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至化稍营公路京冀界至陈家洼段技术设计书.doc_第1页
北京至化稍营公路京冀界至陈家洼段技术设计书.doc_第2页
北京至化稍营公路京冀界至陈家洼段技术设计书.doc_第3页
北京至化稍营公路京冀界至陈家洼段技术设计书.doc_第4页
北京至化稍营公路京冀界至陈家洼段技术设计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至化稍营公路京冀界至陈家洼段技术设计书1 概述 1.1 任务来源及内容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受京化高速公路项目筹备组的委托完成北京至化稍营公路京冀界至陈家洼段测绘工程。项目包括:航空摄影,基础控制点埋设,基础控制测量,像片控制测量,像片调绘,1:2000数字化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测制。北京至化稍营公路京冀界至陈家洼段推荐线127.6Km,比较线15Km,另加6条连接线20.4Km,共163Km。推荐线和比较线数字化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测制范围为设计线路中心线两侧各400m;10个互通立交桥(北辛堡互通、青山庄互通、土木互通、怀来互通、大黄庄互通、涿鹿互通、岔道互通、桃花堡互通、吉家庄互通、陈家洼互通)测制范围2Km2Km;6条连接线(北辛堡连接线、青山庄连接线、怀来连接线、涿鹿连接线、桃花堡连接线、吉家庄连接线)测制范围为设计线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1.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测区为山区和丘陵区,沟壑、河渠众多,地形复杂。测区最高处1270多米,最低处470多米,高差达到800多米。测区内壶流河、桑干河、大洋河穿过。路线起于京冀界下营村西,与已开工建设的110国道德胜口至下营段高速公路连接,途经怀来、涿鹿、蔚县三县,止于蔚县的陈家洼西接在建的张石高速公路,路线位于东经1144011547和北纬40044027。测区内大秦铁路、京包铁路、国道109、国道110、省道342、宝平公路、京银公路、京张高速穿过,交通较为方便。2 基本技术要求2.1 作业依据本技术设计书是依据工程所需和地形限制所编写,当上述规范与本技术设计书矛盾时,以本技术设计书为准。2.2 测图规格及精度(1)平面采用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为保证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全线共划分三个独立平面坐标系,具体划分如下:第一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位于K25处(11532),东至K0,西至K70,投影面高程620m,坐标变 形值最大为24.4mm/km;第二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位于K76处 (11509),东至K70,西至K82,投影面高程980m,坐标变形值最大为19.9mm/km;第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位于K127处(11440),东至K82,西至K127+600,投影面高程1000m,坐标变形值最大为20.2mm/km。以上三个坐标系内坐标变形值均小于2.5cm/km,满足规范要求。(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2000。基本等高距为2米,加粗等高距为10米。平原地区应加绘半距等高线。(4)地形图根据设计线路的走向采用自由分幅,基本图幅规格为50cm50cm。图幅编号自东向西以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编号(字头为前进左方向,大致朝南),前面冠以“JH-”,如: JH-1、JH-2、JH-3、。成图范围为设计线路中心线两测各400米,另外每个互通立交处保证2000米2000米。(5)精度要求:三级GPS网最弱点相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四级GPS网或一级导线最弱点相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以四等水准测量施测,路线或环线闭合差不大于20。其它困难地段,基础控制点可以水准测量和GPS高程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施测,附和路线或环线闭合差不大于25,但需请示和报告。