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莘县一中57级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2分)1.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反映了A. 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B. 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C. 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D. 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答案】C【解析】“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说明不都是“以国为姓”,而且应该是商代自“契”之后分封但不能说明商代之后出现的姓源自商朝分封制,故排除AB;“其后分封,以国为姓”说明C符合题意;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点睛:在选择题里有一类题,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的,就是选项中会有若干个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情况下是违背史实的,只要是看到类似“全”“都”“最”“完全”“彻底”“一切”等类的词汇时,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其对错,如果将错误的直接排除掉,就可以大大减小试题的难度,甚至于排除之后直接就出现了正确答案。这一题就可以据此排除掉ABD,直接出现正确答案了。2.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 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B. 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C. 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D. 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答案】B【解析】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与周王朝的青铜器物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这是分封制带来的结果。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四边传播,故B项正确;周代的青铜器物没有标准化生产,故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血缘同宗是宗法制,不能反映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3.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答案】D【解析】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是为了从年龄上区分出长幼,体现出中国人别长幼的宗法意识。故答案为D项。伯、叔的不同称谓,不能反映出亲疏远近,排除A项;这种不同称谓不属于辨等级的阶级理论,排除B项;C项不能反映出这种不同称谓的用意所在,排除。4.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礼被运用到政治领域,统治者希望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维系统治,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表述题干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中原有的等级秩序已经崩溃,不可能恢复;材料未提及孔子,故D项无从体现。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制社会化5.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A. 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B. 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C. 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D. 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和异姓的贵族通婚”,有利于周王室扩大统治区域,进一步密切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与“王权衰落”无关,故A项错误;维系家族亲情与材料中“与异姓诸侯国通婚”“和异姓的贵族通婚”不符,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始于秦朝,故C项错误。6.陈旭麓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A. 宗法血缘思想强烈B.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C. 家国一体观念普遍D.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答案】C【解析】据材料“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忠臣体现了对国尽忠,孝子体现了对家敬孝,这说明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观念普遍,故C项正确;忠臣与宗法血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君权至上意识,故B项错误;家庭伦理道德的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国一体观念的含义和影响入手,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A. 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B. 土地制度变革C.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缓和D. 郡县制度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若干诸侯国不再分封血缘贵族,而是派遣行政官员管理,这表明原本分封制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正在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A项正确。土地制度包含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及其生产关系等内容,如古代的井田制、均田制等等,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题干并未提及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此项无从体现,排除C。题干仅仅提及一些诸侯派行政官员去管理地方,并未明确提及郡县制度,且春秋时仅仅出现了县和郡的形式,尚未确立系统的郡县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8.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材料“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实现统一的保障,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了贵族特权,并未强化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考查的是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9.“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答案】B【解析】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故不选A项;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选C项;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不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0.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主要表明A. 统治疆域的扩大B. 北方经济的衰落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政区细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题干看不出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A;南方政区幅员的变化速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地域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经济因素造成的,说明了南方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当时北方仍然是经济中心,排除B;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主要为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D是表象,没有反映实质性的问题,排除。11.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这一案件说明当时A. 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B. 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C. 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D. 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答案】B【解析】据材料“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已经统一货币,建立相应法律制度,故B选项正确;秦朝已经统一货币,故不可能出现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的现象,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私铸钱币违反法律制度,不是说明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故D选项错误。故选B。12.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A. 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 导致武将专权局面C. 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 推动决策权的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是对相权的制约,这是汉武帝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将专权是在唐朝末年而非汉武帝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政机构膨胀是在北宋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决策权仍然属于汉武帝并未转移,的转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3.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A. 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B. 加强中央政府权威C. 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D. 增强区域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A项不选,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题干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威;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州”作为地方区划的权力受控现象,不能分析出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由“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可以看出新政区划是以相同的文化基础进行划分的,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区域文化认同,D项正确。14.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A. 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B. 皇权遭遇相权严重挑战C. 赋予监察官员更大权力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刺史原始职能为监察地方,后来逐渐转变为州牧,可见刺史监察职能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其监察地方的职能逐渐被弱化。材料涉及的信息为:刺史原始职能为监察地方,后来逐渐转变为州牧,可见刺史监察职能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其监察地方的职能逐渐被弱化,A正确;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是皇权专制社会,排除B;材料体现的重点是监察官员监察权力的弱化,排除C;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强化的历史信息,排除D。15.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这主要体现了A. 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B. 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C. 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D. 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答案】C【解析】【详解】“故主”、“故吏”的说法体现了早期官僚政治的不成熟,所以正确为C;依附关系根源不是察举制,A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不涉及家天下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下地方权力不大,因为郡县制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16.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A. 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 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 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 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表明当时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B正确。地方政府只能举荐官吏权,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故C排除。察举制之前官僚富豪也没有垄断官位的特权,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学生需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17.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A. 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B. 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C. 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D. 