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研究生学习)复习提纲.doc_第1页
自然辨证法(研究生学习)复习提纲.doc_第2页
自然辨证法(研究生学习)复习提纲.doc_第3页
自然辨证法(研究生学习)复习提纲.doc_第4页
自然辨证法(研究生学习)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 论一、两个名称的并存 “自然辩证法”一名来自于恩格斯书稿自然辩证法(1873-1886),主要讲三个方面的辩证法: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哲学”一名与20世纪80年代西方科学哲学开始传入我国有关,西方科学哲学把科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科学的划界、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发展的模式等问题,原则上不谈论自然界和各门自然科学理论中的哲理。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有学者主张用“科学技术哲学”来取代“自然辩证法”来作为该学科的名称。 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都不探讨技术问题,但由于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技术与科学的密切联系,对技术的哲学思考也被纳入该学科领域。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采用了“科学技术哲学”,而研究团体、学术刊物、课程名称仍叫“自然辩证法”。两种名称并存反映了在这个学科领域存在着两种传统:把该学科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这个学科;在欧美科学哲学的背景下来理解这个学科,强调是哲学的一部分,强调国际学术交流,强调语境的统一。二、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亦称“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研究自然界的辨证本性、认识和变革自然的辨证过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中介性:自然辩证法是沟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桥梁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从学科本性上属于哲学。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对象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发展的学说。 主线:人与自然关系五、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辨证自然观: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与价值、科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六、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启发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哲学为什么能启发科学?哲学因具有怀疑、批判和叛逆的精神,所以能够成为新科学之母。哲学是科学的先导、“侦察兵”2、提高研究人员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七、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原典和经典;注重相关学科的知识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第一节 古代自然观与中世纪自然观一、原始神话与巫术自然观 中国的神话与巫术自然观(1)神话:神话是在原始社会里,人类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与愿望,对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的故事。 神话大体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2)创世神话:有关万物起源的神话,它主要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诞生、文化发端以及宇宙万物肇始等,是神话的主体部分。大体上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3)巫术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人、某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观 古代自然科学 1、处于萌芽阶段,尚未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 2、在哲学母体中难以分门别类,因此局限于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描述。古代自然观基本内容 古代自然观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形成了以下观点:(1)元素论: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2)原子论:关于物质结构问题的探讨(3)宇宙论:关于宇宙结构问题的探讨概念解释本原:希腊文原意是“开始”的意思,即构成世界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万物起始于它,又都复归于它。本原概念的提出,是古希腊人对纷呈杂多的现象世界进行整体性、统摄性把握的开端,它不 仅说明了自然万物的初始状态,而且通过探求这个统率万物的隐藏的内在实质,追溯其生灭过程,揭示自然界固有的整体联系。(1)元素论观点泰勒斯(公元前625年公元前547年)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阿纳克西曼德:无限者 阿纳克希米尼:气 赫拉克里特:火 火气水土 下降 土水气火 上升恩培多克勒(B.C.490-430):四根说 他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种,而是四种,即水、土、火、气四种元素,万物是由这四种元素构成的。万物的生灭和性质之差异是由于这四种元素不同混合的结果。他把这四种元素称之为“万物之根”。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四种元素:水、土、火、气。(2)古希腊的原子论观点: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前500-前440),最早提出了原子论。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进一步发展了原子论,认为世界就是原子+虚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伊壁鸠鲁 又继续发展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有量的区分(3)宇宙论宇宙论是在关于天体结构的探讨中产生的。在古代关于宇宙天体的结构,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认为宇宙以地球为中心,即地球中心论(托勒密与地心说.doc);另一种则认为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是中心火。 三、中国古代自然观简介 (关于万物的本原)五行学说(试图用人们日常习见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和物质多样性的统一)。阴阳五行说(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合流),讲阴阳和五行相配合,解释季节更替和天象变化,是最初的阴阳五行说的自然哲学特征。元气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原始的气,气聚物生,物死气散)。中国古代自然观简介 (关于宇宙结构)浑天说: 张衡在浑天仪中写到:“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四 古代自然观评价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它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各种问题所作出的探索为后来欧洲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自然观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古代对自然界的研究,还没有进步到实验分析的阶段,对自然界的细节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说明。因而,古代自然观又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等局限性。五、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中世纪(公元5-15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状况,在基督教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成为神学的侍女,发展近乎停滞。神学唯心主义自然观1、教父哲学含义:教会神职人员把基督教的信条理论化,形成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理论。