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8单元 写作 第二节 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大突破 突破五 议论文之五——涉笔成趣语言“出彩”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8单元 写作 第二节 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大突破 突破五 议论文之五——涉笔成趣语言“出彩”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8单元 写作 第二节 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大突破 突破五 议论文之五——涉笔成趣语言“出彩”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8单元 写作 第二节 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大突破 突破五 议论文之五——涉笔成趣语言“出彩”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8单元 写作 第二节 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大突破 突破五 议论文之五——涉笔成趣语言“出彩”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破五议论文之五涉笔成趣,语言“出彩”对应学生用书p345(2019江苏)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导析】作文材料由四句话组成,涉及三个层面。第一句话说水和盐的特性不一样,旨在强调“物各有性”。中间两句话讲水或盐这样的同类物品数量上简单叠加不会有味道上的变化,而无味调和却能“百味纷呈”,这样的对比意在揭示材料的核心:既肯定“物各有性”,更强调事物之间的“共存相生”,凸显融合之功。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再到“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客观世界中的基本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这其实是在选材广度和立意方向上为考生拓展思维空间,提示考生下笔时可以体物,可以叙事,可以写人,还可以把人、事、物融合到一起来写。纵观材料,考生可以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强调兼收并蓄,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追求和睦相处,也可以从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追求融合中的发展,共建中的共赢。例文美美与共,成就辉煌苏轼在琴诗里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是智慧的,他通过对琴声的追问,向我们形象地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美美与共,成就辉煌。正如水和盐,单独的水和盐并不能成为美味,只有水和盐共同参与,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只有琴弦,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只有手指,无法奏出动听的音乐读三国演义常常有感于怀: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固然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但也是诸葛亮勇于挑战的精神的体现在这里,刘备是琴弦,正因为刘备为诸葛亮提供了历史舞台,诸葛亮才得以登台演出;诸葛亮是手指,正因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才使得刘备称雄一方,与魏、吴相抗衡。成功的演奏是琴弦和手指共同作用的结果。齐威王是琴弦,邹忌是手指,正因为邹忌的委婉规劝,才使得齐威王从善如流,“战胜于朝廷”;唐太宗是琴弦,魏征是手指,正因为魏征对唐太宗的忠直辅佐,才使得唐太宗察纳雅言,创造出震烁千古的“贞观之治”;儿女是琴弦,父母是手指,正因为有了手指对琴弦的拨动,才有了我们的“进步曲”。鱼,注定生活在水里;鸟,注定飞翔在蓝天;风,注定四处漂泊。物各有性,每一物都需要一定的“帮手”,这些“帮手”构成一定的系统,成为自己存在和生长的“环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鱼在地上,则为尸体;树离土地,则为枯木。一旦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万物都将无法完好生存。物各有性,物各有能,物各有道。正像单独的水和盐无法做出美味的佳肴,单独的琴弦与手指无法生成悦耳的音乐一样,人们需要合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迸发出生命的魅力。(有删节)点评这篇佳作有几大特色。文章开头由物到人进行引发,紧扣“水”和“盐”的关系,以苏轼琴诗这一哲理诗出发阐述了“美美与共,成就辉煌”的论点。主体部分,类比、比喻贴切。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充分。刘备与诸葛亮、齐威王与邹忌、唐太宗与魏征、儿女与父母、学生与老师等多组关于“琴弦”和“手指”的类比非常贴切。“琴”“弦”“鱼”“鸟”“风”等比喻的运用则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语言方面,整散结合,长短句相间,有灵动之美。结尾回扣上文“琴”“弦”“鱼”“鸟”“风”等喻体,再次点明中心论点,强化观点。对应学生用书p346一、议论文怎样才能涉笔成趣记叙性的文章大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所以大家不仅乐意去读,而且乐意去写;而议论性的文章则不然,由于其说理的严肃性,相对而言比较“呆板”。因此,大家既不乐意读,也不乐意写。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记叙能力和议论能力都是很重要的能力,只要你认真对待就会发现,议论文并不都是“沉下脸来训人”的,议论性的文章在说理的条理性、层次性以及严密性等方面还是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的,就是在写作议论文时也可以做到涉笔成趣。