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_第1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_第2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_第3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_第4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 杜甫 712 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 祖籍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阳 出生 于巩县 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 三吏 新安吏 石 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等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诗史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 官左拾遗 后入蜀 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 度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 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 一生写诗 1500 多首 诗艺精湛 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 杜甫的创作历程 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 读书和漫游时期 三十岁以前 杜甫七岁 即能作诗文 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二 困居长安时期 三十至四十四岁 公元 746 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 三 为官时期 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 史之乱爆发 潼关失守 杜甫把家安臵在鄜州 独自 四 西南漂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 岁 一 读书和漫游时期 三十岁以前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 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开元十九年 时二十岁 开始漫游吴越 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 不第 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 两 人相见恨晚 结下了深厚友谊 继而又遇高适 三人同游梁 宋 今开封 商丘 后来李 杜又到齐州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 再次分别 这便是 诗仙 与 诗圣 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 望岳 房兵曹胡马诗 赠李白 等 二 困居长安时期 三十至四十四岁 公元 746 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 野无遗贤 的骗术 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 困居长安达 10 年之久 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 创作出了像 兵车 行 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 也由早期 的热情奔放 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 形成 沉郁顿挫 的诗风 三 为官时期 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 潼关失守 杜甫把家安臵在鄜州 独自去投肃宗 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 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 写成 月夜 春望 哀江头 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 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 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 参军 房琯善慷慨陈词 为典型的知识分子 但不切实际 与叛军战 采用春秋阵法 结果 大败 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 上书言房琯无罪 肃宗怒 欲问罪 幸得脱 其后 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 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 三吏 三别 四 西南漂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 杜甫弃官 携家人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 同谷 等地 到了成都 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 蜀中军阀作乱 他漂流到梓州 阆 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 杜甫投往严武处 严武死 他再度飘泊 在夔州住两年 继又漂流到湖北 湖南一带 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 其作品有 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蜀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登岳阳楼 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 的诗句为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 登高 中的 无边落木萧萧 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是千古绝唱 望岳 体裁 五言律诗 主题 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以及卓然独立 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注释 1 岳 此指东岳泰山 泰山为五岳之首 其余四岳为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南岳 衡山 中岳 嵩山 2 岱宗 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 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 诸山 所宗 故又称 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 皆在此山 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3 夫 读 f 发音词 无实在意义 强调疑问语气 4 夫如何 怎么样 5 齐 鲁 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 齐国在泰山北 鲁国在泰山南 即山东地区 原 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 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6 青 指山色 7 未了 不尽 不断 8 青未了 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 浩茫浑涵 难以尽言 9 造化 这里指大自然 10 钟 聚集 11 神秀 指泰山 神奇秀丽 的景色 12 阴阳 阴指山之北 阳指山之南 13 割 夸张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 在同一时间 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14 昏晓 黄昏和早晨 15 荡胸 心胸摇荡 16 曾 通 层 层叠 17 决眦 z 极力张大眼睛 决 裂开 眦 眼边 18 入 收入眼底 即看到 19 会当 应当 定要 20 凌 登上 21 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思为 以 为小 认为 小 古今异义 古义 语气词 无实在意义 今义 丈夫 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 曾 通 层 层叠 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 为小 文言句式 望岳 中的对偶句 荡胸生层云 决眦 z 入归鸟 背景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 年 开元二十四年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 裘马清 狂 的漫游生活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 赵 今河南 河北 山东等地 时 是已存杜诗中年 代最 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结构 第一句 远望望 第二句 近望泰山高大 神奇秀美 第三句 细望赞美之情 第四句 愿望壮观气象 众山显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 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 望 字 但紧紧围绕诗题 望岳 的 望 字着笔 由远望到近望 再到凝望 首句 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 惊叹仰慕之情 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 因居五岳之首 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 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 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 是 个新创 很别致 这个 夫 字 虽无实在意义 却少它不得 所谓 传神写照 正在 阿 堵中 齐鲁青未了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 也不是 像谢灵运 泰山吟 那样用 崔崒刺云天 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 而是别出心裁地 写 出自己的体验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以距离 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 泰山之北为齐 