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摄影发展概gl_第1页
第一讲摄影发展概gl_第2页
第一讲摄影发展概gl_第3页
第一讲摄影发展概gl_第4页
第一讲摄影发展概gl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认识摄影,本章重点1.说摄影,认识摄影2.摄影的大致历程,说摄影,认识摄影,摄影是一门奇妙的艺术,将我们吸引到它的周围,他神奇的地方就是能够将客观的世界当中影响和感动我们的影像忠实而正确地记录来,并完美地再现在人的眼前。使人类许多宝贵的瞬间永久的保留,并且流芳百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我们使用了各种方法来保留那些令人感动的视觉影像,文学的描述,戏剧的情景,造型艺术的再现,都不能使我们感到真实,直到摄影术的出现。摄影是靠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得以实现的,当法国人尼尔普斯1822年第一次真实的实现影像记录之后,人类将所有的科学技术进步都用在影像的纪录和传播上,直到今天摄影技术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这一切都基于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终极目标,思想的永恒,唯有视觉影像可以借助所谓真实来传播我们的思想。,摄影的由来与光的学说,攝影又稱照相,俗稱拍照。日本則是引用中國古代繪畫的術語稱寫真。英文Photography,是由希臘文Phos與Grapho的結合字。Phos是光,Grapho是描繪,合字是利用光來描繪的意思。就是任何景物由以有光的反射,而聰明的人類想到利用針孔或透鏡來攝取其反映過來的影像,再由感光材料作成,可以永久保存的影像記錄,我們通稱為攝影。攝影在世界上興起,不過是二、三百年來的歷史,而攝影真正融入我們生活中,蔚為風尚,漸入佳境,成為藝術,也不過是近百年來的韻事。但是研究起來,對於攝影有關光學的問題,可以追溯甚遠且廣。,光的現象,光,是人類生存活動,生活環境中的一個要素,因為人的視覺信息要靠它來傳遞。依光的波動學說:光是一種波動。發光體發光時,就產生光波。光是以直線向上下、四周圍作波動射出,光波的波長有長有短,進入我們眼裡,能以視覺得出不同的顏色。光依光的電磁波學說:光跟電磁的輻射一樣,不僅速度相同,也能反射,折射,偏極化。光是電磁波中,僅能引起我們眼睛有視覺的部分。電磁波的波長範圍很寬。論波長,最長的是交流電,最短如宇宙射線。那麼我們人類眼中可以看到的僅是電磁波中非常窄小的一部分。大約在390毫微米的紫外線與700毫微米的紅外線之間,才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我們看不見,但是在攝影中可以察覺得到,尤其會影響沖洗、底片、相片的顏色效應。以光的微粒學說:光是從光源射出來的微粒子所構成。此種微粒子,以每秒三十萬公里的大速度,自發光體向上下、四方發射。進入人的眼睛,即讓人有生光之感。此種微粒子是物理學上所謂宇宙基本粒子中之一種,不帶電,有穩定性。愛因斯坦(EinsteinAlbert18791955)發表光的產生和轉變的探討論文中,就證實有它的存在。他說:光是由一個個的微粒量子組成的,這光微粒量子有波的性狀,還有微粒子的特性。,摄影的由来与光的学说,光是一種運動不停的能量。光的直射到景物再反射到我們眼裡,讓我們感覺到有景物的影像。這种光的學識研究與發現,從古來中外皆有。最早的記錄,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墨翟(478-392BC)之著作墨經中。其論述:光有直線照射的作用。光照射物體會產生影子。光具有反射的性能。論述針孔成像的道理。發光體的遠近,決定光的強弱。放大倍數概念。分別敘述了平面、凸面、凹面鏡的,物體和影像的關係。光的折射現象等等。可見中國的古代,已對光有了相當的研究與認識。西方世界到公元前350年,首位科學大師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在著作中才提到光學法則。他說到一個現象:每逢有日蝕,從篩孔或樹葉空隙中,投射到地面的光,是呈月彎形狀,尤其是孔越小,光的影像,越明晰清楚。從此,西方人們亦知,光線通過了小孔,會形成影像的光學道理。,针孔成像,我国的韓非(280233BC)著作書中也有說及:築牆,鑿牖,日出加畫筴,髹上而觀,望見龍、蛇、車、馬、萬物之狀備具。