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兵车行教学设计沾益县第三中学 张莉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二、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把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传递出来。教学设想一、意在通过朗读来串联这节课的教与学。即:诵读陈述这样读的理由交流探讨、评议再通过朗读来表达对诗的理解(挖掘诗中信息,结合朗读来体味语言,边朗读边品味,边理解边表现。诗的韵味最不容易用语言表述,能有感情地传递出来,就说明理解得到位:)二、诗要靠形象说话。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想象,不失为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再现其声其状,引起审美感受,即景即事生情,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教学安排 一课时。预习安排 完成学案预习部分及后面的1、2题。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郭沫若曾这样为一另诗人题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一诗人是诗圣杜甫。作为诗圣,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名篇兵车行。(板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兵车行。二、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1、到底诗人亲历了怎样的历史场景?到底诗人目睹了什么样的场面而创作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回到唐朝天宝年间,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出示投影: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但朝廷还是要征兵来攻打南诏,百姓听说云南多有瘟疫,还没有打仗,士兵们就都死了十分之八九,所以都不肯应征入伍,杨国忠就派遣御使到各村各乡去捉人入伍,给这些人带上枷锁送到军队,连十五岁的孩子都不放过,于是就出现了征夫愁怨,父母妻子儿女送行出征者,哭声震野的场景。(背景拓展,便于学生理解作者感情)诵读:对诗歌的赏析,首先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让我们通过诵读来领略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和抒发的感情吧。2、这些惨烈景象,杜甫在诗中也做了描述。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这首诗找一找场景。学生描述场景。重在第一段,奠定情感基调。3、请大家在下面通读这首诗,在读的时候请细细品味、感受,在这些场景或者社会现象的描述中,诗中哪一句带给你的震撼最大?为什么?学生通读后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怀着这样的震撼,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首诗吧!学生有感情的齐读。4、刚才大家谈到了自己所受的震撼,下面请问,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些悲惨的场景,造成这些悲惨场景的根源何在?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到底是哪一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作者写诗总是要有他的目的,总是要表达他的一种见解。这首诗歌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见解是什么?(可能有很多学生找出的会是描写场景的句子,这就要引导他们,写景为了抒情,是为了说明什么?也有同学会找出“行人但云点行频”,就要问他们,造成这一情况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三、拓展朗读。1、统治者要扩张领土,好大喜功,不计后果地频繁征兵,使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作者看透了并且要揭露抨击统治者的这种无耻行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的?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初中学过的几首杜甫描写战争的诗:春望、石壕吏。(应用以前学过的内容延伸到现在所学文学作品中来)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假如你是杜甫,要宣读这首兵车行,你该用怎样的语气?请揣摩。学生范读。2、体味“行”这种文体的灵活性,在阅读上有什么优势?明确:长短句的结合,更容易形成跌宕起伏的气势和悲愤控诉的语气。3、教师可举例范读其中的几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被震撼,诗人甚至不忍述说,逗号后可以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延时。“哭声/直上/干/云霄”“直上”要读出动态趋势,“干”是“冲”之意,要读出哭声震天、怨气冲天、生离死别,要读出怨愤之情,要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不是百人、千人,而是数万人的哭声,要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这里语调要上扬,语速加快。 “边亭流血成海水”和“武皇开边意未已”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不难想到,边地横尸遍野,连“血流成河”都不足以摹其状貌,而统治者的霸心,仍然没有休止呀。读时既要强调武皇穷兵黩武的开边“气势”,“武皇开边”重读,又应读出愤怒的指责和讽刺意识,“武皇开边意未已”,后面停顿可稍长,“意未已”真是苦不堪言,要表现出叹婉无奈。人民对统治者敢怨而不敢言,只有无奈地叹息,低声责怨。四、课文品析探究问题一:这种“悲愤”之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请大家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什么场景。生答。教师点拨:描述家人送别“行人”出征的场景。1:诗人是怎样写家人送行的?用自己的话描述,并体会其中的情感。(第一段的描写非常精彩,运用了多种手法,而且动词表现力非常强。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进而品味语言。)生答。教师点拨: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让学生分析,体会其表现力,学生说的可能不全,要随时点拨。这就是一段电视镜头,如果他们只看到大的方面,要指点学生看到一些特写,如动作细节,也就是远景、近景相结合;而且不仅有看到的,还有听到的,也就是视觉、听觉相结合。引出这种场景给人的感觉悲痛、凄楚。