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难题解法大全 第三部分 常用解题方法(二之一)一般解题方法(一)一般解题方法【图示法】 解答竞赛题时,尽管题目内容复杂多变,或者已知条件十分抽象,但可以用图形(线段图、直观图、示意图)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具体地表示出来,以帮助我们揭示数量关系,正确地找到解答方法。这种解题方法就是图示法。的服装3套,则剩下16.1米。这段布料全长多少米?分析:根据题意先画图观察(如图3.1)。可知:做1套服装所用布料占这段布料的:做3套服装所用布料占这段布料的:剩下的布料16.1米的对应分率是:由此可求出这段布料全长多少米。答:这段布料全长24.5米。例2 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4厘米,就得到一个底面不变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112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分析:这是一道比较抽象的图形的求积题,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画图(如图32),可以帮助理解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把长方体的高减少4厘米后,得到一个底面不变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二是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后,它的表面积减少的部分是以4厘米为高的这个长方体的侧面积(而不含阴影部分的面积)。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将这个侧面积展开是一个宽4厘米、面积为1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由此可求出它的长,也就是得到的正方形的一个面的周长。112428(厘米)则正方体的棱长为:2847(厘米)由此可求出正方体的体积。解:(11244)3777343(立方厘米)答: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343立方厘米。例3 在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花圃四周由里向外铺上三圈水泥砖,形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这种水泥砖每块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共需要这种水泥砖多少块?(中南地区小学数学竞赛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空心方阵问题。根据方阵里外相邻两层每边数相差2的特点,可求出方阵最里层每边有方砖是60030222(块),因为是3层,所以最外层每边有方砖是222(31)26块。由题意画一个空心方阵图(如图33),阴影部分表示方砖数,把这个图的阴影部分划分成相等的四个小块,只需求出一小块里面有多少块砖,便可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解:(263)34276(块)答:共需方砖276块。例4 一组割草人去两块草地割草,他们的工效都相等。大的一块草地比小的一块大一倍。上午全组人都在大的一块草地割草,下午一半人留在大草地上,到傍晚时把草割完。另一半人就到小草地上去割,到傍晚时还剩下一块,这一块若由一个人去割,正好一天可以割完。问全组共有多少名割草人?分析:这是一道俄国名题,乍看起来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若根据题意先画一个图,题意就一目了然了。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大的一块草地,连着这个长方形再画一个面积是它的一半的小长方形,表示小的一片草地,如图34所示。 答:全组共有8名割草人。例5 AB两站从6:0019:00,每隔10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同时相对开出。从A站到B站与从B站到A站运行的时间均为50分钟。现有一辆汽车上午9点出发从B站开往A站,问这辆汽车在运行途中遇到多少辆从A站开往B站的汽车?(“运行途中”是指出站后至进站前所经过的路段。)分析与解答:考虑问题时应想到这辆从B站开往A站的车,在出发前A站已每隔10分钟向B站发车,那么这辆车在运行途中会遇到多少辆从A站开往B站的车呢?可用图示法解答。分别从AB两站画两条平行的时间轴,每两点之间的线段表示一个时间段(10分钟)。汽车9点从B站开出,9点50分到达A站,在B轴上用“0”表示发车时间,A轴上用5表示到达时间,AB两站相对开出的车辆用斜线表示。这样一来,就把所求的问题转化成“05”连线与多少条斜线相交的问题。如图3.5所示。由图可知,这辆汽车在运行途中,遇到了9辆从A站开往B站的汽车。注:这类问题经常被称为“柳卡问题”,这是因为法国数学家柳卡(也译作“刘卡”)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最先提出这类问题。在匈牙利,它则被称为“邮车相遇问题”,因为匈牙利著名作家卡尔曼米克沙特所著的名著奇婚配中,有一个类似的邮车相遇算题。解这类问题的图,称之为“时间一路程图”,或称之为“运行图”。