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 .doc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 .doc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 .doc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 .doc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 一、 默写 (共1题;共9分)1. (9分)古诗文填空 (1)_,白露未已。(诗经蒹葭) (2)长风破浪会有时,_。(行路难) (3)_,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4)以中有足乐者,_。(送东阳马生序) (5)_,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 (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爱莲说) (7)十二章中阐明只要善于学习,人生处处有老师的句子:_。 (8)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_。 (9)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诗句,请写出你熟悉的古诗词中与上述节日有关的连续两句:_。 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2. (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江汉杜 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注释】这首五言律诗为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作。(1)请写出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41分)3. (2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益阳:地名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累日不爨: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实腹:填充肚子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犹:仍然(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负箧曳屣以中有足乐者乃时吞纸以实腹卒成学士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嗜学,家贫无资。(4)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原文回答)(5)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 (16分)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B . 男有分 , 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C . 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D .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 . 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C . 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 . 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B . “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C . 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D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5. (22分)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各题。蛇的文化解读邸永君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之途锐意进取!(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1)研读第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2)第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3)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 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B . 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C . 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D . 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5)选文第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句子写在下面,使前后文意连贯。6. (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夜半钟声怎么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这些优美的古诗句都描写了深夜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些诗人为什么都写半夜钟声或乐声,却几乎没有人写正午的妙音呢?这正体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科学现象。声音在凉爽的夜晚传得尤其远,夜深人静没有噪音是一个原因,但却并非主要原因。光是一种波,声音也是一种波,光会反射和折射,声音同样会反射和折射。当声音发出后,如果在空气中向四面八方的传播速度相同,那么声音就会像膨胀的球一样向外传播,但是,不同位置空气的温度和密度是不同的,而且地面等固体还会反射声波。因此,地面附近的声音不可能像膨胀的球一样四处扩散。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和水面较冷,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很低,在一定范围内 , 越高处的空气温度则越高。而声音的传播与空气的温度有关,空气温度越高,传播声音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声音在从气温较低、传播速度较慢的气层进入气温较高、传播速度较快的气层时,不但会发生折射、反射,还会像光一样发生全反射。大气层中,温度不同的气层有很多,那么,声音向高处的传播就不断遇到阻碍(被反射和全反射)。于是,就像光很容易局限在玻璃光纤中传播一样,声音也很容易局限在冷空气层中传播,很少会透出去到达高空。这样,声音的能量损失就很少,可以贴着地面或江面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声音的强度却没有多少衰减。于是,那悠扬的夜半钟声可以从山上传到客船,可以从此岸传到彼岸。而在白天大部分声音会传播到高处。白天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升高,而且越靠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那么贴地传播的声音速度会大于高空的。当地面附近发出声音时,向地面传播的声波会被地面向上反射,而向上传播的声波能大部分会通过折射进入高空。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人在高空就会格外清晰地听到来自地面的声音,如果唐朝诗人曾坐在热气球里旅行,或许会给我们留下“晌午钟声到云霄”的诗句。也正是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所以白天一般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奇妙的是,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就发现了奇怪的现象:一门大炮在不断发炮,当有人驱车从数百千米外的远方驶向大炮时,起初还能听到炮声隆隆,但距离大炮近一些的时候,有一段路程里却听不到炮声;再靠近一些,就又听到了炮声。究其原因,很远处听到的炮声是高空大气反射到地面的炮声,近一些的地方既没有高空大气反射的声波,又没有大炮直接传来的声波,所以就形成了静区。再靠近时,大炮的声波直接传来,人又可以听到了。当然这就是声音传播的奇妙之处了。“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诗句,一语道出了声音喜欢向较凉爽的地方传播的科学事实,真实体现了文学的美感和科学的美妙。(选自2011年第4期大科技,有改动)(1)文章开头第段的作用是_。 (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和水面较冷,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很低,在一定范围内 , 越高处的空气温度则越高。(3)第段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 (4)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客船上的人一般只能听到夜晚的钟声,而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1分)7. (11分)综合性学习。最近“快的”打车软件风靡了全国,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它,射阳实验初中学九(1)班的同学走访了白领李先生。白领李先生说:“我发布打车需求后”分分钟就搞定了打车。现在我和司机之间不仅可以文字沟通而且具有语音淘通功能。乘车之后双方互评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打车出行更放心。更让人高兴的是,现在使用这个软件根据李先生的话,打车还有每次10元的补贴呢。(1)请你小结一下“快的”打车软件有哪些优点。(2)司机王师傅一边开车一边点手机“抢单”,结果差点撞上路边的行人。如果你正坐在这个车上,你打算怎样对张师傅这种行为进行规劝?(3)孙大爷看着一辆辆开过去就是不停的空出租车摇了摇头,“像我们这样的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看来是坐不上车喽。”他上大学的孙子把爷爷的遭遇发到微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许多人纷纷跟帖。请你阅读楼上的意见,针对这两点意见写一个跟帖。十楼:新技术发展太快了,一不留神就跟不上时代了,不学习还真不行呢。十一楼:其实“快的”挺好的,就是对老年人照顾不是很周全,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十二楼:_。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8. (5分)从以下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具体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遇见,是一个神奇的词语。古往今来,无数次遇见,带来无限美好的故事。宗璞因为遇见盛开的紫藤萝花,于是重新唤起对生活的希望;海伦凯勒因为遇见安娜莎莉文老师,她的生命才创造了奇迹请你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故事,可以抒发感情。(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大千世界,总有一样东西会深深地留在你的心中,让你念念不忘,或是一个人,一本书,一段音乐,亦或是一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