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朗诵,重音、缓急、结尾的升调都应该体现。有感情地背诵,可齐背。(朗诵时灵活处理) 教师小结:“黯然伤魂者,惟别而已矣”,这是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名言。他说的这种离别是小别,而本诗的这种离别却是能让人痛断肝肠的别,是一种生离死别。探究问题二:为什么说他们的分别是一种生离死别?请从第二段找出直接原因。(此问题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1)“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戍边。”(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教师点拨:1、针对第一种答法,解答“点行频”(板书),抓“十五”“四十”两个数词和“头白”“还”两个词,体会对比手法,体会词语表现力。(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刚开始束发还不会裹头却要被拉到前线上去,四十多岁了仍然不得回归,甚至头发全白了却仍然要镇守边疆,征夫无限期的超期服役。其根源是什么?引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板书)”。由此可知,这场战争并非是保家卫国,而只是要侵略扩张。武皇来暗喻唐玄宗。这句就表明人们妻离子散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即文章的主旨,同时作者将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这也可以看出诗人揭示民间疾苦的勇气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针对第二种答法,点明“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是造成人们生离死别的根源,再看具体表现,即“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戍边。”2、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戍边。”这几句感情悲痛,语速慢,语调低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一句要读出愤怒之意,语调高,感情强烈。如果学生感情不到位,师范读,再让学生汇报朗读,然后有感情的背诵这一小段文章。探究问题三:边庭流血成海水,是不是后方的百姓就幸福安康了呢?怎么看出来的?生答。教师点拨:1、可以让学生把这一小节翻译一遍,兼顾字词。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疆转移到广阔的后方来,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二百州”、“千”“万”“无东西”可以让人想象出青壮年被抓走当兵后,家中只有老弱病残,即使有“健妇”也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千村万落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生产凋敝的情形。后方百姓也不得幸福。再一次点明“开边未已”的罪恶,激起人们对穷兵黩武政策的怨恨。2、朗读,师指导,要读出凋敝凄凉之感,女生汇报朗读,有感情的背诵这一小段诗歌,检查个别学生背诵。探究问题四:前方流血,后方凋敝,人们有什么反应?(这样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白作者对非正义战争的控诉达到高潮。)学生可能有下列三种回答:(1)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租税从何出?(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将(1)(2)全答出。教师点拨:如果只答出第一种情况,就分析“敢”是“岂敢”之意,加上一个反问句式,说明人们是敢怒而不敢言。可最终还是申了,不敢申而申,说明人们的恨之切,怨之重。(读)然后引导:如果仅限于此,开边战争的罪恶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战争不但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也将人们的心理加以改变。从而答出第二种情况,进而分析这种心理。(思考:古人重男轻女,难道杜甫真从这种封建观念中走出来了吗?如果重男轻女是正常的话,那么重女轻男就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在杜甫看来,如今生男不如生女好,男孩子只能命丧沙场,女孩子还能嫁给比邻,守在父母身边。这样一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有力控诉。)朗读反常心理表现,体会悲痛欲绝的感情,生个别朗读,师指导,男生汇报朗读,背诵。探究问题五:生男埋没随百草,他们埋没在哪里?生答。教师点拨:这是青海古战场的情景。漫山遍野,白骨纵横,阴沉的天色和凄苦的冷雨,一片凄厉的鬼哭声。阴森、恐怖而又凄惨。整个场景里突出了鬼哭(板书)之声,这是朝庭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小结:阴森的鬼哭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遥相呼应(板书),形成鲜明对照,也更显示出“耶娘妻子走相送”这生离死别场面的悲惨。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来到了青海战场,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人哭、鬼哭怎能不凄切、悲愤?至此,诗人为百姓呼喊的激情得到了充分抒发,唐王朝“开边”侵略的罪恶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五、再次朗读,感情需凄切、悲愤,学生推荐范读,背诵,检查。六、回顾课文:幻灯展示提背精彩片 “兵凶战危”,自古以来,但凡有仁爱之心的人对战争无不深恶痛绝。一场战争,对于执政者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政治利益;对于武器商可能意味着丰厚的经济利润,然而对于人民而言,却只意味着灾难。生离死别的悲怨,流离失所的痛苦,饥寒交迫的煎熬,甚至伤病死亡的威胁即使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七、课外延伸出示二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的悲惨图片: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我们真的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然而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就不能说我们没有任何责任。也许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渺小而微薄的,但是当点点滴滴汇集起来亦可成为涓涓细流,甚至滔滔江河、茫茫大海。那么,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每个人都把维护世界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