【列表法】 解题时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分类整理,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有序排列,使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条理化、明朗化,有利于探求解题的思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就是列表法。例1一个圆的周长是1.26米,两只蚂蚁从一条直径的两端同时出发沿圆周相向爬行,这两只蚂蚁每秒分别爬行5.5厘米和3.5厘米。它们每爬行1秒、3秒、5秒(连续奇数),就调头爬行。那么,它们相遇时,已爬行的时间是_秒。(1992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分析:两只蚂蚁是在边进边退中相向爬行,要求出它们相遇的时间,就有一定困难。圆的周长是1.26米(126厘米),半圆的弧长则是63厘米,两只蚂蚁共同爬行63厘米所用的时间就是它们相遇的时间。两只蚂蚁每秒钟一共爬行了5.53.59(厘米)假定两只蚂蚁第1秒钟都往上半圆相向爬行,则它们共同爬行了9厘米。这时,它们调头向下爬行3秒钟,共爬行了9327(厘米)相对它们出发时的地点下降了27918(厘米)这时,它们又调头问上爬行5秒钟,共行9545(厘米),相对出发时的地点向上爬行了451827(厘米)依此类推,列出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蚂蚁连续向上爬行了13秒钟的时候,正好相遇。这时蚂蚁一共爬行秒)答:它们相遇时,已爬行的时间是49秒。分析:根据工作效率工作量时间,列下表:解:从上表可知师傅与徒弟两人工作效率的比为:答:师傅与徒弟两人工作效率的比是53。例3长方形ABCD周长为16米,在它的每条边上各画一个以该边为长的正方形(如图3.6)。已知这四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是68平方米,求长方形ABCD的面积。(第四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试题)分析:要求长方形ABCD的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若用算术方法或列方程解答都比较难,改用列表法解答则比较容易。由“长方形ABCD的周长是16米”,“四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为68平方米”这两个条件,以及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推出长宽8(米)长2宽268234(平方米)根据推论列表如下:解:分析上表,符合条件的长应该是5米,宽应该是3米, 则长方形ABCD的面积为5315(平方米)答: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15平方米。例4有若干只重量相同的箱子共重10吨,且每只箱子的重量不少于1吨。用载重3吨的汽车一次将箱子运走,至少需要_辆车子。(1993年全国小学生数学竞赛决赛试题)分析:由“每只箱子的重量不少于1吨”,每辆汽车“载重3吨”的条件,可知每一箱子的重量的取值范围是13。由于箱子的只数只能是自然数,根据“若干只重量相同的箱子共重10吨”的条件,可知箱子的只数是10、9、8、7、6、5、和4这七种情况。要注意的是,若每只箱子的重量是1吨,则共有10只箱子,用3辆汽车每车装3只箱子,就还剩下1只箱子没有运走,故至少要4辆汽车才能一次运完。根据条件和问题,列表解答如下:从上表可知至少要6辆车才能一次将箱子运走。答:至少需要6辆汽车。【假设法】 一些题目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未知数量,其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很难找到解题途径。为了使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单一,使隐蔽的关系变得明朗,我们可以用“假设”,改变某些条件,或者将某个条件设为已知。对因假设而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推断,并加以调整,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这种解题方法,就是假设法。“假设”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把未知数设为X;有关倍数应用题,常常假定一个数量为“1倍”或“1”份;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把一个数量假定为单位“1”。这些都是假设法的广泛应用。我国古代的“鸡兔同笼”、“百僧分馍”等问题,都是用假设法解答的典型应用题。例1在一个停车场上,现有的车辆数是24辆。其中汽车是4个轮子,摩托车是3个轮子,这些车共有86个轮子。那么,三轮摩托车有_辆。(1992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分析:假设这24辆全是汽车,则有轮子:42496(个)比实际的86个多了:968610(个)可以推断汽车不可能为24辆,对假设要作调整。由于每辆汽车比摩托车多1个轮子,多出的10个轮子就是多将10辆摩托车假定为汽车造成的。因此,摩托车为10110(辆)解:(42486)(43)10110(辆)摩托车辆数241014(辆)汽车辆数答:有三轮摩托车10辆。本题也可以假设这24辆全是摩托车,则汽车为(86243)(41)14(辆),摩托车则为241410(辆)。例2某车站售出汽车月票若干张。