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山市看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实施策略.doc_第1页
从黄山市看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实施策略.doc_第2页
从黄山市看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实施策略.doc_第3页
从黄山市看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实施策略.doc_第4页
从黄山市看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实施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黄山市看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实施策略州学院乡JournalofChizhouCollege2010年12月第24卷第6期Dec.2Ol0Vo1.24No.6从黄山市看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实施策略章尚正.农珍珍(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旅游发展模式对旅游业的发展质量有重大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选用不同的发展模式黄山市现行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已经导致以下弊端: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过度追求接待规模.往往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无限制地扩大接待量.必然导致游客评价度降低;乡村旅游的低水平开发,无法给村民带来预期的经济收益与社会进步.黄山市必须分阶段推行效益增长型发展模式,其实施策略包括:第一,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二,以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目标,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深度发掘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第三.进一步发挥屯溪的中心城市作用,提高黄山市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第四,构建新型空间无合模式,通过区域合作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与霓争力【关键词】黄山市;旅游;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效益增长型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s9【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l674102(20l0)06008407旅游发展模式对旅游业的发展质量有重大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选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关于旅游发展模式.国内外并没有统一公认的概念界定,我国学术界多借助经济学中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从旅游产业或旅游经济的角度展开阐述,如张辉认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指一个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它包括旅游产业发育和旅游产业演进两层内容11.田里,牟红指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旧.我们认为,旅游发展模式是个多层次概念,它包含多层含义,首先,根据旅游产业(经济)成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可分为:超前型和滞后型:其次,根据旅游产业(经济)成长的协调机制,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再次,根据旅游经济增长的方式,可分为:数量增长型和效益增长型.其中,与旅游资源保护关联度最高的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方式,故本文所论旅游发展模式是指一个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方式,按其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数量增长型和效益增长型两种模式.黄山市是我国重点旅游城市,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现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一黄山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一西递,宏村,以及国家4A景区13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地面文物5000多处.其中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其旅游资源种类之丰富,数量之众多,品位之丰富,在全国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闻所未闻故本文以黄山市为例,考察发展模式转型及其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强化.1黄山市旅游发展现状: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奋进.然而必须看到,这30多年的旅游发展基本沿用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颐名思义.地区领导关注的战略收稿日期:201007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日f07BJY134);安徽大学2111.程项目经济学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者简介:章尚t(1949一),男,上海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农珍珍(1986一),女,安徽池州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十研究牛,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j规划.