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经典制作ppt课件_第1页
《六国论》经典制作ppt课件_第2页
《六国论》经典制作ppt课件_第3页
《六国论》经典制作ppt课件_第4页
《六国论》经典制作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翻译文中重点句子3、学习借鉴本文的论证结构,.,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1.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宴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解题,.,“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论: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时代背景,.,六国互丧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暴霜露食之不得下咽如弃草芥日削月割洎牧以谗诛胜负之数,sngypynjixujsh,读准字音,.,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总分),(第1、2段),(总分),(第3段),(总分),(第4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5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6段)(讽今),(并列),不战,胜负已判,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中心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断,结论,(分总),.,苏洵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对宋王朝怯敌退让敲警钟,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借古讽今,.,课堂练习,1、古今异义词、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后秦击赵者再、始速祸焉、可谓智力、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的IQ),(前例、旧事。今指STORY),.,2、重点实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4、此言得之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兵器),(全,都),(它实际数目),(适宜,得当,正确),(亲近,亲附),(起初),(招致),(使退却),(两次),(珍惜、爱惜),(理数,指命运),(礼遇,礼待),.,3、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日割月削、以地事秦、义不赂秦、不能独完、李牧连却之F、礼天下之奇才,“暴”同“曝”。读p,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n,满足。,“当”通“倘”,读“tng”,如果,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礼,名词作动词,礼待。,.,5、解释下列多义词(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2)为: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如果,连词),(朝着,动词),(动词,好像),(副词,还),.,(5)或:或曰或未易量(6)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8)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坚持到底,动词,.,(9)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10)欲:暴秦之欲无厌则秦之所大欲(11)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12)胜: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13)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地事秦(4)洎牧以谗诛(5)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由于,介词,凭借,介词,用,把,介词,因为,连词,用,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来,连词,而,连词,而,才,连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状语后置,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省略句,省略宾语(之),被动句,判断句,判断句,.,(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7、重点句子翻译,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致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理固宜然)。,.,(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文: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挟制啊!,.,(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文: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对付秦的)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译文: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BD,8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C则与斗卮酒D失其所与,不知与:1、介词,和2、亲附3、给予斗卮酒:一大杯酒(“斗”和“卮”都是酒器,斗大卮小,连在一起泛指一大杯),.,9、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问题:,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译文: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洵文的中心论点是:辙文的中心论点是:,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弊在赂秦,背盟败约,自相屠灭,洵重:,史实,辙重:,假设,.,(3)友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1)藉之以(蔽)其西:(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以(阴)助其急:(4)(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遮挡,挺身而出,暗中,发展到.,.,名二子说苏洵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有专用,可是只有那车轼似乎是无用之物。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可是谈起车的功用时,辙却不在其内。尽管如此,一旦车翻了,马死了,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这车辙呀,它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赏析】本文非常有趣味,是论说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的原因的。文章先说,车上的各个部位各司其职,都是车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好像只有“轼”没有什么作用。但“轼”并非真的没有用,它是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可扶以远瞻,因此苏轼字“子瞻”。车轼的突出特点是露在外面,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的确,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屡遭贬斥,“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辙”是车轮碾过的轨道,自然也属于车外之物,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所以“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一生平和淡泊,在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曾遭贬,但终能免祸,得以安度晚年。这篇文章简析了车各部位的作用,进而分析了苏轼兄弟的性格,有希望,也有担心。【思考与探究】用现代汉语,概括一下苏轼兄弟的性格。答:苏轼,锋芒毕露,不善于掩饰。苏辙,处事平稳,明哲保身。,.,1.非兵不利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也6.或曰7.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10.盖失强援,弊:弊病,弊端。,兵:兵器。,善:恰当,得法。,亏:亏损,减弱。,道:途径,道路;原因。,或:有人。,互:交互,相继。,率:都,皆,以:因为,由于。,盖:表原因,因为。,.,1.秦以攻取之外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较秦之所得4.其实百倍5.则秦之所大欲6.固不在战矣,以:凭着,用。,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得:得到的土地。,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固:本来。,则:那么所大欲:最大的欲望。,.,7.思厥先祖父8.暴霜露,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11.举以予人12.然后得一夕安寝,厥:其,他们的。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通“曝”,冒着。,以有:才有。以:相当于“而”。,举:拿。以:来。予:给。,然后:这样以后。,视:看待,对待,.,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6.此言得之,颠覆:国家灭亡。固:本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弥、愈:更加。,得:得当,适宜,对。,.,1.终继五国迁灭终:最终。迁灭:灭亡。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交好、结交。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之后。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起初。5.义不赂秦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所以。虽:虽然。,第四段,.,7.斯用兵之效也8.始速祸焉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