每张学生票6元,每张成人票14元;售出的学生票比成人票多700张,售出的成人票比学生票多收6200元。问售出的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多少张?分析:假设再售出成人票700张,则学生票的张数就与成人票的张数同样多,那么成人票又要多收:700149800(元)成人票比学生票一共多收:6200980016000(元)而每张成人票比学生票要多收1468(元),16000元里面包含了多少个8元,就是学生票的张数:1600082000(张)解:(620070014)(146)1600082000(张)学生票数20007001300(张)成人票数答:售出学生票2000张,成人票1300张。分析:题中两个分率的单位“1”(或标准量)不统一,解此题的关键是假设哪一个量为单位“1”。可以假设文艺书的本数为单位“1”,也可以假设科技书的本数为单位“1”,还可以假设两种图书的总数为单位“1”,甚至可以假设两种图书相等的部分为单位“1”。现在假设科技书的本数为单位“1”。用分数除法求得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几分之几;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得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几分之几:这样就找到了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20本的对应分率是:240(本)科技书本数120240360(本)文艺书本数240360600(本)图书总数答:共购进图书600本。例4某工厂的27位师傅共带徒弟40名。每位师傅可以带一名徒弟、两名徒弟或三名徒弟。如果带一名徒弟的师傅的人数是其他师傅的人数的两倍,那么带两名徒弟的师傅有_位。(1993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初赛民族卷) 分析:由带一名徒弟的师傅人数是其他师傅的人数的两倍,可知带两名徒弟与带三名徒弟的师傅总人数是:27(12)9(名)9名师傅共带徒弟的人数是:401(279)22(名)假设9名师傅每人都带3名徒弟,则有徒弟的人数是:3927(名)比实际的22名多了:27225(名)可知9名师傅不可能都带三名徒弟,多出的5名徒弟就是多将5名师傅都假设成带了三名徒弟的缘故,其中必有5名师傅是带两名徒弟的。解:(3922)(32)5(名)答:带两名徒弟的师傅有5位。例5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行了全程的37.5,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小时到达乙地?分析:如果把汽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假设为单位“1”,则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为:337.58(小时)那么,还要几小时到达乙地,则为:835(小时)像这样巧用假设,使问题解答得十分简捷。解:337.535(小时)答:还要5小时到达乙地。例6甲、乙两个小朋友各有糖若干粒。如果乙给甲16粒,甲的糖就是乙的2倍;如果甲给乙9粒,乙的糖就是甲的3倍。求甲、乙两人原有糖各是多少粒?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十分隐蔽,很难发现数量间的联系。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假设找到甲、乙两人糖数间的倍数关系。为了弄清谁是谁的几倍,必须先设甲(或乙)原有的糖数为“1倍”。现在以甲原有的糖数为“1”倍。假设乙不给甲16粒,仍要使乙的糖数假设甲不给乙9粒,仍要使乙的糖数是甲的3倍,则乙的糖数应增加9(13)粒。通过分析,可知乙的糖数先后变化之差为:由此可以求出甲原有糖的粒数。(2416)21636(粒) 乙答:甲原有糖24粒,乙原有糖36粒。分析: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种,两厂上交税金所取分率的单位“1”又各不相同,很难找到“量”与“率”的对应关系,如果使用“假设”便能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实际上交的税金少了:423210(万元)63(万元)甲厂上交税金1126349(万元)乙厂上交税金答:甲厂上交税金63万元,乙厂上交税金49万元。例8 一个人从县城骑车去乡办厂。他从县城骑车出发,用30分钟行完了一半路程。这时,他加快了速度,每分钟比原来多行50米,又骑了20分钟后,他从路旁的里程标志牌上知道,必须再骑2千米才能赶到乡办厂。求县城到乡办厂之间的路程。(小学生数学报第五届小学生数学邀请赛决赛试题)分析:此题已知“用30分钟行完了一半路程”,但未给出每分钟行多少米,后来“每分钟比原来多行50米”,究竟后来一分钟的速度是多少,也不可知。所以按已知条件无法直接求得县城到乡办厂之间的路程。我们可以用假设法使问题得到解决。把全路程看作“1”,假设后20分钟仍按原速行进,即每分钟不多走50米,则此人行了302050(分钟)后,还离乡办厂的路程为:502020003000(米)按照这个假设推出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为:30260(分钟)根据速度一定,行走的时间与路程成正比例,可知50分钟所行路程为全所以全程为:18000(米)答:县城到乡办厂之间的路程是18000米。