第6期章尚正,农珍珍:从鳆山市看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实施策略核心足数量,即游客数量与旅游收入数量,发展思路是通过接待游客能力的迅速提升,追求接待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进而实现旅游收入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反映在旅游统计指标上,就表现为对旅游者人次的过分关注,而忽视或干脆取消了人天数,人均停留天数,人均消费水平等效益性指标.黄山市作为巾国旅游先行市,可谓中国旅游业的缩影.30年来,黄山市围绕提高旅游者人次,全力以赴发展旅游景,旅游交通,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千方百计扩大旅游供给能力,外延式快速增长的发展轨迹鲜明.试分述如下.第一.旅游景区建设方面:景区作为招徕游客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业发展最基础与核心的要素,也是我同各地旅游业最竞相发展的领域.黄山市原先只有黄山与齐云山两个风景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旅游丌发的主要方向就是竭力争取国家,安徽省的各种财政资金提高这两个景区的接待能力:九十年代实施山f黄山)上山下联动发展战略,开始大力开发徽文化旅游景点,歙县的棠樾牌坊群,斗山街率先崛起,黟县的西递,宏村后来居上,至九十年代末,列入市旅游局统计的旅游景点景区迅速发展到16处:进入本世纪,黄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发出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口J召,进入各县全面开发旅游的新阶段,连交通偏僻的祁门县也努力招商引资,揭开了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序幕.2006年旅游景点景区发展到53处;近几年,又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截止2008年,全市共有105个行政村开发乡村旅游.到2010年从事乡村旅游的行政村将达到122个第二,旅游交通建设方面:对于中西部旅游景区来说,交通不便几乎都是最难解决的发展瓶颈,黄山市作为安徽省东南部群山环绕的小f,穷市.交通条件一直很差,上世纪八卜年代旅游交通主要是通往杭州与芜湖的两条低等级公路,盘山越岭.一路颠簸,令行人叫苦不迭.九十年代,皖赣铁路纵贯全境,可通达北京,广州,上海等大都市;还建造了黄山飞机场,开通了直达国内重要城市的航线.近年来还开通了韩国,日本及香港等旅游直航包机与班机.进入本世纪,建成了徽I)杭(州)高速公路,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现正在建设_二条高铁,上述主要由罔家与省级财政支持的交通设施大大提高了黄山市的可进入性.在市内旅游交通方面,黄山市也白筹资金与争取上级支持相结合.先兴建了从市府所在地屯溪到黄山的快速公路.又兴建了环黄山公路,近年还翻修了通往各主要景的公路.第三,旅游接待设施方面:饭店宾馆是开辟旅游市场,接待游客的最起码条件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全同都缺乏符合本地旅游市场需求的高档宾馆.连北京,上海最着名的北京饭店,锦江饭店,都达不到五星级饭店的标准,至于黄山市原先连三星级宾馆都是空白,邓小平同志1979年上黄山,下榻处连标准问都没有,洗澡只能用热水瓶水.黄山市为此大力招商引资,高速推进宾馆建设,住宿接待设施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4年,黄山市的三星以上饭店为30家.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就增长到46家:迄至2010年初,全市拥有星级饭店80家,其中五星级2家,待评五星级2家,还有4家五星级在建:现在黄山上也有了4家四星级饭店.总上所述,黄山市采用这种数量上全面摊大饼的增长方式,初步建立起旅游产业体系,开始迈步走向世界,旅游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这既顺应了我围旅游业发展的潮流,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又充分利用本地优势旅游资源,实现了旅游业的腾飞.据黄山市旅游局统计,l979年全市上规模的只有黄山接待l0.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l5.0万元.齐云山接待0.0678万人次:1989年全市接待200.4万人次.旅游收入7656.6万元:1999年全市接待460万人次.旅游收入317200万元:2009年全市接待2122.52万人次,旅游收入l68.15亿元.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980年黄山0.82万人次,创汇13.91万美元:1989年全市接待2.44万人次.创汇322.86万美元:1999年全市接待16.6万人次,创汇3200万美元:2009年全市接待87.7万人次,创汇2.44亿美元黄山市旅游业规模增长明显,数量增长型发展战略取得了显着成效.应该值得充分肯定.2黄山市旅游发展模式的必然转型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之所以风行全国.归根到底取决于起步阶段时的旅游业低水平.我国旅游业改革开放后才迎来发展的春天,长期以来外受经济发展指标与GDP考核的强大压力.内有百姓脱贫致富的强烈呼声,地方政府对于旅游发展最关注的就必然是经济产f十,而旅游,II,义才起步.缺乏有招徕力的景点景区,更缺乏为中高档游客服务的旅游交通与接待服务设施,所以只能像黄山市那样,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以景,特别是龙头景黄山的开发建设为先导,急于铺摊子,上规模,提档次,扩池州学院第24卷数量,求产值,即以旅游接待能力的急速扩大带动旅游接待量的迅猛增加,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这就是魏小安所概括的旅游增长方式三阶段巾的第一阶段的共同特征,他说:第一阶段是外延式扩大和粗放型增长阶段,即主要通过大规模集中投资,形成产业规模l3l.随着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的扩张与产业素质的提升,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呈现H其先天的缺陷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仍以黄山市为例,已经暴露出以下问题.第一,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旅游业经济效益下滑.