1运用形象说理请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一段话:而于狗,却不能引此为例,与对等的敌手齐观,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嗥,其实并不解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千万不要以为鲁迅先生这是在谈论动物界的狗,他这是在以狗作喻,他说的是生活中“性情”似狗的那些人。文章中的“狂嗥”“浮水”“爬到岸上”“耸身一摇”“夹着尾巴逃走”等描述,表面看写的是狗的“举止”,实际上写的是狗一样的人,文章中狗的形象就是生活中与之类似的人的形象。毫无疑问,这样说理是很新颖、很生动的,读起来也很有趣。2善于运用反语反语就是说反话。某件事明明是错误的,我们却可以“文过饰非”说它是正确的;对某个人、某件事明明有不满的情绪,我们却可以表现出“宽宏”和“大度”。让我们看一个例子: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大家看,作者明明已经料到反动当局会恶人先告状,却故意说“不道”;明明是敌人、是帮凶,作者却以“友邦人士”相称;明明是不满,却轻描淡写说成是“惊诧”。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要批评一些反面的人和事,如果板起脸来训人,效果往往不好,而寓庄于谐、妙用反语,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穿插一些推论在论证的过程中,用戏谑的语言适时穿插一些合理的推论,也会收到化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生动、化平直为有趣的效果。请看下例: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怀着妒忌罢,那简直是一定的。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法海拆散许仙和白蛇婚姻的目的进行了推测,作者是从和尚的“本职工作”是念经说起的,说许仙和白蛇的结合是两厢情愿,与别人无关,而法海的横加干涉没有半点理由可讲,唯一的可能就是“妒忌”了。但是,“妒忌”不仅与和尚的“本职工作”沾不上边,也与法海这等“得道禅师”的身份不相称。大家看,经过作者这么一推测,法海的可憎面目是不是就暴露无疑了?这样说理是不是很有意思?不难看出,要想把议论文写得具有吸引人的力量,关键是在语言上要“涉笔成趣”。当然,“涉笔成趣”不是开庸俗玩笑,而是既生动、形象、幽默、含蓄又严肃、准确,富有理性。二、议论文语言如何“出彩”文体不同,也就决定了语言的不同。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概括、生动和符合逻辑。准确,议论文一般是用逻辑推理来阐明事理和观点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选用词语时,要求达到准确的程度。鲜明,一是论点的表述要鲜明,二是爱憎分明,鲜明的感情色彩贯穿在行文当中。判断准确,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这是议论文语言的本质特点。议论文虽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但也要讲究文采,适当点缀。唯其如此,才能增强论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更显说服力和感染力。观高考议论文佳作,除认识深刻、思维周密外,无不文采彰显、妙语飞扬,读这些作品,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文采来呢?关键在以下几点:1力避平淡,使语言形象华君武有一幅名为“加盐”的漫画。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个人问:“怎么把盐撒到报纸上?”另一个人说:“这篇文章淡而无味。”这幅漫画无疑是在讽刺我们报上的一些文章满口说教、味同嚼蜡,而这种味道实际上是指文章尤其是议论文的语言要力避平淡。我们的议论文之所以空洞乏味,主要是由于抽象议论过多,不会巧妙地把议论包含在具体现象的叙述或描写之中。生活里的许多具体现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动,假如我们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叫绝,岂不使文章更有味吗?其实有相当多的议论文都是由一句句、一组组形象化的语言组成的,让我们随手撷来几朵语言的花朵,看看它们是如何绘声绘色、耐人寻味的: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把小辫子盘在头顶上。(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在这里,“丧家之狗”而“皇皇然”,“小辫子”而“盘在头顶上”,使这篇议论文形象大为生动,也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特点:是“皇皇然”的“丧家之狗”,并不悠哉游哉;是“盘在头顶上”的“小辫子”,已不敢大摇大摆。这些“丧家之狗”和“小辫子”们的神态和心理也就跃然纸上了。2渗入修辞手法,让语言充满精彩自觉把修辞手法融入论述之中,借助它特殊的表情达意功能,求得表达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如此,语言定会充满精彩,且说理更具形象性。试看: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耳旁风。这样的结果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列举拒谏一类人的劣行,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言辞生动鲜活,制造了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一样”的类比,“冰棍对热情”“耳旁风”的比喻,“火冒三丈”的夸张,真实、恰切地写出了他们无视、嫉恨正确批评的丑态,特别是最后的一组排比句,更深刻地揭示出拒谏的实质和危害,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修辞手法大致可在这样几种情况下使用:(1)诠释概念时。如“诚信是人际交往中的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是生意场上的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一切艰难困苦都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府”。(2)需要做出比较时。如“只有弱者才会在压力面前倒下;真正的强者,会在压力面前好好把握自己,愈压愈强”。(3)列举现象、事例时。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成功。