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有_第1页
恐龙无处不有_第2页
恐龙无处不有_第3页
恐龙无处不有_第4页
恐龙无处不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RJ) 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入一恐龙是古代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形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不食肉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6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看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导入二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逊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导入三6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团。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素材一内容精华素材1理清结构层次恐龙无处不在第一部分(1):引出说明内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并进一步推究原因。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被压扁的沙子第一部分(14):提出问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第二部分(517):分析问题,支持“撞击说”。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患于未然。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两篇文章都围绕“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主旨进行说明,行文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推进,说理过程中善于引用科学实例作佐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把握重点句子(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符合客观规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门类的科学之间是可以渗透、可以相互促进的。作者开篇用这样富有哲理的话语引出下文的发现,使读者易于接受。(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通过比喻来作诠释,并给“泛大陆”下定义,将推理形象化、具体化,将板块运动的特点介绍得十分清楚。表达晓畅,语言周密。如“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汇聚”“一个主要陆地”“继续运动”“重新被分离开”这几处,都介绍得十分清楚具体。读者可以通过想象来理解板块构造的理论。(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十分形象,且富有生活气息。之所以说它是“冰箱”,是因为“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这里又通过列数字来印证前面的比喻。(4)“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呼应前文“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结全文。通过前面的想象和推理,得出这一结论。语言极有分寸感,例如“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强有力的证据”。(5)“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这句话对上文起小结的作用,在上文介绍了恐龙灭绝的两种不同说法之后来一个小结,摆明看法的分歧,启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出下文。这句话单独成段,表明层次,显得眉目清晰。(6)“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说明了在适宜的温度下,斯石英可以返回到原始状态。就像金刚石在真空中加热可以恢复到碳的状态一样。“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插话表明金刚石是极其珍贵的,即使能够使它还原,也没有人会愿意这样做。这句话如话家常,很富有生活情趣。(7)“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这段话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说法与理论至此告一段落,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得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这样的结尾显得很有层次感,结构很严谨,通过大量分析而得出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素材二技法精华素材1思路清晰,推理缜密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带着这些问题,作者举了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存,那么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2语言生动,用词准确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这两篇短文具有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等特点。比如,在行文中放在括号的补充说明文字:“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在地球史上毕竟发生过。在这里作者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一句中“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是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的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素材三主题精华素材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证据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而“板块构造”学说又科学地解释了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被压扁的沙子通过探究“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其性质,来探究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撞击说”的正确性。素材一背景深研素材1. 作者简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O-1992) 是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基地、机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2板块构造学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成、构造组合、分布和相互关系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学科。