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喇南一区萨4-10油层聚合物驱油矿场试验,主讲:王宝江,为研究二类厚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可行性及各项相关技术,为今后大面积推广二类厚油层聚合物驱提供技术和经验,开展了喇南一区上返萨4-10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一、试验区概况,1、试验目的,(1)在充分利用一类厚油层的聚驱井网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的井网和井距;(2)研究二类油层聚合物合理的注入参数,如注入速度、注入聚合物的分子量、注入浓度等;(3)研究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并进行经济效益评价。,2、研究内容,5-332,6-333,5-341,5-342,5-351,6-P34,6-P343,6-J3555,6-3536,6-3415,6-P342,6-P351,6-P352,7-3535,7-P35,7-3435,7-342,7-351,7-352,6-P3455,6-P3435,6-更P3555,6-P3415,6-P3425,6-P3515,6-P3525,1.4,234,484,13.1,12,11,7,试验面积(Km2),地质储量(104t),孔隙体积(104m3),有效厚度(m),采出井(口),注入井(口),中心井(口),采油井,注聚井,水驱平衡井,7-36,喇南一区上返萨4-10油层聚驱试验井位图,二、二类油层发育特征,萨4-10油层属曲流沉积,以条带状分流河道砂为主,砂体发育规模小,砂体宽度300400m,属中渗层,平均有效渗透率0.20.3m2。,河道砂:50.0非河道砂:25.6表外储层:8.8尖灭区:15.6,不同类型砂体钻遇结果,一、二类油层性质发育特点对比表,萨4-10油层沉积相带图,葡I1-2油层沉积相带图,属曲流河沉积砂体砂体宽度300400m有效渗透率0.20.3m2砂体钻遇率50%一类连通率44.5%,属大型砂质辫状河沉积砂体宽度800m有效渗透率0.40.5m2砂体钻遇率72%一类连通率77.8%,二类油层平面、纵向上发育差异较大,单井射开有效厚度从7m-25.5m均有分布;油层平均有效渗透率0.288m2,平面上有效渗透率在0.2-0.5m2之间。,0.4,0.2-0.4,0.2,10m,10-15m,20m,单井有效厚度等值图,单井渗透率等值图,二类油层平面连通状况差异大,一类连通,44.5,二类连通,23.7,三类连通,14.6,静态对比资料及示踪剂资料显示,二类油层连通状况比葡I1-2油层差。,喇南一、二类油层连通状况统计表,示踪剂资料显示表明,在相同井网、井距条件下,二类油层示踪剂推进速度比一类油层慢。,一、二类油层示踪剂推进速度对比表,二类油层2000年2口新钻井水淹层解释资料,平均水淹厚度比例比一类油层高26.7%。,二类油层,88.1%,11.95%,一类油层,61.4%,38.6%,二类油层砂体水淹程度大,含水饱和度高,80.5%,100%,S9+10,6-P34井,7-P35井,未水淹,低水淹,中水淹,高水淹,测井时间:2000年10月,水淹比例,水淹比例,S8,S4-7,S3-7,S3,100%,S4-7,S8,S9+10,88.5%,74.0%,100%,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多段水淹特点,层段底部水淹严重,两口新钻井水淹柱状图,二类油层含水饱和度及中心井初含水均比一类油层高。,35,40,45,50,北西块葡I1-2层,上返试验区,45.7,40.5,5.2,含水饱和度,(%),90,92,94,96,上返试验区,北西块葡I1-2层,初含水,(%),97.6,93.1,4.5,二类油层注聚三年多来,紧密结合油层性质,根据注采动态变化,探索了二类油层合理注入参数,深入研究了适合二类油层的注入方式,初步摸索出适应二类油层的综合调整方法,确保二类油层注聚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三、适合二类油层的聚驱调整技术,平面上中高分子聚合物结合纵向上中低分子聚合物匹配,不同渗透率与聚合物分子量关系曲线,分子量,104,渗透率(m2),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量越高,驱油效果越好,但油层渗透率限制了分子量大小,不同渗透率的油层应采用不同分子量,最大程度地使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匹配关系达到合理。