像片控制点(平高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五分之一,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十分之一。 (6)图上地物点对最近野外平面控制点或平高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微丘应小于0.6mm;重丘、山岭应小于0.8mm。(7)高程注记点相对于最近高程控制点高程中误差平地不超过0.35m,微丘、重丘不超过0.9m,山岭不超过1.4m ;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平地不超过1/2基本等高距,微丘、重丘不超过2/3基本等高距,山岭不超过1条基本等高距。(8)中误差的两倍值为最大误差,但最大误差必须是个别的。2.3 测区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1)大地资料:测区内的国家等级三角点和水准点成果应进行分析利用。(2)地形图资料: 1:50000地形图资料齐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19711983年出版,由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档案馆提供。1:10000地形图资料齐全。(3)航空摄影资料:委托中国人民解放军61363部队于2006年34月航摄,摄影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焦距为152mm,黑白摄影。(4)线路线位资料:由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上述资料可供航空摄影、选埋点、测量作业参考使用。3 技术方案3.1 选点与埋石基础控制点(即三级GPS和四级GPS或一级导线点)一般在设计路线中心线两侧50150米的范围内,沿路线每隔500米左右交叉布设,埋石相邻边长尽量不超过1:3;当受地形限制无法交叉布设时,可在同一侧连续埋设,但一般不超过三个点。一般每隔5Km左右,及特大桥(黑山沟口大桥、岔道高架桥、尤家园高架桥、下关高架桥、壶流河大桥)两侧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三级GPS点。三级GPS点的距离在500600米的范围内,特别强调一般不能小于500米。点位一般选在山头、地头、地边、路边等地基稳定,视野开阔,不易被破坏的地方。三级GPS点远离无线电发射源400米以上,远离220kv以上高压输电线50米以上,点位周围无大面积水域、无高大树木和房屋遮挡。各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方便进行导线测量和工程放样。基础控制点标石一般现场浇筑,规格为15cm25cm60cm(三级GPS点)和 12cm20cm60cm(四级GPS点或一级导线点),标石中心为刻有“+”字的12mm钢筋。标石埋设高于地面应小于5cm,且将土回填夯实。在不易破损的沥青路面上可用道钉代替标石,钉帽中心刻有“+”字,点之记注明“钉”。在高山和车辆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可在坚硬、稳固的基石上刻设标志:表面上刻记 ,尺寸为外框10cm10cm;中心刻“+”字各为5cm长,“+”刻槽宽度不超过1mm,深度不少于1mm,点之记注明“刻”。三级GPS点、四级GPS点或一级导线点均需绘制点之记。三级GPS点编号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GPS01、GPS02。四级GPS点和一级导线点编号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I001、I002。连接线点编号从主线开始依次编号,前面冠以L,从东向西16条,编号为L101、L102L601、L602。各级控制点不得有重号。标石埋设完毕后,现场作好点之记,并在附近的明显地物上刷大红油漆,以便于寻找。3.2 平面控制测量3.2.1 三级GPS控制测量3.2.1.1 三级GPS控制点的观测 三级GPS控制网最弱点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40000,GPS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满足(D为边长,不足1km的按1km计),同步环、异步环及重复边的闭合差应满足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三级GPS的要求。