这么多年来,黄山市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景区,景点.但几乎所有的景点都陷入门票经济的尴尬境地,即景点只有或主要仰仗门票收入,而旅游人数的增长毕竟是有限度的,如名列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列的齐云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接待人数就一直在10万人次上下徘徊,导致旅游收入难以有突破性的增长:许多新开发的景点经营不善,如徽州文化囝已经停业;不少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过度竞争造成经济收入微乎其微,开发商被迫撤出另外.为景点提供配套服务的住宿业与旅行社业普遍经营状况不理想,经济效益且有下滑趋势,如黄山风景区各宾馆的客房出租率(%),从2002年到2008年,依次为5O,53,65,62,61,64,58;黄山市星级宾馆的客房出租率f%),从20022008年,依次为43.53,45.87,48.90,49.95,48.72,54.12,55.00.第二,过度追求接待规模,往往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客流的急剧增加使黄山市不少旅游地处于一种高负荷的运转状态中,环境压力在不断加大,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所造成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如根据黄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测算,近期全区瞬时游客容量为18256人,远期全区瞬时游客容量为l7260人l,而黄山旺季游客量已经大大超过此额度,如2009年十一黄金周,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7080人.其中5天(10月2Ft至6日)的日接待量都保持在20000人以上,最高FI接待量达26828人;2008年十一黄金周的最高Ft接待量竞高达37415人.第j.无限制地扩大接待量,必然导致游客评价度降低.一个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如接待数量超过游客心理所能接受的上限.势必引发厌烦与抗拒心理.黄山市大小景点景区都在最大限度地招徕旅游者,寻求旅游人数的突破,而实际上,很多景点的旅游人数已达到其最大承载力,甚至大大超出,如黄山对外宣传日接待能力已经达到了5万人次,据此组织黄金周的宣传与促销T作,而实际上.黄山游客只要超过2万人次,就会索道排队如K龙,一等就是2个小时:一线天等重要关隘道路,上下行游人摩肩接踵,几乎挪不开步;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等核心景区人流潮涌,连摄影留念都成了集体照.又如西递,宏村等皖南古村落,常住人口不过千人左右.而黄金周期问日客流量多达五千人.整个村庄拥挤得就像赶庙会,平和,宁静,幽邃的徽州古村落氛围已经荡然无存.难怪有的旅游专家对笔者说:来西递,宏村,一次不如一次,我再也不想来啦!甚至有人说:黄山,没有更差,只有最差51.第四.乡村旅游的低水平开发,无法给村民带来预期的经济收益与社会进步.黄山市上百个村落在政府鼓励或开发商推动下,短期内齐步走上旅游开发轨道.匆匆上马就难免出现以下结果:一是草草开发只在原有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基础上稍加改动,缺乏创新设汁和文化品位,产品粗糙与类同,配套设施不足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较差,服务落后,管理混乱,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旅游感受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而且使乡村旅游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许多村民反映并未从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连年终分红都没有,居民抵触情绪正在增长:二是盲目开发忽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征,大兴土水,建园造景开店建楼,技术化,人工化痕迹明显,不但不符合乡村旅游乡村性的核心要求.不符合乡村旅游同归乡野的心理需求,而且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破坏.如上所述,黄山市经过近j十年的数量增长型发展造就了基本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但游客急剧扩张与旅游地承载力有限的矛盾日益凸现,某些景区利益驱动下的短期旅游开发行为甚至已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减少,历史文化景观变质,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另外,不少旅游地由于设施条件所限,使游客的住宿,交通和接待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游客投诉增加.冈此,关注游客旅游的质量,关注旅游环境的保护,把旅游者人数控制在牛态阈值范同内,以政府政策,引导资金,社会舆论等强力催使旅游经济发展由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型,是黄山市优化旅游供给,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也是黄山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第6期章尚正,农珍珍:从黄If市看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实施策略873黄山市旅游发展模式的分阶段转型就市级旅游目的地而言,效益增长型的发展模式应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先导.不追求绝对量的突破,更为重视整个旅游系统质量与效益的提高:也就是说,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人均逗留天数,人均消费额等指标较之于旅游人次更有意义,旅游地可以通过对游客数量的限制来确保旅游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又通过高质量的旅游环境来提高游客的人均消费.实现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均衡提高.市级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的转型是有条件的,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如果说市级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表现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几个阶段,那么在其初创期,几乎必然地采用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而在其成熟期,才有条件推行效益增长型发展模式.