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2、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搜集的资料、朗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好自然段。2、 熟读课文,不懂得地方作上记号,试着解决。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长城。 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板书)长城 二、介绍长城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公元前)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三、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新词。2、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3、指明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5、理解字词: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射口:射击用的口子。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四、作业写生字词,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第二课时一、 导入课题、走进文本1、 师:这节课咱们走进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齐读课题(长城)2、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生:(课文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师板书:(远近)师:你从哪儿看出是远?(第一自然段有个“远”字)师:那近呢?(站在长城脚下,站在长城上)师:多有道理啊,作者是在从远到近看长城。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写了她(想到的)师:小结:在我们写作时也要注意这种观察顺序,文章层次就非常清楚。二、 导入文章中心句1、 师:同学们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所以,长城以其雄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2、师:作者在游览长城后,情不自禁地就发出了感叹,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7课,快速找出作者在游览长城后发出的感叹。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师:老师发现你不但找的正确,读得也很好。师:气魄雄伟是什么意思?生:壮观生:有气势师:奇迹是什么意思?生:意想不到生:不平凡的事情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话。(生齐读)师:长城气魄雄伟的工程,被称为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那长城这项工程到底有多气魄雄伟呢?三、 自主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1、 自主学习: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的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画出重点词句,仔细体会。(1) 生自主学习(2) 指名答2、 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长、弯、气魄雄伟(1) 远看长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很长)生:长城很长。师:你又是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长城很长?生: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里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知道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句子的意思,掌声送给他。师:作者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城的长呢?生:比喻,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写出了长城的长。师:这里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在修辞手法中叫比喻,在说明文中,这样的方法叫做打比方。还有什么方法说明长城的长?生:列数字,一万三千多里师: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知道有多长吗?看到这幅图,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这里长城跨越了多少个省份呀?我们来数数。(师生一起观看地图)师:知道吗?27年前有个小伙子,他曾经徒步把长城走完了,你猜他走了多长时间?(生说)师:他呀,用了整整508天,将近两年的时间。听我说完,你有什么感受?(太长了)师:咱们来读读,读出长城的长(师生分配度:师: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2)师:远看长城,除了感受到长城的长外,还知道了什么?(它修筑在很高很险的位置)师:从哪知道的?(崇山峻岭)师:崇山峻岭是什么意思?(既高又险的山)师:对了,崇就是(高),峻就是(险),那既高又险的山,就叫(崇山峻岭)师:那“蜿蜒盘旋”这个词,除了能感受到长城的长,更能感受到它的什么?“蜿蜒盘旋”感受到长城弯弯曲曲的)师:是啊,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把的的手伸出来,遇到陡峰,它如长龙般直冲云霄,遇到峡谷,他又会俯冲而下,时而盘旋这样的姿态就叫(蜿蜒盘旋)(3)远看长城整体感知师:远看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想不想看?(想)坐端正。课件出示图片,师解说师:这是个怎样的长城(气势雄伟的长城)师:你来读出长城的气势之美。(生读)师:咱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师:目睹这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以手指示学生读):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过渡:远看长城气势恢宏,那近看长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3、近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1) 师:近看长城又是怎样的呢?生:高大坚固(师板书)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长城高大坚固的?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师:巨大的条石和城砖,这是修筑长城的材料,长城从修建到现在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同学们,历经两三千年的风风雨雨,长城还依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你说这体现它什么特点?生:坚固。师:文中除了描写长城高大坚固外,还写了它什么特点?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师:你体会长城的什么特点?生:平整,宽师:还有什么特点呢?生:城墙外延有两米多高的垛子。(课件出示长城构造的句子)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几句。(指名读)师:这是描写长城的什么?生:构造师:有哪些构造? 生:通道、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师:你们能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在书上的这幅图中把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标出来吗?