,喇南上返萨4-10油层井间油层性质差异较大,平面上渗透率分布不均衡。,上返试验区渗透率等值图,6-3415,6-3536,6-P342,6-P351,6-P3515,6-P3425,6-P3415,6-P343,6-P3435,6-J3555,5-342,5-351,6-P3455,6-更P3555,7-P35,7-3435,7-3535,7-36,6-P34,5-341,5-332,6-333,6-P352,6-P3525,0.4m2,0.3-0.4m2,0.2-0.3m2,0.4m2的3口井注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量由1300万提高到1900万,粘度达到70mPa.s以上,注入压力上升0.3MPa。,试验区3口井注高分子聚合物情况表,纵向上由于二类油层非均质严重,注聚后低渗透油层(0.2m2)相对吸水量仍较低,为改善差油层的动用状况,对试验区2口注聚井开展分质注聚试验,实现油层与聚合物的合理匹配。,10.7,注前,低渗透层相对吸水量(%),12.9,初期,14.0,目前,注聚后差油层吸水量变化图,通过分子量调节器调整分子量大小,实现差油层注低分子量,好油层注高分子量,最大程度地使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匹配关系达到合理。,低渗透层,中渗透层,压力调节器,分子量调节器,分质管柱图,6-P34井于2004年8月实施分质注聚,分质后发育较好的油层注1300万分子量聚合物,差油层注通过分子量调节器剪切到800万分子量的聚合物,差油层吸水状况有所改善。,分层注入量(m3/d),65,15,分子量(万),1300,800,相对吸水量(%),6-P34,4.3,0.8,0.2,5.8,1.4,SIII3-7,SIII4-7,SIII8,SIII9+10,5.0,7.7,2.6,1.4,测试时间:2004年5月,相对吸水量(%),0.11,0.305,0.014,0.09,测试时间:2004年9月,1.0,二类油层不同浓度驱油效果,聚合物浓度(mg/L),提高采收率,(%),二类油层不同注聚浓度与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油层渗透率0.288m2条件下,聚合物注入浓度在700-1000mg/L之间较为合适。,依据油层渗透率确定注聚浓度,试验区注入井注聚浓度设计,低渗层厚度比例占全井的62.9%,初始注聚浓度1000mg/L,注聚4个月后,接近油层破裂压力,注入困难。,一是以低渗层(0.2m2)为主的7-3435井注聚浓度采用600mg/L,,因此,2003年3月15日将以低渗透油层为主的7-3435井注聚浓度下调到600mg/L,注入压力下降了1.6MPa,保证了聚合物溶液的正常注入。,800,600,-200,注入浓度(mg/L),12.2,13.8,-1.6,注入压力(MPa),7-P35井,中低渗透层比例70%,注入浓度1000mg/L时,注入强度较低,无法保证油井的正常供液。因此,将注入浓度下调至800mg/L,日配注上调20m3/d,保证油井正常生产。,二是中低渗透层为主的油层,注聚浓度采用800-1000mg/L,12.5,12.2,+0.3,注入压力(MPa),80,60,+20,日配注(m3/d),三是高渗透层为主的油层注聚浓度可在1000mg/L以上,6-P342井,高渗透层厚度比例高达84.5%,初始注聚浓度1000mg/L,日注130m3/d。,注入量(m3/d),注入压力(MPa),注入浓度(mg/L),注入粘度(mPa.S),6-P342井注入曲线,验窜,2002年5月注入浓度上调1200mg/L,SIII4-71.10.140,SIII4-74.40.500,SIII4-103.00.500,SIII4-106.20.500,SIII4-71.40.140,相对吸水量(%),6-P342井吸水剖面图,层位,渗透率(um2),厚度(m),21.88,47.42,15.2,15.5,不吸水,采用高粘低速注聚方式,在相同注入压力及聚合物用量条件下,开展室内岩心驱油实验,探索注入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二类油层不同注入方式岩心驱油对比实验,在聚驱注入压力一致条件下,注聚浓度在500-1000mg/L之间,随注入粘度增加、注入速度下降,聚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增大。