三级GPS控制网一般布设为大地四边形,应同附近等级高的国家平面控制网点联测,联测点数应不少于3个,并力求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本控制网。三角点应双边联结控制网。 三级GPS测量拟使用3台ASHTECH Z12双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 1ppmD);4台NAVCOM 3010双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 1ppmD);6台北极星9600单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 1ppmD)。采用静态差分作业模式,作业执行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每时段观测时间45分钟(2)采样间隔为15秒(3)卫星截止高度角15(4)同步观测卫星数4颗,一般不少于6颗(5)卫星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6(6)重复测量的最少基线数5(7)施测时段数1GPS观测严格按照GPS操作规程执行,认真填写GPS观测记录手簿,随时保持联系以确保同步观测时间不少于45分钟,保证每一站的观测质量。3.2.1.2 三级GPS控制网的平差计算GPS基线解算和控制网的平差计算使用随机软件。GPS控制网的计算程序主要如下:(1)每日收测后对当天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解算基线向量,以确认其是否为固定双差分解。(2)每日对合格基线用软件试算,求得同步环和异步环的闭合差,以检查基线向量的可靠性,特别是经过编辑观测数据得到的基线。(3)GPS控制网的所有基线完成后进行控制网的平差计算:首先进行WGS-84坐标系的三维无约束平差。试进行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二维约束平差,分析各已知三角点之间的符合性。通过联测的国家三角点,把GPS网的WGS84坐标转换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坐标。先把国家三角点坐标转换为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再通过这些三角点把GPS网的WGS84坐标转换为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正式进行1954年北京坐标系及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的二维约束平差。通过控制网的二维约束平差,得到各GPS控制点的平面直角坐标、大地坐标、空间坐标及各GPS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误差椭球参数等;并对各主要精度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3.2.2 四级GPS(一级导线)测量3.2.2.1 四级GPS(一级导线)的测量四级GPS控制网最弱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小于5cm,GPS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满足(D为边长,不足1km的按1km计),同步环、异步环及重复边的闭合差应满足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四级GPS的要求。四级GPS控制网可采用边连式和点连式布网,控制网的两端与三级GPS点联结,不可隔点联结。四级GPS测量使用的仪器同于三级GPS,采用静态差分作业模式,作业执行的主要技术指标符合3.2.1.1 三级GPS控制点的观测的要求,观测时间不少于40分钟。GPS观测严格按照GPS操作规程执行,认真填写GPS观测记录手簿,随时保持联系以确保同步观测时间不少于40分钟,保证每一站的观测质量。3.2.2.2 四级GPS(一级导线)网的平差计算四级GPS基线解算和间网的平差使用随机软件进行。四级GPS控制网的平差计算程序参照3.2.1.2 三级GPS控制网的平差计算执行。控制网平差结束后对各主要精度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3.3高程控制测量为满足像片高程控制测量和路线及其构筑物的高程控制并提高其精度,本测区的高程控制测量以四等水准测量为基础。3.3.1四等水准测量测区内一般基础控制点均应以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施测(困难地段经请示也可用GPS高程拟合)。