隧道无影响 3 5 2 2 膨胀岩 DIK93 300 DIK96 400 段分布的上第三系泥岩 为膨胀岩 遇水易软化 变形 3 63 6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 3 6 1 正洞正洞 六盘山隧道主要围岩等级为 级 其中 级围岩 5280m 占 31 0 级围岩 9000m 占 54 0 级围岩 2410m 占 15 0 隧道围岩分级详见 六盘山隧道正洞围岩分级表 3 6 2 进口斜井进口斜井 根据天平铁路总工期安排 结合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地形条件 为六盘山隧道正洞围岩分级表 序号里程范围 长度 m 围岩 类别 围岩性质描述 1DIK83 500 DIK83 600100 洞口 较破碎泥岩夹砂岩 2DIK83 600 DIK84 8501250 较破碎 3DIK84 850 DIK85 500650 断层破碎带 4DIK85 500 DIK86 9501450 砂岩夹泥岩较破碎 5DIK86 950 DIK87 600200 F 断层破碎带 6DIK87 150 DIK87 270120 泥岩夹砂岩 较破碎 7DIK87 270 DIK88 4501180 泥岩夹砂岩 较完整 8DIK88 450 DIK89 7001250 泥岩夹砂岩较破碎 9DIK89 700 DIK91 0001300 泥岩夹砂岩较完整 10DIK91 000 DIK91 580580 泥岩夹砂岩较破碎 11DIK91 580 DIK92 500920 DIK91 580 91 900 泥岩夹砂岩 DIK91 900 92 500 F 断层破碎带 12DIK92 500 DIK92 800300 角砾岩 较完整 13DIK92 800 DIK93 000200 角砾岩 较完整 14DIK93 000 DIK93 300300 灰岩 较完整 15DIK93 300 DIK93 33030 灰岩 较破碎 16DIK93 330 DIK93 430100 较破碎 含水 17DIK93 430 DIK96 3302900 泥岩夹砾岩 较完整 18DIK96 330 DIK96 430100 破碎带 含水 19DIK96 430 DIK96 530100 砂岩夹砾岩 较破碎 20DIK96 530 DIK97 7001170 砂岩夹砾岩 较完整 21DIK97 700 DIK97 850150 砂岩夹砾岩 较破碎 22DIK97 850 DIK98 100250 砂岩夹砾岩 较破碎 23DIK98 100 DIK98 350250 砂岩夹砾岩 较破碎 24DIK98 350 DIK98 600250 砂岩夹砾岩 较完整 25DIK98 600 DIK98 850250 砂岩夹砾岩 较破碎 26DIK98 850 DIK99 380530 砂岩夹砾岩 较完整 27DIK99 380 DIK99 850470 砂岩夹砾岩 较破碎 28DIK99 850 DIK100 190340 砂岩夹砾岩 较破碎 合计16690 保证隧道的顺利施工 隧道设置斜井五座 斜井均采用无轨运输方 式 进口斜井与线路夹角为 44 39 17 与线路相交里程为 DIK83 643 路肩标高 1692 36m 斜井综合坡度为 0 5 长度为 203m 井口高程 1693 54m 斜井井口交通极为不便 弃砟条件差 3 6 3 赵家山斜井赵家山斜井 与线路夹角为 64 28 22 与线路相交里程为 DIK86 700 路肩高程 1673 48m 斜井综合坡度 9 6 长度 1332m 井口高程 1801 28m 到路可以通行 弃砟条件一般 3 6 4 湾湾河斜井湾湾河斜井 与线路夹角为 47 54 1 与线路相交里程为 DIK89 500 路肩标高 1637 08m 斜井综合坡度为 10 0 长度为 2136m 井口高程 1848 15m 按 150 米一处错车道 含 30 米错车道 加密错车道双向主攻设计 道路可以通行 弃砟条件一般 3 6 5 磨坪斜井磨坪斜井 磨坪斜井在磨坪村附近 与线路夹角为 45 与线路相交里程 为 DIK93 000 路肩标高 1591 58m 综合坡度为 10 6 长度为 1280m 井口高程 1726 19m 按 150 米一处错车道 含 30 米错车道 加密错车道双向主攻设计 道路可以通行 弃砟条件一般 3 6 6 山王沟斜井山王沟斜井 斜井在山王沟附近 与线路夹角为 44 21 13 与线路相交 里程为 DIK96 700 路肩标高 1543 48m 综合坡度为 8 5 长度 为 729m 井口高程 1605 66m 道路可以通行 弃砟条件一般 3 73 7 隧道设计情况隧道设计情况 