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议论文复习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15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你是否知道鲮鱼和鲦鱼的习性?鲮鱼喜欢吃鲦鱼,鲦鱼总是躲避鲮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要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去,可每次都撞在玻璃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鲮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鲦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了!鲮鱼失去了吃掉鲦鱼的信心,放弃了已经可以达到目的的努力。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鲮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1请用文章的观点为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2分) 2阅读文章段,回答问题。(4分)(1)文章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论点?(2分) (2)两个是否可以删去一个?为什么?(2分) 3对文章第段画线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障碍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逾越障碍,首先要看自己是不是去努力逾越。B我们心里认为有障碍,障碍就存在;只要我们心里认为没有障碍,障碍自然就没有了。C有些障碍其实并不存在,但是我们因为害怕而放弃了,成功的希望就没有了。D人们常常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干扰而停下了前进的脚步。4请你说说文章以两段作结尾有哪些作用。(3分) 5下列诗句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选项是:( )(2分)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涛沙 6文章第段说“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我们读过的名著中不少人物的经历都能印证这个观点。请仿照示例,再为这个观点补充一个名著中人物的事例。(2分) 示例:名人传里提到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他因耳聋一度进入了创作的低谷。但他没有放弃努力,创作了命运等著名的音乐作品,甚至在生命的末日还在创作欢乐颂。他不屈不挠地与苦难抗争,最终成为了时代的巨人。 (一)1(2分)答案示例:不可放弃 努力(每个关键词1分,两个关键词都答到但不简洁扣1分)2(4分)(1) 鲮鱼不吃鲦鱼;罗杰班尼斯特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2分)(2)答案示例:不能删去,两个事例构成正反对比论证,更具说服力。(2分。如果答第一个事例可以删,有一定道理可得1分)3(2分)B4(3分)内容上: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喻论证),通俗易懂地证明了不放弃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增强观点的感染力;结构上:篇末点题,强化中心。(意近即可。比喻1分,作用1分;结构作用1分)5(2分)D6(2分)答案略。作品、人物1分(写出一个成功人物即可),情节能印证观点1分(写出这个人物的一个失败的经历即可)。(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论青年与老年(英)培根一个年岁甚轻的人 可以是富于经验的人, 他不曾虚度生活的话; 这毕竟是罕有的事。一般说来,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这两者在深刻和正确性上是有显著差别的。青年的特点是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发明力。然而,热情炽烈而情绪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能成事,凯撒和塞普提摩斯就是例证。曾有人评论后者说:他曾度过一个荒谬的甚至是疯狂的青春,然而他毕竟成为罗马皇帝中极能干的一位。具有沉稳性格的人则在青春时代就可成大器,奥古斯都大帝等即是如此。另一方面,对于老人来说,富于热情和活力也是难能可贵的。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老年人的经验,引导他们熟悉旧事物,却蒙蔽他们无视新情况。青年人易有所发现,但行事轻率却可能毁坏大局。青年的性格如同一匹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躁而改革不成却招致更大的祸患。老年人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足于困守已成之局,思考多于行动,议论多于果断。为了事后不后悔,宁愿事前不冒险。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从现在的角度说,他们的所长可以互补他们各自的所短。从发展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人身上学到他们不具有的优点。而从社会的角度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使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罕有: 炽烈: 2仔细阅读第段文字,在 ( ) 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一个年岁甚轻的人( )可以是富于经验的人,( )他不曾虚度生活的话;( ) 这毕竟是罕有的事。3第段开头“一般说来”能否删去?为什么?答: 4简要回答“不羁的野马”在文中的含义:答: 5根据文意,写出青年的长处与不足:长处: 不足: (八)1、hn;ch。 2、也,假如,然而。 3、不能删去。因为后面这句话指的是一般情况,但还有个别青年人和老年人例外,删去后就不够严密。 4、比喻青年“藐视既往,目空一切,走好极端,用于革新,不顾条件”,既无拘无束,敢冲敢闯的性格。 5、长处: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发明力。创造性强,能猛干,勇于革新。易有所发现。不足:思考差,讨论少,不够持重。行事轻率。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浮躁。 (三)议论文阅读 一笑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1(2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2(2分)联系前后文,将第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2分)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4(3分)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5(3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21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用自己的话提炼亦可,如:应微笑对待别人的赞誉与谩骂)(2分)22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扣住“谩骂”这个核心词,句式相同即可,2分)23第一个是从反面举例论证,第二个是从正面举例论证。24总分式(1分),文章第一、二段引用齐白石的座右铭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四段引用袁枚给尹文端戴高帽子的事论证“人誉之,一笑”,第五至八段引用释迦牟尼妙对谩骂者的故事论证“人骂之,一笑”(2分)25答题要领:一是要切实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抽象概括和具体来说均可,1分),二是要有言之成理的启示。(2分),如:每当我在学习上取得一些成绩时,师长的夸赞、同学们的羡慕总会让我沾沾自喜,(1分)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真正的智者,对荣辱往往是一笑而过的。(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1第一段中加点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答:“如此”具体指的是_2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了学问的最大功用的?(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答: 3第二段“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_,“大量谷子”比喻的是_。4第三段开头画线的句子中,作者认为必须及早纠正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_5给第三段中句划分层次,用“”在下面的序号中标出,并概括各层层意。答:层次划分: 层意概括: 6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 )A学问与生活 B学问与做学问 C学问的功用 D学问的秘诀7从下列说法中,把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项选出来(有几项选几项)。(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B作者认为学问的功用有“通”、“专”之分,是因为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D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E作者认为,学问是为生活,而对于人来说,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五)1、学问在应用于事业和谋求职业方面的狭义作用(“应用于事业”、“谋求职业”、“狭义作用”三个要点各记1分)。 2、提高人的指挥(或: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完善人的性格(或: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3、“稻种”比喻的是:青年学生治学问(或:最基础的学问)。“大量谷子”比喻的是:学问的出路畅销(或:通过治学问获得的实际利益)。 4、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或: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 5、 。第一层:把生活仅仅理解为物质方面的生活是错误的。第二层:生活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种。第三层:人的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6、C。 7、C、E。 学贵质疑黄 菊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段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此文选自语文课外阅读,有改动)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设备转让合同模板
- 2025水厂年终工作总结范文(6篇)
- 鸿合白板使用介绍
- 科技风室内设计
- 2025《设备采购合同、协议》使用说明
- 自我介绍进阶版
- 春节期间安全教育
- 电气技术年终工作总结
- 出租车服务合同注意事项
- 2025专业版大型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与应急预案
- 2025中数联物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备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2025计算机网络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宠物经济消费者画像及市场潜力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教育集团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企业税务合规检查表
- 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管理办法规定
- 新时代乡村治理培训课件
- 安徽师范大学2023年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
- 《企业民主管理规定》课件
-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