历史上这些人被教会称为教父,他们制定的教义和理论被称为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主要观点:创世说,原罪说;来世赏罚说;教权至上说2、经院哲学:含义:教父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教会的经院(即学校、学院)里制定出来的教会哲学,其基本任务是为教父哲学所制定的信条和教义作烦琐的细致的论证,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 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3、评价是古希腊自然观的反动和倒退,它不是产生于自然科学,而是产生于反科学的神权和宗教信仰 。其逻辑论证精神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与自然科学一样坚信自然界的规律性;从教会内部产生了一大批近代自然科学家。第二节 近代前期的科学技术与机械论自然观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动力(1)、提出大量问题需要科学解答.(2)、为科学提供初步的仪器装置2、新航路的开辟与地理大发现3、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二、近代第一次科学革命革命的标志:天文学革命:1543年,哥白尼 (Nicolas Copernicus) 天体运行论 的发表对“神学的绝交书”生理学革命:1543年,维萨留斯(Ardreas Vesalius) 人体构造的发表,为现代人体解剖学奠定了基础。三、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近代科学实验科学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发展起来的科学实验,与生产相比有两个区别:一是直接目的不同;二是内容不同:实验方法的出现使科学最终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四、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牛顿:提出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它不仅是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标志。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代表人物: 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利特、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2、主要思想: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 机械论:承认自然界必然处于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不过是从一种机械状态向另一种机械状态的变化,而引起这种状态变化的自然力也都是机械力或最终可以归结为机械力的什么东西。 决定论: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使任何状态发生运动(变化)的相应规律;处于一定条件(初始条件)下的状态在制约它的规律的支配下必然向另一种状态运动(变化);在一定的条件(初始条件)和确定的规律的制约下,初始状态唯一地(单值地)确定以后任何一个时刻的终态,这个终态事先已经由初始条件和规律所决定。 由机械决定论得出的推论:现状态在可以唯一地决定未来的同时,也可以唯一地推知过去;规律在此意义下是永恒的。因果决定论。还原论 :复杂事物和现象由简单事物和现象构成,一切复杂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还原为简单事物和现象来加以认识。评价:具有唯物论特征;决定论思想排除偶然性,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把自然界简单化,与现实世界不符。;还原论思想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推进到深层原因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自然事物或现象,但抹杀了不同层次事物和现象之间质的差别,从而阻碍人们从整体上去认识高级的或高层次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 4、对机械论自然观的评价具有唯物论特征;决定论思想排除偶然性,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把自然界简单化,与现实世界不符。还原论思想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推进到深层原因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自然事物或现象,但抹杀了不同层次事物和现象之间质的差别,从而阻碍人们从整体上去认识高级的或高层次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 第四节 近代后期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一、历史背景: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开始)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 (1)提出大量新的事实材料、新问题;(2)提供了新的工具。 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进入到综合化、理论化阶段。第一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二、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关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性,即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发现;2、关于演化特别是进化的研究,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科学这一转变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1)物理学: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物理学家迈尔等于1840年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证明了物质运动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和转化,转化前后能量不变。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873年建立起电磁场理论,确立了电场和磁场的普遍联系,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揭示了光电磁的本质上的统一。一切僵硬的东西溶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恩格斯(2)化学: 德国化学家维勒于1824年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用无机的方法制造出在过去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中产生的化合物,证明化学定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同样适用的。 俄国化学家门1869年元素周期律,把原以为彼此孤立、各不相干的各种元素看成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3)生物学: 1838年1839年,德国人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构成一切高等有机体的单位,一切生物都是按照一个共同的规律生长发育。这就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内在联系。关于演化发展(1)天文学:康德(1755年)、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 说”(2)地质学:赖尔渐变论(1830年,地质学原理);(3)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59年,物种起源)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2、主要内容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独立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自然界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3、评价是对旧的自然观的扬弃,它的许多思想在20世纪仍具有启迪性和有效性。其关于自然图景的一些猜测也为20世纪的自然科学所证实。以现代眼光看,有些表述和观点陈旧;形式也有许多需要更新之处。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20世纪自然科学的新发展:1、科学纵向发展,揭示了小至微观,大至宇观的层次结构。开阔了人类认识的视野,更新了人们的自然观念。2、科学横向拓展,出现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其突出特点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突变论、混沌学等横断性综合学科的崛起。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及意义1、基本内涵: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2、意义:提供了系统的思维方式: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系统论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比较:相同点:承认自然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反对机械决定论与还原论;具有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特点不同点:核心范畴不同:矛盾;系统;对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源、机制、趋势的理解不同:前者将其归之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后者将其归之于相互作用、整体突现和自组织。