六盘山隧道为全线第一特长隧道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六 盘山山脉 隧道起讫里程 DIK83 498 DIK100 185 全长 1668 7m 为全线最长的越岭隧道 隧道进口位于华亭县麻庵乡三角 城左侧河峡谷内 出口位于华亭县西华镇青林村 全隧道除进口端 365 05m 位于 R 1200m 的曲线上 其它地段均位于直线上 隧道 全部段落均为下坡 坡率分别为 5 2752m 13 13550m 6 385m 进口端 574m 为莲花台车站 双线隧道 洞身最大深约 700m 隧道进口 574m 为双线隧道 其余 为单线隧道 3 7 1 隧道建筑界限及行车速度隧道建筑界限及行车速度 隧道内轮廓尺寸采用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铁道部令第 29 号 中客货共线铁路建筑界限 V 160km h 的 隧道建筑界限图 电 力牵引区段 限界标准 即 隧限 2A 最大坡度 9 加力坡 18 隧道最小曲线半径一般段 1200m 困难 800m 限制坡度 重 车方向 13 轻车方向 18 旅客列车速度 120 公里 小时 3 7 2 衬砌支护设计及辅助施工措施衬砌支护设计及辅助施工措施 按锚喷构筑法技术要求设计 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 初期支护 采用喷锚支护 衬砌及支护设计参数见下表 其中 DIK83 498 DIK83 600 为隧道的进口段 坡面陡峭 基岩裸露 节理裂隙发育 易产生落石 为确保施工安全 采用双线 V 加强衬 砌断面 拱墙设 3 榀 2m 的 I20b型钢钢架 拱部设 42 超前小导管 预支护 小导管长 4 0 米 环向间距 0 4 米 外插角 5 10 搭 接长度不小于 1 0m DIK83 498 DIK84 074 采用双线车站断面 DIK100 090 DIK100 185 为隧道的出口段 洞口有坡积层覆盖 稳定性较差 为确保施工安全 采用 V 级加强钢筋混凝土衬砌 拱 墙设 1 榀 0 8m 的 I16型钢钢架 拱部 150 范围内设 108 大管棚 内设钢筋笼 并注水泥砂浆 纵向步长 30m 共设两环 环向间距 0 4m 拱部设 42 超前小导管预支护 小导管长 4 0m 外插角 5 10 搭接长度不小于 1 0m 六盘山单线隧道复合式衬砌设计参数表 六盘山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设计参数表 初期支护二次衬砌 喷混凝土 22 系统锚杆 钢筋网钢架拱仰 厚度位置位置长度锚杆间距位置 间 距 位置 间 距 钢架类型部拱 单位 围岩 级别 cmcm 纵 环 m cmmcmcm 25 25全断面拱墙31 0 1 0全断面20全环 3 榀 2m I16 型钢钢 架 45 45 27 25全断面拱墙31 0 1 0全断面20全环 3 榀 2m I16 型钢钢 架 50 50 DIK84 850 DIK84 900 DIK85 150 DIK85 263 采用 V 级 加强钢筋混凝土衬砌 拱墙设 1 榀 0 8m 的 I16 型钢钢架 拱部设 42 超前小导管预支护 小导管长 0 4m 外插角 5 10 搭接 初期支护二次衬砌 喷混凝土 22 系统锚杆 钢筋网钢架拱仰 厚度位置位置 长 度 锚杆间距位置 间 距 位 置 间距钢架类型部拱 单位 围岩 级别 cm cm 纵 环 m cm m cmcm 7拱墙 拱墙 局部 2 1 2 1 5 拱部 局部 25 30 30 30 10拱墙拱墙2 5 1 2 1 2 拱墙25 3040 加15拱墙拱墙3 1 2 1 2 拱墙20 拱 墙 1 榀 1 2m 3 肢 22 格栅拱架 3540 23 10全断面拱墙3 1 2 1 0 拱墙20 拱 墙 1 榀 1m 4 肢 22 格栅拱架 4040 加25 25全断面拱墙3 1 2 1 0 拱墙20 全 环 1 榀 0 8m I16 型钢 钢架 40 40 黄25 25全断面拱墙3 5 1 2 1 0 拱墙20 全 环 1 榀 0 8m I16 型钢 钢架 40 40 长度不小于 1 0m DIK84 900 DIK85 150 DIK86 950 DIK87 150 DIK92 140 DIK92 450 采用断层地段复合式衬砌断面型式 拱墙设 2 榀 1m 的 I18 型钢钢架 拱部设 42 超前小导管预支护 小导管长 0 4m 外插角 5 10 搭接长度不小于 1 0m 其他段落根据围岩级别按照对应的衬砌类型进行施工 针对洞 身泥岩膨胀性 开挖时增大预留变形量 注意施工用水 避免浸泡 基底及拱脚 及时排出洞内积水 开挖后膨胀性过大时 可适当采 用让压措施 可调整支护参数 