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lcnu 教育技术理论体系重构时期的教师教育变革实践 王陆首都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2009届博士毕业生 前言 南国农先生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的创始人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地为我们示范了 做人 做事 做学问 相统一的大家风范 让我逐渐懂得了 高 与 博 是 做人 做事 做学问 的追求目标 而 登 与 见 不仅是攻读博士学位的途径与方法 也是 做人 做事 做学问 应该具有的勇气与精神 高 与 博 的实质是 做人要高风峻节 博文约礼 做事要高歌猛进 持之以恒 做学问要高瞻远瞩 博采众长 王陆 2009 登高见博 摄于2009年6月22日 前言 登高见博 2010年南国农先生在 现代教育技术 杂志第4期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 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 路线图 中指出 当前 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已进入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理论体系重构时期 我们正站在十字路口 南国农 2010 如何进行理论体系的重构 前言 登高见博 理念 途径 融合 目标 策略 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 南国农 2010 三重 基础 前沿和特色 三化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化 有关西方理论的中国化 本土化和学科本身基本理论的细化 深化三防 防止西方中心 依附理论 防止浅尝辄止 防止学术腐败 前言 登高见博 理念 途径 融合 目标 策略 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 南国农 2010 框架A 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定义为依据建立的理论体系框架框架B 在不断总结本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框架 前言 登高见博 理念 途径 融合 目标 策略 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 南国农 2010 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 目录 教育技术理论体系重构时期的教师教育变革实践 教师的知识组成 实践取向的知识 1981年艾尔贝兹正式提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 随后的众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凭借 实践取向的知识 来加以保障的 而实践取向的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 实践性知识 内容性知识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教师知识的分类 可将教师知识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差异即资源的理念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 TheTeacher sOnlineCommunitiesOfPractice 简称TOCOP或COP 是由教师 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系统 是一种学习型组织 COP通过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社会的 规范的 资源密集型的 持续不断的学习支持服务 Mason 2002 而成为了一种聚焦教师知识的新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创生的新途径 Coleman Laplace 2002 差异即资源的理念 COP 知识势差 差异即资源的理念 知识势差就是同一时刻两个个体 组织或区域之间相对于同一参照系所具有的知识势能的差 正是由于知识势差的存在才导致知识流动 知识传播与知识转移 李顺才和邹珊刚 2003 差异即资源的理念 Kolb 1984 Nonaka Takeuchi 1995 目录 教育技术理论体系重构时期的教师教育变革实践 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 知识重组 评价即服务的策略 评价即服务的策略 15 再生资源服务 研修支持服务 三种支持服务 绩效评估服务 实践性知识获取课堂教学行为改进 资源流通知识转化 COP知识服务的种类 存在问题诊断发展决策支持 评价即服务的策略 课堂诊断与观察 短期课程 在线观摩 同侪互助 交流分享 知识建构 改进咨询 参与式培训 项目研修 教师档案袋 远程学习圈 种类丰富的知识服务 评价即服务的策略 评价即服务的策略 COP经验学习圈 具体经验获取 反思性观察 抽象概括 积极实践 数据 汇整 筛选 分类 计算 信息 知识 直觉 领悟 信念 价值观 分析 释诠 推理 比较 智慧 线下 线上 目录 教育技术理论体系重构时期的教师教育变革实践 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融合 教育学一直被视为哲学 社会学 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应用学科 教育技术学更是如此 因此 人们往往认为教育技术学肩负的责任也就在于充分应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寻求向教育实践转化的途径 这种认识已经影响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 在 二元论 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研究者头脑中往往把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对立起来 基础性研究不考虑实际应用 而应用性研究也总是排斥纯科学研究 教师教育领域中的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向融合 将有助于促进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动中寻求实践的增进与理论的发展 由此在重构技术支持下的的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时才能克服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长期存在的脱节等问题 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能否融合 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融合 巴斯德象限的启示 1 基础研究 和 应用研究 并不是反义词 2 研究是可以将认识与应用这两种目标相融合的 这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一维线性观点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为我们重构全新的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育的理论框架体系铺平了道路 纯基础研究 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研究 纯应用研究 波尔象限 巴斯德象限 爱迪生象限 理论 实践 弱 强 强 弱 3 1 L1 L L3 巴斯德象限角 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融合 靠谱COP项目5年走进11个省200多所项目学校 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融合 1 2 3 新手教师 胜任教师 成熟型教师 采用Sparks Langer等人提出的教学反思7层模型 做聚类分析后得出 分层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出 在高层教学反思中 后四层 胜任教师与成熟教师的反思特征相似聚为一类 而新手教师则单独为一类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 Y 0 362 0 801X1 即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受胜任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的正向影响 与成熟教师无关 40名 40名 40名 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生产 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融合 P1 TT EE P2 识别问题试探性理论排除错误确定新问题 COP中教师知识的进化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实践的过程 所生产与进化的知识是一种动态性知识 它保持一种灵活的方式 教师的知识集合一直处于不断的流通与变化中 在COP中 成熟教师与新手教师在知识进化过程中的试探性理论或解决方案上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差异 成熟教师在形成试探性理论或解决方案时 更倾向于从局部要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而新手教师在形成试探性理论或解决方案时受到原有教学策略的约束相对较少 更倾向于从整体要素的改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成熟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在COP中的知识进化会相互影响 而成熟教师对新手教师的影响十分明显 新手教师在知识进化的排除错误的过程中 会表现出直接吸取成熟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倾向 COP中的教师知识进化 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融合 COP中的知识管理方式 新手教师 徒弟 胜任教师 师傅 知识生产 知识进化 成熟教师 师傅 融合促进了新的知识管理方式 结束语 登高见博 作为教育技术学人和南先生的弟子 我以为先生不仅是一名智者 他还是一名勇者 他一生都在不断地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