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听力讲座中的问答环节.docx_第1页
托福听力讲座中的问答环节.docx_第2页
托福听力讲座中的问答环节.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托福听力讲座中的问答环节在托福考试听力部分,讲座篇幅较长,内容由于其学科性强也更复杂,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讲座中很难抓住材料的重点。但如果细究听力讲座类材料中的特点,其实有很多地方是具有暗示性的,讲座中的问答部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类。一、以问题引导文章的主体走向。和阅读材料相比,对于考生来说听力材料的一大难点就是难以对材料中的整体框架、语义走向进行宏观地把握。在阅读材料中,我们单从文章的分段中便可大致划分出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界限,但是在听力文章中,我们却无法做到如此“一目了然”,只能通过对整体信息的理解和一些提示性语句来自行分段、分类,听力中出现的提问部分就往往充当着“段落、语义划分提示句”的角色。1.1独白型讲座中的自问自答在独白型的讲座中,教授对授课的内容、顺序以及主次占着绝对的引导权,而教授经常会通过提问(虽然是自问自答)这种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推动内容的进行。如TPO13中关于城市规划的讲座,这段听力材料中教授介绍了步行街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Key considerations in creating a pedestrian mall),文章分步讲述了步行街兴起的原因(社会经济背景),步行街的特点(定义),步行街成功的两大因素(location and design),而这几大要点之间就是由一个个自问自答式的问题串联起来的。文章结构如下:兴起的原因(社会经济背景)+ So what did city planners decide to do about it? (引出步行街)+ Now, what is a pedestrian mall?(步行街的定义)+ So what does city planner learns about making thesemalls succeed? (步行街成功的两大因素)+ OK, so thats location, but what about design? (引出“design”这一重要因素)+ But now what if one ingredient to this planning recipe is missing? (引出反例证明观点)由此不难看出,这些问句对于掌握全文的走向有重要指导意义。1.2 互动型讲座中的问答环节在一部分的托福听力讲座中,教授和学生之间经常会有积极的互动交流,而在这一类文章中,教授和学生双方的问题就共同影响(“暗示”)了部分或全文的脉络,这些问句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提醒考生接下来会听到什么内容。如TPO11中介绍了美国最流行的民居建筑风格,以及设计风格所遵循的原则:form should follow function。在这篇听力材料中,文章的各个语义部分也是通过一个个问题来衔接的。文章结构如下:Does anyone know what the single most popular style for a house in theUnited Statesis today? (引入主题)+ Now why did the Cape Cod style house become so popular in the northeast?(引入form should follow function的设计理念)+ Who knows what the climate like on Cape Cod?(引入气候因素对设计的影响)+ Now what can you tell me about the chimney, about its location.(进一步探讨这一设计理念的现实体现)二、问答中的细节、功能和态度考点细节题、功能题和态度题是托福听力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在听力考试中所占比重很大,而这几类题型的出题点也常常出现在听力材料的问答部分。2.1 问答中的细节题“如何抓细节”,“什么是重要细节”是让很多考生头疼的问题,除了我们经常提到的例子考点、定义考点和强调考点外,在听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抓细节。通过分析听力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的提问大都是针对某一具体观点、内容而问的,因此这一问一答中就是一个完整的细节点。而且这些细节点往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是次要信息,教授或学生大可对此一概不提或一句带过,无需展开详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师生互动式的问答中,不但要根据问题记录对方的回答,还要注意回答之后提问者(多为教授)对此的态度,如果是否定态度,那么考生尽可在刚才做的笔记后打叉做标记(一般这个错误的答案会出现在迷惑选项中),并且要注意否定之后马上会出现正确的答案。“在问答中抓细节”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独白式的讲座,试想在这一类听力材料中,教授是所有内容的引导者和决定者,必定对自己所讲的内容、逻辑顺序以及重点要点了然于胸,那么教授为何要设置这种自问自答的环节呢?无非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既然需要学生对这一部分多加关注那就必然是重点细节。如TPO5的化学类文章中介绍了光谱学在现实领域中的应用。文中教授以“What is Spectroscopy?”引出定义类细节“Well, the simplest definition I can give you is that Spectroscopy is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tter and light.”,并以“ So, how do we use Spectroscopy? ”,“How and when they were made?”引出时间、方式等重要细节。2.2 问答中的功能题功能题,要求考生听出话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强调、提示以及更正错误等都是其中常见的句子功能类型,而问句的设置经常就起到这几种功用。如反问句就是强调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反问句,即为了加重语气,突出重点而采用的形式。我们知道如果在听力中出现“异常”情况经常是出题人故意“挖坑”,既然故意设置陷阱就经常会出题测验考生是否会被迷惑。这些“坑”的表现形式就包括教授在提问过程中无人应答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思维抛锚等,如TPO3 天文学文章中讲述了如何利用光谱学技术来测定天体上的化学元素,其中教授在以一种新元素为例说明光谱学技术的重要性时提问“Any guesses about what that element is? It actually turned out to be pretty common and Im sure all of you know it.”,由此问题引出话题,但未得到学生的任何回应,因此教授进一步引导对此进行提示“ OK. Lets try something else. Any of you happened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Greek word forsunby chance?”这一问题就在文中明显起到暗示、提醒的作用。2.3 问答中的态度题在托福听力的对话类文章中,交谈双方的情感态度往往是非常鲜明的,而讲座中的情感态度则相对较为含蓄,更多的考察的是教授或学生对某种理论、技术的看法,即是否相信某一理论能合理地解释某一现象,或对某一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否看好,而这两类讲座中的情感态度经常会通过提问部分透露出来。2.3.1学生质疑表态度在介绍某一research, study, guess, hypothesis, assumption时,经常会出现由学生提出质疑的部分,首先学生的质疑就表明了学生对此的态度,而教授对此的回应就紧接着体现了教授的态度。如TPO4的生物学文章,教授介绍了动物特定行为 “Displacement Activity” 及背后原因, 当教授以grooming这种行为为例解释动物特定行为背后的原因时,学生对此进行质疑“Professor, isnt it possible that animals groom because theyve got messed up a little from fighting or mating? I mean if a birds feathers get ruffled or an animals fur, maybe its not so strange forthem to stop and tidy themselves up at that point”,说明学生对教授给出的解释持怀疑态度,而教授对此的回答“Thats another possible reason although it doesnt necessarily explain other behaviors such as eating, drinking or sleeping”则暗示与学生的推测相比,教授更倾向于之前的理论。2.3.2教授自问自答表态度在很多的讲座中,尤其是在独白式的讲座中,教授经常会在讲座的结尾进行总结时就整篇文章所讲到的内容或其中的某些部分发表看法或进行评价,基于上文提到的一个目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些评价和看法可能会以问答(自问自答,自问引起学生关注,自答标明态度)形式出现。如TPO 2 的心理学文章中主要讲述了肌肉活动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教授在详细介绍这一理论之后,在结尾明确提出“Are there alternatives to this motor theorythis claim that muscular activities are equivalent to thinking? Is there anything else that might account for this change in muscular activity, other than saying that it is thinking? And the answer is clearly yes. Is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