四等水准测量使用DZS3-1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3等水准仪,联想掌上电脑或PC-1500,1cm刻划木制三米水准标尺和铸铁尺垫。本测区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双转点或双路单转点的方法,各固定点两路高差之较差一般不大于5毫米。附和路线长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应符合以下规定:水准测量的观测要求等级最大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累计差(m)视线高度(m)红黑面读数差(mm)红黑面高差较差(mm)检测差(mm)四等1003100.3355水准测量的主要精度要求(mm)等级往返测较差平原微丘闭合差重丘山岭闭合差MMw四等2020256.010 注:L水准路线的长度,以Km计; M每Km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Mw每Km水准测量全中误差。 四等水准测量主要规程如下:(1)每站观测结束、水准记录程序提示合格后方可搬站。(2)每个观测段结束后由水准记录程序计算双路较差,较差符合精度要求后开始下一段的观测。(3)当结点网形成后及时计算两条水准路线的较差,符合精度要求后开始下一段的测量。(4)在完成两个等级水准点的联测后即进行附和路线或结点网的平差,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5)完成整个测区水准线路后,全网统一平差。四等水准测量的平差计算完成后对各主要精度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3.4 三级GPS和四级GPS(一级导线)在像片上的要求三级GPS和四级GPS点要于实地在像片上刺点,绘制刺点略图,并详细作出刺点说明,若来不及使用像片时,可先用1:1万图选点,待拿到像片后再去实地补刺点、略图及刺点说明,内业加密时参加定向和平差,内业测图时参加定向。3.5 像片控制测量像片控制点布设为平高点,丘陵和山区(K0K20;K60K90)采用单航线布点、内业加密的方法。野外控制点间距不得超过3条基线。平坦地区(K20K60;K90K127+600)原则上全野外布点。3.5.1 野外像片控制测量3.5.1.1 野外像片控制点的布点方法一般布点规定:(1)平高点除航线首末外,必须布设在立体影象的三度重叠区内。(2)平高点在像片上的位置偏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的距离不大于1.5cm;距像片边沿不小于1.5 cm;距像主点不小于5cm。(3)野外平高点选择的特别注意事项:野外控制点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点位尽可能选择在影象反差较大的地方点位尽可能选择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 当点位选刺在高出地面的地物时,量注至地面的比高,并在像片反面绘出正规、详细的示意图。弧形地物、阴影、围墙等内业难以量测的地物不作为刺点目标。不固定的地物不作为刺点目标。在地物稀少的地区,点位可选择在线状地物的端点或点状地物的中心。全野外布点,每像对布设4个平高点,除满足一般布点规定外,还需要能够控制测图面积。单航线布点根据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实际需要,以航线为单位,每隔3条基线布设一对平高点。高山困难地区可向两侧偏离一条基线,并力求其中一个不偏离,且尽量避免向同侧偏离;不得不同侧偏离时,不得超过一条基线。3.5.1.2 野外像片控制点整饰野外像片控制点(平高点)全测区统一编号,以“P”开头,其后加四位数,前两位为航线号,后两位为顺序号。如P0101、P0102、P1501、P1502。内业加密像控点点号为四位数。前两位为航线号,后两位为顺序号。如0101、0102、1501、1502。基础控制点及测图范围内的三角点应尽量准确判刺,水准点要准确刺出。刺有像控点的刺点片在像片正面做直径为7mm的红色圆圈整饰,并注记点名,三角点、水准点及各等级基础控制点依规范进行整饰。像片反面用铅笔在现场详细绘制点位略图,注上点号,简要说明刺点位置、刺点者、检查者及刺点日期。控制像片仅整饰刺点片。航线间公用的点只在相邻航带的主片上转标,并注上点号和说明刺在哪一片上。3.5.1.3 野外像片控制测量的观测与计算像片控制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1/5,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野外像片控制测量可以采用GPS(高程)测量。