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doc_第1页
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doc_第2页
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doc_第3页
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doc_第4页
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出题人:王芳美本试卷设试卷I、II卷和答题卡纸三部分,试卷所有答题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第卷(选择题 共42分)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7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友谊(y) 瞭望(lio) 渐染(jin) 束之高阁(s)B悄然(qio) 肄业(y) 着装(zho) 溘然长逝(k)C愤懑(mn) 炽热(ch) 蜷缩(qun) 涸辙之鲋(h)D粗犷(kung) 勖勉(x) 委靡(m) 混水摸鱼(h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斑斓 销声匿迹 慷概 怨天犹人B提携 雷厉风行 商榷 横槊赋诗C赎罪 义愤填赝谛造 无动于衷 D暇迩 终南捷径 聘请 责无旁待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一场大雪覆盖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百余架次航班受阻,数千名乘客_机场。论语所宣扬的伦理道德,早已_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人们的心理习惯中。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_全球变暖的速度。 A.滞压 渗入 延缓 B.滞留 渗入 延迟 C.滞压 渗透 延迟 D.滞留 渗透 延缓4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下某些领导往往在就职演说时信誓旦旦,可他们一登上官位,就在贪欲的驱使下把自己的誓言抛到九霄云外去了。B.去年元月一日,京城市民盼望已久的前门铛铛车首日开通,前来乘坐的市民不绝如缕,纷纷体验其中的快乐。C.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某些一线城市一直是国际品牌角逐的主战场,许多厂商在这个市场里叱咤风云。D.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批评,坐享祖辈、父辈成果的富二代置若罔闻,把那些批评全都当作耳边风,不予理睬。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中国制造”已经遍布全球各个角落,成为影响国际制造业格局的重要力量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崭新形象。B中国首座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该馆收藏了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种文物。C积极健康的文化能否占领手机文化市场,能否对公众产生有益影响,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开展文化创新。D社保的全国一统,必将促进中国式“养儿防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也会为普通百姓安度晚年提供基本的保障。6、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 A 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7、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人格_,_。_,_,_,_。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 B. C. D.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 B 这才叫做“试着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C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 D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9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楚辞体”又称“骚体”,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B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C雨巷描绘了梅雨时节的江南小巷,通过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等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构成一个凄婉迷茫的意境。作者戴望舒因此诗被称为“雨巷诗人”。D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成功塑造了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二、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014题。(15分,每小题3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10.这几句诗采用的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C.铺陈和排比 D.赋、比、兴11.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 A.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来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间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临别时精心修饰,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12.“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对这句话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下堂别姑,泪落不止,和小姑叙旧,望小姑在阿母面前美言几句。 B.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这么快。这是夸张写法,极言时光过得快。 C.这几句话客观地叙述了兰芝眼看着小姑长大成人的事实。D.和小姑叙旧,希望小姑能帮助她和焦仲卿维持坚贞的爱情。13.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B.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C.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14.选择与“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所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秦时明月汉时关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第II卷(共108分)三、默写。(共10分,每空1分)15. _,靡有朝矣。 16_,悠悠我心。17. _,依依墟里烟。 18. _ ,忧伤以终老。19.羁鸟恋旧林,_ 。 20.纵一苇之所如,_ 。21.寄蜉蝣于天地,_ 。 22. _,大礼不辞小让。23.