,岩心驱油实验表明:高粘低速注入方式好,喇南上返试验区注入曲线(11口井),注入浓度(mg/L),注入粘度(mPa.S),时间,区块注入速度(PV/a),注入压力(MPa),12.2,平均注入速度在0.08PV/a,注入粘度在45mPa.s以上,压裂是聚驱开发过程中采出井重要的增产措施,由于二类油层性质、连通状况均较差,注聚后注采能力大幅度下降,压裂更是改善二类油层聚驱效果的必要手段。试验区注聚以来,根据生产能力及含水变化,油井实施压裂5口,占单采井总数的71.4%,,压裂是提高二类油层注采能力的重要手段,904,1081,957,氯离子含量,(mg/L),6,886,824,氯离子含量,(mg/L),压裂井氯离子变化曲线,氯离子含量,(mg/L),778,时间,940,+162,1078,6-P3425,6-P3435,6-P3525,+124,+254,一是差油层动用程度提高,采出液中氯离子含量增加100-250mg/L,增加了新的出油层段。,6-P3425,含水(%),含水(%),含水(%),6-P3525,6-P3435,-4.5,49.5,-3.5,64.0,-3.8,77.1,80.9,压裂井含水变化曲线,二是采出井液量大幅度提高,增油效果明显。平均单井初期日增液56t,比压裂前提高了87.5%,日增油26t,提高了144%。截止到2005年9月底,5口井压裂累积增油3.7104t。,二类油层压裂增油效果统计表,分层调整提高二类油层动用程度,上返层萨4-10层纵向上分为三个自然层萨4-7层、萨8层和萨9+10层,注聚初期采取笼统注入方式,最大程度发挥聚合物的剖面调整作用。,SIII4-70.3424.0,SIII4-70.4561.8,SIII80.7015.0,SIII9+100.2101.9,7-P35,层位,厚度,渗透率,相对吸水量(%),67.0,33.0,相对吸水量(%),88.4,11.6,注聚前(2001年2月),注聚初期(2002年4月),6-P343井吸水剖面状况图,分层前:2001.07,63.59,16.86,相对吸水量(%),分层后:2002.08,19.55,吸水强度减少1.2倍,随着注聚时间增长,部分井出现剖面不均衡、层间吸水差异较大的问题,及时采取分层措施,可以提高差油层动用程度,改善注入状况。,分层前后吸水状况变化情况,相对吸水量,(),5.4,18.1,注聚以来,试验区针对注入剖面不均衡、层间吸水差异较大的问题,对8口注入井实施分层注聚,分注率达72.7%。分层后差油层吸水能力由7.2提高到12.6%,提高5.4个百分点。,四、二类油层注聚效果显著,试验区注入情况表,上返试验区2001年3月开始投注聚合物,截止到2005年9月,累积注入油层孔隙体积0.352PV,聚合物用量相当于352PV.mg/L。,聚合物溶液(104m3),聚合物用量(PV.mg/L),注入孔隙体积(PV),170.4,0.352,1001,352,注入聚合物干粉(t),1894.65,平均注入粘度(mPa.s),60.0,平均注入浓度(mg/L),喇南上返试验区注入曲线(11口井),注入浓度(mg/L),注入粘度(mPa.S),时间,区块注入速度(PV/a),注入压力(MPa),12.3,+5.0MPa,吸水剖面得到明显改善,2004年高渗透层相对吸水量降低到36%,中低渗透层相对吸水量增加28.9%。,高吸水单元吸水剖面调整情况(%),中低吸水单元吸水剖面调整情况(%),注聚前,注聚初期,增加28.9%,注聚前,2004年,35.1,51.3,200年,注聚初期,64.0,注采剖面得到调整,扩大油层波及体积,采出剖面得到调整,氯离子含量上升。如6-P3525井,见效后低渗透层相对产液量增加了33.8%。,6-P3525井产液剖面资料,砂岩厚度,有效厚度,3.6,0.6,渗透率(um2),4.3,3.4,3.6,3.6,0.190,0.120,0.240,20,40,60,80,100,20,40,60,80,100,见效前,见效后,1.4,相对产液量(%),10.5,88.1,14.1,31.6,54.3,相对产液量(%),+33.8,-33.8,SIII4-7,SIII4-8,SIII9+10,见效后氯离子含量上升162mg/L,6-P3525井氯离子变化曲线,(mg/L),778,时间,940,+162,6-P3525,含水大幅度下降,增油效果显著,上返试验区中心井综合开采曲线(7口井),日产液(t),日产油(t),含水(%),时间,采聚浓度(mg/L),22,+56,-12.6,最低点,见效前,见效后,97.6,73.4,回升了11.6个百分点,85.0,+2.0,试验区中心井含水变化曲线,含水,(%),聚合物用量(PV.mg/L),低含水期持续21个月聚合物用量220PV.mg/L,85,285,含水下降期,低含水稳定期,中心井含水下降幅度大,低含水稳定时间长,24.2,-19.4,见效前期,聚合物用量200PV.mg/L,截止到2005年9月,试验区7口中心井聚驱阶段采出程度14.1%,核实累积增油10.3104t,平均单位厚度累积增油1043t,提高采收率9.9个百分点,比数模预测提高采收率7.4个百分点高2.5个百分点。