3.5.1.3.1 GPS(高程)测量GPS(高程)测量使用的仪器同于三级GPS和四级GPS和马克拾。采用静态差分(或RTK)作业模式,作业执行的主要技术指标同3.5.1.1 四等GPS控制点的观测,观测时间不少于30分钟,基线长度不超过8Km。GPS像片控制测量采用“星形”控制网形状;各等级基础控制点均可作为起算点;一台GPS 作为固定站,两台作为流动站,流动站独立作业;如果两台流动站有公共观测时间,则进行闭合环的解算,如闭合环精度满足要求,则参加控制网的平差。当采用RTK进行像片控制测量时,数据采集必须使用固定解数据及至少5个以上数据的平均值。GPS基线解算使用随机软件进行;像片控制网的平差计算过程与相同。3.5.2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是为测图提供足够数量的定向点,以及作业所需的仪器安置元素数据。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JX-4、Virtuozo)上以数字化影像数据为基础,按照航内规范要求,分航线进行区域平差计算。 3.5.2.1 转点和选点野外像片控制点只转标不转刺,作业中依据像片上野外刺孔、绘制详细的点位略图和说明,在室内进行影象判读。内业加密点选刺在本片和邻片影像都清晰、明显、易转刺和量测的目标点上。选点的一般要求和注意事项参见。另外,如果野外平高点实际在立体中的影象不清晰、位置不理想或其他原因,可在其附近选点代替。3.5.2.2 量测和平差计算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量测注意加入三角点、水准点及各等级基础控制点的量测。 内定向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一般左片为 0.004mm,最大0.02mm;右片为 0.004mm,最大0.02mm。相对定向残余上下视差、左右视差不大于(重丘山岭区)0.008mm。模型的连接较差为,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6米,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4米。绝对定向后,基本定向点残差为加密点中误差的0.75倍,多余控制点的不符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1.25倍,公共点的较差为加密点中误差的2倍。内业加密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的限差为1.1米(重丘山岭区),高程中误差为0.8米(重丘山岭区)。平差计算完毕后,计算出内业加密点的中误差及其他精度指标,并打印出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平差计算手簿。3.5.2.3 加密点的整饰刺有加密像控点的刺点片在像片正面做直径为7mm的蓝色圆圈整饰,并注记点名,像片反面用铅笔详细绘制点位略图,注上点号,简要说明刺点位置、刺点者、检查者及刺点日期。所有像控点成果以航线为单位整理,绘制像控点结合图,编制像控点成果表。3.5.2.4提交下工序的成果(1)经检查验收的加密质量控制及成果打印文本,打印的航线点位略图。(2)控制像片及有关定向数据。3.6 像片调绘像片航摄比例尺为1:8000;像片比例尺较大,调绘采用等大像片覆膜调绘的方法。调绘范围为成图范围。像片调绘注意的几个事项:(1)调绘片的划分不分割重要工业设施和密集居民地,不顺延线状地物和压盖点状地物。(2)相邻调绘片之间认真接边,不一致的地方作业员协商解决,重大问题(如村名、地下管线、境界等)必须到现场解决。(3)符号的使用符合地形图图式的规定,不使用不规范的符号和语言。(4)调绘片整饰规范,字迹工整。调绘内容所遵循的主要要求如下:(1)居民地:居民地的调绘,房屋要注性质,A为混凝土结构,B为砖石,C为土瓦房,D为简单房屋,E为棚房,二层以上房屋注楼层,一层不注楼层。房屋应分幢表示,村镇普通民房密集区,图上间距小于1mm时,可以进行综合,综合后的房屋不注性质和楼层,但是居民地内街区,通道等应突出表示。独立房屋需逐一调绘。(2)独立地物:独立地物,如烟囱、水塔、路标、水井等必须调绘,地下建筑物一般不表示。坟地要调出范围,并注个数;独立坟需逐个调绘。(3)道路及附属设施:道路等级及路面性质要调绘,铁路、公路的构造物,如桥、涵洞、里程碑等需调绘;道路通过居民地时不中断;大车路要调绘,乡村路用小路表示。当实地宽度大于2m时应尽量用双线表示,当调绘片上容纳不下双线时,可用单线表示,但必须注明宽度,交叉处关系应交待清楚。(4)管线及垣栅;高压线及低压线(低于1万伏为低压) 、通讯、地下光缆及管道,其转折和分岔处应准确调绘,高压铁塔和大于3.5万伏的电杆应逐杆调绘,影像清晰的高压、低压线和通讯电杆要尽量表示,各线之间关系应交待清楚。