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教育读后感_第1页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_第2页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生命与教育读后感读了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虽没有高山仰止之感,但内心的佩服与赞叹却是久久不能散去。虽然冯建军教授所追求的、所探索的生命教育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残酷的教育现实前是无能为力的,但冯建军先生的深邃的思想会唤醒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去思考教育,去探索教育的真谛,去为还原生命教育的本质而跋涉。冯先生在书中从六个方面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生命,教育的原点生命在教育中失落与反思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教育的生命品行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其中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着力于生命完整性、自由、独特品质的描述,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育走出“异化的洞穴”,构建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的教育的根本使命,这是与新课改的共振,是每个在新教育之路上跋涉的有志之士所寻觅和期盼的。“生命化教育的建构”与当前的功利性的教育不同,所倡导的是全人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学视野中的完整生命。冯先生认为,从静态上看本体生命的存在,人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上的肉体生命。作为肉体的生命。人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人又是人的特殊的自然2/3存在物。认识自在之有,但更是自为之有。二是精神生命。意识性使人的生命扬弃了动物自在的本能,成为自为的精神存在。人正因为有精神的存在,是人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而获得了自由。与海德格尔、蒂里希的观点不同,冯建军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体,强调人的精神性,并不能如同宗教的传统和中世纪的神学一般,否认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相反,人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的生命而发生的。三是社会生命。冯教授认为,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既关联与人的内在意识,又有超越人的意识的感性对象性、客观普遍性。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首先要敬畏生命。冯先生在呼唤,中国的传统教育习惯于教人学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行为应该深深地反思一下了。这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化,其价值观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生命不属于我们自己,它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为着某种外在的价值,随时提取,随时奉献。即使对于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儿童,我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