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茶文1.doc_第1页
红楼梦中茶文1.doc_第2页
红楼梦中茶文1.doc_第3页
红楼梦中茶文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中茶文化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茶文化的篇幅广博,细节精微,蕴意深远,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 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幽雅的茶事显得富贵豪华。富贵人家喝茶,喝的是上好的茶。首先是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中的六安茶,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县霍山,与龙井、天池并名,为清代贡茶。其次是老君眉茶,是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一般认为指的是产于洞庭湖的“君山银针”。清代也将其作为贡茶。第三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林之孝向袭人索取普洱茶,晴雯说的“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是盛行清代宫廷和官宦人家的名贵贡茶。第四是小说第82回中的龙井茶。第五是枫露茶,见于小说第8回奇缘识金锁。以上5种名茶,反映了清代主要贡茶和名茶的状况,堪称“清代贡茶录”。 “名茶还须好水泡”,在红楼梦中,烹茶之水尤为讲究,并被人们喻为广大雅趣。贾宝玉冬夜即景的诗中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妙玉招待黛玉、宝钗、宝玉喝茶,烹茶的水是她五年前收的梅花雪。饮茶这般讲究的境界,可见中国茶道的不一般了。 有了名茶好水,还要讲究烹茶艺术。红楼梦对此也有描写:“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名茶冲泡要掌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这些描述,不禁令人赞叹,作者深得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还讲究配以杯、壶、盘成套茶具。红楼梦多处描述种种精美的茶具,可谓是古今茶具文化的一次博览会。先说一般的茶具,小说中几乎每一位富贵人家居室里都摆着一套精致的茶具。如贾母的花厅上,摆设洋漆茶盘里就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王夫人居坐的正二室里,也是茗碗瓶茶具备。女婢们用精致的茶盘托着茶盅为主人客人送茶,如宝玉的女仆袭人就用“连环洋漆茶盘”送茶水。连元妃奖给贾府兄妹的灯谜奖品也有茶具一柄茶筅。 更值得称道的是妙玉栊翠庵里的茶具。仅贾母、宝玉、黛玉来到栊翠庵,妙玉就拿出10种不同的茶具招待客人。一是给贾母献茶用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二是这小茶盘里装着成窑五彩小盖盅,这是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所产的茶具;三是给随贾母同来的众人的茶盏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四是煮茶的风炉;五是煮茶的茶壶;六是妙玉贮藏梅花雪水的“鬼脸青”茶瓮。这些茶具积淀了多少文化底蕴?用这些茶盏饮茶,稍稍一呷,就呷出一个远古芬芳。 茶味服从于艺术,艺术融入于茶中,让人们品出茶中之味,艺术之味,这正是曹雪芹的一大绝招。红楼梦里有不少茶诗茶联,以茶入诗词,风格独特,充满浓厚生活气息。如“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宝鼎茶因烟尚绿,幽窗棋罢措犹凉。”这些咏茶诗(联),把红楼梦中的“茶道”推向了高潮。 来源:搜狐社区香茗茶道迷糊月月博客自小说创世以来,以茶入小说不乏其例,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这虽因为茶作为极有价值的饮料,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茶入小说究竟从何本小说开始,我未加详考,不敢断言。假如稍加追索的话,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已写到“夏侯恺死后饮茶”的故事。博异志郑洁中写其妻死,以茶酒祭奠之事。16传为陶潜所著续搜神记中有“秦精采茗毛人”的神异故事,陆羽茶经加以征引:“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入武昌山采茗。”17唐宋传奇中也写茶,但当时是以诗词为尚,本文中多所引证,不细说了。明清时代小说走向成熟,不论是文言小说,还是白话长篇小说,都有许多茶事的描写。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老残游记18诸名著中的“茶事”描写已为许多文章和专著提及,不再详述。其实,如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19等小说中也大量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茶文化。例如儿女英雄传第15回就有一段文字描写“饮茶”;第三十七回安公子回家后到张老家,也有一段描写饮茶的文字。这两回客来敬茶的描写算是很细腻,也很生活化,颇为生动,但实在不多见。一般说来,红楼梦之外的古典小说中写到茶、饮茶,大多是点到为止,显得十分空泛,谈不上是一种高雅的“茶道”,完全不能与红楼梦同日而语。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有关茶文化的描写堪称典范。 首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及茶祭祀和吃年茶、茶泡饭、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 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考察,红楼梦所写茶、饮茶活动,都是为他塑造人物、刻划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服务的。同时通过这些真实的描写,起到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的目的。