黄山市旅游业现在正处于从初创期向成熟期过渡的成长期,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带有转型时期的双重性,即一方面还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旅游景点景区还在逐年增加.旅游接待量的追求还将延续,另一方面,市政府的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到综合效益,战略布局与政策导向上已经倾向于旅游质量,旅游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提高.这个转型期也许需要20年或者更长时问.因为它要经历三个阶段:数量增长型为主,效益增长型为辅的初级阶段,数量增长型与效益增长型并重的中级阶段,效益增长型为主,数量增长型为辅的高级阶段.黄山市旅游业现在还只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加快其转型速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黄山市的旅游业起初Jb乎是黄山一枝独秀,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逐渐形成以黄山为龙头的百花齐放格局.近20年旅游开发全面铺开,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重开发,轻规划的问题,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但是旅游资源是一种共享性的消费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其供给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缺乏有效的成本约束容易导致对资源的消费过度.黄山市很多地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表现在i个方面:一是只重开源,忽视节流即只注重对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热衷于新项目的上马大手笔的投入.而忽视对已有的旅游资源存量的盘活和深度利用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盲目冒进而创意不足经常会现若干具有市场卖点的新项目引来群起效尤的跟风现象.由于在开发过程中无视市场容量,生态制约性和环境的承受力,所以就出现了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市场收益为零甚至为负的市场结果.i是对于手握资源配置权的政府是否按照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行投资没有合理的评估和监督,换言之,就是没有主体对整个旅游系统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负责,结果,旅游资源的利月长期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6i鉴于此.黄山市在旅游发展中要充分重视规划的作用,要以规划作先导,保证旅游各参与主体,各组成要素,有序合理地参与到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建设中来,严格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同时,要提高规划水平,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准,提供有创意,高水平的规划项目.3.2以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目标.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深度发掘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前面提到,黄山市的旅游产业地位与旅游资源的丰度及品位不成正比.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未得到有效的体现,下面试将黄山市与苏州市进行比较.表120022008年黄山市旅游业发展指标资料来源:黄山市旅游局及黄山统计信息网表220022008年苏州市旅游业发展指标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调查公众网表320022008年苏州,黄山旅游统计指标对比表如上所示.苏州市资源禀赋和等级与黄山市相当,但其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却远远高于黄山市.以2008年为例,苏州市旅游总人次是黄山市的3倍,由于人均消费额是黄山市的1.788池州学院第24卷倍,结果旅游总收入竟是黄L【j市的5.22倍:另外苏州市入境旅游者是黄山市的2.70倍,而旅游创汇却是黄山市的4.52倍.这些数据说明人均消费额是市域旅游业发展质晕的重要标志,黄山市应该像苏州市那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摆脱单纯的旅游企业数量扩张,大力发展高档,新型,时尚型旅游产品,招徕更多的高档客源,争取提高人均逗留天数与人均消费额,走效益增长型发展道路.黄山市的旅游产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问内过于单一,以黄山风景区为龙头的观光旅游占据了大半江山.观光旅游是最基础的旅游方式,以游线为主体,串接景区,餐饮,住宿等,形成包价产品,最大的收入来源于门票,而且多是一次性.游客通过点线式的观光,走马观花,一个个景点连着看,所谓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来什么都不知道,其结果是游客停留时问短.回头率低.无法形成重复性消费.门票经济的提升空间是有限的,现在黄山的门票已涨到旺季230元,淡季150元的高度,上下行的索道均为80元;西递,宏村的票价都是80元;其他一些景点也均在3050元左有.相比北京故宫门票不过60元,八达岭长城门票也不过40元,可见黄山地区的门票实存过高.正因为旅游产品的销售情况单一.不得不以无休止地提高票价来维持生存,而靠门票涨价的路子非但潜力有限,而且负作用很大,目前黄山市有门票收入的旅游景点53个,除黄山和西递,宏村外,经营状况都不甚理想,对相关消费的拉动程度较低.观光旅游沿袭了近30年.实践证明.对当地经济只能起到补偿性的作用.不可能产牛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产品结构的升级势在必行.