读书的希望成绩优秀,演戏的希望观众赞赏,经商的希望赚钱,从政的希望政绩赫赫”。3引进名言警句或熟语,让语言显露生趣、生气名言警句大都是些经典的、历来为人们传诵的佳句,有的其本身就文采十足且富含哲理;熟语中的俗语、歇后语等多流传民间,简练通俗,不少又幽默诙谐,引之入文,或增加生趣,或透露大气,亮点会骤然闪现。例如,毛泽东在论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嘲讽主观主义者的行为是“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八股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真可谓引述得当,生趣盎然,在轻松诙谐中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又如,“有学问而无道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讲过的。没有健全的身体就没有健全的心灵,这是马克思的发现。此两句阐明了德智体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伟人名言,话语生动机智,见解入木三分,借来说理,不仅深刻,而且大气。4结构多样句式灵活,让语言灵动活泼汉语句式多种多样,作用各异。问句引人注目启发思考,整句工稳整齐颇显气势,长句内涵丰厚表达严密,短句简洁有力节奏明快。正是这些多样化的句式,使得语言表达灵活多变,错落有致,用于说理则更显机巧和周密。如:压力真的就那么可怕、那么使人痛苦吗?我看未必。有压力是件好事,正因为有了它,你心中才多了块放不下的石子,不再那么平平稳稳。当你沉溺于闲情逸致中时,它会提醒你远离安逸,投入到紧张中去;当你犹豫不决将要放弃时,它会鼓动你继续向前,积极进取。发问有力,回答明确;句子长短交错,整散结合,肯定否定并举,充满着灵动机巧,较好地阐述了压力的积极作用,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5巧用寓言,让你的文章充满哲理的思辨寓言故事大多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意味深长、耐人咀嚼的。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恰如个头虽小,营养丰富的猕猴桃,细细品味,可口宜人。如:顽固,拘泥不化,不知变通如刻舟求剑者;不懂规律,盲目行事,适得其反如揠苗助长者;倚重经验,不懂变通,呆板木讷如郑人买履者;欲达目的,不择方向,盲目出击如南辕北辙者。在客观现实面前不知道灵活变通,又怎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说变通)尽管作者在选取这些材料时不见得都是恰当的,但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增强了文采,有一定的吸引力。6巧用历史掌故,让语言充满历史风韵历史掌故是历史在今天的再次呈现,本身就具有古韵的美。让人警醒,让人沉思,让人感慨或赞叹,这些故事里面流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其内在的张力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如:北海荒原的猎猎西风,西域古道的阵阵驼铃,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台湾海峡的隆隆炮响,断头台前的仰天长啸,松花江畔的如雷战鼓,就如一支支撼人心魄的民族乐章,为后人树立起一道道民族的丰碑。(民族的丰碑)当然,语言的文采不仅仅来自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文章形式下所包孕的思想、文化、人文的内核,那才是文章语言的不朽功力。7巧借诗文名句论证观点,简洁有力而增加文采写作中,要证明某个观点,说明某个事理,不但可以从现实中取例,而且可以从古代取证。适当地引用古诗文,能成为极有力的论据,而且直接引用比叙述分析要简洁生动,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如有的考生引用史记中的“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诚信是不可弃的。又如广东一考生的作文人生选择在谈到“对人生的选择也有很多很多种”时这样写:在古代,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们不能说他们对人生的选择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对人生的演绎,是因人而异的。这里,考生引用了古代三位名人的诗文名句,虽没有介绍他们的事迹,却足以展现他们的思想、人格,足以展现他们不同的人生追求。语言简洁精炼,论证中心直接、有力。又如:是谁吟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谁慷慨悲歌“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谁高歌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谁吟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正是他们,用心灵、智慧和勇气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脊梁)这个学生用诗词,将历史长河中的风云人物勾连起来,汇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文章也因此而文采飞扬。人们引用诗文名言名句除了一般的客观直接引用之外,还有大量有别于原有意思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一般有以下四种,它们各有其妙。(1)翻出新意。所谓翻出新意,即指在诗文句子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引申出一种新的意思,为自己文章所用。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句话分别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来都是写爱情的。晏词写的是秋晓离人内心备受相思煎熬,柳词写的则是一个春天的傍晚,相思之苦难排遣,而辛词写的是一个元宵夜,寻找一位心中人的历程与喜悦。王国维引用的这三句话显然已没有了原词的意思。在这里,晏词的词句用来说明做学问的第一阶段,尚处于漫无目标、头绪难寻阶段,柳词则指的是做学问的第二阶段,痴心不改、奋进不止,辛词则说的是完成阶段,即问题已解决、目标已实现。王国维通过引用三句词来说这些道理,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生动,更形象。这自然比直接说出要胜出一筹。(2)改用字词。