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主要内容_第1页
测量学主要内容_第2页
测量学主要内容_第3页
测量学主要内容_第4页
测量学主要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量学复习内容一、题类 单选题、填空题 、简答题 、计算题、应用题 二、要求掌握内容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基本面的概念(铅垂线、大地水准面)地面点的表示方法(三种)(地理坐标、高斯平面坐标、平面直角坐标)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的概念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三个要素和测量的基本工作水准面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差的影响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及为什么要遵循这一原则2、了解高斯分带投影的方法,掌握中央子午线经度的计算方法,由点的坐标会判断点所 在的带号和在带中的位置。掌握地形图分幅种类,工程上常用的地形图矩型分副与编号方法。掌握直线定向中起始方向和方位角的概念。掌握方位角传递的计算方法;掌握坐标的正算与反算;掌握地图比例尺和比例尺精度的概念,比例尺精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意义;了解地物、地貌在图中的表示方法;地形图图示中有哪三种符号;熟记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的平距的概念,掌握等高线的特性。计算:自然坐标与通用坐标的互换;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坐标正反算例1P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P=3832.76, yP=19438.00,该点在6带中,离该带中央子午线的水平距离约是多少?答:P点离该带中央子午线的水平距离约是62km。评析:P点离该带中央子午线的水平距离,可以认为是P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自然坐标)的绝对值。本题知识要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y轴的定义与笛卡儿坐标系的x,y轴的定义不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自然坐标与通用坐标有区别,自然坐标y值等于通用坐标y值去掉带号再减去500km。例2.地面上某点经度为11648,则该点所处3带的代号是多少?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多少?6度带呢?答:该点所处3带的代号是39,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117。该点所处6带的带号是20,该带的中央子午线是117。 (四舍五入)评析:3带是从1.5开始每隔3为1带。第一带的带号为1,中央子午线是3,第二带的带号为2,中央子午线是6,依次类推。11648离117的中央子午线之差小于1.5。该题要求掌握3带的划分方法。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和坐标正反算例3:已知,, ,,试求P点的坐标。(图略)解:(注意象限角与坐标方位角的关系)3、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掌握DS3型水准仪各部件的功能;掌握DS3型水准仪的使用步骤和水准测量的方法;前后视距相等可以消除哪些误差? 掌握单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掌握闭合水准路线,附合水路线及支水准路线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掌握水准仪的轴系关系,了解水准管分划值的概念;计算:水准高程计算;例4图1为一附合水准路线,各测段观测高差值及测站数均注于图中,请计算水准点P1、P2、P3的高程(fh容= ,n为测站总数)。A BP1 P2P3h4= 2.160mn4=10站 h3=+2.409mn3=8站h2=+2.712mn2=12站h1=+2.310m n1=10站HB=55.323mHA=50.012m图1答:水准点P1、P2、P3的高程为:HP1=52.332m , HP2=55.056m , HP3=57.472m 。评析:本题可以用表格计算,也可以用公式计算。本题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很多,如:高差的概念,高程的计算,水准路线闭合差的概念,高差改正数的计算等。严格地讲,此题应计算出水准路线闭合差fh,容许闭合差fh容,4段高差改正数,4段改正后高差,3个点的高程。4、什么叫水平角?什么叫竖直角及其测量的原理;经纬仪有哪些轴系,关系如何;经纬仪的安置步骤及每一步的目的如何;竖直角观测时,指标水准管气泡为何一定要居中(或一定要打开补偿器开关);采用盘左、盘右观测可消除那些误差;掌握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掌握竖直角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和指标差的计算方法。 计算:水平角观测记录与计算;例5用J6级光学经纬仪(盘左时,望远镜上仰,读数减小)观测A目标时,盘左竖盘读数为814524,盘右竖盘读数为2781548,则其竖直角是多少?指标差是多少?如用这台仪器只在盘左位置观测另一B目标,盘左竖盘读数为945806,则其正确的竖直角是多少。答:A目标的竖直角是+81512,该仪器的指标差是+36;B目标的竖直角是-45730。评析:本题概念性很强,涉及的知识点多。主要应掌握:竖直角的概念,六十进制的角度计算,竖直角的观测方法,竖直角的计算公式,指标差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5、掌握钢尺精密量距的方法和成果整理;掌握视距测量中平距和高差的计算公式;掌握电磁波测距的原理。例5在经纬仪测图(视距测量)中,测站高程为37.45m ,仪器高为1.37m ,照准立于碎部点的标尺,读取中丝读数为2.00m ,上丝读数为2.372m ,下丝读数为1.628m,对应的竖直角为-321,求测站点到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碎部点的高程。解:测站点到碎部点的水平距离为: 碎部点的高程为: 评析:视距测量在图解法测图中经常采用。此题要掌握经纬仪视距方法,掌握视距测量求平距和高程的计算公式,还要理解视距测量在测图中的应用。6、掌握测量误差的来源和观测条件;掌握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定义及偶然误差的特性;掌握评定精度的标准;掌握误差传播定律的公式及其应用;掌握等精度观测的概念及其平差的原则;熟练掌握算术平均值的公式;熟练掌握用改正数求观测值中误差及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公式;计算:线形函数和非线形函数的误差传播定理的应用;用改正数求观测值中误差及算术平均值中误差。例6设在A、B两点间进行水准测量,往返皆测了16站,若每测站的观测高差中误差为2mm,则A、B两点间单程的高差中误差是多少?往返测高差中数的中误差是多少? 解: 1) 由误差传播定律知: 故A、B两点间单程的高差中误差:mm=8mm 2) 由误差传播定律知: 故往返测高差中数的中误差: 评析:线性函数的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应该熟练掌握。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列出函数式。另外,对于非线性函数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首先要将函数线性化,即对函数式全微分,得出函数的真误差与观测值真误差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并计算出各观测值对应的偏导函数值,然后应用误差传播定律求出函数的中误差。7、控制测量包括那些内容;掌握单一导线的布设形式;掌握导线外业测量内容掌握导线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了解三、四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掌握三角高程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计算:导线测量计算例7在表1中,已知A、B两点的坐标和相邻两点间的坐标方位角及其距离,计算1、2、3点坐标。表1点号坐标方位角距离改正前纵增量X改正数Vx纵坐标增量X改正前横增量Y改正数Vy横坐标增量Y纵坐标X横坐标Y mmmmmmmmmmmA186 24 24160.5934534.5708252.4621123 47 36171.845261 58 12161.506375 33 08148.649B4392.3988663.857fx= fy= 答:1、2、3点坐标分别是:x1=4374.983,y1=8234.540;x2=4279.407,y2=8377.350;x3=4355.307,y3=8519.910。评析:本题可以用表格计算(计算内容见表2),也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本题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导线计算方法,坐标正算,坐标闭合差的计算,坐标增量改正数的计算。表2点号坐标方位角距离改正前纵增量X改正数Vx纵坐标增量X改正前横增量Y改正数Vy横坐标增量Y纵坐标X横坐标Y mmmmmmmmmmmA-159.590+3-159.587-17.920-2-17.92214374.9838234.540-95.580+4-95.576+142.812-2+142.81024279.4078377.350+75.897+3+75.900+142.562-2+142.56034355.3078519.910+37.088+3+37.091+143.948-1+143.947B642.593-142.185+13-142.172+411.402-7+411.395fx=-142.185-(4392.398-4534.570)=-0.013m fy=411.402-(8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