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分类号10530F820学密号 200802080233级硕士学位论文基于银行信贷优化行为的货币政策微观基础研究学位申请人指导教师学院名称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宋延玲楚尔鸣教授 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 金融工程二零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A Micro-foundation Study of Monetary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nkLending Optimization BehaviorCandidateSupervisorCollegeSong YanlingProf. Chu ErmingBusiness SchoolProgramSpecializationDegree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inancialEngineeringMasterUniversityDateXiangtan UniversityMay 20th, 2011 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年年月月日日 摘要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频率高、幅度大,尤其是 2006年来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流动性缓解通胀压力。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中各市场主体的影响及程度,受到政策当局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对银行信贷的控制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这是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也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中介和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我国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信贷渠道的核心。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等微观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巨大,信贷供给规模是连接中央银行货币调控与实体经济的关键变量。针对近年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低于预期的现实,从银行信贷优化行为角度研究其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论文对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政策微观基础及银行信贷决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在对银行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银行信贷行为进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信贷优化模型,以对银行信贷决策的进行程式化分析,并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的真实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银行的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有所下降,其重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强烈的“倒逼”作用。这种“倒逼”机制形成的原因,既表现在银行作为一个市场化主体对风险和利润的权衡,也表现在各个经济实体,特别是银行本身,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的信贷规模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性,并非为中央银行绝对控制,信贷规模对货币政策的响应程度有限,商业银行并非是货币政策的中性传导者,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降低。根据研究,本文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不应该过分关注货币(信贷)供给,应该更多关注对货币(信贷)需求的调节和引导,同时货币政策对经济主体预期的影响带来的效应比货币政策工具本身来的更大,应该加强对经济主体预期的管理。政策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也能提高经济主体对政策的敏感程度,持续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市场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论文最后提出了策略建议。关键词:银行信贷;微观基础;货币政策;VAR;优化模型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monetary policy has been adjusted frequently with alarge amplitude. Especially from 2006,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PBoC) haspromoted the Statutory Reserve Ratio for 27 times with a range of 11%, to controlbanks liquidity under the great pressures of inflationary. The impact of Monetarypolicy on the market players in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policy effect level, havedrawn great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Commercial banks lending decision - making and other micro - behaviors have ahuge impact on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The scale of credit supply is the keyvariable to connect the Central banks monetary policy with the real economy. Inrecent years PBoC monetary policys effect has been weaker than expectation. Tostudy the reason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bank lending optimization behavio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ly andpractically.This research has made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policy, monetary policy micro - foundations and bank lending decision - making.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bank lending s effect on monetary policy, inaccordance with the real features of chinas bank credit behaviors, we have analyzedbank lending behavior by establishing an optimization model under a bank profitmaximization target. After that, we apply 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VAR) withChinas real datum to test the theme that has been described before. The study findthat banks lending decision-making has a decline response to monetary policy, whichmainly because of the “pull force” from the real economy. The formation of the “pullforce” is because banks act as market players who pursue low-risks and high-margin,and also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expectations on the coming economy situation madeby the market players, especially by banks.