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载货汽车双盘式离合器设计
31页 18000字数+论文说明书+3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减振弹簧.dwg
摩擦片.dwg
重型载货汽车双盘式离合器装配图.dwg
重型载货汽车双盘式离合器设计论文.doc
一、 概 述
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中直接与发动机相连接的总成,其主要功用是切断和实现对传动系的动力传递,以保证汽车起步时将发动机与传动系平顺地接合,确保汽车平稳起步;在换挡时将发动机与传动系分离,减少变速器中换挡齿轮之间的冲击;在工作中受到大的动载荷时,能限制传动系所承受的最大转矩,防止传动系各零件因过载而损坏;有效地降低传动系中的振动和噪声。
为了保证离合器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对汽车离合器设计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在任何行驶条件下均能可靠地传递发动机的最大转矩,并有适当的转矩储备。
2)接合时要平顺柔和,以保证汽车起步时没有抖动和冲击。
3)分离时要迅速、彻底。
4)离合器从动部分转动惯量要小,以减轻换挡时变速器齿轮间的冲击,便于换挡和减小同步器的磨损。
5)应有足够的吸热能力和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以保证工作温度不致过高,延长其使用寿命。
6)应使传动系避免扭转共振,并具有吸收振动、缓和冲击和减小噪声的能力。
7)操纵轻便、准确,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
8)作用在从动盘上的压力和摩擦材料的摩擦因数在使用过程中变化要尽可能小,以保
9)应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动平衡,以保证其工作可靠、寿命长。
10)结构应简单、紧凑、质量小,制造工艺性好,拆装、维修、调整方便等。
摩擦离合器主要由主动部分(发动机飞轮、离合器盖和压盘等)、从动部分(从动盘)、压紧机构(压紧弹簧)和操纵机构(分离叉、分离轴承、离合器踏板及传动部件等)四部分组成。主、从动部分和压紧机构是保证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并能传递动力的基本结构,操纵机构是使离合器主、从动部分分离的装置。
随着汽车发动机转速和功率的不断提高、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离合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提高离合器工作性能的角度出发,传统的推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正逐步地向拉式结构发展,传统的操纵形式正向自动操纵的形式发展。因此,提高离合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适应高转速,增加传递转矩的能力和简化操纵,已成为离合器的发展趋势。
本次设计的原始数据为:
1)发动机的最大功率 P=1500 r/min
2)发动机的最大扭矩 T=1086 N.m
3)摩擦片外径 D?420 mm
设计方向:
双盘式摩擦离合器
二、离合器的结构方案分析
汽车离合器有摩擦式、电磁式和液力式三种类型,其中摩擦式的应用最广。盘形摩擦离合器,按其从动盘的数目可分为单片、双片和多片三类;根据压紧弹簧布置形式不同,可分为圆周布置、中央布置和斜向布置等形式;根据使用的压紧弹簧不同,可分为圆柱螺旋弹簧、圆锥螺旋弹簧和膜片弹簧离合器;根据分离时所受作用力的方向不同,又可分为拉式和推式两种形式。
2.1 从动盘数的选择
对轿车和轻型、微型货车而言,发动机的最大转矩一般不大。在布置尺寸允许的条件下,离合器通常只设有一片从动盘。单片离合器(图2—1)结构简单,尺寸紧凑,散热良好,用时能保证分离彻底、接合平顺。因此,广泛用与各级轿车及微、轻、中型客车与货车上,在发动机转矩不大于1000 N.m的大型客车和货车上也有所推广。
双片离合器(图2—2)与单片离合器相比, 图2-1 单片离合器
由于摩擦面数增加一倍,因而传递转矩的能
力较大;在传递相同转矩的情况下,径向尺寸较小,踏板力较小,另外接合较为平顺但中间压盘通风散热不良,两片起步负载不均,因而容易烧坏摩擦片,分离也不够彻底。设计时在结构上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结构一般用在传递转矩较大且径向尺寸受到限制的场合。
多片离合器多为湿式,它有分离不彻底、轴向尺寸和质量大等缺点,以往主要用于行星齿轮变速器换挡机构中。但它具有接合平顺柔和、摩擦表面温度较低、磨损较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主要应用于重型牵引车和自卸车上。
本次设计为重型载货汽车离合器的设计,设计原始数据为:发动机的最大转矩 T=1086 N.m,其大于1000 N.m,故选用双片磨擦离合器作为本次设计对象。它由从动盘、压盘驱动装置、压紧弹簧、离合器盖、分离杠杆、分离轴承等构成。
结 论
通过以上对膜片弹簧离合器及液压操纵机构的工作原理的阐述及各构件的计算说明,可以看出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要从选材,尺寸约束,传递发动机扭矩,驾驶员操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
计算方面:离合器的主要参数β,P0,D,d,结果按照基本公式运算得出并通过约束条件,检验合格。操纵机构自由行程符合规格,总行程131mm<180mm符合标准条件,在此前提下同时也保证了机件具有足够的刚度,在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变形。设计所得尺寸既符合工作机理的需求又满足安装的要求。
选材方面:摩擦片选用石棉基材料,保证其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热稳定性、磨合性,不会发生粘着现象。扭转减振器中的扭转弹簧选用60Si2MnA,其中所含硅成分提高了机件的弹性,所含錳,加强了耐高温性;设计后的离合器顺利通过温升校核,目的是防止摩擦元件过快地磨损和温度过高。
综上所述,本次设计遵从了:(1)分离彻底;(2)接合柔和;(3)操纵轻便,工作特征稳定;(4)从动部分转动惯量小的设计要点,数据全部通过约束条件检验,原件所使用的材料基本上符合耐磨,耐压和耐高温的要求,而且离合器尺寸合适,适宜安装,能最高效率传递发动机扭矩,完全符合计划书及国家标准。但是,我的设计中仍存在大量的错误和缺点,如加工精度问题等等。
对于我在设计中出现的错误,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徐石安,江发潮.汽车离合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家瑞.汽车构造 [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王望予.汽车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设计大典编委会.中国机械设计大典[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 余仁义,梁涛.汽车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J].专用汽车.2003.
[6] 董丽霞,张平.简明汽车技术词典[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 张金柱,韩玉敏,石美玉.汽车工程专业英语[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 廖清林.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的稳健优化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2.
[9] 王志明,胡树根,王兆军.汽车离合器盖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J].实用技术.2005(12).
[10]罗颂荣,胡浩,刘文清.汽车拉式膜片弹簧片的优化设计[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3)
[11] 王洋,高翔,陈祥,朱茂桃.膜片弹簧设计的概率优化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2001(1).
[12] 王三民,诸文俊.机械原理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
[13] 张铁山,高翔,夏长高,朱茂桃.汽车离合器传动片设计研究[J].江苏理工学报.2001(11).
[14] 严正峰,盛学斌.Φ35膜片弹簧离合器校核设计[J]. 设计.计算.研究.2004(5).
[15] 王宝玺.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6] A. C. Rao. Trans. On the Performance of Kinematic Chains. CSME [J] 12 No. 2 ,1998.
[17] 夏华,胡亚民,黎勇等.汽车离合器盖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J]. 锻压技术.2005,2.
[18] D. G. Chetwynd and P. H. Phiuipsonx, An ivestigation of reference criteria used undness measurement,J.Phys.E:Sciinstrum.[J] 1980,13(5):530 -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