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提i的奋斗目标是: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以自然风光和徽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典范.近几年,黄山市围绕这个宏伟目标,在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上下了大气力,逐渐形成了以黄山风景区双遗产旅游地为龙头,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跟进发展的多类型旅游产品结构:一是以黄山,齐云山,新安江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二是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镇,古村落旅游产品;是以屯溪古城,歙县古城为代表的徽文化旅游产品;四是以牯牛降,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品;五是太平湖,丰乐湖为代表的度假会议旅游产品等.从旅游产品的空问布局来看,基本形成了一线两点,一圈四片的开发格局:一线是黄山风景区和屯溪区的连线.此线也是黄山干岛湖杭州黄金旅游线的一段;两点是连接这一线的屯溪和黄山J景,前者是黄山市旅游重要的服务基地,后者是黄山m旅游的核心景点:四片包括以城市旅游和服务接待巾心为发展方向的屯溪区:以黄山风景区和太平湖所在的黄山区:以古镇和古村落等徽文化产品为主的黟县,歙县:一圈是指南这四片形成的综合旅游同.旅游线路结构设计也向多样化,层次化,特色化,网络化迈进,如从原来单纯黄山景区二H游,日游向黄山四日游及多Ft游转变;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民俗风情游,度假游,访古探幽,文化,摄影,绘面,古建筑,探险,漂流,水上竞技,徒步,自驾车旅游等特色和专项旅游产品转变.在旅游线路和景ix(点)布局结构上向更舒适,更紧凑,更合理,更经济方向转化当然勿庸讳言,黄山市旅游产品结构升级这才迈开步伐,其现有的产品体系中只有观光旅游产品发育较好且占据主导地位,其它类型的旅游产品如乡村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等在形式上仍以观光为主,内涵挖掘不够.以休闲旅游为例,就存在个性化不足,市场规模小,游客满意度低等问题.3.3进一步发挥屯溪的中心城市作用.提高黄山市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产业集聚化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整体提升产业品质的重要途径,旅游产业也是如此.通常向中心城市或核心景区集聚行游吃住购娱六要素.就黄山市而青,旅游产业的集聚中心只能是市府所在地屯溪屯溪现在已经初步形成黄山市旅游的集散地和巾转中心它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这里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从明清起就逐渐形成皖南商贸流通中心.现在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国家一类航空口岸黄山机场已开通至境内外20多个城市的航线,皖赣铁路,同道205线,省道319线穿城而过,合铜黄,徽杭高速公路在屯溪交汇.随着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工程的实施,包括=条高速铁路f皖赣铁路二线,京福高速铁路以及黄山至杭州,至金华的快铁)的建设,黄山承东启西,迎接辐射,走向世界的区位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屯溪下一步应该结合城市大建设谋求旅游大发展,首先把屯溪建设成徽文化色彩鲜明,具备国际化接待服务休闲设施,山水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其次.扣造观光在黄山.休闲在屯溪的旅游品牌.屯溪啦进一步发展各类区域性专业市场,促进第6期章尚I1:,农珍珍:从黄山m看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实施策略89中心城商贸服务业扩规模,L档次,形成一个全市休闲娱乐和旅游购物中心:在巩固优化以屯溪老街,黄山商贸城为核心的传统商业中心的基础上,雨点打造城东,汀南商业中心:加快新黄山商业步行街,旅游风情街,黎阳商,I街,奕棋农家菜等特色街建设:建设一批上档次的休闲旅游产品,譬如温泉会馆,茶艺表演等休闲场所.通过上述种种方式,增加游客的消费水平再次,建立大型旅游集散巾心,为休闲购物在屯溪创造条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游客集散的客运枢纽,也是旅游信息,旅游交易,旅游促销,旅游资讯的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是进行旅游要素调整,旅游资源整合的重要场所,欧洲许多城市几乎都设有专门为自助旅游者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分别设在机场,火车站,汽车总站和风景名胜,为游客提供全面性的旅游服务:1999年7月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全国旅游界关注的热点.现在屯溪的黄山市旅游集散中心应该扩大与完善功能,全面发挥旅游接待(订票,订房,订车,订餐等),导游服务,旅游集散,旅游公交车,会展服务,旅游咨询,旅游购物,汽车租赁,小件寄存等功能,实现散客旅游的一站式和一条龙服务,既为黄山巾散客巾场的发展以及建设罔际旅游城市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促使游客采取以屯溪为中心的往返节点式的旅游方式,增加其在黄山市的停留天数和消费水平,促进旅游消费.3.4构建新型空间竞合模式.通过区域合作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我国旅游业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个阶段,现在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区域竞争时代.黄山市的旅游发展也经历了上述阶段:产品形式的雷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开发出的旅游线路缺乏个性化;高级别旅游资源对低级别旅游资源产生屏蔽效应,导致一些热点旅游区人满为患,而与此同时冷点地区却门可罗雀等空问竞争模式下的旅游效益低下和旅游市场混乱等问题呼吁新的目的地关系模式的诞生空间竞合模式.竞合是指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其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域旅游竞合以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为背景.以相关地方利益为基础,以市场交易为基本方式,以政府协作为补充,在塑造和发挥各相关地方及景区特色的基础上,最终建设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7】.