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in China thebank lending scale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endogenous and is not absolutely controlledby the Central Bank. Its to say, commercial banks are not neutral monetary policypasser and the credit channel effect is reduced.Under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we suggest that Chinas monetarypolicy should not be too concerned on the money and credit supply, but pay moreattention to adjust and guide money and credit demand. For monetary policys effecton the market players expectation is even greater than monetary policy tools directII impact, the PBoC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market expectation. Also,Policy stability to a certain degree can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micro-corpus onmonetary policy. Sustained and steady monetary policy is conducive to shapeconsistent expectation of market player.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we give out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Bank Lending; Micro-foundation; VAR; Monetary Policy; OptimizationModelIII 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 1章引言.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综述.21.2.1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研究.21.2.2关于货币政策微观基础的研究.31.2.3关于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的研究.51.3研究思路与方法.61.4论文的结构安排.71.5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7第 2章银行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的理论分析.82.1信贷配给理论.82.2 CC-LM模型.92.3银行信贷渠道.102.4资产负债表渠道.11第 3章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现实描述.133.1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信贷总量的波动分析.133.2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特征分析.143.2.1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独立性增强.143.2.2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构成单一.153.2.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能力较低.163.2.4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偏高.173.3.5银行信贷融资处于社会融资的核心地位.183.3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受到来自实体经济的“倒逼”.19第 4章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模型分析.214.1模型的基本假设.214.2模型的构建.224.3单个银行最优贷款供给规模选择.244.4贷款市场银行信贷总规模的确定.24第 5章中国银行信贷决策的货币政策效应实证检验.27IV 5.1计量模型与变量、数据说明.275.2数据处理与单位根检验.295.3 VAR模型及其分析.305.3.1 VAR模型的建立.305.3.2格兰杰因果分析.315.3.3脉冲响应函数.325.4实证检验结果及原因分析.33结论与对策建议.35参考文献.37致谢.40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41V 第 1 章引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从 1993年开始,我国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在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国有银行信贷规模限制。由此,我国公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贷款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即便如此,90年代之后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中,对银行信贷的调控仍然起着关键作用。历次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运行态势与国家对信贷的调控密不可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来传导,信贷供给规模是连接中央银行货币调控与实体经济的关键变量,银行信贷总量是否符合中央银行的意图,是决定政策效果程度的关键因素。1993年到 1997年间,面对国内不安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控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控制了经济过热,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该阶段由于央行信贷限额管理机制,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基本符合央行的政策意图;1997年到 2003年期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陷入低迷和通货紧缩局面,中央银行通过大幅降低利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等方式企图刺激经济复苏,但是该阶段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重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政策意图扩大贷款规模,而是出于自身风险考虑而产生了“惜贷”现象;2003年到 2008年期间,我国经济进入下一轮扩张,银行新增信贷高速增长,经济高位发展,通胀趋势明显,中央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图遏制银行信贷过快增长,但政策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信贷决策与政策意图相偏离,2007年中央银行重拾信贷限额,经济局势才得到控制。2008年末至 2009年期间,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天量”信贷投放有效刺激的经济的复苏。上述分析可见,对银行信贷的控制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这是本文研究选题的重要背景。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频率高,调整幅度大,尤其是 2006年来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流动性缓解通胀压力。实体经济中各微观市场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及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程度,受到政策当局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又一现实背景。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也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中介和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我国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信贷渠道的核心。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等微观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影响巨大,信贷供给规模是连接中央银行货币调控与实体经济的关键变量。