【转化法】 有些问题直接运用所给的已知条件,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就需要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改变思考方式,恰当地转化题中的数量关系,把隐含的情节和条件转化为明显,把难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而容易解决的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转化法。分析:题中三个分率的单位“1”都不相同,一般要通过转化,统一单位“1”。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全路程看作单位“1”,把第二和第三小时所行的路程都转化为全程的几分之几。第二小时行的路程是全程的:第三小时行的路程是全程的:30千米的对应分率是: 由此可以求得A、B两城相距的路程为:240(千米)答:A、B两城相距240千米。分析:这道题只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去寻求解题的方法,就十分困难。桃树棵树与李树棵树的比,这道题就变成了容易解答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根据条件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桃树和李树的数量关系。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可以得到:答:桃树有120棵,李树有64棵。女生少_人。(1993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民族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和倍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化把数量关系变得简单。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225(人)男生人数465225240(人)女生人数24022515(人)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答:男生比女生少15人。例4甲、乙、丙三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甲比乙多加工零件20只,丙加加工零件_,乙加工零件_,丙加工零件_。(1993年全国小学数学竞赛预赛试题)分析:根据条件把乙加工零件的数量看作单位“1”。由“丙加工零件个等量关系表示为通过对上面两式进行转化,可知甲加工零件数相当于乙加工零件数的得乙加工零件的只数。解:把乙加工的零件数看作是单位“1”40(只)乙加工零件数402060(只)甲加工零件数答:甲、乙、丙三人加工的零件数分别为40只、60只、32只。例5鞋店从批发部以25元的单价购进皮鞋若干双。按40元一双的零售价卖出,卖出一半又15双时,已将成本收回。问购进皮鞋多少双?分析:若按40元一双的零售价卖出一半所收回的钱,则比成本差4015600(元)而按40元一双的零售价卖出一半收回的钱,就等于以20元一双的售价卖出全部皮鞋所收回的钱,按成本计算每双皮鞋要亏损25205(元)所以,题目可以转化为“鞋店从批发部以25元的单价购进皮鞋若干双,若按20元一双的零售价卖出,则要亏损600元。问购进皮鞋多少双?”这样,我们就能从亏损总额和每双的亏损额的对应关系中,求得购进皮鞋的总数。解:4015(2520)120(双)答:购进皮鞋120双。(北京市第九届小学生“迎春杯”数学竞赛决赛试题)分析:根据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关系和积的变化规律,将题中某些条件进行转化,此题就能简算。100(1993年全国小学数学竞赛预赛试题)分析:观察所给数据的特点,根据带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把每个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拆开,将此题重新组合成为以下算式:再观察分母的特点,每个分数的分母都可以分解为两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计算时我们先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写成两个自然数相乘的形式,再把每个分数拆成两个分数相减的形式。这样在计算过程中,加、减可以抵消,使计算变得十分简便,这就是拆项相消法。例8已知一个四边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三个角,如图37左所示,那么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_。(1994年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分析:运用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得这个四边形的面积。如果将四边形的两条边延长(图37右),便得到两个三角形,即ABC和ADE。由B为直角,C45可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E是直角,AC,可知ADE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要求的四边形的面积就转化为求ABC与ADE面积之差。解:77233224.54.520答: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20。