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型分析.doc_第1页
汉画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型分析.doc_第2页
汉画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型分析.doc_第3页
汉画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型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汉画艺术与汉文化概论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096741班 学号:067409014 姓名: 高 峰 指导老师:曾献波汉画牛郎织女赏析提 要: 牛女原始故事发生在西汉水即今甘肃西境内。作为神话传说,它产生于东汉水即南阳与襄阳之间,其本质则是西王母的走婚制与中原地区的夫妻婚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牛郎迎娶织女,正是传统耕织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基本模式和基本理想。农耕时代,粮食的收获要靠自然的成熟,致使远古先民必须观察自然,所以天文学相对发达。远古先民把人事活动与自然星象联为一体,借助于星象宣泄自己的意志,即借助于牛女星宿的“分离”来表达“相聚”的愿望。七夕牛郎会织女的本质在于教育女子(无论婚否)学会生活,学会做女人,也是学会做家务和性爱。牛女故事在汉代得以兴盛,主要的因素在于汉代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不允许携带家属。独身生活使他们有闲暇考究天象,探索自然的奥秘,并思念妻子,期盼相会。所以,牛女神话故事本身的传播也是汉代官吏对传统的行政制度的反抗和控诉。关键词: 汉画像 牛郎织女 原型分析在汉画西王母配神中,尚没有见到牛郎织女的画面;但是在汉画中确有牛郎织女的图像,而在文献记载和民俗传说中,牛女故事又与西王母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无论是研究西王母信仰,或是研究汉代的民间信仰,都必须涉及到牛女故事。所以,我们这里对其原型予以讨论,并就教于方家。一、牛女神话的结构、嬗变及其楚文化属性问题 牛女神话的版本很多,其基本结构在于:(1)牛郎年幼失去了父母,依靠给哥嫂放牛过活。(2)哥嫂虐待牛郎,牛郎和老黄牛相依为命。(3)兄弟俩分家,牛郎只得到了老牛和破车,离家出走,上山开荒种地。(4)牛郎待老牛很好,牛也通人性,庄稼种得好,独身的生活倒也自在。(5)老牛会说话,叫牛郎去偷仙女的衣裳。(6)七仙女趁王母睡觉,偷下凡间游玩,在湖水中洗澡。牛郎按照老牛的嘱咐,藏起七仙女的衣服。(7)七仙女在天上就暗恋牛郎,答应了牛郎的要求,由老牛主持婚礼。(8)成家后,牛郎种地,织女织布,互敬互爱;并生下一双儿女。(9)老牛老死,临死劝告牛郎留下牛皮。牛郎照办了。(10)王母一觉睡了3年,醒来发现织女偷偷下嫁人间,便亲自来到人间将织女带回天庭。(11)牛郎披上牛皮,带着一把瓢,挑着小孩飞赶上天,眼看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簪子往身后一划,划出天河,隔开了牛郎。(12)牛郎拿起瓢往外泼水,王母娘娘怕牛郎把天河中的水泼完了,就被迫答应每年7月7日让二人见一面。(13)牛郎和织女都化成了星星,这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牛郎所带的瓢成了北斗星。(14)从此之后,每年7月7日,喜鹊去天上搭桥,让织女与牛郎相会;人间都会下雨,那是他们的眼泪;若在瓜棚豆架下,可以听到他们的私(15)民间陈瓜果于庭院案几上,供奉牛郎织女,女子们则乘机向织女学习织技艺,谓之“乞巧”。牛女神话的传诵,历经几千年。学者们对其传诵历程的看法也有所分歧。有的学者认为经过以下三个阶段:从夏至东汉末三国以前为萌芽时期,出现了牛郎织女的夫妻关系;从六朝到明朝为发展时期,出现了多种版本,“主要特征是天神恋爱”;明清民国以来为定型时期,“主要特征是人神恋爱”。1也有学者将牛女神话的演变看作这样几个阶段:“最初,牛、女是天上两颗星宿的名称(原型)西汉初年,两颗星宿变成两位神人,并出现两两相对的塑像(牛、女故事雏型)到汉魏之际,才衍化成爱情悲剧故事(牛、女故事的定型)。