,上返试验区中心井数模与实际对比,含水,(%),85.0%,目前提高采收率9.9个百分点,预测含水98%时提高采收11个百分点,二类油层注聚提高采收率在10个百分点以上,试验区油井见效分级情况表,7口见效井在含水下降幅度、单位厚度增油量及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含水下降幅度,最大47.6%,最小16.5%,相差31.1个百分点,单位厚度增油量,最高2094t/m,最低680t/m,相差5.5倍,聚驱提高采收率,最高13.5%,最低3.4%,相差10.1个百分点,见效差异大的主要原因:一是二类油层性质差异大,二类油层性质及注入差异状况表,注入浓度相差2倍,注入强度相差2.5倍,二是井组砂体一类连通率差异大,从单井聚驱效果来看,河道砂一类连通厚度比例在60%以上的井增油效果显著,阶段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左右;河道砂一类连通厚度比例低于50%的井,阶段提高采收率均低于6个百分点。,16,12,8,0,4,14.6,12.7,8.2,4.2,5.6,6.3,采收率,连通率,连通率,(%),采收率,(%),日产油,含水,(t),(%),6-P3435井开采曲线,萨III4+5单元,萨III6+7单元,河道砂一类连通厚度比例73.4%,三向以上连通率60%,阶段提高采收率13.7个百分点,含水最大下降幅度47.6个百分点,6-P3515井开采曲线,日产油,含水,(t),(%),阶段提高采收率3.5个百分点,含水最大下降幅度18.6个百分点,河道砂一类连通厚度比例31.4%,三向以上河道砂连通率15%,采油井,注聚井,水驱平衡井,6-3536,含油饱和度60%,5-332,5-341,7-P35,7-3435,5-342,5-351,6-更P3555,7-3535,7-36,6-P3515,6-P3525,6-P352,6-P34,6-P351,6-P3425,6-P3415,6-J3555,6-333,6-P343,6-3415,6-P3435,6-P3455,6-P342,含油饱和度50-60%,含油饱和度40-50%,含油饱和度40%,图例,三是含油饱和度影响二类油层聚驱效果,试验区萨4-10油层含油饱和度分布图,中心井注聚前平均含油饱和度51.1%,含油饱和度高的井组采收率提高幅度大。,试验区井组含油饱和度与采收率柱状图,11.7,采收率,含油饱和度,6.1,4.5,采收率9个百分点(3口井),采收率6-9个百分点(2口井),采收率6个百分点(2口井),油层非均质程度影响聚驱见效规律,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油层渗透率变异系数越小,聚驱油井见效时间越晚,低含水稳定期越长。,二类油层发育状况图,4,7,8,10,单元,渗透率,1,3,0.46,0.40,0.46,0.34,0.40,渗透率级差1.4倍,单元,渗透率,4,10,4,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费用纳入合同
- 国际货代合同
- 简要油漆合同
- 幼儿园劳动合同
- 幼儿园保安合同
- 激光切割合同
- 西南租房合同
- 合作干股协议合同范本
- 房屋遗赠协议书
- 工伤私了赔偿协议书
- 自伤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外商采购代理合同模板
- CNAS-GL026:2018 无线电领域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及实例
- 金属冶炼中的尾矿处理技术
- 医院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 2024年电力营销管理人员知识竞赛题库(农电管理)
- 【MOOC】理性思维实训-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银行会计职业规划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题有答案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风险防范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