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古诗教案.doc_第1页
六年级 古诗教案.doc_第2页
六年级 古诗教案.doc_第3页
六年级 古诗教案.doc_第4页
六年级 古诗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步诗三国 曹植时间 应到 实到教学目标1能借助拼音认读本课4个生字“诗、煮、豆、何”,认识部首“四点底”。2.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3.了解七步诗的由来,能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借助拼音认读本课4个生字“诗、煮、豆、何”,认识部首“四点底”。2、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成语引入1、 出示:才高八斗,指名读,齐读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极有才华,你们知道吗,这个才高八斗的人最初指的就是曹植。2 、简介曹植和七步诗的由来曹植是三国魏杰出的诗人,是曹操第三个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他有个哥哥叫曹丕,两人是亲兄弟。因曹植有非凡的才华,曹操很疼爱他,一度想废曹丕的嫉恨。曹丕当上魏国的皇帝之后,怕曹植跟他争夺王位,就想迫害他,于是就宣他入宫,要他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做不出来就把他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在七步之内就作了一首诗,当场念了出来。因为这首诗要求在七步之内做成,所以叫七步诗。曹植也因此而保住了性命。3 学习生字:诗齐读课题二、古诗诵读1、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大家要仔细看图,认真听录音。2、学习:煮学习“四点底”豆萁:豆的茎杆釜:相当于现代的锅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三、指导朗读古诗1、下面我们要学会读这首古诗,在读古诗时我们还要认识今天另外要学习的三个生字。2、师范读,生跟读四、自由练习读1、自由练读2、小组交流读3、指名读,思考:曹丕是被哪句话打动了而最终没有杀曹植呢?据说当时曹丕听了以后羞愧万分,无地自容,只能收回成命。这七步诗成了救命诗。齐读4、全班交流读5、看图背诵古诗6、比赛背诵古诗五、复习巩固认读生字1、抽读生字2、交流记字的方法。3、读词:古诗、读篇、煮饭、黄豆、豆荚、何必、为何、煮豆燃萁煮豆燃萁是一个成语,它出自七步诗,比喻兄弟间的自相残杀。六、课外延伸读了七步诗,我们不禁为曹植的才华所折服,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吧这首诗的由来讲给家人听,也可以搜集更多他的诗读一读,背一背,然后吟诵给大家听。板书设计七步诗三国 曹植煮饭、黄豆、豆荚、何必、为何、煮豆燃萁教学反思教学伊始,我先介绍了曹植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作了铺垫。低年级学古诗主要以读和背为主,借助有目的性的听和看,训练学生养成集中注意观察,认真听记的好习惯。鸟鸣涧时间 应到 实到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板书设计: 鸟鸣涧 唐 王维 山中月夜 美静作业:1.背诵古诗二首。芙蓉楼送辛渐时间 应到 实到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教学过程1初步感知送别诗。(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3)看看这些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送别诗。(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3)指名读诗歌,注意“王昌龄”“冰心”的正确读音。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味道(4)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3了解要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1)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把事件的几个要素都点了出来,你能找到吗?请你快速圈出来。(2)按顺序一起说:4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 板书:寒“楚山孤”,楚山会觉得孤独寂寞吗?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板书:孤(3)指导朗读:一场“寒雨”一片“楚山”,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读出了这份离别时的惆怅;读出了诗人的哀伤;读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5教学三、四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送别友人哀伤通过是人之常情,但请同学们看这两句。(出示后两句诗)(1)指名读。(2)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志。(3)课件出示写作背景:(4)小练笔:诗人想向亲友表达什么?(5)感情吟读: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玉洁冰清的节操。6配乐阳关三叠,吟诵古诗。7认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8 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板书设计:平明 芙蓉楼 送辛渐寒雨 山孤 冰心 玉壶江畔独步寻花 时间 应到 实到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山行。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因为也是唐朝诗人写的上诗,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诗人,人称“诗圣”,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3、齐读。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那些景物?板书:花蝶莺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啊,(景物)真啊,你看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4、赛读。四、深化,体会诗情。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板书设计: 花多美 江畔独步寻花(愉悦)蝶舞 莺啼石灰吟时间 应到 实到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一)读出诗的节奏1.自由读诗。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师生对读。(二)了解“石灰”其物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师引读诗句。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于谦吟道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于谦吟道(三)初识“托物言志”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2.生自由谈。 3.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灰留下了清白,于谦也要向石灰一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立志做一个清白的人。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板书:托物言志)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过渡:我们要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1. 讲述背景: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房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老师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回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那么画像上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朝皇帝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2.于谦从小就决意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1.学生看资料。2.看完材料,你对于谦这个人又有些怎样的了解?请写在方框里。3.学生汇报。(三)入境诵读正月二十三这一天,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北京城乌云密布,闷雷滚动。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有何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在天地间悠悠回荡(要留清白在人间)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于谦的志向。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很多的诗,都是诗人“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与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这样的诗,体会这类诗歌的特点。【出示】墨梅竹石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二)吟咏“清白”民族魂1.串读三首诗【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2.揭示“民族魂”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每首读一句。3.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谁能把这三个词读出来。4.