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元: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_第1页
陈宝元: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_第2页
陈宝元: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_第3页
陈宝元: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_第4页
陈宝元: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 时间 2014 10 7 晚 20 00 地点 全国数学教师旗舰总群 嘉宾 陈宝元 主持 孙淑苹 整理 陈春社 陈静 策划 尤明禄 各位专家 老师们 晚上好 今天能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我 深感荣幸 对中国教师俱乐部黄埔院 全国数学教师旗舰总群等群 体和 中国教育科学 中小学数学 等报刊给我的大力支持及其 老师们在愉快的国庆假刚满就来参加探讨交流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 时对中国教师俱乐部黄埔院 全国数学教师旗舰总群等群体提供平 台 让我同教育界的专家同行成为朋友 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创造性使用教材 不 妥之处 敬请专家 同行批评指正 新课程倡导教师 用教材 而不是简单地 教教材 新课改 的基本理念是 教育要以人为本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但要关 注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发展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 素材 是落实课程标准和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 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到课堂教学之间还存在着一段距离 教 师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深入钻研教材 才能多角度分析 2 教材 灵活运用教材 合理运用课程资源 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 智慧 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 材知识 使教师教有新意 学生学有创意 一 开发教材一 开发教材 现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 就小 学数学教材而言 教材上的内容是面向全国的 城市和乡村 经济 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必然存在差别 而且有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差 甚远 如果原封不动地照用教材 就会使数学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力 所以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师无论从哪 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都必须对原有教材文本进行深层次的 反复解读 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 不能随心所欲 丢掉教材 另起炉灶 绝对不能破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严密性 逻辑性的特点 例如 我在教学名数改写时 在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的基础上 以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为主总结形成了 名数改写 六法 直接 法 简接法 余数法 合成法 分开法 顺序法 1 1 直接法 直接法 单名数 单名数 对于能直接应用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进行改写的可采用此法 例 1 34 平方米 3400 平方分米 340000 平方厘米 56000000 平方米 5600 公顷 56 平方千米 2 2 余数法 余数法 单名数 复名数 100 100 10000 100 3 90 1000 例 2 2 年 6 个月 30 个月 2 12 6 此题实际是有余数除法验算在名数改写中的应用 3 3 间隔法 间隔法 有些题若用第一次名数改写后的答案再继续改写 难度较大 若采用原题 进行第二次名数改写可化难为易 例 3 170 公顷 1 平方千米 70 公顷 1700000 平方米 170 100 4 4 合成法 合成法 复名数 各数是整数 单名数 小数 例 4 6 千克 90 克 6 09 千克 5 5 分开法分开法 单名数 小数 复名数 各数是整数 例 5 8 6 5 米 8 米6 5 厘 米 0 65 100 6 6 顺序法顺序法 单名数 复名数 对于像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和 元 角 分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都是 10 的可采用此法 例 6 9 45 米 9 米 4 分米 5 厘米 8 元 9 角 6 分 8 96 元 二 变换改编二 变换改编 在对教材的处理方法上 教师要善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特 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开发和 创造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 学科特点 教学目标 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以教材为载体 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 础上 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对教材进行适 当地换 删 改 170 10000 4 如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长方形 正方形的画法 原例题是 这样画的 我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学困生的反映 认为改成如下画法比较 好 这种画法的优点是 1 先画上面一条边 不需要考虑长方形的宽度 2 左右两条边都是从上往下画的习惯运笔方向 且下面可以画 得轻一点 以便擦去多余的线 3 若遇作业新的一页 也便于三角板的操作 作业本装订的高 度以致三角板压不实 线段弯曲 三 补充教材三 补充教材 无论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 都有一定的时限性与缺失性 它需 要每位教师在认真研读 感悟 领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 并对 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 