乃前为歌曰:_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四、阅读题(共38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共13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4分) (1)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极: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与: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化: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 26、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译文: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译文: (二)、语段阅读(共12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27、第一段中划线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3分) 28、第二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1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2分) 29、前两段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三段抒发的情感与前两段有什么不同?(4分) 30、第二段共六句话,对它们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2分)A、用了动态静写的方法,把画面写活了,赏景的角度也不断变换。B、以抒情的插笔,用对比手法,将朗月和淡月进行比较,指出美是多种情态的,这是一种朦胧之美。C、写月光下的树影,有灌木丛落下的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表现了各自鲜明的形象。D、句从浓淡、明暗、疏密的配合上,写出了和谐美妙的荷塘月色。(三)、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3133题(13分)。 坐对一山青(有删改) 朱星鹤我的窗是一幅画,窗外的绿树青峦,白云蓝天,便是画中的风景,掀开窗帘,就像是撕开蒙着画布的纸,窗外的美景一跃入眼,也把愉悦注满一心。当初决心搬来这里住,就因为看中了窗外那一带青山,山不高,却起伏绵亘,把绿意铺陈一地。一住一千多个日子,朝夕相对。虽说岁月嬗变,斗换星移,多少快乐忧愁,俱已消逝,只留下回忆和惆怅,但青山依旧在,而且生意盎然。在时间的长流里,春会老,花会残,只有山以不变之姿,恒久地就坐在那里,以哲人的慧眼,看尽人世沧桑。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接踵而至,当我心绪不宁时,窗外青山便是我最好的安慰,举目遥望,无言相对,万般愁绪立刻化为一股轻尘,飘散在窗外阳光下。于是,心境恢复了澄明,我仍拥有一片宁静平和。山中的雨,像个啜泣的少妇,嘤嘤诉说着她的孤独和委屈,把那份凄楚挂满一山千树。我喜欢看雨中的山,看它的静默,看它的隐忍,看烟笼雨罩中那蒙蒙的姿态,有时密密的雨如丝如缕把山岭裹进一片灰暗中,任你搜集寻觅,也只能望见若隐若现、若远若近的山影,的确是“山在虚无缥缈间”。晴天是另一种神貌,尤其是雨后青山,晶莹翠绿,冰清玉洁。白云自天外飞来,绕着群山飞舞,而山,依然以无言的晴朗,把笑脸迎向坐在窗前的我。一抬头,我便窥见云的飘逸和洒脱,承接山的明朗与沉静。于是,我也忍不住把笑脸迎向它们,迎向大自然的和煦温馨。千百年来,山便以哲人之姿静静地踞坐在那里,看尽人世的变幻。老这样坐着看山,对山的认识毕竟有限,于是,我有去访一访山的欲望了。选一个没有人的时刻,我浴一肩斜阳叩响山的小径,森林摇动手臂迎接我,款款的枝丫摇曳出一山风情,阵阵野香自四面八方沁来,浸得我通体舒畅,鸟声、虫声、蛙声和着山风奏起一曲交响乐,那是我所听过的最好的迎宾曲,最美的音乐。我走遍山前山后,看尽山腹山背,我忽然领悟:山之所以沉默,正由于它的深广。倦了,我随意朝山腰一坐,夜色晦暝中,望见山外一片灯海,原来还有无数的窗开向这座山,那么,坐对一山青的人也绝不止我一个了。想到有那么多人和我共同拥有一座山,共同拥有豪放和雄伟,险峻和深沉,在某些时候,我们也共同看山赏山,心中便兴起“吾道不孤”的喜悦。从那以后,无论是窗前小立,或是窗下独坐,我再也不会有孤独的感觉。我原无意独占,现在,这山更教会了我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宇宙。听说,有人看中了这最近处的一座山,不久,这山里便将盖起房子,修起马路,点起电灯,所有都市文明都搬进这座山里来。然而,山无言,山不语,如果命运安排必须那样,山也不会抗议,它仍会坦荡荡的接纳,一如接纳自亘古以来人们的赞颂或是诅咒。而今,推土机辗碎了一山的岑寂,山路被拓宽了,山头被推平了,那一山青随着被砍伐的树林消失,林中的鸟想必早已飞向别处,蝉声已杳,蛙鼓不鸣。盛夏,正是我们急需用山的灵秀喂饱眼睛和心灵的时候。推窗远望,我看到的是一丘黄土,工地的水泥和红砖也堆得比另一座山高,我忽然若有所失。如今,我们早已失掉了悠闲与从容,而我们还须随时准备更多的失落。但愿心中青山长在,那么即使在没有山的日子,也能于生活中砌起一座座如黛青山,使绿意映满眼前,植满一心。31为什么作者“心绪不时时”遥望青山,“心境恢复了澄明”?请根据上下文作答。(分) 答: 32第八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一山风情”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具体分析。(分) 答: 33面对已经遭到破坏的青山,作者说,“但愿心中青山长在,那么即使在没有山的日子,也能于生活中砌起一座座如黛青山,使绿意映满眼前,植满一心。”这句话可以引发我们对生活的很多思考,请就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感悟,100字左右。(5分)五、作文(60分)34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集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可能经历风雨阴晴、聚散离合、失败成功请以“ 历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800字左右。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一到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三、默写。(共10分,每空1分)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四、(一)(13分)25、(4分) (1)极: (2)与: (3)化: (4)一: 26、(9分)(1) (2) (3) (二)、语段阅读(共12分)27、 (3分) 28、(2分) 29、(4分) 30、( )(2分)(三)、(13分)。 31(分) 32(分) 33(5分)五、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C 2B 3D 4B 5D 6.D(通感) 7.A 8.B 9D二、10 D提示:这几句诗中,没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11.B:既无“博得焦母的好感”之意,也无“促使焦母改变主意”的用意。12.B 提示:A项刘兰芝并无此意,只是“爱幼”罢了。C项这里用了夸张,既非“客观”也非“事实”。D项刘兰芝不会有这种想法,后文也无这方面的交代。13.C提示:A项古义:在一起生活。今义:在一起工作。B项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限制。C项均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D项古义:劳作。今义:劳动和休息。14.D 提示:A、B、C三项与例句都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只有D项用的不是“互文”。三、15.夙兴夜寐 16青青子矜. 17. 暧暧远人村 18. 同心而离居 19. 池鱼思故渊20. 凌万顷之茫然 21. 渺沧海之一粟 22. 大行不顾细谨 23. 风萧萧兮易水寒 24.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四、(一) 25、(4分,每个1分) (1)活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2)动词,交往,相处。 (3)名词,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