在这节课中,如果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的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这两个字是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最后,让我们来吟诵这首千古名诗石灰吟。竹石时间 应到 实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过程与方法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揭示诗题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介绍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画擅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板书课题,齐读。提问: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停顿,和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同桌交流: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理解,说说诗文所写。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再读古诗。理解字意: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理解诗句:竹子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不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四、品读赏析,领悟情感品读前两句“咬”字极为有力,体会到什么?(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坚韧不拔性格)“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前两句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扎根牢固,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品读后两句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后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又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历经人生的磨难艰险而操守更坚定。)指导朗读。归纳主题: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表达手法: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也即借物言志)的写法。(前两行“状物”,后两句“抒情”。)五、拓展延伸“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六、布置作业背诵、默写竹石板书设计:竹石郑燮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间 应到 实到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己亥杂诗 龚自珍时间 应到 实到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十、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吟鞭东指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轻松愉快有所作为浣溪沙苏轼时间 应到 实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2、过程与方法: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3、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全体学生初读全词: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四、整体感知全文: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 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 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幻灯片出示图片)3、 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全体、个人朗读全词。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1、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出示幻灯片)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学生答:“旷达乐观。”(出示幻灯片)3、 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出示幻灯片)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1、 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2、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 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 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出示幻灯片)十、全词小结: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出示幻灯片)情宁静自适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理旷达乐观十一、学生自由背诵全词:十二、拓展练习: (出示幻灯片)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1、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时间 应到 实到【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一)解题1.同学们,你们已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即将与老师、同学离别。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共叙衷肠。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要奔赴更美好的前程,那我们伤感中又会有为同学、朋友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心情。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与我们刚刚回顾的一首诗,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二)了解词牌,了解作者1.同样是送别,李白、高适、王维写的是诗,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一首词。同学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2.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当然,随着词的发展,不同词牌一定代表着某种风格或意境的功能越来越淡化。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什么呢?3.介绍作者。二、学习课文(一)行走词阃,品味情感师:这首送别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观看”了一场友人离别的话剧,体会到了一种离别带来的伤感,也体会到了友人发自内心的嘱托与祝愿。无论诗还是词,字数都是有限的,都是极讲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作者无限丰富的感情。就让我们到词中去走一回,去品味这送别的味道,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1.上片:伤离别_体会作者融于山水间的离愁别绪。(1)我们先看词人送别友人的这段路程。大胆想象一下,一路上他们都可能看到什么风光?(2)是的,沿途一定会有很多的景物,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取了山和水来写呢?除了山、水,还写到了什么?(3)你发现作者又是怎么写这山、水的呢?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特点呢?(4)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5)仔细想一想这句:“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里的两个动词“横”和“聚”的用法有什么精妙之处?(6)原本呢,水也好,山也好,都是没有感情的一种存在。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都变成了一种有情之物。这山水就是那个美人,她不仅眼睛含情脉脉、柔情似水,而且还眉头紧锁。为什么会眉头紧锁,而不是眉开眼笑呢?(7)你觉得这个美人是一位真实存在的美人吗?为什么?(8)“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9)这里的“眉眼盈盈”与前面写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联系吗?(10)结合前面的“眉”、“眼”两句,想一想:这个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11)在朗读中体会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2.祝友人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转折的直接抒发。(1)我们来读一读下片,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依然这么的愁苦、伤感吗?(2)你从“才始送春归”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3)春天的归去给人一种光阴流逝不再来的伤感,而偏偏这时“又送君归去”。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