4 4 隧道施工危险源和可能造成的伤害 隧道施工危险源和可能造成的伤害 4 14 1 危险源点及危险源概述危险源点及危险源概述 隧道施工存在着坍塌 涌水 火工品爆炸 触电 物体打击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车辆伤害 尘毒危害等多种危险有害因素的 高风险施工项目 隧道工程具有发生各类事故的概率和频率较高 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严重的特征 加之隧道施工地质多变 与不确定性 可能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灾害 风险高 因此隧道施 工安全是当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4 24 2 重要危险源具体如下重要危险源具体如下 1 隧道通过地段滑坡发育 但隧道大部在滑坡体底部穿过 仅隧道出口段分布的两个滑坡对隧道影响较大 青林滑坡位于六 盘山隧道出口大里程方向 60m 的山体右侧 其左侧边缘与隧道洞口 所在山体仅一冲沟之隔 与线路最小距离约 18m 该滑坡为一典型 的基岩顺层滑坡 滑坡体总体成一簸箕状 滑坡体物质大部已被前 方河流冲走 坡面滑坡后缘可见三角面平整滑床 滑床面即为岩层 层面 滑坡面倾角基本与岩层产状一致 滑体中部 前缘残存部分 滑体堆积物 形成隆起鼓丘 滑体物质成分主要为岩块及碎石土 该滑体规模巨大 滑体横向宽度约 260m 纵向长度约 160m 220m 残存滑体厚度约 3 15m 滑体方量约 m3 为一大型中层基岩顺层滑 坡 新庄滑坡 该滑坡位于六盘山隧道出口附近线路上方 线路 DIK99 870 DIK100 005 段在滑坡体后方自滑坡体下方穿过 滑坡 周界明显 形成圈椅状地貌 滑体主轴方向约 N16 W 与线路小里 程方向成 73 夹角 该滑坡横向宽度约 200m 纵向长度约 160m 厚度约 15 25m 滑体估算土方量约 60 万方 滑坡为一大型中 厚 层基岩切层滑坡 2 岩溶 根据地面调查 震旦系白云岩表面具有溶蚀槽等裸露 型岩溶微地貌 未见有溶洞溶孔等岩溶发育强烈现象 在 DIK94 000 右 1450m 的磨坪河有一岩溶泉水 泉水出露灰岩岩坎下 部 涌水量约 610m3 d 出水口目前已被洪积卵砾岩土覆盖 泉水 点高程 1705m 本次通过物探 V8 测试 隧道通过的白云岩区电阻率 变化较大 可能中小型串球状溶洞 或溶穴 发育 3 施工穿过断层破碎带或隔水层时有突然涌水的可能 4 隧道节理发育 易产生掉块 发生坍塌 引起物体打击事故 5 六盘山隧道进口坡面陡峭 岩性主要为白垩系砂岩夹泥岩 坡面植被不发育 基岩裸露 节理裂隙发育 受卸荷裂隙 节理及 层理的影响 岩体破碎 易产生落石 6 有害气体 根据地域地质资料 三叠系下统砂砾岩夹页岩 局部含有煤线 为含煤地层 但地质调绘和隧道洞口钻探均未发现 碳质页岩和煤线 预测含煤地层中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瓦斯突出 7 斜井施工坡度大 有引发车辆伤害的可能 4 34 3 其他危险源其他危险源 1 洞内照明不足 机械对交叉作业人员造成的机械伤害及洞顶 危石坠落打击 2 作业平台高处作业 人体坠落 3 爆破作业 爆破器材存放 回收不及时及瞎炮的处理 可造 成爆炸事故 4 通风设备不完善或风量过小 洞内通风不良 粉尘浓度过高 4 44 4 可能造成的伤害可能造成的伤害 由于上述危险因素的存在 可能造成伤残 死亡等事故发生 5 5 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5 15 1 控制的目标和指标控制的目标和指标 5 1 1 主要奋斗目标主要奋斗目标 杜绝因工亡人事故 努力消灭因工责任重伤事故 创总公司安 全 质量标准工地 5 1 2 主要控制指标主要控制指标 1 无重伤及以上事故 年度轻伤率控制在 5 以内 2 工序施工安全风险受控 3 无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4 无因我方责任引起的交通亡人事故 5 无火灾事故 5 25 2 安全保证措施安全保证措施 5 2 1 管理措施管理措施 5 2 1 1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责任体系推进率 1 00 旁站员到位率 100 新上项 目岗前培训率 100 项目新上场工人培训率 100 项目安全 风险评估率 100 安全包保责任状逐级签状率 100 安全员 配备上岗到位率 100 I 级项目安全总监配备率 100 安全 