【对应法】 一些应用题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如平均数问题中,总数对应着总份数;正、反比例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与两组数值相对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一个量对应着一个分率,即量、率对应。许多应用题,结构复杂,条件变化纷繁,但是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后,就能实现由未知向已知转化。这种运用对应关系解题的方法,就是对应法。例1学校乒乓球队12人合影留念。普通彩照洗2张的价格是16元,加洗一张0.8元。如果一人得一张照片,平均每人出多少钱?分析:12个人一人要得一张照片,共需12张。12张表示总份数,与之相对应的是12张照片的总价。题中“普通彩照洗2张的价格是16元”,这16元中已经包含了2张照片的钱数,只需再加上加洗10张的钱,便是12张照片的总价,用付出钱的总数除以相对应的照片的张数,就得到平均每人应付的钱数。解:160.8(122)1224122(元)答:平均每人应付2元。例2水果店把一批桃子放在甲、乙两个筐里。其中甲筐的重量占总数的55,如果从甲筐取出6千克放入乙筐,这时两个筐里的桃子各占总数的50。这批桃子共重多少千克?分析:甲筐桃子的重量由原来占总数的55变成50,是因为取出了6千克放入乙筐,两个百分率相差5,正好与6千克相对应,运用这个量、率的对应关系,即可求得这批桃子的重量。解:6(5550)65120(千克)答:桃子共重120千克。(注:也可以用图解法)例3解放军修一段防洪堤,原计划5月份(31天)修1240米,前6天分析:这题按一般解法,步骤较多,运用对应关系解就简单得多。如果我们把实际完成全工程的时间看作单位“1”,题中“6天就完成了全工程间,求提前几天完成全工程,就只需两步计算。31247(天)答:可以提前7天完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找出实际数量的对应分率。把图书的总数看见线段图(图38):答:这批图书共有200本。例5 有一块菜地和一块麦地。菜地的一半和麦地的三分之一放在一起是13公亩。麦地的一半和菜地的三分之一放在一起是12公亩。那么,菜地是几公亩?(1986年“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试题)分析:此题有多种解法,用对应法解,关键是找出13公亩、12公亩的对应分率,下面把已知条件排列出来分析30215(公亩)答:菜地是18公亩。例6 买来苹果若干个,4人平均分余2个,5人平均分余3个,6人平均分余4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分析:用对应法解此题,以苹果的总数为被除数,列下表分析除数与余数的对应关系。从上表中看出除数与余数的差是常数2,则被除数加上2的和能分别被4、5、6整除,所以,要求的被除数是4、5、6最小公倍数与2的差。解:求4、5、6的最小公倍数22536060258(个)答:有苹果58个。例7 张大伯带若干元钱去买菜。如果买2.5千克鲜鱼,还剩0.8元,如果买4千克鲜鱼,则差8.8元。问鲜鱼每千克多少元?张大伯带了多少钱?分析:排列已知条件:根据上面两次买鱼的数量之差与总价之差的对应关系,可以求得鲜鱼的单价,然后再求张大伯带了多少钱。解:(0.88.8)(42.)9.61.56.4(元)6.42.50.8816.8(元)答:每千克鲜鱼6.4元,张大伯带了16.8元。【代换法】 在解题时,常常遇到有的题目中有两上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量,这些数量之间具有相等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未知数量代替其它的未知数量,使未知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这就是代换法。例1 甲、乙二人合做一批零件。甲做了8小时,乙做了6小时,一共做了360个零件。甲2小时的工作量等于乙3小时的工作量。两人每小时各做多少个零件?分析:因为“甲2小时的工作量等于乙3小时的工作量。”为了使未知量变得单一,可以把甲的工作量换成乙的工作量,也可以把乙的工作量换成甲的工作量。根据题意可知甲8小时的工作量,乙要3(82)12(小时)完成;乙6小时的工作量,甲要2(63)4(小时)完成。即甲8小时的工作量乙12小时的工作量乙6小时的工作量甲4小时的工作量如果以乙代换甲,则如果以甲代换乙,则以乙代换甲为例,题意则简化为“某人18小时共做360个零件,平均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解:36063(82)3601820(个)乙每小时做零件个数203230(个)甲每小时做零件个数答:甲、乙两人每小时做零件的个数分别为20个、30个。例2 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同时从A、B两站相向开出,6小时相遇。相遇后客车4小时到达B站。货车还要几小时到达A站?分析:“相遇后客车4小时到达B站”这个条件隐含着一个等量关系。如图: 由上图可知客车4小时走的路程货车6小时走的路程换,便能求得货车还要几小时到达A站。解:6(64)9(小时)答:货车还需要9小时到达A站。例3 甲、乙、丙三人共为抗洪救灾捐款1000元。乙捐的钱比甲的2倍多30元,丙捐的钱比甲、乙之和少20元。三人各捐多少元?分析:排列已知条件甲乙丙1000乙2甲30丙甲乙20此题包含了三个未知量,上面的三个式子中每一个式子都含有两个以上的未知量,如果设法把某一个式子中不同的未知量都用同一个量代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根据式、式进行等量代换,式则变为:6甲10006020甲160以甲160代入式、式,即可求得乙、丙两个未知量。