反对机械还原论、决定论的立足点不同:前者的立足点是矛盾的特殊性、复杂性;后者的立足点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非叠加性和分岔性。理论的来源、形式不同:前者主要来源于哲学史的研究,带有更多的思辨的痕迹,概念比较模糊灵活;后者主要来源于对现代科学的概括,带有更多科学的烙印,概念比较清晰但狭窄。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一、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1、含义: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所谓自然界的系统性是指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自然界的每一个客体也都是系统。 2、关于自然界系统性的证明现代天文学证明,我们的宇观世界和宇观事物都是系统;近现代的物理学和化学证明,整个宏观世界以及所有宏观事物都是系统 ;不但天然的事物是物质系统,而且人工的事物,即人化自然也是物质系统;不但无生命自然事物是系统,有机生命的存在更是以系统的形式而存在。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开放性: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物质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指与环境既无物质交换,也无能量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指与环境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指与环境既有能量交换也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动态性: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整体性:指自然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式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相加。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整体出现了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整体丧失了部分所具有的性质;整体保留了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性质。结构指自然系统诸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和。功能是标志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指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的对外界环境起作用的能力。自然系统的功能主要由结构决定。一定的结构是一定功能的内在基础,而一定的功能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4、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远古时期:以采集狩猎为生,纯粹倚赖和顺从自然。农牧文明时期:开始毁林开荒,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工业文明二、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对象性,指一个存在物在自身之外有一个他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指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将自然界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2、劳动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形成的关键因素。劳动创造了人;劳动需要有专门的器官(猿手人手);手的变化导致全身的相关变化;劳动是一种集约化活动:语言意识 ;古猿猿群人类社会 3、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决定了:人要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自然之子) 人反作用于自然,极大改变着自然(自然之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类生命有机体的构成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依赖于自然界。人依赖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客观自然界是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客观基础 ,它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比如科学规律理定律、音乐、舞蹈、绘画、小说等 都是人类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三、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1、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工业文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尖锐冲突;科学技术极大扩张了人类驾驭自然的种种能力,却没有同样扩大人类保存和保护自然的能力。人类是超级生产者、超级消费者,却不是超级分解者。2、生态危机的客观原因:科学认识的滞后性和利用改造手段的有限性(深圳的教训)。3、生态危机的主观原因: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片面性导致人类中心主义 四、人类中心主义及批判 1、含义: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以外的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因而,人不需对自然讲道德,一切生态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也应当是人的利益。2、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合理性:无害的利己性。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信仰,激发人的创造力。 局限:经验上站不住脚。实践上有害。五、生态中心主义1、含义: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类和大自然的其它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它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生命共同体的和谐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共同进化。2、纠正一种错误认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并无本质区别:出发点不同:不仅仅关注人类利益;实践效果不同: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一、科学划界的含义 1、含义:所谓科学划界就是寻求科学与其它知识的区别及其标准,回答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的科学哲学领域。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思考与讨论:科学的本性是什么? 2、历史上的主流观点及困难从亚里士多德到18世纪末的哲学家、科学家都把科学知识的确实可靠性作为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与伪科学的本质属性。19世纪随着认识论中可错论观点的出现和胜利,科学的确实可靠性标准便弱化为科学方法的确实可靠性标准,但稍后便被证明同样是站不住脚。 二、科学划界的基本标准1、可检验性标准:必须包含有关于自然界的信息,从而能够被观察和实验证据所检验。必须能够经受住检验。3、超量内容标准:必须比旧理论包含更多的信息,具有更强的解释力4、逻辑性标准:概念必须清晰,逻辑必须自洽5、相容性标准:必须能够与当下主流的科学观点相容,进而能够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以上第1、5标准在用来判定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时都不能被绝对化,因为观察与实验渗透理论,并非完全客观;而过于强调相容性标准,又有可能压制重大科学创新,阻碍科学发展。三、科学划界的意义关于科学划界的努力是一项无止境的事业。虽然科学哲学至今仍无法给出一个清晰、一致、可操作的标准,但科学的基本形象是清楚的,作为科学划界标准的必要条件也是明确的。科学划界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有利于明确科学的知识特性,更有效地揭露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维护科学的尊严和社会形象。第五章 科学方法论第一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一、科学问题含义、结构与特征1、含义所谓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中目标状态与目前状态的差距。