此后文人在这一爱情悲剧故事基础上赋予新意,使牛、女意象的内涵有所增殖,但爱情悲剧的基本含义则始终未变,今天如说某人与某人两地分居时还用牛郎织女作比,而把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称作搭鹊桥”。2 由此,牛女神话的嬗变定型于何时?学者的见解显然不太一致。依照前一说法,是民国之后才定型的;而依照后一说法,汉魏之际已经定型。在我们看来,既然西汉统治者已经笃信牛女神话,其定型当然应该在此时,甚至更早。至于后来不断地踵事蹭华,但如学者所言,都没有更改“爱情悲剧”的基调。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性质,学术界颇有争议。其主要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起源地和产生的时代。关于起源地的争议,其意义在于牛女神话所属的地域文化性质。目前已经提出的有:“河北鹿泉说”、3 “江苏太仓说”、4“山东沂源说”、5 “汉水襄阳、南阳说”。6此外还有“山陕蒙黄河河套说”、“昆仑神话说”、“日本福冈说”等等。 关于产生时代的争议,其意义在于牛女神话所属的时代文化性质,而在讨论实践中仍然涉及到地域文化性质。目前业已提出的观点,有(1)虞舜冀州说。论者认为织女是瞬的孙女,瞬的二妻女英巧工(巧神)座桥娘娘(手握织梭,就是织女,为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当然,据此而言,牛女神话产生于冀州的蒲坂。 (2)周秦天水说。论者认为“织女乃是由秦人始祖女修而来”,牛郎“是由商先公王亥而来”,“可见牵牛、织女作为星名在西周时已流传十分广泛”;“先秦之时称银河为汉、云汉、天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也就是说织女的故事传说是同秦民族的始祖女修有关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的形成,则是周文化同秦文化交融后,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的”。而牛女神话的地望,论者认为有“两条汉水、两条漾水、两个嶓冢山”。根据新编辞源对“汉水”和“西汉水”都作了解释,内容相似。 而在解释“嶓冢”条云:“山名。1、在陕西宁羌县北。东汉水发源于此。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2、在甘肃天水县西南,西汉水发源于此。又名兑山。为秦国最初封地。”“我的看法,是发源于天水的汉水在先,发源于宁羌(今陕西宁强县)的汉水是因它而得名。”因此,在甘肃西和、礼县,至今仍然举行“持续时间长”“很隆重”的“七月七的乞巧活动”。 (3)战国楚汉水说。论者认为,“古称为云汉等等能和地上河流专用名称对应的也只有汉字”;“汉的本义指汉水,由地上的汉水比拟天上的星河,因此称星河也为汉,然后演变成云汉银汉等等”;“七夕节的起源,当始于楚国的汉水流域”,明代的罗颀在物原中说“楚怀王初置七夕”;牛女神话的原型是诗经汉广记载郑交甫遇神女;至今这里有“老河口”、“穿天节”等习俗。 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倾向于战国楚汉水说。因为其理由不仅充足,而且出土文献也给予了证明。因为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记载了牛女神话,尽管具体内容与传说有所不同,但说明当时牛女神话已经广为流传。同时在南阳郊区还出土有汉石牛女画像。由上所述,牛女神话传说当属于楚文化的范畴,其地域当在今天的南阳与襄阳之间。 二、婚姻制:传统走婚制与新夫妻婚制的妥协牛女结缘,愉快地度过了3年的幸福时光,结果被王母娘娘即西王母生生拆散,其寓意何在?论者颇有歧义。有的学者指出,牛女神话体现着反对封建的意味,牛女神话定型的东汉末年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初步完成,“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而王母的思想行为正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冷酷无情,对人民的压迫”,“人民的理想很难实现”,“这便产生了牛郎织女天各一方,只能一年相会一次的情节”。 