解:把甲捐款数看作1份(10006020)(1212)960616O(元)甲捐款数160230350(元)乙捐款数16035020490(元)丙捐款数答:甲、乙、丙三人捐款的钱数分别为160元、350元、490元。例4 (如图310)ABCD是一个长方形。三角形ADE比三角形CEF的面积小10平方米。问CF的长是多少厘米?(北京市第三届小学生“迎春杯”数学竞赛试题)分析:要求CF的长,一般须知道三角形CEF的面积和它的高CE的长,而这两个条件都是未知的,按这个思路无从下手。但根据图形的组合关系和已知条件,可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求解。为了便于看清楚图形的组合关系,把这个图形分成甲(三角形ADE)、乙(梯形ABCE)、丙(三角形CEF)三个部分。已知三角形ABF的高(即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如果能求得三角形ABF的面积,便可求得BF的长。因此,求得三角形ABF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长方形ABCD的面积为61060(平方厘米)所以 甲乙60已知 丙甲10用甲10代换丙,得乙丙乙甲10所以 乙丙601070因此,得三角形ABF的面积为70平方厘米。从而推算出CF的长。解:CF(10610)21061468(厘米)答:CF的长是8厘米。例5 甲、乙两班的人数相等,各有一些同学参加课外天文小组。甲班参数的几分之几?(“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试题)分析:由于甲、乙两班人数相等,如果把甲班人数看作1份,那么乙班没有参加的人数就相当于3份。如果把乙班人数看作1份,那么甲班没有参加的人数就是4份。为了叙述的简便,用字母表示下面各数量:A表示甲班参加天文小组的人数;根据题意,图示如下(如图311):此题是要求甲班没有参加的人数(用“甲未”表示)与乙班未参加人数(用“乙未”表示)的关系。因此,要设法运用代换方法,把其它的量转化为“甲未”和“乙未”表示。观察上图可知AA,BB,ABBA所以 3B2A解:从上面这个等量关系式可知:例6 19911992199219921992199119911991(小学生数学报第五届小学生数学邀请赛初赛试题)分析:根据数的组成,可以将一个数分解为因数相乘的形式19921992199219921000100011991199119911991100010001通过等量代换,进行简便运算原式19911992100010001199219911000100010【消去法】 在一些应用题中,有时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未知数。我们可以根据所给数据的特点,先消去一个或几个未知数,使数量关系化繁为简。在求得一个未知数后,再求其它的未知数。这种解题方法就是消去法。例1 买3个菜碗8个饭碗共付19.2元,买同样的3个菜碗5个饭碗共付14.7元。一个菜碗与一个饭碗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分析:排列已知条件两次买菜碗的个数相等,付出的钱数是同样多。得到两次买碗付款的差额是4.5元,这4.5元正好是3个饭碗的价钱,由此求得1个饭碗的单价是4.531.5(元)解:(19.214.7)(85)4.531.5(元)饭碗的单价(19.21.58)37.232.4(元)菜碗的单价答:一个饭碗1.5元,一个菜碗2.4元。例2 头牛4匹马每天吃草93千克,5头牛6匹马每天吃草147千克。一头牛与一匹马每天各吃草多少千克?分析:排列已知条件 题中牛和马两次的数量各不相同,不能像例1那样直接消去一个未知数。要设法使它们之间有两个相同的数量。根据加数扩大几倍,和也扩大相同倍数的道理,将原已知数量进行转化,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消去马的匹数后,得到一头牛每天吃草15千克。解:(1472933)(5233)15115(千克)一头牛每天吃草量(93153)448412(千克)答:一头牛与一匹马每天吃草量分别是15千克和12千克。例3 为抗洪救灾捐款,甲、乙两人共捐192元,乙、丙两人共捐176元,甲、丙两人共捐184元。三人各捐款多少元?分析:排列已知条件此题有三个未知数,先设法消去两个未知数。通过先消去乙、丙两个未知数,可知甲捐款为2002100(元)。解:(192184176)22002100(元)甲19210092(元)乙18410080(元)丙答:甲、乙、丙三人捐款分别是100元、92元、84元。与中男工与男工,女工与女工的分率都不同,要设法变换已知条件,使两式中表示男工人数的分率或表示女工人数的分率相同,才便于消去一个例5 某文具店中的铅笔、彩色笔、圆珠笔用三种方式搭配装在文具盒内出售,文具盒内装有4支铅笔售4元;在同一种文具盒内装4支彩色笔和2支圆珠笔售8元;仍在这种文具盒内装4支彩色笔和2支圆珠笔,再加2支铅笔售9元,如果在这个文具盒内装3支铅笔、2支彩色笔和1支圆珠笔,那么售价应该是_。(1993年上海市第六届小学五年级数学竞赛复赛试题)。分析:题目中有四个未知数,为了表述的简便,我们用a、b、c、d四个字母分别表示文具盒、铅笔、彩色笔、圆珠笔的单价,题中的条件就可以用以下三个关系式来表示:a4b4(元)a4c2d8(元)a4c2d2b9(元)分析:排列已知条件用 9元比8元多1元,是因为多卖出2支铅笔,则铅笔的单价为120.5(元)从中减去4支铅笔的钱,得文具盒的单价为40.542(元)从中减去文具盒的钱,得4支彩色笔和2支圆珠笔的钱,若再除以2,则正好是题中要求的2支彩色笔和1支圆珠笔的钱。(82)23(元)通过消元,求得文具盒和铅笔的单价,以及2支彩色笔和1支圆珠笔的钱。那么,求文具盒内装3支铅笔、2支彩笔和1支圆珠笔的售价就迎刃而解了。