货币政策信贷传导表现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从中央银行货币操作到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变动,即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形1 成反应并采取符合政策意图的行动;第二阶段为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变动到引起实体经济变动。第一阶段尤为关键。从 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历经经济过热、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衰退、到目前的高通胀压力。面对不同的经济形势,我国中央银行频繁调整准备金率,到 2010年累计次数达到 27次之多,调整幅度达 11个百分点,准备金率这个货币政策工具被认为不再是一剂“猛药”,其政策效果受到广泛的质疑。第一阶段政策传导有效性弱化的原因是什么?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何启示?从银行的信贷优化行为角度研究其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为宗旨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往往逆经济风向而行,即逆经济周期调节。而商业银行作为市场化主体,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是其行为决策的出发点,其信贷行为往往表现出顺经济周期的偏好:在经济不景气时收缩信贷规模,经济景气时扩张信贷。二者目标的差异性和行为的矛盾性表明,商业银行的反应并不总是符合政策当局的意图,甚至存在逆货币政策的倾向。由于信贷体系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基础设施的作用,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效果大小具有重要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能为我国中央银行今后的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支持。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研究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中性 (Money Neutral)理论是最早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其主要观点为货币供给的影响完全或几乎完全落在价格上,只能影响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几乎没有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胡秋灵、胡昌铸(1998) 1,谢平(2004) 2等应用我国的实际数据研究认为我国存在货币中性。但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在通论提出了货币非中性(MoneyNon-neutral)思想,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将两者进行了融合,提出货币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的命题,至今基本得到广泛认同。我国的很多学者 (曾令华,2000;黄先开,邓述慧,2002)3-4研究认为我国存在货币非中性。李斌 (2001)5利用 1992年-2000年期间的季度数据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与政策目标和最终目标都存在很高的相关性,但信贷总量与政策目标的相关性更大。刘斌(2001)6经过研究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机制能正向影响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最终目标,货币短期非中性,货币存量与实际产出在短期内存在显著关系。楚尔鸣(2007)7在对我国货币政策实证研究基础上认为我国同时存在货币长期中性与短期非中性。本文的研究也是建立在该基础上。参见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2 同时,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之争。米尔达尔 (G.Myrdal,1963)8首先提出纸币本位下,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变动具有双向作用,他认为金融机构的群体行为可以适应货币需求,即在基础货币量既定的前提下,通过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可以实现有效货币供给量的增减。格利和肖 (Gurley &Shaw,1979)9对货币的内生性和外生性进行了界定,指出外生性货币是由私人部门持有的、能对其净资产作出贡献的货币项目组成;内生性货币则是由私人部门持有的、不能对其净资产作出贡献的货币项目组成。托宾(J. To-bin)、温特劳布(Weintraub Sidney)和卡尔多(Kaldor Nicholas,1982)皆持货币供给内生性观点,并将该理论进行了深化。莫尔(B. J. Moore)将货币进行分类,认为信用货币有较强的内生性,而且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受制于商业银行及公众的行为,因此不仅广义货币,而且基础货币都是内生的。万解秋等(2001)10认为,货币内生性理论指出公众的货币需求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公众调整货币需求可以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在经济结构多元化条件下,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单纯依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作用力度有限,它要求采用多元的经济政策来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秦海英(2003)11认为基础货币的供给并非是外生变量,而主要是由经济活动及商品流通所内在决定及制约的内生变量,并由此决定了在市场化金融体制下,应着眼于货币需求的间接货币调控模式。刘志雄、李剑(2010)12通过研究认为,在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其内生性归结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具有内生性。1.2.2 关于货币政策微观基础的研究近年来对宏观问题的微观基础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当代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趋势。微观基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枢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是各微观基础(包括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等)行为决策的综合结果。Ganley和 Salmon(1997)13应用 1970年到 1995年的英国数据研究了不同行业对利率政策的敏感性,发现按对利率敏感性由强到弱排名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Uhlenbrock(1999)14认为研究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各行业间的异质性或非对称性比总量效应更有意义,并就德国 28个行业对货币政策的不同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重工业利率敏感性比非耐用品消费品行业更强。Frank Smets、Benot Mojon和 Philip Vermeulen(2002)15使用来自欧洲各国(包括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17个行业 3个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的集合财务数据,应用动态新古典投资模型研究发现,当在贷款平均利率水平上,小型企业高于大型企业时,小企业受货币政策影响不显著。康庄、刘智 (2005)16通过研究厂商预期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认为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厂商预期,参见 J. To-bin:作为“货币”创造者的商业银行,霍姆伍德公司出版,1971。参见胡海鸥:卡尔多温特劳布内生货币理论介评,栽金融研究,1997年第十期。3 加强对厂商预期的监控和引导。陈学彬等 (2005)17对货币政策的重要微观基础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居民收入中比重最高的工薪收入对利率敏感性差,而高利率敏感性的金融资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甚低;居民风险意识的增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上升,导致预防储蓄增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我国居民消费储蓄具有较低的利率敏感性。对商业银行这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微观主体,以往的文献主要是从银行信贷传导渠道角度来研究的。