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答案】D【解析】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拥有选拔官吏的权力,完全垄断了中央权力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故B项错误;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与材料“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相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正官在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权力较大,逐渐变成无足轻重,可知反映的是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故D项正确。18.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B. 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C. 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D. 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答案】A【解析】政府虽然颁布了“禁婚令”,但是民间仍然大族之间通婚,这说明民间崇尚门第之风已经成了风俗,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央对地方行政控制的减弱,故B项错误;宗法血缘是皇室传承的依据,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19.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及(范)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坐论之礼遂废。”材料说明宋朝A. 官员办事效率提高B. 宰相决策权的丧失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传统行政机制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坐论之礼遂废。”凡事,宰相只是先写一札子,拟出几条办法,呈送皇帝决定;然后再按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这便是“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宰相再不能主动决策,只是遵命于皇帝。传统宰相参与决策行政机制发生变化,故D正确;A与材料无关;B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错误。20. 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B. 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C. 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D.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信息可见,宋初宋太祖敕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宋初名臣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且宋代也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上可见文人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居于突出的地位,反映了宋代倡导的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21.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材料表明当时A. 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B. 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C. 强干弱枝致使人事变动频繁D. 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大意为:(任职地的)地形山川的概貌还没来得及知道,军队行伍的状况还没来得及了解,官民风俗的情况还没来得及熟悉,就已经再次离任了。这反映了地方武职官员频繁调动的现象,为的是提防地方武将扩大自己的势力而威胁中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的军事力量而采取的强干弱枝的政策所造成的,正确答案为C。材料并未提及相权,故排除A;材料未提及武将碌碌无为,故排除B;终结地方分裂的说法夸大其词,故排除D。22.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A. 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B. 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C. 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D. 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元朝疆域辽阔,出于对地方加强统治统治安定地方的考虑,增加了行省的权力,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不选C。A项不是行省权力很大的原因,不选A。中书省制约着行省不是行省权力增大的原因,不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与元代中央集权的区别23.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A. 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B. 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D. 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内阁的实权逐渐转移到军机处。军机处上传下达,其奉旨或拟写随旨后,传到内阁,再由内阁传到各衙门。由此可见,内阁的权力被军机处架空,其变成一个承递文件的机关,故D项正确。A项错误,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难以看出内阁是军机处的下属机构;C项说法正确,但仅就材料信息难以反映。24.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见,当时的内阁A. 已成法定机构B. 开始统领六部C. 握有军政大权D. 严重威胁皇权【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内阁权压六卿对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来看,当时的内阁握有军政大权,故答案为C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内阁权压六卿”只能说明内阁权力较大,不能说明开始统领六部,排除B项;内阁不能制约皇权,更不可能威胁皇权,排除D项。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25.明史:“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叙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进行判断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的权力取决于皇帝的旨意,故A项正确。内阁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也不能正式统领六部,故和项错误。内阁是丞相制度被废除之后产生,故C项错误。【点睛】26.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A.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材料指出“大事奏裁,小事主断”、“知府亦陷膝泥中”,体现出明朝的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员职位较低,但是权力非常重要。材料的论述重点是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排除A;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官员进行监督,排除B;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C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排除D。27.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A.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C. “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D.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直接由皇帝军机处”,毫无疑问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所以答案选C。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与能够的关系,A不选;B项错误,军机处不能决策;D项与题意不符,决策还是皇帝决策,军机处不能参与,所以不能减少失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2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B项正确。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题干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排除A。题干强调军机处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C。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是在戊戌变法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9.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区分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明代进士总数47.5%2.3%50.2%清代进士总数19.1%18.1%62.8%A. 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B. 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 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答案】C【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科举制考试录取并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并不能说明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中进士的比例较大,说明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说明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故D项错误。故选C。30.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A. 社会功能逐渐减弱B. 政治功能趋向增强C. 主体呈平民化趋势D. 始终坚持儒学主导【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变化的特点是逐渐削弱、民众化转强,政治功能减弱、社会功能转强,排除AB,C项正确。始终坚持儒学主导与先秦时期的“典型宗族制”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31.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A. 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B.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 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对地方加强控制,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选项正确;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也是为了现固统治不属于根本目的,故A错误;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也不属于根本目的,故B错误;国家机器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C选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核心信息,即“对皇帝一人负责”,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再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概念的解读,即可正确判断。同时,学生需要认识到缓和社会矛盾和保障国家机器运转都不是根本目的。二、非选择题(共38分)32.“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员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罗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30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60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制度及其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实行这种措施的原因【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宋: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明初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根据材料一秦朝在中央和地方都建立了完备的监察系统,并“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等信息进行判断,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主要突出“完备(中央有中央的监察机构,地方有地方的监察机构)和独立性即可。背景一定要从秦建立的大背景中思考;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维护统治。(2)根据材料二可知,宋朝采取通过增俸减员等廉政措施,是非常正常的廉政措施,而明朝却采取通过严刑峻法,手段残忍等非正常化的廉政措施,这主要是因为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君主专制强化和封建制度衰落时期,所以其手段必然也就会出现非正常化、极端化、非理性的特点,本题是先要从材料中概括宋初和明初具体的廉政措施,然后根据措施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阶级矛盾和君主专制的强化角度回答。(3)本题需要从古代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即历代都比较注重监察体系的建立,可见当今廉政建设也应该要不断健全监察体系,同时古代监察制度被至于专制统治之下,为专制统治服务,实际效能有限,故今天要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应实现监察独立。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出现的背景和目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等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材料二 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答案】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解析】【详解】目的: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具体表现:“变动”:根据材料二:秦始皇二十六年设置的是郡(府、国)数与县(侯国)数;到汉代出现:州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数;隋朝是:郡(府、国)数与县(侯国)数;唐朝是:道、路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数;宋是道、路数和州数;元朝是省数、道、路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数。由以上得出: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