解:(98)20.5(元)铅笔单价40.542(元)文具盒单价(82)20.53231,526.5(元)答:售价应该是6.5元。【还原法】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其解法是从问题本身或某个算式的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倒着推理,使其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至问题的解决。这种解答问题的方法就是还原法(也称逆推法)。它是数学上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也是解答应用题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形象地讲就是:怎样来的就怎样回去。例1某数减去2,乘以6,再加上5得29,求这数。分析:最后一步运算是“加上5得29”,由逆运算减法可求得这一步运算前的结果是 29524。24又是第二步运算“乘以6”得到的,由逆运算除法可求得被乘数,因此未乘以6之前的数是2464。4又是第一步运算“减去2”的结果,所以原数是426。即所求的数是6解:(295)626答:这数是6。例2 甲、乙、丙三个港口各停小船若干只。第一次从甲港分别开出和乙港、丙港同样多的船只到乙港和丙港。第二次又从乙港分别开出和甲港、丙港同样多的船只到甲港和丙港。第三次又从丙港开出和甲港、乙港同样多的船只分别到甲港和乙港。经如上的移动后,三港停泊的船只都是16只,问:甲、乙、丙三港最初各有小船几只?解:从第三次移动开始向前倒推。第三次移动后,甲、乙、丙三港各停泊船只16只第三次移动前,三港各有船只数目甲港162 8(只)乙港 1628(只)丙港 168832(只)故第二次移动后,甲、乙、丙三港停船数依次为8只、8只、32只。第二次移动前,三港各有船只数目甲港 824(只)丙港 32216(只)乙港 84 16 28(只)所以,每一次移动后,甲、乙、丙三港有船数目依次为4只、28只、16只。第一次移动前,三港各有船只数目乙港 28214(只)丙港 1628(只)甲港 414826(只)所以开始时,甲、乙、丙三港各有船只分别为26只、14只、8只。上述倒推过程可以列成下表:答:最初甲港有船26只,乙港有船14只,丙港有船8只。例3 5个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某班同学喝了161瓶汽水,其中有一些是用喝剩下来的空瓶换来的,那么他们至少要买汽水_瓶。(94年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决赛题)分析:此题用还原法考虑,思路如下:从最合理的兑换应是最后剩5个空瓶换回1瓶汽水,所以计算喝汽水的瓶数就有1(瓶)这瓶汽水由5个空瓶换来,那么无疑喝汽水瓶数又有155(瓶)这5瓶汽水又由55个空瓶换来,故喝汽水的瓶数又有5525(瓶)这25瓶汽水又由255个空瓶换来,故喝汽水的瓶数又有255125(瓶)至此,将以上、项数累加,结果为:11555255156(瓶)汽水,其中255125瓶是买的,这125瓶经几次兑换后可剩一个空瓶。题目所给条件是同学喝了161瓶汽水,但156瓶比161瓶少了5瓶,要满足要求,必须再买4瓶喝了,连同原剩的1个空瓶再换回1瓶即5瓶,所以他们至少要买1254129(瓶)分析:此题先运用最后剩下的数量与第三次取出的数量关系,进行逆推,便能顺利地获得解答。(1)将第二次取出大米后的剩余量看作“1”,则第二次取出后余下大米的数量为:(2)将第一次取出后的剩余量看作“1”,则第一次取出后余下大米的数量为:(3)把仓库原有大米的数量看作“1”,则仓库原有大米的数量为:120(吨)答:这个仓库原有大米120吨。例5 雷锋小学六年级成立了三个课外兴趣小组。书法组的人数占参加总人数的30,参加航模组和舞蹈组人数的比是32,已知参加舞蹈组的有28人。求参加兴趣小组的共有多少人?分析:从“参加舞蹈组的有28人”进行逆推。因为“参加航模组和舞蹈组人数的比是32”,28人相当于2份,可求出1份的人数是28214(人),航模组人数占3份,则可求出航模组人数为:282342(人)由此可以求出两组人数之和为:284270(人)由“书法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可知舞蹈组和航模组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13070。7070就得出参加兴趣小组的总人数。解:(282823)(130)7070100(人)答:参加兴趣小组的共有100人。【找“定”法】 某些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先后变化繁多,很难辨清其内在联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在多种数量的变化中,找出起关键作用的不变量,利用不变量搭桥过渡以求出未知量。这种解题方法就是变中找定法。题中的不变量是两个车间人数的总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总量不变,把表示部分量之间关系的分率,转化为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把两个车间的总人数看作单位“1”。答:乙车间原有108人。例2甲、乙、丙三人共得奖金若干元。甲得的奖金是乙、丙两人所得奖元。问甲、乙二人各得奖金多少元?分析:此题的定量是三人奖金的总数,从求出甲、乙两人所得的奖金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入手,先求出奖金总数,进而求出甲、乙二人各得奖金多少元?答:甲得奖金3200元,乙得奖金2400元。