2、结构:问题陈述:即陈述问题的语句;问题指向:问题所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问题的应答域:指在问题的提法中对问题解的存在范围、域限所做的限定。背景知识:指已有的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最直接体现为问题中的预设。3、特征:结构性:指在科学问题中蕴涵着问题陈述、问题指向、应答域和背景知识。待解决性:指前人或别人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可解决性:问题提出后,根据它的指向,在预设的应答域内可以找到解。问题无解的两种情况:二、科学问题的来源1、社会实践需要;2、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包括科学理论与实验事实之间的矛盾;科学实践中出现了现有理论未曾对之作出解释的新事实。3、不同科学学派或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4、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5、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经验事实三、科学问题的地位与作用1、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收集事实材料。只有带上科学问题的观察才构成科学认识活动的一部分,单纯的观察不是科学认识活动。2、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动力在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旧问题是否解决,总会产生出新问题,从而使科学研究转向新问题的研究,科学研究随问题的转移而深入。四、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一)需要性原则 1、含义:指选题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实践需要:主要指科学外部的社会经济、国防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要。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主要指科学内部知识发展状况的需要(二)创造性原则 1、含义指选题应是别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且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科学成果。主要表现为:概念、理论观点的创造性;研究方法、探索角度的创造性;理论应用上的创造性。2、如何贯彻创造性原则:重视科技情报的收集工作;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多方位、多层次思考;有敢为人先和不盲从权威的勇气(三)科学性原则1、含义指选题必须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根据,那些与已经确证的科学理论完全违背的课题一般不应该作为选择对象。2、判断科研课题的困难性: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的模糊性(四)可行性原则 1、含义指要根据实际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条件来选题,对预期完成课题的主观、客观条件尽可能加以周密的准确估计。2、主观条件:应充分考虑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心理素质、个人兴趣,要量力而性,扬长避短。3、客观条件保证课题顺利完成所需的经费、实验仪器设备、物资材料、文献资料、课题研究组织内部的协作条件以及相关课题的发展程度等。 第二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一、科学事实 (一)含义:科学事实是借助于科学语言对观察和实验中所揭示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的记录和描述。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联系: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转化的结果。区别:客观事实不包含任何主观因素,无所谓对错;科学事实包含有主观认识的因素,具有可错性。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是人们借助于日常语言对生产、生活实践中所揭示的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的描述或记录。联系:具有可错性;可以相互转化。区别:反映途径不同;科学价值不同。(二)关于事实的几种哲学观点:观点1:存在客观事实,科学事实能够反映客观事实;观点2:否认客观事实的真实存在,把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都看作是纯粹主观的;观点3、客观事实即使存在,科学事实也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实。(三)科学事实的特点1、科学事实受理论影响:描述客观事实的科学语言带有理论成分。2、个别性:科学事实是对特定观察者的特定观察对象的记录,所以是单称陈述;是直接的,不包括演绎推理。3、可重复性科学事实可重复检验。科学事实之所以可以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不在于它的正确性,而在于它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程序被检验。4、相对确定性(四)科学事实的作用1、科学事实是建立、发展科学理论的基础。2、科学事实是检验、评价科学假说、理论的依据。3、开辟新的科研领域,制定新的研究方法的向导。二、科学观察三、科学实验四、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问题五、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观察渗透理论观察主体渗透理论。观察者所看到的东西不仅仅取决于被观察的事物,而且还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观察的内容、观察资料的收集直至结果的分析,其中都蕴涵着观察者原有的理论知识。观察操作渗透着理论。观察几乎都要借助一定的观测仪器和设备来进行,因此要了解仪器、设备的基本构造原理、使用范围及其稳定性;操作技能本身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体。“观察语言”渗透着理论。对观察结果的陈述必须以拥有合适的概念框架的知识或理论为前提。 2、观察应该渗透正确的理论观察中理论的渗透是避免不了的;要完成一个观察过程必须理论的渗透,渗透正确的理论对于完成观察以及保证观察的正确性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渗透错误的理论。第三节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一、科学假说的含义与特征(一)含义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二)科学假说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具有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指一个假说在当时当地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具有可检验性,但一旦条件具备,就可检验了。 4、一般来说,不应与科学家所处的背景知识体系中已经经过严格检验的科学事实、规律或理论相矛盾。二、科学假说的作用1、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2、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3、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4、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研究也有意义。三、科学假说的形成(科学发现问题)(一)归纳主义学派1、观点存在着一个形成假说的机械程序,即归纳法。运用这个机械程序对观察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就可以得出对该现象进行解释的假说。科学发现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观察和记录一切事实;分析这些事实并加以分类;由之归纳地导出一般结论;进一步检验这些一般结论2、评价优点:肯定了经验材料和归纳逻辑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缺陷:科学发现并非仅仅是机械逻辑推理,更是充分发挥非逻辑思维的创造过程。观察材料的收集离不开非逻辑思维。理论假说的提出离不开非逻辑思维。 (二)演绎主义学派1、观点:假说形成不受事实与理论的限制,完全是一个非逻辑思维过程。2、评价优点:肯定了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缺陷:夸大了科学发现的非理性特征,忽略了逻辑思维、科学事实、背景知识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三)辩证的观点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它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科学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类比等)和非逻辑思维(想象力、直觉、灵感、顿悟等)的综合使用而形成的。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