也有的学者说牛女神话是反对皇权的,“织女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是向天神的挑战”,“上帝和西王母对织女与牛郎婚事的干涉,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皇权与帝权,是企图维护和巩固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织女不屈不挠的斗争,甚至“容貌不暇整”、“遂罢废织”,终于感动了王母娘娘,同意牛女每年相会。 还有的学者指出,牛女神话是炎黄两个民族融合的象征。“织女应当属于黄帝族里纺织部落的成员”,因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是养蚕纺丝的发明人;“牛郎应当属于炎帝部落的成员(那头老牛代表了炎帝族图腾)”,而牛郎星又名“河鼓”,是远古黄帝族作战的“鼓”部落。炎黄两大民族以今日的河套地区长期为界,所以牛女神话不仅仅是儿女情长,而且是两个民族融和的象征。说牛女神话是反封建,或者是反皇权,有点不太符合历史实际。因为牛女神话远在西汉以前就已经定型;而其主旨是讲两个部族之间的关系,不是讲同一部族中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说牛女神话是炎黄两个民族的融合,虽然说到了两个部族之间的关系,但说是“纺织部落”和“牛耕部落”之间的对立,也不符合历史实际。因为远古社会纺织和牛耕是每一个民族或部落所必须从事的、不可或缺的事业,是共有的生存技能,不可能会出现专门的纺织部族。也许有些部族纺织技术比较先进一点,有些部族耕作技术先进一些,但这并不表证她或他就是纺织部族或是牛耕部族。那么,牛女神话究竟体现着什么样的意蕴呢?我们先从织女谈起。织女虽然名为“织”女,表明她精通纺织技艺,但并不说明她就是纺织部族的人。织女作为所谓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下嫁牛郎,后来又被王母娘娘发现,于是被坚决带走,拆散了一个幸福家庭。这说明,织女与西王母相关密切,她应该是来自于西王母族的少女。此其一。再谈牛郎。牛郎是一个失去双亲而与兄嫂在一起过活的少年。他放牛、农耕,这说明他所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到农耕阶段;而兄嫂对他的排挤,又说明此一社会夫妻婚制已经相当地严格和规范了。此其二。再说织女嫁给牛郎事情。我们知道,西王母是生活在中原文化西部边疆的母系氏族,一直过着走婚的生活。由此,七仙女从天上下到湖中洗澡,暗喻着西王母族的少女结伴集体走婚,一旦与中原少男有了性的关系,她们马上回本部族。至于织女嫁给牛郎,可能是她贪恋中原农耕生活的闲适,或者是她贪恋牛郎的情谊,总之不愿再回到本氏族内过那种相对比较辛劳的采集生活,或漫长等待的孤寂与相思之苦。而她的族人得知消息之后,或者考虑劳动力的缺失,或者顾及本部族的发展,所以并没有同意她这样做,所以把她抢回。牛郎的阻止,乃至于用孩子作为要挟,仍然没有追回;而所谓得到的每年可以相见一次的结果,实际上就是等着来年的走婚而已。据此而言,牛女神话所折射的,是西王母的走婚制与中原地区的夫妻婚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于经济和人类自身繁殖的需要,中原地区的婚姻制度,已经逐步由内婚制的血缘杂交过渡到低级的外婚制如先女子而后男子走婚制,然后再进入到高级的外婚制即夫妻婚制;而此时生活在西部边陲的西王母部族,却依然保持着女子走婚的制度。织女走婚中原,不愿再回本部族,说明夫妻婚制比较走婚制还是进步的;而其被族人带回,说明先进的中原婚姻制度在其进程中尚遭遇来自于原本通婚部族的阻挠。亦即受到传统习俗的牵制。而所谓的每年七月七日的相会,则可以说是传统走婚制与新的夫妻婚制之间的一种妥协。综上所述,牛女神话最初的原型当是西部的母系氏族部落的走婚习俗与中原父系氏族部落的夫妻婚制习俗之间冲突的结果,而其物质基础则在于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中的纺织与耕作的密切配合不可分离的写照;牛女故事的传说从先秦已经开始,到汉代更得以夸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