Bernanke、Gertler(1995)18和 Hubbard(1995)19认为,信贷渠道是独立于利率渠道之外单独起作用的,其影响路径是:货币政策变化,引起资本使用成本和存款收益的变化,从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水平。 Bernanke和Blinder(1992)20指出,紧缩性货币冲击减少了银行存款 D,当银行资产结构不能进行很大调整时,银行的贷款供给量被迫减少,不仅使许多原本可以正常盈利的投资项目(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到阻碍,而且会加重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银行的贷款供给受阻;那些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借款者将面临紧缩生产和减少投资的可能。这一传导机制可以归纳如下:RMDLIY。Kashyap和 Stein(2000)21用微观面板数据对银行进行了研究,发现货币政策最能影响流动性差的小银行的信贷行为,从而证实了信贷渠道的存在和重要作用。Kishan和 Opiela(2000)22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对韩国的货币政策研究中,Hyun EKim(1995)23,以及 Giovanni Ferri和 Tae Soo Kang(1999)24在对韩国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实证检验中,发现了这种严重的信贷渠道冲击证据。对德国信贷渠道的众多研究(如 De Bondt,2000; Ehrmann,2004; Hulsewig elal,2004)25-27学者(Havrylchyk & Jurzyk,2005; Horvath et al.,2006)28-29信贷渠道进行了研究,其中 Ramona Jimborean(2009)30中,部分支持信贷渠道有效,而另外一些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很多对新欧盟成员国的银行应用新欧盟十几个国家的商业银行1998年到 2006年的微观数据检验了银行信贷渠道在新欧盟成员国家的存在和功能,发现信贷渠道并非在所有样本中的银行存在,仅对于贷款 /存款比率中等(54%-75.5%)的银行存在。Oliver Hulsewig等(2006)31认为,在非完美金融市场条件下,信贷渠道赋予了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中心角色:银行在向资金需求者发放贷款方面的专长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摩擦,而资金需求者不能获得其他形式的信用时,如果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变化调整他们的贷款供给,一些借款人不得不调整他们的支出决策,从而引起经济的波动。王振山、王志强(2000)32运用 1981年1998年的年度数据和 1993年1998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郭菊娥(2001)33和路研(2004)34的结论。谢顺红、邵德标、蒋先进(2001)35等经过实证检验,也得出相同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各种错位,是阻碍货币政策传导、削弱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原因。夏斌(2004)36分析了 1996年到 2002年 7年间 8次降息收效甚微的原因,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目4 前高比例超额准备制度,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蒋瑛琨等(2005)37运用协整检验、VAR、脉冲响应函数等实证方法分析发现,银行贷款对最终目标的实现影响最显著。索彦峰、于波(2006)38构建 VAR模型研究认为,中央银行应加强对信贷的监控和管理,因为贷款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的影响远大于货币供应量。向新民(2007)39认为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博弈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并系统分析了羊群行为、集中行为和寻租行为等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盛松成、吴培新(2008)40对我国 1998年 1月2006年 4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银行信贷渠道仍然是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而货币渠道基本不存在,信贷规模是货币政策调控实体经济的事实上的中介目标,而货币供应量实际上是以信贷规模的代理变量形势起作用的。宋金齐(2009)41根据货币政策传导主体,把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简化为: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个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具有核心地位。因而,中央银行必须要考虑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1.2.3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的研究古典经济学在完全理性和完备信息的假设前提下,认为每个经济个体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而西方早期的商业银行行为研究仅仅在服从资产负债约束前提下,以单一的利润最大化为研究目标,分析重点集中在银行资产组合行为及负债结构方面。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一般均衡理论、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等都被应用到微观银行研究中来。Li和 Ng(2000)42益率视为常量的前提下,根据组合收益最大化目标,建立了多阶段均值 -方差组合优化模型。Van den Heuvel(2001)43在将收提出银行动态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将货币政策通过银行资本影响到贷款供给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公式化的表述。该模型建立在银行权益市场不完善(M-M失效)和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指出银行的财务结构、市场利率和贷款机会是银行信贷决策的决定性影响因素。Tokat等人(2003) 44使用动态分配方法和情景模拟求期望资产组合收益的最大化,但该模型参数设定主观性较大。武捷思(1997)45系统研究了早期国有商业银行行为,集中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几种典型的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并且结合我国的经济、金融结构分析了其内在原因。陈道斌(2001)46根据商业银行总行和分行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资产负债优化管理模型体系,但是没有对其进行具体求解。潘敏、夏频 (2002)47运用静态比较分析方法,建立一个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求行为模型,认为货币市场非充分竞争、存款成本软约束和信贷风险硬约束的存在,是引起商业银行贷款决策偏离中央银行意图,进而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重要原因,中央银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一般并不是基于原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相同比例的调整,5 这就使得中央银行即使同时同量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也提高了银行放贷的综合成本,降低了银行增加贷款的意愿。殷盂波、贺向明(2002)48分析了商业银行贷款担保偏好。刘涛、欧阳令男 (2003)49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在不同理论框架下对银行的信贷合约行为、资产组合行为及客户导向行为进行了文献述评。陈启清(2004)50认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大的风险来源,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应短期进行增了调整和存量转换、长期加强对宏观调控的研究、完善风险管理、风险准备等措施来应对宏观调控,防止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带来负面影响。裴平、熊鹏(2003)51将银行体系对货币供应量作用的削弱称为货币的“渗漏”,而银行体系在此过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认为有必要研究“渗漏”和“黑洞”的成因并采取对策。刘锡良(2004)52通过研究发现,利率作为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关键因素,其变化会对企业决策带来影响,但对于高度依赖贷款融资的企业,更加关键的决策影响因素是能否获得贷款,所以利率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信贷配给的作用非常明显。