进行修改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本地实际 对教材的例题 材料进行充实 使之达到最优的教 学效果 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 难点 学生往往难以判断应该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 为此我根据这 类应用题的特征抓住题目给定的分率 从分率入手 在画图理解的 5 基础上形成了解答分数 百分数应用题的 三字歌 即 单位 1 看分率 的 字前 比 字后 若 已知 用乘法 若 未知 用除法 若 比多 用加法 若 比少 用减法 从而使大部分学 生记忆深刻 思路清晰 应用自如 解答正确 突破了解答分数 百分数应用题的难点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深受师生欢迎 现介 绍如下 例 根据不同条件列式 上肖兴富果园有桃树 300 棵 梨树有多少棵 梨树是桃树的 1 3 此题可以叙述为梨树是 300 棵的 1 3 分率是 1 3 的 字的 前面是桃树已知 即单位 1 是 300 棵已知 解题依据是求一个数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已知用乘法 列式为 300 1 3 桃树是梨树的 1 3 此题分率是 1 3 的 字的前面是梨树未知 即单位 1 是 梨树未知 解题依据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用 除法总结为 未知用除法 列式为 300 1 3 或方程 1 3X 300 梨树比桃树多 1 3 此题可以叙述为梨树比 300 棵多 1 3 分率是 1 3 比 字的 后面是桃树已知 即单位 1 是桃树已知 可以先求出比 300 棵多 的 1 3 是多少棵 即 300 1 3 再求梨树 列式为 300 300 1 3 或 300 1 1 3 总结为 若 已知 用乘法 若 比多 用 加法 6 梨树比桃树少 1 3 此题与 是一个类型 列式为 300 300 1 3 或 300 1 1 3 总结为 若 已知 用乘法 若 比少 用减 法 桃树比梨树多 1 3 此题分率是 1 3 比 字的后面是梨树未知 即单位 1 是 梨树未知 可以列方程 X 1 3X 300 或 1 1 3 X 300 从而 有算式 300 1 1 3 即 若 未知 用除法 若 比多 用 加法 桃树比梨树少 1 3 此题与 类型相同 分率是 1 3 比 字的后面是梨树未知 即单位 1 是梨树未知 可以列方程 X 1 3X 300 或 1 1 3 X 300 从而有算式 300 1 1 3 总结为 若 未知 用除法 若 比少 用减 法 四 创造性地四 创造性地 用用 教材教材 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 应充分地了解学生 先明确哪些内容是 学生已经知道的 哪些内容是学生更感兴趣的 哪些内容是学生难 以理解的 哪些是难于记忆的 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 哪些是容易 混淆的 再来考虑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 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意义 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 事实上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和网 络无处不在 使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变得广泛且便捷 学生 7 的视野和生活阅历也因此得到拓展 所以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驾驭 教材 处理教材的能力 还要有根据教材内容及结合学生特点对教 材进行加工的能力 这样才能创造性地 用 好教材 例如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时 根据教材中的习 题 补充了一道例题 4 5 3 8 4 5 5 2 让学生进行简算 学生 多数不会简算 于是我引导学生总结形成了调换法 即先将 4 5 调 换到 3 8 的前面 然后再用减法的运算性质 4 5 3 8 4 5 5 2 4 5 4 5 3 8 5 2 9 3 8 5 2 9 9 0 五 让学生的创新成果得以在教科书上 发表 教师研究的成果可以在各级学术研讨会上交流 或者在各级教 育刊物上发表 但学生的奇思妙解成果就很少在课堂上给予 专利 得以传播 笔者利用教科书这一资源和课堂交流的平台 将学生的 妙解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并将交流的正确成果以 专利 形式给以 评价 用该生姓名命名此解法 让全班学生写在书上 书成为传 播媒体或 专利 证书 并建立 专利 登记册 每期还评出几位 创新人才给予奖励 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全体学生探究数学 学习数 学 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创造性 现举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两 例予以说明 8 例 1 将 10 15 20 30 40 60 填入下图圆圈内 使三角形 每条边上 3 个数的积相等 10 3060 152040 解题人 杨鹏 此题难度较大 既要考虑把六个数填入圆圈 又要使三角形每 条边上 3 个数的积都相等 学生经过一天的探讨后杨鹏同学圆满完 成此题的解答 如上图 例 2 根据 2 8 4 2 2 0 3 0 4 6 5 0 3 4 7 5 46 75 3450 填 9 3 5 7 4 6 357 46 五百多年前的 格子乘法 这一古老数学问题 学生经过探究 翟佰科同学不但解答正确 而且讲解流利 4 7 28 6 7 42 4 5 20 6 5 30 然后从右下角开始 将斜格上的数相加 满 10 向前一斜格进 1 只有一个数的记斜格上 那个数 即 2 3 0 5 4 8 2 14 满 10 向前一斜格进 1 本格记 4 2 1 进上来的 3 所以 46 75 3450 3 4 12 5 4 20 7 4 28 3 6 18 5 6 30 7 6 42 8 4 0 12 进 1 记 2 2 0 3 8 1 14 进 1 记 4 2 2 1 1 6 所以 357 46 16422 10 12 2 0 1 8 3 0 2 8 4 2 3 5 7 4 6 1 6 4 2 2 解题人 翟佰科 总之 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 创造性的工作 在具 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从学校 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 学生发展为本 多侧面 全方位地分析教材 主动地 合理地 创 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引领学生走进教材 走进生活 去感受 数学的内涵 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材 唯我 所用 又 不唯教材 所束缚 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 也 只有这样 教学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