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小昆山的远古.doc_第1页
追寻小昆山的远古.doc_第2页
追寻小昆山的远古.doc_第3页
追寻小昆山的远古.doc_第4页
追寻小昆山的远古.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追寻小昆山的远古“夕阳” (一)写完悲壮的“神童”夏完淳一文后,我便爬上53.8米高的小昆山,去看看小昆山上的夕阳,让这美丽的夕阳熨贴一下自己一时难以平静的心绪。多少年来,我一直喜爱看故乡的夕阳,真可谓是情有独钟。在我的眼里,在我的心里,也许是故乡的夕阳的意境很不一般,也许是故乡的夕阳格外美丽,因为故乡的夕阳是由中国文化大师苏东坡点缀过的,渲染过的。年复一年,几度夕阳,就是这不一样的绚红夕阳始终留在了小昆山,映在晋朝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的读书台上。正因为“夕阳在山”这千古名句留在了小昆山上,才使故乡的夕阳永远通红通红,成了小昆山美好景象的辉映。今天我上小昆山,就是要去追寻那远古的“夕阳” 。这个秋阳燥热的傍晚,我拥着一阵阵秋风,迎着红红的夕阳,独个儿走上小昆山。这时的夕阳诱惑地向我微笑着,我望着满山坡上茂盛的树林、孤傲的花朵,欣赏着昆虫们齐声合唱的热闹歌曲,我疲惫的心显得舒舒畅畅。我俯下身去,用手轻轻抚摸着路旁拂动着的树叶、草尖,和饱满的山果,心里充溢着甜美和喜爱。上山的一路上,那特有的一股又一股的芳香,从我的身边飘走,带着它们的喜悦,沿着长长的梦想一直走向远方。 在小昆山上看夕阳,只要注目向西遥望,那泛红的天空映照在宽广无垠的原野上-红绿相间、红黄相衬的天地,时而稻浪滚滚,时而绿涛荡漾,一片闪烁、璀璨、绚丽的景象。这样的景象美不胜收,让人惊叹!这时,我情不自禁地拿出照相机,按动快门,想以此留住这美丽的永恒。我踩着夕阳的余辉,漫步在山上,赏心悦目,遐想万千 这一季流年里,是谁在守候夕阳? 是谁在夕阳下,留下了那重重的一笔?使小昆山的夕阳千古流传。 这一季流年里,苏东坡在为谁点缀那美丽的夕阳? 当我站在21世纪的小昆山上,遥望那远古世纪的现代文化之路,感到了一丝历史的苍凉,亦触摸到了逝去的旧文化美学的哀婉之情。在这里,我总在寻觅着那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 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照耀在寺庙旁的那读书台上,此时,仿佛有二个年轻人浮现在这读书台上,浮现在苏东坡的面前,那就是晋朝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他们面对一台书本,二人对坐,海阔天空,江山社稷,一缕缕秋风吹上了苏东坡的心头-人与自然的景象都沉浸在了无红尘烦恼的古意之中。我在此沉思着. 这不是小昆山上二代大文豪和山水画合壁的意境所在吗? (二) 那么,这位宋朝的文化大师苏东坡到过许多地方,有大山名川,景色清幽,有不少地方远比小昆山美丽,为什么要远途跋涉偏偏要来到这个如此僻远的小昆山呢?这里究竟有什么,能使他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文化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小昆山呢?小小一个小昆山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大师的人生中,留有一个十分短暂的人生驿站呢?我带着一个个问号走着,带着一个个疑问追寻着.我在试想,这里一定会有决定于苏东坡来小昆山的原因和意味。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他的特殊地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通过这样的简单描述,我们不难了解苏东坡确确实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小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正是他的亲和力才被当时的朝廷所重用。 那时,他先在杭州任太守,后被朝廷派往湖州担任了一个新的职位。湖州的景况强烈地震动了苏东坡的忧国忧民之心,他即刻向朝廷送至一个奏折:“有田无人,有人无粮,有种无牛。潭死之余,人如鬼腊。”据苏东坡的看法,朝廷应以扶持之策,才使此一地区恢复生产。他还谏言,希望朝廷采取他所建议的措施,所需款项用于赈济。他在湖州的几年很有作为,他不仅谏了言,而且还赋之于行动中,所以他很受这里的百姓们所称道。湖州的百姓们记住了苏东坡的功绩。然而,就在苏东坡为湖州的百姓们谋事解难时,他被一种莫须有的“乌台诗狱”案所缠挠,遭遇到了人生的不幸,1079年7月28日在湖州被俘,后被贬谪到黄州。时隔多年,在多种情势的作用下,苏东坡又释放重返湖州。他来小昆山时,正是在此年间。他为着一种对”二陆“的仰慕、热望,不顾疲倦,出湖州、渡泖河、抵小昆山,专程来拜竭他的先师-晋朝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二兄弟。时间:1091年九月,即元佑六年。 苏东坡一行踏在小昆山的土地上,走过漫长的弯弯曲曲的小道,穿过一个个破旧的小村,望着远远的小昆山,一路走一路打听,这里的乡民、山民都很热情,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到山时,他们见到了一个正上山去采草药的乡民,这位乡民热情地给他们指点了路向,于是苏东坡一行就顺着这一条狭窄的山路走去,山外的一切平泛景象突然不见了,一时涌出无数奇丽的山石,山石间掩映着丛丛簇簇的各色林木,一下子就把人的全部感觉收服了。苏东坡随手选了一块小石当作奇物一般欣赏起来,自享自美。此时虽是秋天,但还是炎暑炙人,不时地引来虫叫,引来鸟鸣,时高时低,很容易使人烦操。但苏东坡倾心于去拜见晋朝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二位大师,心情说不出的畅快,脚下的步子轻快了起来。 小昆山并不高,也不算美,苏东坡去小昆山,是冲着这陆机、陆云二位大师的英名而去的。他想象得出,既然这二位大师能在小昆山“屏居读书10载”,这里一定有“远村明月”、“萧寺清钟”,文气沛然。 (三) 当苏东坡走向北山峰, 望着这小小的读书台,平静了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在沉寂中聆听了一回那遥远的陆机、陆云二位大师的朗朗读书声 此时的夕阳正在渐渐西下,天地间一片静穆。枯寂的山林里布满了红光。苏东坡环顾着这里的景色,山顶上时不时地吹来一阵阵凉快的秋风,这秋风是从茫茫的田野里飘卷过来的,苏东坡的身上、心里感到一阵阵地凉快,爽净。他不由地感叹道:“诚意、正心、修身好去处也。”大学。他到了后山,站在读书台上,西山道口泛起一片通红,那是夕阳的光芒,多好的美景啊。他举头四顾,秋色渐浓,山树山花烂漫。苏东坡坐在当年陆机、陆云二位先师曾坐过的石凳上,细细体会着,思悟着,仿佛自己的学说、思想一下融入到了这二位先师的博大精深之中,他的艺术生命也仿佛提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斜阳西沉,四下里淡淡的暮霭开始笼罩起周围的一切,他迈着碎步,慢慢地在读书台上踱起步来,脚下坚硬的山石上落满了厚厚的叶片,踩上去一片“沙沙沙“地声响,正如他此时的思绪一样,负载着一种激情。和苏东坡一同来的是他的好友佛印,佛印一看到苏东坡来了激情,马上吩咐手下理纸磨墨,放在石台上,苏东坡恭恭敬敬地握笔书写了四个大字:”夕阳在山“。写完,他面对夕阳遐想“夕阳在山”,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究竟反映了苏东坡的怎样一种心灵世界呢?我以为,这里的“夕阳在山”既是一种景象,更是折射出了苏东坡对政治的忧患、人生的忧患的一种深深情怀。我想,此时的苏东坡站在那座小昆山上,他的文化苦旅的步伐,一定躲不开陆机、陆云二位先师的深深脚印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据考证,小昆山上的”夕阳在山“这四个大字确确实实是苏东坡的手迹。这四个汉字写得很好,字体平实、朴素、舒展,较为整齐,透露出一个文化大师的从容和安祥。从事研究苏东坡书法的人不难发现,在他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平实,朴素,舒展。由此可见,从有关史料记载,从“夕阳在山” 的手迹上,不难证实,苏东坡却是亲临过小昆山。苏东坡那里知道,此时此刻,他挥笔写下的这四个字:”夕阳在山“,竟抒写了一次永载小昆山史册的文化符号。这远古的”夕阳“一直在小昆山映照过近千年。小昆山,注定要与这位文化大师进行一次继往开来的壮丽的短暂的对话。那夕阳,涟漪着谁的信仰?那可是苏东坡,隔着近千年的岁月,抒发了他的诗意,抒写了他的人生意味。那夕阳不眠不休,从此开始守候在了小昆山。我踏着青苔和蔓草,辩识和解读着苏东坡的这几个大字,连藏在山间树林中的石碑上的诗句都不放过,看完一遍,便舒松开筋骨再次看那”夕阳在山“四个字,顿觉得这四个字非同一般,从字间透露出一个文化大师的从容和洒脱,可以想见他首次踏上小昆山时的豪迈、自信的步履也是这样的。他一定会这样,因为他是走了一条崇敬、虔诚的路。我总喜欢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朋友一遍遍地寻觅着小昆山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想不到这一抹古典的夕阳就辉映在了小昆山。它时时照耀着这里的人与自然,多少年来,它使一批批前来小昆山的人沉浸在了无红尘烦恼的古意之中。 难道苏东坡的“夕阳在山”是文人山水画的意境所在吗?不!在我看来,它应是一个文化大师的向往和刻意追求,成为他亦真亦幻梦境中的生存方式和人生意味。我面对“夕阳在山”,惟有用心灵去作答。(四)本文的立意是追寻小昆山的远古“夕阳”,应该说文章就此打住了,但怨我多写几句,因为苏东坡在拜竭先师-晋朝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二兄弟后,又去了山上的寺庙(现今的九峰寺)。此时,暮霭渐渐地浓了起来,小昆山的上空被夜色笼罩着,只有在不远处,有一束光亮照着苏东坡离开读书台时的脚步,那是离读书台不远处的一个寺庙里的灯光。唐宋之时,佛寺多多。据记载,那时小昆山的后山就有一座寺庙。而苏东坡很喜欢去寺庙拜佛。苏东坡到了这寺庙,就小坐了下来。寺庙中的主持和尚只见来了几个陌生书生,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敬茶。” 苏东坡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一打听,方知来者是当朝当代名扬四海的文化大师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请上坐!”这时,主持和尚的心中忽然对苏东坡仰慕起来,那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伟大智者突然间迎面而坐,寺庙的空气里顿时有了一股清新。此时,苏东坡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沐浴,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佛教、道教帮了他不少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所以他很虔诚于佛道二教。穷乡僻壤,人生坎坷,艰苦的物质生活,曾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苏东坡身边的时刻,真正体味过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幸好,中国历史上,许多人的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那是一种慈祥、一种抚摸、一种虔诚。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再三请苏东坡为那座寺庙题副对联。苏东坡含笑挥毫,顷刻书就,现今的记载,只留下一句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至于苏东坡是否写过下联,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