质量标准工地建设达标率 95 5 2 1 2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要做好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首先要健全安全管理各项制度 工 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施工单位和施工现场整个管理 体系一个组成部分 安全管理制度是遏止施工生产事故发生有效手 段 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成本费用支出 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 安全管理制度重点包括 1 安全生产责任制 开工前 按铁道部有关规定签订安全责任状 明确施工中的安 全责任 义务 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定岗定责 到位 责任链接到终端 从旁站 安全管理工程师 指挥长到集 团公司总经理 即从终端向上逐层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 各 项经济承包有明确的安全指标和包括奖惩办法在内的保证措施 建 立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 指挥部将预留一定额度的安全风险抵押金 对安 全事故责任者除按有关规定处罚外 还将扣除安全风险抵押金 2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安全检查工作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项目部定期对安全 控 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 对施工中存在不安全行为隐 患 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整改防范措施 根据施工过程特点和安全目标要求 确定安全检查内容和检查 方 法 配备必要设备或器具 确定检查负责人和检查人员 并明确检 查 内容及要求 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专业性安全生产检查 季节 性 节日安全生产检查 班组自我检查 交接检查和相互检查 并编写 安 全检查报告 各生产班组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每日巡检制度 发现隐患和问 题 及时整改 对于难于治理的应及时上报 建立施工开 复工前安全检查验收制度 由指挥部安监人员会 同 有关部门 对即将开 复工项目进行全面安全检查验收 确认合格 方 可开工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要进行通报 建立登记 整改 复检 销项制度 要制定整改计划 定人员 定措施 定经费 定日期 在 安全隐患没有消除前 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如有危及人身安 全 的紧急险情 应立即停止作业 并及时上报 3 持证上岗制度 对专职安全员 班组长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 必须严格按照 特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 进行安全教育 考核 复验 经过培训考试合格 获取操作证者才能持证上岗 对已取得 上岗证者 要进行登记存档 操作证必须按期复审 不得超期使用 名册应齐 全 4 隧道安全 卡死 制度 必须由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到现场组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施工 方案确定后 必须由项目经理亲自负责尽快进行衬砌台车加工 确 保衬砌要求 施工方案确定后 必须由项目经理 项目总工负责组 织人员 培训和安全质量技术交底 工程公司总经理必须到现场负 责制定洞口施工方案和洞口布置 进口段 30 米施工 必须由项目经 理 项目总工在现场轮流值班 按实施性施工方案组织落实 必须 由项目总工程师到现场组织实施地质超前预报 水情探测 围岩量 测 必须由项目经理亲自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组织实施演练 