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 写其 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 登东郡望岳楼 诗说 齐鲁到今青未了 题诗谁继 杜陵人 他特别提出这句诗 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两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是上句 青未了 的注脚 钟 字 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 阳 山后背 日的一面为 阴 山南水北为 阳 山北水南为阴 由于山高 天色的一昏一晓判 割 于山的阴 阳面 所以说 割昏晓 割 本是个普通字 但用在这里 一个 割 字 写出 了高大的泰山 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 形成不同的景观 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 诗人杜甫那种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创作作风 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两句 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 故心胸亦为之 荡漾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 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 是投林还巢的鸟 可 知 时已薄暮 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两句 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 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 魄 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会当 是唐人口语 意即 一定要 如王勃 春思赋 会 当一举绝风尘 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 会 字 如孙光宪 北梦琐言 他 日会杀此竖子 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 如 此生那老蜀 不死会归秦 奉 送严 公入朝 如果把 会当 解作 应当 便欠准确 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 进 行对比 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 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 当以是为首 并说 杜子心胸气 魄 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 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 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 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 自比稷与契 在创作上 气劘屈贾垒 目短曹刘墙 正是一 致 的 该诗被后人誉为 绝唱 并刻石为碑 立在山麓 全文没有 望 却句句写 望 空间由远而近 首联远望 颔联近望 颈联仰望 尾联俯望 春望 体裁 近体诗 题材 咏怀诗 爱国诗 格律 五言律诗 注释 1 国 国都 即京城长安 今陕西西安 2 破 被攻破 3 深 茂盛 茂密 4 城 指长安城 当时被叛军占领 5 感时 感伤时局 6 恨别 悲恨离别 7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二句互文 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 听鸟惊心 8 烽火 这里借指战争 9 连三月 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 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连 连续 三 泛指 数 10 抵万金 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 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 值 11 白头搔更短 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 白头发 搔 抓 挠 短 少 12 浑欲不胜簪 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 简直 欲 将要 就要 不 禁不住 胜 能 簪 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 所以用簪 古今异义 古 义 简直 浑今义 混浊 糊涂 古义 国度 国今义 国家 词类活用 城春草木深 名词活用作动词 到了春天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 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反映了诗人渴 望安宁 向往幸福的愿望 背景 唐肃宗至徳元年 756 年 八月 杜甫从鄜 Fu 第一声 州 现在陕西富县 前往灵 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唐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 满目 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 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 在此身历逆境 思家情切之际 不禁触景伤情 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赏析 全篇围绕 望 字展开 前四句借景抒情 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 人 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 国破山河在 触目惊心 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两句以物拟人 将花鸟人格化 有感于国家的分裂 国事的艰难 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 天 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 用拟人的手法 表达出亡国之悲 离别之悲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 焦点式的透视 由远及近 感情由弱到强 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 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 战火经年不息 人民妻离子散 音书不通 这时候收到家书 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 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 写诗 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 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 感情深沉 而又含蓄凝练 言简意赅 充分体现了诗人 沉郁顿挫 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 伤时 悲己的情感 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 真挚自然 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 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 周溶 泉等评此诗曰 意脉贯通而不平直 情景兼备而不游离 感情强烈而不浅露 内容丰富而 不芜杂 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 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 旧 可是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 一个 破 字 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 深 字 令人满 目凄然 司马光说 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 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 实为抒感 寄情于物 托感于景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 圆熟自然 诗意翻跌 国破 对 城春 两意相反 国破 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 城春 对举 对照强烈 国破 之下继以 山河在 意思相反 出人意表 城春 原 当为明媚之景 而后缀以 草木深 则叙荒芜之状 先后相悖 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 此联说 对偶未尝不精 而纵横变幻 尽越陈规 浓淡浅深 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 卷九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 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 花也为之 落泪 鸟也为之惊心 作者触景生情 移情于物 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 可译为 感时恨别花溅泪 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 都统在 望 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 视线由近而远 又由远而近 视野 从山河到城 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 由弱而强 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 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 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 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 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 烽火苦教乡信断 直到如今春深三 月 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 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 万金 啊 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