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doc_第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doc_第2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doc_第3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doc_第4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适用学科初中地理适用年级初中二年级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2课时知识点1. 风成说2. 水土流失3. 地理位置教学目标1. 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 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风成说”。 3. 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教学重点黄土高原“风成说”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及水土保持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 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 称谓:文明的摇篮 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16三、例题精析 考点一 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如下图是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表示黄土梁地貌的是()A. B. C. D. 2当地传统民居窑洞的特点是()A. 多依山挖掘 B. 窑洞门口多向北 C. 多占用良田 D. 造价较高3黄土高原比山东半岛所产苹果口感更甜,其原因是()A. 土壤肥沃 B. 日照充足 C. 水源丰富 D. 昼夜温差小4关于黄土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表平坦开阔、海拔较高 B. 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C. 自然灾害只有水土流失,而且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强 D.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春季,多暴雨【答案】1B2A3B4B【解析】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由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1由图中三幅图可以看出,是平地面积较小的黄土峁,是呈长条状的黄土梁,是较为平坦的黄土塬,故选B。2当地传统民居窑洞的特点是多是依山而建,洞口都朝南,不用占用良田,造价低廉,窑洞冬暖夏凉,故选A。3黄土高原比山东半岛所产苹果口感更甜,其原因是黄土高原降水比山东半岛更少,日照更充足,昼夜温差大,故选B。4关于黄土高原的说法,地表崎岖不平、海拔较高;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除了水土流失外,还会有旱涝灾害,而且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弱;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故选B。考点二 严重的水土流失例2 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及附近地区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上图中山脉是()A. 阴山 B. 昆仑山 C. 太行山 D. 大兴安岭2途中山脉()A. 是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 B. 以北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C. 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分界线 D. 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3该地区可能看到()A. 窑洞 B. 坎儿井 C. 胡同 D. 吊脚楼4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 人口增长过快 B. 水土流失严重 C. 人均耕地不足 D. 沙漠面积扩大【答案】1C2D3A4B【解析】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由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1由图可知,图中山脉是位于黄土高原东侧,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是我国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故选C。2图中山脉是东西走向的秦岭,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北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故选D。3由图可知,图示区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这里可以看到窑洞,该民居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冬暖夏凉,故选A。4该地区由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导致该地区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特征,故选B。考点三 水土保持的措施例3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地表景观的形成,是由于( )A. 农民修筑梯田造成的 B. 长期水土流失形成的C. 大规模开采露天煤矿造成的 D. 大量取土烧砖建房形成的2针对上图地表现状,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实施修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A. B. C. D. 【答案】1B2D【解析】本题组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及治理措施。1图中地形沟壑纵横,地表破碎,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表景观。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2 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都是缓解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大力发展畜牧业都不能对水土流失起到治理作用。过关检测题1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阴影部分是()A. 黄土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青藏高原 D. 云贵高原2有关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 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南方地区B. 蒙古包是这里特有的传统民居C. 这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D. 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必须陡坡开荒,增加粮食产量【答案】1A2C【解析】1从图中可知,该地区是我国黄河流域,图中阴影部分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黄土高原。2我国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建筑,这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故C正确。题2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窑,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地坑院”所处地理环境的特征是A.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 千沟万壑,土层深厚、直立性强C. 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 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2“地坑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其建筑特点是因地制宜,造价低廉 窑洞冬暖夏凉 窑顶平坦,便于晾晒稻米 院内不需要排水、储水设施A. B. C. D. 【答案】1B2A【解析】黄土高原是位于我国第二阶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高原,这里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1由图可知,“地坑院”是由于这里处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土层深厚、直立性强的黄土高原,故选B。2“地坑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其建筑特点是因地制宜,造价低廉;窑洞冬暖夏凉;与屋顶晒稻米和院内不需要排水、储水设施,是无关的,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气候及建筑的有关知识。题3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的突出地形特征是_。(2)黄河河曲县至三门峡段的突出水文特征是_,原因是_。(3)图示区域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读图M310,针对不同的地形,可以采取的有效治理措施是:坡脚_;陡坡_;缓坡_。【答案】(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2)含沙量大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3)修建挡土坝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修建梯田等【解析】(1)由图可知,黄土高原的突出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2)黄河河曲县至三门峡段的突出水文特征是含沙量大,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3)关于黄土高原治理的措施中,在坡脚适合修建挡土坝;陡坡适合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缓坡适合修建梯田。题4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的主体区域位于我国A. 地势第一级阶梯 B. 地势第三级阶梯C. 宁夏平原和华北平原 D. 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2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A. B. C. D. 3深秋季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地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如图,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 B. C. D. 【答案】1D2C3A【解析】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使这里的地表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征。1由图可知,图示区域是位于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这里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不包括宁夏平原和华北平原,故选D。2以上诗句中,与上图区域相符的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指巫山附近,“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指庐山,故选C。3深秋季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地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说明他先是在北方地区,后来进入南方地区,如图,火车经过的区域是和 ,故选A。题5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材料二 图甲为黄土高原位置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图乙是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图,图丙是窑洞示意图。(1)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带,据图说明该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2)黄土高原矿产丰富,尤其煤矿、铁矿储量大,因此_(工业部门)地位突出。(3)黄土高原经流水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简要说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R和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5))黄土高原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窑洞当地特有的传统民居。简要说明这种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6)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植树种草,建设护坡林草带 B.开垦梯田,扩大耕地面积C.发展林、牧多种经营 D.修建挡土坝、水库等工程【答案】(1)特点: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或东南多,西北少)原因:自东南向西北距离海洋越来越远 (2)煤炭工业(或钢铁工业) (3)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较少等。(两条即可) (4)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淤积,形成地上河;洪涝灾害加剧等。(两条即可) (5)当地土层深厚,黄土直立性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6)B【解析】整体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黄土高原相关知识,考查的范围较广,既考查了黄土高原降水的空间分布、矿产资源,也考查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窑洞等相关知识。(1)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带,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该地区自东南向西北距离海洋越来越远,该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该地的工业部门主要是煤炭工业(或钢铁工业),影响该地工业部门分布的因素是原料,黄土高原矿产丰富,尤其煤矿、铁矿储量大。 (3)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植被较少、陡坡多等;该地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开垦、采矿、修路、破坏植被等。 (4)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植被较少,使得黄土高原成为我国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之一,河流含沙量大,黄河泥沙不断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洪水泛滥,长期以来,人们在黄河两岸修筑堤坝,约束洪水,泥沙沉积不断抬高河床,人们就不断地加高堤坝,如此反复,使黄河下游河床高出地面数米,形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