并逐 级上报 项目经理 项目总工必须按现场实际随工确定各级围岩施 工方案 并严格落实 交叉口 浅埋地段 断层带 贯通点和隧道 出口等特殊地质地段 项目经理或总工必须跟班作业 炸药库设置 必须经当地公安部门批准和验收 库房管理人员必须由内部职工担 任 并报集团公司或工程公司审批 爆破物品使用 剩余物品回收 入库必须由旁站员或安全员旁站监督 5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制度 项目部必须对本项目危险源进行动态辨识与风险评价 重大危 险 源必须逐级上报 项目部成立风险评估小组 每月 项目部每周必 须 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必须建立风险台帐 6 项目经理请销假制度 项目部经理离开现场 24 小时及以上时 必须向工程公司总经理 请销假 项目部经理 队长离开现场 1 2 小时及以上时 必须向指 挥 长请销假 项目部经理离开现场超过上述时问 必须委托一名项目 领 导主持现场施工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 7 安全例会制度 为便于研究讨论 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做出 正 确决策 项目结合工程例会一起召开定期的安全生产例会 月度例 会 由指挥张主持 项目部每周要召开一次例会 由项目部分管领导主持 主要学 习 传达上级各单位相关文件精神及工作要求 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的具 体 实施措施和办法 研究解决上周存在的问题并对下周工作安排 8 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为了施工人员熟悉工程 了解设计意图 掌握安全的施工方法 和 技术措施 杜绝违章行为 防范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 凡是工序施 工 必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具体由项目部总工和安全总监组织项目部 施工队相关人员随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交底必须在工 序 开始前进行 交底必须到作业层 交底完成后 所有接交底人员必 须 在交底书背面签字 架子队和班组在接受安全技术交底后 要采取 三 工 形式 对作业人员宣讲落实 即工前讲解 工中指导 工后讲 评 由施工队长或工班长负责实施 9 安全旁站制度 为确保施工过程安全控制 本项目施工实施安全旁站内部监理制 度 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各级现场旁站人员 旁站员旁站过程中必须 按 要求随工填写当班旁站记录 除一般危险源施工由现场旁站员随工 旁 站外 重大危险源施工由项目部经理到现场监控组织施工 风险特 别 大的工序施工 必要时指挥长或安全总监要到现场监控施 X 1 0 落实安全质量责任体系管理制度 本着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 就有人管安全 只要有施工的地方 就有人管质量 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安全质量责任体系管理制度 做到定岗定责到位 检查标准到位 考核评比到位 奖罚兑现到位 责任链接到终端 从旁站员 安全员 质检工程师 项目经理 到 工程公司 集团公司总经理 即从终端向上逐级逐层明确各岗位人 员的安全责任 明确每个岗位责任人的工作 作业 标准要求 对不 同层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 按日 旬 周 月 季 考核检查 定期 组织一次评比 按考核评比结果 对照奖罚标准 奖罚到人 尤其 是对落实责任不达标的要责任追究到人 11 安全检查评比与奖惩制度 凡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奖励 对发 生 事故的单位和责任者 给予处罚 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1 奖励 获得国家 行业评选的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或安全标准 X 地等称 号的 由我单位按规定给予通报表彰并奖励 