赵文杰(2005)53对 12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了归类分析。周向雯(2006)54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用 1995年2004年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行为与存差的相关关系。迟国泰,董贺超(2007) 55在 VAR风险收益率约束下,运用逆向递推法建立了银行资产组合的多期动态优化模型,但该模型主要基于银行风险与流动性监管要求,没有包含对货币政策的反应。1.3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首先对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政策微观基础及银行信贷决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在对银行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银行信贷行为进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信贷优化模型,以对银行信贷决策的进行程式化分析,并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的真实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银行的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有所下降,其重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强烈的“倒逼”作用。这种“倒逼”机制形成的原因,既表现在银行作为一个市场化主体对风险和利润的权衡,也表现在各个经济实体,特别是银行本身,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的信贷规模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性,并非为中央银行绝对控制,信贷规模对货币政策的响应程度有限,商业银行并非是货币政策的中性传导者,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降低。论文最后提出了策略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首先对银行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为后续的建模提供理论基础。实证研究方面应用了我国的现实数据及 VAR计量模型,对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2)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文中使用了大量我国现实数据及图表来说明6 问题。(3)数理模型与经济方法相结合。将优化模型与供求分析等经济学方法相结合。1.4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一章为引言,包括对研究背景和意义的阐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的回顾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主要从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微观基础及银行信贷决策行为三个角度来阐述。第二章为基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对银行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进行理论分析,论述银行及银行信贷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关键地位,为后续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我国银行信贷行为进行现实描述,应用数据和图表说明了我国银行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银行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构成单一、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信贷融资处于社会融资的核心地位及高超额准备金率等特征,以及运用信贷供给需求曲线论述了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存在实体经济“倒逼”。第四章为基于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对银行信贷决策进行程式化分析。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建立银行信贷决策的优化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并进行求解。第五章为实证检验。建立 VAR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对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及实体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为结论及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包括优化货币政策传导环境,促进各种传导渠道共同发挥作用;规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加强对货币(信贷)的需求管理;逐步取消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付息制度,以及完善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1.5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提出我国信贷供给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性观点,是对货币供给内生性观点的细化和延伸;二是将优化方法与 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同时应用来分析和论证银行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及实体经济的影响。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考虑银行结构对贷款规模的影响,为使分析简化,在模型中未能反应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所有因素,并对银行资产负债表采取了最简单的处理。同时,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论文仍使用我国的宏观总量数据进行实证。7 第 2 章银行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的理论分析诸多研究表明,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西方学界构建了信贷渠道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包括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手册
- 工作总结:提升专业能力业务水平
- 2025新疆克拉玛依市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事业编制高中教师4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农学中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
- 2025年天津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事故直接原因的分析考试试题
- 2025年唐山市市直事业单位招聘277人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江苏-江苏审计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有色金属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产业链金融创新报告
- 2025四川达州宣汉县养老服务中心招聘临时工作人员1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医学遗传学病例诊断与咨询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常见肿瘤AJCC分期手册第八版(中文版)
- 绿色施工专项方案(技术方案)
- 《CAD CAM应用技术(CAXA 2020)》 课件 模块1-3 CAXA制造工程师2020软件基本操作、二维图形的绘制、曲面建模
- 挂篮检查验收记录表
-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 快递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
- 脓毒症指南课件
- 生产副总经理岗位职责标准版本(五篇)
- 对颈椎概念和命名的再认识
- 2023年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选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淀粉与变性淀粉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