(生在书上图中标注)师:请一个同学上标注一下。师:真会读书,看来你们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其实这些构造是有特殊作用的。师: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些构造的作用?你想介绍了就说哪儿。生1:成排的垛子(抵御外来的侵略,当年秦始皇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把长城连在一起的) 生2: 瞭望口(用来瞭望,观察敌情的) 生3:射口(因为古代大部分是射弓箭的,所以这个就是用来射击的) 生4:方形的城台(古代不会像我们现代这样这么发达,有手机,他们都是通过烽火来传递消息,比如说只要有敌人来了他们就点燃烽火,其他城台上的人就可以看到,有时,这个城台士兵还可以在里面休息)师:真棒,掌声送给他。真是些聪明的孩子。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当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长城的构造。小组内先介绍一下,再向大家介绍。课件出示:小组合作:每个同学当当小导游,向你的小组成员介绍一下长城的构造。小组派代表来说,也可以四个人一起上来,一个人介绍一个地方。(师实时评价:落落大方,经验丰富,真是有经验的导游)师:游客们,你们听了导游的介绍,那长城这样的设计你觉得怎么样?生:巧妙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古代的劳动人民很聪明。师:为什么说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生:因为他们在崇山峻岭上将军队的通道修得平整、宽敞,而且设计出这么巧妙的构造。所以,说他们聪明。师:是啊,这样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样巧妙地设计,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教师指示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过渡:师:站在高大坚固的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呢?四、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师:谁来说说这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预设1:我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中的“站”“踏”“扶”,是动词,知道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了长城。我从“很自然地想起”感受到作者已经被长城的气魄所震撼。(课件相机出示)预设2:我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就是无数,“才”表示长城建成很不容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的长。师: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相呼应?生:第一自然段。预设3: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很艰难。师:谁来说说这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单这数不清的条石。(师出示课件)师: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劳动人民修长城很艰难?师: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很艰难?生: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师:两三千斤重,同学们,这相当于一辆大卡车的重量呀。一个人能抬起来吗?生:不能师:这样千斤重的条石只需要一两块吗?生:数不清师: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生:修建长城需要很多的人,工程量很大,而且很艰难。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通师:那你能读出他的艰难吗?生读师:还有哪个地方让你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很艰难?生: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师:还没有?你说生:推土机。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当时条件很艰苦,劳动人民没有像我们现在的人那么多得工具来搬石头。师:谁能读出劳动人民的艰难?生读师:除了这些,劳动人民还会遇上什么困难?生:陡峭的山岭生: 恶劣的天气 生:一不小心就掉下了山岭 生:监工的毒打(出示视频)师解说: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场面,他们不分昼夜,不分严寒酷暑,他们忍受着饥饿,忍受着对家人的思念,忍受着监工的毒打,忍受着环境的恶劣,他们在崇山峻岭之间,将千金巨石一步一步地抬上山岭。师: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靠得是什么把那千斤重的条石搬上那陡峭的山岭的?生: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师:谁能读出他的不容易?生读师:数不清的巨大条石,就靠着师: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师:让我们再一次的读出它的不易。生读(你们的朗读,不但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2、升华情感师:此时此刻,站在高大坚固的城墙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一群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在那迈着艰难的步子。生:一位监工,在那里不断地抽打正在抬着条石的劳动人民。生:一位劳动人民由于没有站稳,摔倒了悬崖下。师:是的,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但是它还是以他的傲然的身姿挺立在的大地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完成,而是(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那数不清的巨大条石,能够被抬上这崇山峻岭之上,因此我们要说(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让我们一起满怀赞美、满怀敬佩,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多少。)师:让我们一起激动地、自豪的对全世界说:(这样气魄。)五、课中拓展师: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道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以色列前总统说: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师:让我们和作者,和世界伟人一起赞叹:“这样气魄。”师: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骄傲、自豪)师: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长城的敬仰之情,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放声高歌:长城啊长城!你向人们描绘着中华山河的锦绣,你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你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终于登上了长城!我站在崇山峻岭的高峰之巅,我站在气魄雄伟的城楼之上,向着群山,向着大海,纵情高呼:我爱长城!我爱中华!六、课后拓展同学们,虽然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课后搜集长城相关的更多资料,你们定会了解到更多的奇迹。板书:远看长龙长城近看高大坚固伟大的奇迹联想劳动人民的智慧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