长期在基层安全管理岗位工作 成绩突出的 经考核符合奖励 条件的 由我单位进行通报表彰 并颁发安全生产工作者荣誉证书 和奖 励 对于在施工现场出现重大险情时 报告及时 预防得力 控制 危 险源和事故应急救援响应正确 阻止重大事故发生或扩大的有功人 员 由集团公司予通报表彰并奖励 2 惩罚 对发生员工 含外部劳务 伤亡事故的 发生员工非因工责任死 亡事故的 发生机械设备或火灾 锅炉压力容器爆炸等事故均按集 团 公司安全管理规定给予处罚 对延报 谎报 隐瞒事故被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查处或被媒体曝 光 的 要加倍处罚 并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已获得奖励和奖金 的 追回奖励和奖金 事故罚款由我单位财务部门列入有关科目 作为安全专项基金 由安全管理部门统一掌握使用 12 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国务院 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和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 调查处理条例 认真 严肃 实事求是地做好员工伤亡事故的报告 统计和处理工作 严禁瞒报事故 1 事故报告 指挥部凡发生人员 包括劳务人员 一次重伤三人以上事故或职 工死亡事故 含因工 非因工 交通事故 以及分包企业员工死亡事 故 应立即电话报建设单位 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位和上级主管单 位 并在事故发生 2 小时内书面报告上述单位 任何人不得瞒报 迟报或拖延不报 凡在国有公路上发生交通亡人事故 按规定上报 上级主管部门 2 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按照事故程度由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 我方给 予配合 发生三人以下重伤事故 由项目部安全主管部门参加配合 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事故调查 督促现场整改 发生员工因工死 亡二人以下事故及一次重伤三人以上事故 由我单位各自公司派员 参加配合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事故调查 并督促现场整改 发生 一次死亡三人及三人以上的重 特大事故 由单位派局级领导参加 配合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事故调查 并督促现场整改 3 事故处理 按 四不放过 原则严格事故处理 对因违章指挥 违章作业 玩忽职守造成伤亡事故的 按规定对事故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和必 要经济处罚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 2 2 安全保障技术措施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5 2 2 1 现场布置安全技术措施 1 开工前 根据施工现场地形 地貌勾划详细施工平面布置图 运输道路 临时用电线路布置 各种管道 仓库 加工车间 作业场 所 主要机械设备位置及工地办公 生活设施等临时工程安排 均 要符合安全要求 2 全面规划工地排水设施 其设置不得防碍交通和影响工地周 围环境 排水沟经常清理疏通 保持畅通 3 工地人行道 车行道坚实平坦 保持畅通 场内运输道路尽 量减少弯道和交叉点 频繁交叉处 必须设有明显警告标志 或设 临时交通指挥 4 一切建筑施工器材 包括建筑材料 预制构件 施工设施构 件 等 均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规定地点分类堆放整齐稳固 各类材料堆放 不得超过规定高度 严禁靠近场地围护栅栏及其他建筑物墙壁堆置 且其间距应在 50cm 以上 两头空间应予封闭 防止有人入内 发生 意外伤害事故 5 作业中使用剩余器材及现场拆下来模板 脚手架杆件和余料 废料等都随时清理回收 并且将钉子拔掉或者打弯再分类集中堆放 6 油漆及其稀释剂和其他对职工健康有害物质 存放在通风良 好 严禁烟火的专用仓库 7 施工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