竞合模式对协调旅游空问竞争和空间合作的关系可以起到显着的协调作用,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有些专家把竞合称之为均赢战略.旅游空间竞合是竞争性合作,即竞争是前提,这种竞争是通过各旅游地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创新以及各旅游地之间功能的重新分T定位和合作实现的I.其目的是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将局部对立变成更大空问范围的共存,在加强旅游地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强化和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I91.黄山市实现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一大有力举措就是摒弃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发展思想,变空间竞争为问竞合,通过线路整合,联合营销等方式实现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品牌,信息等多方面的共享.扩大共同的客源市场,降低促销成本,共享服务,提高基础设施lJ,q-率.提升共同的品牌,实现多方共赢的追求目标.建立大黄山旅游圈的构想有助于实现空间竞合这一理想模式所谓大黄山是指在跨地区协作,跨省市联营,跨国界合作的战略指导下,我们推进视野的放大,时间的跨越,空间的定位,区位的辐射,经济的扩展,形成一个融资,营销,人才意义上的大黄山.也就是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必须更新观念,经济运行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跨越地区的界限在更大的区域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和合作,形成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产,I结构,从而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最大限度地去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提高罔际竞争力大黄山的空间竞合包括以下i个层次:第一,跨地市协作.黄山市与池州市,宣城市,芜湖市等地通过协作,可以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要围绕旅游主业,为旅游交通,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农业产品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构筑三山f黄山,齐云山,几华山),江(长江,新安江,青弋江)等旅游景观群体,使旅游经营区域化,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生态化,法制化,科学化,有序化,优势互补.形成大旅游全面发展的新格局第二,跨省市联营.当前国内外旅游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因此,推动旅游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和连锁化,抢占市场先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部署.黄山市可以和全国有关省市和港澳台地区企业进行联营,利用黄山市旅游资源的优势共同投资,共同经营,互送客源,利益分享,形成以旅游为主业,以会展,房地产,休闲养生等为辅业的大旅游池州学院第24卷产业格局这样一个众星拱月的新兴经济体制应运而生有助于变单旅游经济为多元化经济,立体化经济.第三.跨国界合作.黄山市招商引资要走出国门.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东南亚国家进行项目合作和全方位合作,形成集规划,建设,旅游,运输,金融,投资,商贸,电信,保险,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全面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经营,网络化建设,推进跨国连锁经营,合力开拓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创造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经营机制与管理体系,并借助国际上先进科技发展经济.倡导科教兴旅,占据信息技术和旅游市场的制高点.使黄山市的旅游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总之.旅游目的地经济从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的转变,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且能使旅游业及相关群体效益最大化,推行这种内涵式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将是黄山市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必然趋势.当然,要实现这一理想的发展模式,并非朝一夕可成.需要全体旅游业者的共同努力,当前尤其需要各级政府转变发展观念,为推动旅游发展模式转型创造有利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经营环境与旅游环境.参考文献:张辉.旅游经济论【Mll北京:旅游教育版社,2002:151.f2山里,牟红.旅游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0.【3魏小安.旅游强罔之路MI.北京:中国旅游f十版社,2003.10:37.【4划玲.旅游环境评价I,1】.L海:上海人民LJ版社,2008,6:178.5j老枪大败笔M1.北京:中围友谊版公司.2006,2:124,61Xl志勇.乡村旅游发腱模式的缺失对贵州旅游业模式的影响J1.科海故事博览,2008(11):143一l44.施清.区域旅游空间竞合问题JI.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3):3637.f8黄晨晨.两部开发,旅游先行,效益先行.旅游学刊,2000(4):4346.I91r玲,章锦河,三浩.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空间竞合分IrJ1.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6):558.责任编辑:陈晓华】Necessity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