在工矿企业、城镇、电力排灌区等低压线较多时可适当取舍,通讯线可只调绘通往市镇的主要线路,对穿越设计路线的低压线和乡级以下的通讯线,当电线数较多时也必须调绘;10Kv以上的高压线要标注电压伏数;地下管线应表示,并标明走向。(5)水系及附属设施:河流、水库水涯线以摄影时为准;河流、水渠及干沟图上宽度大于1mm用双线表示,小于1mm用单线表示;水井逐个表示,并标注名称和流向。(6)境界:县级以上境界实地调查。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只表示高一级境界符号。(7)地貌和土质:路堤、路堑及人工修筑的坎要调绘,并注明性质,其它天然坡、坎及比高由内业测注;不能用等高线反映的天然或人工地貌元素,按图式规定调绘。(8)植被:调绘范围线,并加注说明,大面积植被可在调绘片调绘面积线外用文字加以说明。要注意区分果园、幼林及菜地、水浇地、旱地、林地、塑料大棚。(9)地理名称:所有名称注记必须实地询问,正确标注在调绘片上。地名、居民地、工厂、企事业单位、河流、沟渠、水库、国道等名称应尽量调注准确,名称很长时,可用当地通用的简称,在人烟稀少地区应保证每千米不少于1个。(10) 凡有可能影响线路方案的重要地物不得遗漏,如:高压线路(铁塔),国家重点文物、宗教设施,高速公路、大型厂矿、军事管制区等等。(11)新增地物应根据其影像相关位置在调绘片上用红色虚线圈出范围,并加注其名称。调绘工作结束后,绘制1:2000航测数字化测图调绘片结合图。3.7 成图要素采集 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JX-4、Virtuozo)上建立数字模型,采集地物和地貌。内定向、相对定向可利用空三定向数据恢复定向,绝对定向应对导入的空三定向数据点位高程按外业说明检测定向精度,每像对内所有外业点均应参与绝对定向。绝对定向精度:平面坐标误差一般小于 0.4m,最大不得大于0.6m;高程定向误差应小于0.2m。(1)以立体像对为单位来命名三维数据文件。(2)居民地不同层数、不同结构的房屋应详细表示,主要房屋和附加房屋都应采集分割线,矩形房屋采用直角化方式采集,房檐不需改正。宽度在1m以下的次要巷道不表示,房屋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可取直表示,围墙按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居民地内散树不采集。通过居民地的主要道路连通表示。(3)各类电力线、通讯线杆准确采集杆位,以外业调绘为准。如外业调绘判刺有误内业依影像给予纠正并相应注明处理意见。(4)河流、水库、池塘的水涯线以摄影时的影像为准,当水涯线与上坎线在图上投影距离小于1.0mm时,水涯线绘于岸边上。双线沟渠按上沿线采集,小于1.0m 时按单线采集。(5)道路、河流、水渠、堤、垄等线状地物宽度小于1.0m按单线采集,大于1.0m依比例尺采集,当道路宽度误差在1m 以内的取平均宽度按平行线表示,反之按实际位置表示,道路采集时,根据建数模需要采集路基边缘线、坡脚线。(6) 坎、坡、堤、垄比高在0.5m以上的均应表示,其上下边线均应采集,下边线图层按中文“坡脚线”设置,图上间距大于2mm的按斜坡符号表示,坡脚线成图图面上一律不表示。所有比高测注至 0.1m,当图上坎、坡密集时,间距 34cm注一个比高。堤顶宽度小于1m或堤基底宽小于4m时以垄的符号表示。冲沟宽度小于1m时用单线表示,大于1m用双线,大于10m时需加绘沟底等高线。(7) 高程点图上每格网内均匀分布16个左右,应以能表示地形变化特征为主。首选明显的地物点、独立地物、地形点及一、二类方位物,如水塔、烟囱、桥梁、道路中心和交叉点、建筑物基脚、坎、坡、堤、垄、土堆上下边线处等,尤其是道路、土堤、干沟、河流等线状地物图上每1015cm应测注一处高程点;土堆(山包)顶部和坑穴(凹地)底部均应测注高程点;土堆和坑穴面积较大时应以符号配合等高线表示;高程点应切读两次,且读数较差一般不大于0.2m,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8)各类符号如水井、坟地、独立坟、面状植被详细采集,坟地标注坟包个数。(9)像对间等高线高程接边差应小于0.4m,当等高线图上距离密集时按地物接边精度执行,地物平面接边精度一般应小于0.8m,地物和等高线接边差应在限差内通过配赋完全对接,超限时应查明原因正确处理。(10)平原地区应加绘半距等高线。(11)作业员每测完一个像对,应先进行自查,经检查员验收直至修改合格后方可提供用于编辑的数据。3.8 地形图编辑(1)按照地形图图式的规定和样图标准、国标分类与代码,对测图提供的图幅数据进行修编和调整,经线型解释、符号填充、文字注记、图外整饰、图幅接边完成地形图编辑,经自查自校,回放纸图和提供数据交检查员进行检查,经修改直至满足成图要求。(2)成图数据格式dwg,图幅文件命名与图号一致。成图数据二维。