下面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具体看看茶在红楼梦中的审美价值: (1)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 第41回贾母不吃“六安茶”而喝“老君眉”,活现贾府老祖宗的身份,刘姥姥吃了油腻不懂喝茶之道闹肚子,又在接过贾母半盏茶后说:“好是好,就是淡了些,再熬浓些更好”,表明这位老人来自农村,哪里有什么饮茶的知识呢?妙玉的高谈阔论,随手能拿出那么多稀奇古怪、令人咂舌的茶具,连“诗礼簪缨”的荣宁二府都相比逊色,就把这位生来“金玉质”的“槛外人”的身世明白地揭示出来了。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爷爷时代就管理各国的来使朝贡,所以她能拿出“进贡”的暹罗茶分赠给姐妹们。这些看起来都是闲闲的一笔,但却在小事、细节上突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 林黛玉初进贾府,小说中写道:“黛玉也照样嗽了口,然后盥手毕。又捧上茶来方是吃的茶。”表面上看似乎是指大家族的饮茶礼节、规矩,其实也表现了黛玉的心思过人。在这段文字之上甲戌本有眉批:“观此则知黛玉平生心思过人。”第6回写凤姐吃茶时的形容:“凤姐儿不接茶,也不抬头”把凤姐内心所思跃然纸上,脂批道:“神情宛肖。” 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处是第41回,妙玉因刘姥姥用了成窑茶杯:“忙命将那成窑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藏本眉批写道:“妙玉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又在“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塌”下有庚辰本批语道:“茶下糟塌二字,成窑杯已不屑再用。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这一回写妙玉的清高怪僻淋漓尽致,突出了这一人物的性格。 (3)以茶为媒介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王熙凤赠茶各姊妹,这是一种表现。但品茶栊翠庵,妙玉独拉黛玉、宝钗到另屋去喝“梯己茶”,用雪水烹茶,用珍贵的茶具,最能表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来,不然就不必称“梯己茶”了。至于宝玉也能“混迹”其间,那自然在妙玉心目中有不同他人之处。这些微妙的关系,在读者面前很容易被忽略,但在作者写时确实是别有一番心思的。 (4)字里行间渗透的强烈的对比 第17回写宝玉到袭人家,给宝玉倒茶,袭人家当然拿不出成窑杯和“老君眉”,所以袭人不得不拿出自己的杯子和茶叶来招待宝二爷。第77回写宝玉去探晴雯,晴雯口渴要茶喝: 宝玉看时,虽有个黑沙吊子,却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下去拿了一个碗,也甚大甚粗,不像个茶碗,未到手,先就闻得油膻之气。这是茶具,再看茶:看时,绛红的,也不太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宝玉听说,先自尝了一尝,并无清香,且无茶味,只一味苦涩,略有茶意而巳。尝毕,方递与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读之令人酸鼻!富人、穷人就连使用的茶具,饮的茶都是如此悬殊!就种无声的对比,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难道不都是对一个制度的控诉吗? (5)从饮茶、喝茶中看人物的知识和修养 古人讲品茗,把饮茶提高到一种典雅清和的意境中,展现出生活的享受、生活的情趣和生活的艺术化。所以历来文人名士把“品”字作为茶道的真功夫,甚至有了“功夫茶”之谓。唐代诗人卢仝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常被人们称为“七碗茶歌”。20 红楼梦中的妙玉可以说得卢仝之真传,她在论品茶时的高论为茶史专家们称道广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妙玉笑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这是妙玉同宝玉斗嘴时说的话,但说明妙玉的知识和修养并不在宝玉、宝钗、黛玉诸人之下。如果我们联系一下妙玉对琴理、棋理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那就更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不凡来。 红楼梦所描写的茶文化范围之广,内容之细,作用之大,远不止本文所述。常有人问我:“红楼梦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中外学人去研究,而且研究了二百年还没有完,原因究竟在哪里?”这本是一二句话说不完的,但仅就小说中所写到的“茶道”,人们就不难明白她的魅力所在了。今天的作家们写出的小说固然各有其成功之处,但为什么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而不能如红楼梦久盛不衰,蔚为显学-红学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红楼梦中所蕴藏的内容太丰富了,这是古今一切小说所不能相提并论的。由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即今天的小说家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究竟下了多大功夫,又有多少知识于胸间?红楼梦不是茶经,曹雪芹也不会以陆羽的传人自居,但他用自己所创造的红楼梦生动形象地传播了茶文化,而茶文化又丰富了他的小说情节,深化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这是一个令人赞叹不止的事实。茶香四溢满红楼。1992年10月18日写毕于京华放眼堂注释1陆羽茶经:陆羽(公元733-840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别号东冈子、竟陵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于公元764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初稿,后经补充订正,于公元789年正式出版,流传于世。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约七千余字。上卷四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下卷六章,“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这部茶书总结了唐以前有关茶的丰富经验和茶文化的历史资料,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