所谓改用字词,就是指改用诗文名句的个别字或词,从而表达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有内容的意思。如:“血可流,头可断,发型不可乱。”这句话显然脱胎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者之口。一经改造,嫁接到学生的生活中来,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滋味,让人很容易想到那些有着叛逆色彩的个性。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凄惨的分数,敢于正视残酷的人生。(改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分不在高,有权就行;才不在多,有钱就灵。(改自陋室铭)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常下乡看看。(改自歌词常回家看看)请问钞票哪里有,牧童遥指美利坚。(改自杜牧清明)上述句子,或来自古诗,或来自散文,或来自歌词,个别字词的改动,就赢来了或诙谐、或幽默、或生动的表达效果,可谓改得必要,改得恰当。我们可以看到,诗文中名言名句一经这样的改动,其时代感就更强,生活味也就更浓。若一篇文章中多有这样的能动性的引用,那文章的整个语言表达效果就会大大改观。(3)有意曲解。所谓有意曲解,是指把原有诗文中的句子意思有意错误理解并应用成另一种特殊的意思。如杜甫的绝句就曾被人“有意曲解”。某文学“新秀”通过关系发表了一篇论文,自认为是学术上的重要突破,就拿着它去找一位前辈请求“指点”。前辈读后,意味深长地说:“这篇文章恰恰如杜甫的绝句。”“新秀”以为前辈将自己的作品与杜甫的诗等同,高兴得手舞足蹈。谁知前辈心底的意思却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莫名其妙。一行白鹭上青天好高骛远,离堤(题)万里。窗含西岭千秋雪一片混沌,而且满目冰霜。门泊东吴万里船胸怀大志,可惜不脚踏实地。既尖刻又幽默,却是源于杜诗的一种曲解,一种“另类”联想。如此“曲解”,实是一种新的创造。这种完全有异于原有诗文意思的“再加工”语言,便如歇后语一般,活泼风趣,含意深远,另有一番特殊的滋味。(4)重组词句。重组词句,指的是打碎原有诗文中的名句,重新加以组合或取出诗文中的一部分字词来表意,从而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我驾过李白的轻舟,骑过义山的青鸟,朝发于白帝,一夜越过了巴山,犹留有几分豪气。”这句话中“轻舟”“白帝”与“青鸟”“巴山”分别是李白和李商隐诗文中的内容,这里作者先分别截取原诗中的这些词语,再重新加以组合,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作者阅读古典诗词过程中的那份激情和喜悦。这种间接性的引用,其文字内容别开生面,有一箭双雕之效。再如:要想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千万不能断了学生头脑里的“活水”来源。现在不正常的应试教育,使一些校长不让学生看报纸,一些教师不让学生读杂志,一些家长不让学生瞧电视,造成了一些学生头脑干涸,无水可流,却都希望学生考出好成绩,那岂不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文章取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活水”一词来说明学生作文中的现实问题,虽然没有完整句子的引用,但要表达的意思同样明白而清晰,可谓引得形象而恰当。总之,议论文应讲究文采,作必要点缀,如此方能文质兼美。但需要强调的是,议论文毕竟是以正确的观点、充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取胜的,不可一味追求文采而削减了内容的厚度,使其本末倒置。对应学生用书p34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相当优越的北京市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第一名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此言一出,引发不少民众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进北大,家庭贫困的她在感谢贫穷一文中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近年来,“问题孩子特训学校”悄然兴起,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都具有暴力倾向,沉迷于网络游戏,厌学,叛逆除了一部分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大城市条件优越的家庭。即将参加高考的你,读完上述材料有什么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家庭条件与“贵子”之间关系的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导析】对于多则材料作文,首先需要分析材料间的关系。第一则材料中熊轩昂的话表明高考第一名多出自富裕家庭,“寒门难出贵子”。第二则材料中寒门出身的王心仪考进北大,其感谢贫穷的文章表明“寒门亦能出贵子”。材料三则介绍了“问题孩子特训学校”的生源构成,有留守儿童亦有来自大城市条件优越家庭的学生,意在说明家庭条件与学生个人是否能成为贵子没有必然联系。综合三则材料可知,考生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家庭条件与个人成才之间的关系。行文时,考生可以写优越的家庭环境让学生素养更高,更易培养出贵子,也可以写寒门更易出贵子,抑或写家庭环境只是外因,是否能成为“贵子”,还是要看个人努力。注意写作时的身份限制,即“即将参加高考的你”,要在写作过程中写出个人感悟。作文立意:寒门难出贵子;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贵子”之途,当求诸己;努力比家境更重要;等等。例文唯努力方出贵子父母都是外交官的熊轩昂考出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让人感叹“朱门大院”好成才,“寒门难出贵子”;家庭贫困的王心仪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又给诸多寒门学子带来了信心。其实,过多计较“贵子”们的出身,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公平。熊轩昂的成功,没有必要夸大父母提供的条件;王心仪的逆袭,也并非只得益于贫穷。他们自身的努力,才是成才的关键。什么门更容易出贵子?努力之门方出贵子!若说家境优越者更易成才,君不见近年来兴起的“问题孩子特训学校”的学生竟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