例3 有两条纸带,一条长21厘米,一条长13厘米,把两条纸带都剪下下的一段有多长?(“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试题)分析:“把两条纸带都剪下同样长的一段”这说明长、短两条纸带剩下部分的差与两条纸带原来的差相等,即它们的差是不变量,这就是说长纸带仍比短纸带长21138(厘米)的一段有多长。2120.80.2(厘米)答:剪下的一段长0.2厘米例4 老师与学生今年年龄之和是58岁,七年后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2倍。老师与学生今年各是多少岁?(广东省“育苗杯”小学五年级数学通讯赛复赛试题)分析: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同时增加,且每年共增加2岁,这是一个定量。七年后老师与学生年龄之和则为582772(岁),用和倍问题的解法求出七年后学生的年龄,然后再求出老师与学生今年各是多少岁。解:(5827)(21)72324(岁)七年后学生的年龄24717(岁)学生今年的年龄581741(岁),老师今年的年龄答:老师与学生今年分别为41岁、17岁。分析:由于下午又运来一批面粉,使得面粉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大米和后不同,如果从统一单位“1”入手,则给解题带来很大的困难。若仔细分析题目的条件,就能发现尽管一些条件在变化,但其中一个隐含的部分量没有变,那就是大米的数量是个定量,以这个定量为突破口,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根据题意,可知大米的袋数为:由此推得现在大米和面粉总数为:比原来增加了1008416(袋),即为下午运来的面粉数。答:下午运来面粉16袋。例6 在6千克含盐15的盐水中加水,使盐水中含盐9,需要加水多少千克?分析:此题的定量是盐的数量。根据题意,盐的数量为6150.9(千克)运用0.9千克与9相对应的关系,求出加水后的盐水为0.9910(千克)因为盐的数量先后未变,而盐水由6千克增加到10千克,所以增加的数量就是需要加水的数量。解:615961064(千克)答:需要加水4千克。【附录:统筹法】 统筹法是有关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实际应用。我们在制定某项工作计划或去完成某件工作时,必须考虑怎样提高效率,加快工作进程的问题。统筹法就是研究怎样选择最合理、最节省的最优方案去完成任务的方法。例1 五所学校A、B、C、D、E之间有公路相通,图上标出每段公路的千米数,想借一个学校召开一次学生代表会议,应出席会议的A校有代表6人,B校有代表4人,C校有代表8人,D校有代表7人,E校有代表10人,为使参加会议的代表所走路程的总和为最小,你认为会议应借在_校召开最合理。(1993年上海市第六届小学五年级数学竞赛复赛试题)分析:估计若会议在A校或E校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所走路程的总和会很大,于是不选择A校和E作为会议地点。其他各校可进行计算比较。解:将A校和E校排除。如果选择B校,代表所走路程总和为26273810(32)100(千米)选择C校,代表所走的路程总和是(23)634(23)721097(千米)选择D校,代表所走路程总和是(22)624(23)8410112(千米)进行比较,选择会议召开地点答:会议在C校召开最合理。例2 有两个面粉厂供应三个居民区的面粉,甲厂月产60吨,乙厂月产100吨,第一居民区每月需要面粉45吨,第二居民区每月需要面粉75吨,第三居民区每月需要面粉40吨,甲厂与三区供应站的距离分别是10千米、5千米、6千米,乙厂与三区供应站的距离分别是4千米、8千米、5千米。问应如何分配面粉,才能使总运费最少?分析:要使总的运费最省,就要使总的“吨、千米”尽可能小,我们可以用代数法求最小值。解:设甲厂运往第一、二、三居民区的面粉分别为x吨、y吨、z吨,则乙厂运往三个居民区面粉分别为(45x)吨、(75y)吨、(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年河北科技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新版
- 2026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6年广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年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年河北省邢台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2026年内蒙古包头市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新版
- 色浆生产管理制度
- 寺院义工班管理制度
- 国开2023秋《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测验试题1-17参考答案
- 中药煎煮方法ppt
- 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培训培训课件
- 2023年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事业单位招聘(93人)(共500题含答案解析)高频考点题库参考模拟练习试卷
- 《数字景观进展》
- 2023版押品考试题库必考点含答案
- 类固醇糖尿病优质课件
- 煤矿安全设施设计验收申报材料汇编
- 公司律师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