(3)成图规格:以分幅提供的图廓点坐标为依据绘制图廓,图外整饰规格以图式样图为准。(4)各类要素线粗与图上基本线划宽 “ 0.15mm ” 一致的,按“0”线宽编辑,大于图上“ 0.15mm ” 线划宽度的按图式规定线宽编辑。图上基本点大0.3 mm。图上不应相交的符号间距离不能小于 0.3 mm 。应相交的成图要素数据要实交表示。薄膜图按图式规格打印成图。(5)地物、地貌间相互关系参照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符号配合示例编辑,彩色成图,所有成图内容应满足色层正确,线型完整,相互关系合理,不同符号间不互相压盖,高程点图面放置有困难时可采用遮盖方式,不得以全选方式处理。(6)凡外业提供有测量坐标的各类外业测量点应按坐标生成图上点位,按图式规格表示。(7)除能明显判定的不规则房屋外,房屋均应作正交处理。房屋要注性质,A为混凝土结构,B为砖石,C为土瓦房,D为简单房屋,E为棚房,二层以上房屋注楼层,一层不注楼层。(8)电力线连通表示,遇稠密居民地时可间断表示,但连线走向应表示清楚。10Kv以上的高压线要标注电压伏数。(9)等高线编辑应满足图面光滑自然,等高线不赋值。(10) 双线表示的水渠、大车路图上不等宽的地方可取平均宽度表示。凡外业测量有宽度的符号按外业提供的尺寸编辑。(11)坟地能独立表示的逐个表示,面积较大时按测量范围散列配置,按外业调绘标注坟头个数。(12)植被以符号填充表示,当图上面积大于5cm5cm时间距放宽一倍。(13)所有图幅应在测图已接边的基础上严格细接,接边时凡直线表示的地物接边后仍应保持直线特征,其它要素接边后应满足相互关系合理。(14)图内所有文字、符号、数字注记应与下图廓线垂直。图内左上角标注统一制作的坐标北符号。(15)本次作业,对各类注记字体、字大进行如下规定:名称字体大小居民地县级以上政府驻地粗等线体(Hbold,cdxt)6.0*1.0乡、镇政府驻地中等线体(Simplex,xdx)5.5*1.0行政村细等线(Simplex,xdx)面积在图上大于2525cm注记5.5*1.0;小于2525cm、大于1010cm注记4.5*1.0;小于1010cm注记3.75*1.0自然村说明注记机关、工、矿企事业单位细等线(Simplex,xdx)面积在图上大于1010cm注记4.0*1.0;小于1010cm、大于55cm注记3.5*1.0;小于55cm注记2.75*1.0性质说明细等线(Simplex,xdx)2.5*1.0山名长中等线(Simplex,xdx)4.0*0.75水系名称左斜等线(Simplex,xdx)4.5*1.03.0*1.0数字控制点字母ROMANT(Rommant)2.5*0.75数字ROMAND(Romand)高程、比高等SIMPLEX(Simplex)2.0*0.75公路等级3.5*0.752.0*0.75(16) 本次作业,对各类图形要素颜色作如下规定:图 形 要 素 分 类颜色值测量控制点1居民地和垣栅7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設施11交通及附属設施2管线及附属設施4水系和附属設施5境界6地貌和土质9植被3图廓7 (17)图外整饰:图外整饰以图式附录 C 文字要求和样图为标准。需统一明确的地方: 上左绘图号接合表; 上右注:专业用图 下左注: 2006年34月航摄,2006年35月数字化成图。 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中央子午线为11532(11509和11440) ,投影面高程620米(980米 和1000米)。 1985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2米。 1996年版图式。 左下注: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右下注:“附注:本幅植被除表示者外均为旱地。”(18)检查验收:各级检查人员应对所有成图内容作100%的检查,直至修改合格,满足成图要求。室级应及时检查作业员第一幅图的图面和数据,以便发现和处理认识不一致的问题。编辑好的地形图以DWG格式的图形文件分别存放在指定目录下,并作好备份。3.9 数字高程模型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JX-4、Virtuozo)上采集的数模数据。要素代码严格执行“国标”分类码,最后生成的DXF三维数据文件由专人统一处理,提供CARD/I 程序要求的数模格式文件。文件命名与图号一致。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一定要切准立体模型,真实反映地形,在地形变换处采集特征点和特征线。数模采集的范围为设计公路线路两侧各400米,互通立交处范围为2Km2K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