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暑期实习报告.doc_第1页
木渎暑期实习报告.doc_第2页
木渎暑期实习报告.doc_第3页
木渎暑期实习报告.doc_第4页
木渎暑期实习报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对后期建筑的影响摘要:通过对我国部分古典园林的相关介绍和对其造园艺术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建筑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剖析现代建筑设计是如何从古典园林设计中汲取营养,寻找古代造林艺匠们所残留下来的造园精髓,并进一步指出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对现代建筑创造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建筑创造、木渎古镇、严家花园、虹饮山房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源于到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其组景和造景的手法之高超,在世界古典园林中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我国建筑界有几位建筑师能从传统的园林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呢?美国后现代的发言人詹克斯说:“中国的空间处理一如后现代派(其实反过来说才对),不明显的、片段的、永远在变化的。同时,线条却利用成规,显得很肯定。”他以中国园林之月亮门(拱门)为例,门的两面空间布置没有肯定的意念,但是,其线条本身却是很肯定的,而且,是成规的做法。通过月亮门的洞,空降变化无穷。如此看来,“后现代派”曾经是我们民族的园林中汲取了营养。所以,我们不能盲目效仿和鼓吹国外的建筑思潮,应相信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众所周知,园林“室内”与“室外”的定义比较随意,要“雅”不要“华”,要“字”多于“画”,“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我们不应该只研究它的历史,它的结构而要研究它为什么这么样吸引我们,“深厚”、“层次”应该怎么去做才有:“对比”、“阴阳”是怎样的一回事,什么时候用石头,哪里要用木头,房子与植物的关系:“水面”是怎么利用,室内布置怎么样才是“雅”例如中国古典园林配备植物时,往往以观形为主,取色、赏花、闻香、听音为辅。使得古园林中林木屈曲突兀、潘盘结交错、连理交柯者比比皆是。同时,也注重季相与花期的变化,花木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即如,“梅之独傲霜雪、竹之虚心有节、兰之幽谷清香”。孤植以观形、观叶、赏花为主、,群植讲究搭配造景。此外,各类花木的运用已形成了基本的发则,如:“堤湾宜柳、桃李成溪、栽梅绕屋、移竹当窗”等等。这些设计手法已经被现代建筑设计所应用。2012年暑期我们用时4天对木渎古镇以及苏州几大园林做了细致的认知实习,之所以选择苏州作为此次实习目标,是因为江南水乡古镇是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不仅在中国文化史和经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已成为中国传统优秀聚居文化的代表。而且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其中苏州的古典园林就有十五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王洗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园林和古典建筑已经是中国绝无仅有的经典之作。我们主要的实习就定在了木渎古镇,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中国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现已修复严家花园,虹饮山房、灵岩山馆、古松园、榜眼府第,盘隐草堂等,其中严家花园为江南名园,为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故居;虹饮山房是乾隆民间行宫,内有二十道清代圣旨,弥足珍贵。其深厚的文化蕴积,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 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以吴国故都设立吴县,木渎隶吴县。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民国时为木渎区公所驻地。 1949年4月解放后,为木渎区政府驻地。1952 年升为县直属镇。1954年9月划归苏州市郊区。1958年8月,复划归吴县。1985年金山乡与木渎镇合并,遂成为镇管村的建制镇。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其中,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童俊等人数次考察此园。我们第一站就参观了古镇中的严家花园,严家花园在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畔,门对香溪,背倚灵岩,“虽处山林,而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童寯江南园林志),为江南名园之一。该园在造园手法和建筑特色上都堪称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大到园林的整体布置,小到园林内部的细节处理,无不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独特之处,而这些经典的造园方法对于当代的建筑设计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最可称为代表的受古典造园思想影响的就是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除了严家花园,较为著名的就属虹饮山房了, 虹饮山房位于严家花园东200米处,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不同于严家花园的是,虹饮山房的造园手法则重点放在了亭,廊,榭的组合上。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最佳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从此就可以看出古代的造园工匠们在于组合亭台楼榭和走廊的手法上十分的娴熟,一松一紧,张弛有度,完美的引导了参观者的视线和注意力,使园中的每一处景观都发挥到了极致。而这些手法不得不说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论是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或者是建筑的创作,简单的说,点线面的结合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土地,同时丰富了空间构成;借景的手法使建筑和园林不在简单的以自己为中心,真正的和环境的融合才是创作的最高手法。这点在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诠释,建筑或者景观和自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正如古人所说的:“虽有人做,宛若天开”。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这一点在如今这个嘈杂而快节奏的社会中已经很难见到了,更多的建筑是为了利益亦或是满足个人或少数人的欲望,古典建筑中的已经已经见不得一丝踪影,这一点我认为是需要中国每一个建筑师所需要思考的,建筑虽然是居住的盒子,但是我们应该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