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解为若干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地位于塑性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水平转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离散,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囊括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和学说,为解释地球地质作用和现象提供了极有成效的模式,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简史板块构造学的创立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2年德国学者A.L.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当时由于多数人的反对而没有被接受。50年代古地磁学的研究测得各地在地质时代中的磁极位置变化多端,用大陆固定论无法解释,采用大陆漂移说则可以得到圆满的解释,大陆漂移说随之复活。60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在古地磁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后英国的F.J.瓦因和D.H.马修斯通过海底磁异常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论述了地壳的产生和消亡,并得到深海钻探的验证。1965年加拿大人J.T.威尔逊建立转换断层概念,并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19671968年法国的X.勒皮雄、美国的D.P.麦肯齐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地球上层构造根据物理性质在垂向上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层圈,即下部塑性的软流圈和上部刚性的岩石圈。岩石圈在侧向上被地震带所分割,形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块体,称为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板块的厚度变化较大,约在几十公里至200公里。成就与展望板块构造学深刻地解释了地震和火山分布、地磁和地热现象、岩浆与造山作用;阐明了全球性大洋中脊和裂谷系、大陆漂移、洋壳起源等重大问题;更新了地质学中的许多概念,使得既承认水平运动也承认垂直运动的活动论观点取代了曾占统治地位的固定论。板块构造学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板块构造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难题。板块构造学对于板块构造活动总的轮廓已比较清楚,但具体作用过程和细节还不十分明确;对板块动力学的确定依然有困难;对板块内部的构造和岩浆活动研究不足;对板块俯冲、消亡及伴随的岩浆活动、边缘盆地起源等还了解不够;还不能圆满地解释大陆岩石圈的成因和演化。(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3“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4恐龙之死:新的线索10年前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恐龙(以及其他某些生物属种)在6 500万年前的灭绝是由于巨大陨星或彗星与地球相撞的结果。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大量火山的喷发和气候异常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尽管如此,撞击说的支持者们还是占了上风,并且现在又有新的证据来肯定这种观点。来自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杰弗里L巴达(Jeffrey L.Bada)在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中发现了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建筑块。每个蛋白质分子是由一个或多个氨基酸链构成的,而每个链又是由数十到数百个氨基酸组成。总体来说,地球上的氨基酸只能由生物组织来产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在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中发现的氨基酸链应该说没有什么特别不寻常之处,因为当时生命已经非常繁盛,各种生物都会形成氨基酸。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发现一些呢?首先,从理论上讲氨基酸有无数种,但由生物所形成的蛋白质仅利用了其中20种氨基酸。再者,各种生命形式,无论是病毒、栎树、海星、蛇或者人类,都是利用同样的这20种氨基酸,例外情况极少。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生物只利用这20种氨基酸,以及那些没有被利用的其他氨基酸有什么问题。巴达在1989年6月所报道的存在于古老岩石中的氨基酸只有两种,即异缬氨基酸和氨基异丁酸。蛋白质中不会有这两种氨基酸,并且就目前所知,它们不是由生物形成的。有一种极少见的真菌,确实可以形成一些异缬氨基酸,但这是非常例外的现象。是否在别的什么地方也发现有氨基酸呢?是的。在某些被称为“含碳球粒陨石”中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在碳水化合物中存在一些氨基酸。事实上,在少数陨石中所发现的氨基酸就是异缬氨基酸和氨基异丁酸。因此,这些氨基酸可能是由于含有氨基酸的陨石或彗星撞击的结果,它们把氨基酸撒在地球的表面。这种解释可靠吗?首先,那些极少的真菌确实形成了异缬氨基酸。也许在6 500万年以前,一些最终灭绝的动物产生了大量的这些氨基酸。它们现在虽然稀少,但在当时却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十分肯定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过。像许多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其他物质一样,氨基酸有不对称性分子,并且能以两种形式存在,即左型或右型(像手套和鞋一样)。生物酶所形成的氨基酸都为左型,这一点是肯定的。左型氨基酸易于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有利于蛋白质分子形成的链。缠绕在一起的左型和右型氨基酸不形成链。当然,全由右型氨基酸构成的链也有助于蛋白质分子的形成。当生命在35亿年前刚开始出现时,左型氨基酸通过一些随机过程最先被选用,自此以后氨基酸一直为左型,甚至形成异缬氨基酸的极少数的真菌也只含有左型异缬氨基酸。如果氨基酸由人工或通过任意过程形成,正如通过一般化学反应而在化学家们的试管里形成一样,左型和右型的产生几率是一样的,哪一种都没有优势。在陨石中所发现的氨基酸中左型和右型是等量的,这就告诉我们它们是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生物酶无关。在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中所发现的氨基酸也具有等量的左型和右型。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说明它们不是由地球表面的生物形成的,而是由陨星或彗星中的非生命过程形成的。科学家对这一发现还存在一些疑问。氨基酸为什么没有被由于撞击而生成的热毁灭掉呢?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氨基酸不是一个十分牢固的分子,一般不能抵御高温。也许这种氨基酸处于撞击物体的内部,从而得以受到保护,免遭高温的破坏。更加难解的是,这些来自地球以外的氨基酸并不是恰好出现在6 500万年的沉积物界面上,而是出现在此界面靠上或靠下一段距离的位置上。也许它们最早是存在于此界面上,但在随后的数千万年中,穿过岩层向上或向下迁移了。而这听起来并不能令人信服。巴达正在调查其他地区的岩石,或许会有更多的资料来支持这一解释。素材二类文欣赏大陆漂移人类在古代就_甲_“地可动山可摇”。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_乙_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_丙_了海底扩张说。_丁_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