髹是漆器,利用反光,加上畫筴才有更清楚影子。而這畫筴有如一個透孔,如此針孔影像技藝,我國很早就有了。公元前208年,古希臘物理、數學及大發明家阿基米得(Archimedes287212BC)為國禦敵,曾發明著名的火鏡。他利用許多放大透鏡連在一塊,使太陽光集中焦點,投照在敵船上,引火抗敵。公元前139年,西漢淮南王劉安(179122BC)編著淮南萬畢術,提到用冰製作透鏡,說: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更甚的在西京日記此書中,說到漢武帝(14087BC)時代,有人用白色琉璃,使日光穿過再折射到暗室,如此引光入室,明亮異常。這時起,光學已由學理研究,融入應用在,人們生活中。,針孔影像,北宋大科學家沈括(10311095)著作夢溪筆談裡,有針孔成像論說,凹面鏡的分析。他發現墨經中,針孔成像可與凹面鏡作結合,且說明成像是由光束造成。光線成束,從凹面鏡反射出後聚成焦點,此點因陽光熱能被會聚後,產生高溫就能起火。在公元1100年,阿拉伯學者阿爾哈森(AlHusen)就利用一暗箱,箱壁上開個小針孔,讓日蝕的陽光透過小針孔,倒映在箱壁上,觀察日蝕情況與過程。稍後,中國元朝科學家趙友欽,設計一室,作光學實驗。他結論:針孔太大,不能成像。針孔適當的小,就會形成影像,而且會與光源形狀相同,但方向相反。照明度與距離成反比。其實驗過程與實際情況,他寫篇論文題名為小罅光景。罅,就是孔隙。中國元末明初,陶宗儀著作輟耕錄說:平江虎丘閣,版上有一竅。當日色清朗時,以掌大白紙承其影,則一寺之形勝,悉於此見之。竅,就是小孔。又提到松江城有塔,東有夏監遠家之小室卻有一塔影。長五寸許,倒懸於西壁之上。針孔影像,已在中外科學家熱烈論述開。,画箱、暗箱CameraObscura,公元1116年北宋藥學家寇宗奭所著本草衍義提到:菩薩石映日射之,有五色光。這是日光經過稜形的石英晶體,所折射散出的各種色光。這就是攝影學理上的色散現象。他發現色散的現象,卻足足比英國舉世著名科學家牛頓的發現早550年。再說,拉丁語系國家的人們,為了避暑把屋子蓋得很遮陽很陰暗。這房屋拉丁語為(Camera)。而暗箱(Camera雛形。此為十五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人Obscure)是晦暗的房室之意,也是照相機(攝影機)的達文西(LeonardoDaVici14521519),科學著作中就記述這暗箱,介紹人們可以用來寫生,描繪使用的工具。接著公元1553年,義大利人玻爾塔(GiovanniPorta15381615)發表了【自然魔術】(MagiaNaturalis),一書中更詳盡介紹CameraObscura。首先推薦人們,暗箱的確可以當作繪畫工具使用。他的著作說;使用這工具,只要用鉛筆將影像反射在畫紙的,描繪出輪廓,再著色即可完成一幅,很有真實感的畫像,再高明的畫家也不能相比。此書當時一版再版,且譯傳世界各國。所以,玻爾塔有一段很長時間,被全世界公認是暗箱的發明人。,暗箱加透镜的結構,更進而在公元1568年,義大利貴族丹尼爾巴爾巴羅(DanielBarbaro)出版遠近實際方法。書中說出;在暗箱小孔拴上一條繩子,用來將小圓孔隨意放大或縮小,可以調節獲得極清晰的影像。甚至,改革以前無透鏡的暗箱,裝上凸透鏡,成為有史來,有透鏡攝影暗箱的發明者。再者,義大利數學兼天文學家丹提(Danti1536-1586)在公元1573所著歐幾里德遠近法中,發表使用凹面鏡片,可以把倒像弄反成正像,這使得攝影方法又更大改善。接著,卡皮爾(Kepler)在公元1611年著Diaptria書中,首創使用凹透鏡與凸透鏡的複合透光,更為暗箱內的影像呈現,前所未有的攝影明析度。世人推崇他為照像光學的始祖。公元1609年,義大利物理、天文學家伽俐略(Galileo15641642)利用凹透鏡作目鏡,用凸鏡作物鏡,發明望遠鏡。尚且觀察天體,發現月球表面不平。銀河是由大量的如太陽的恆星,集組而成。木星有四個衛星。土星外圍有光環。太陽有黑子。,光的色散,公元1666年,英國大科學家牛頓(SirIsaacNewton16421727)發現;光的折射,會有光的色散現象的理論,以及論著中,敘述色之特性。他發現任何物體的顏色都不是自己產生的,而是光的照射,再反射出來各各不同顏色光。他用三稜鏡將日光折射分解出紅、橙、黃、綠、藍、靛藍、紫七色。他創立了近代物理光學的新學說,也從此,大大影響了,攝影光學的發展。,暗箱加透镜的結構,到了18世紀,使用暗箱普遍被使用。漸有便於描繪肖像,靜物,和室內繪畫小型暗箱,以及戶外風景可手提的,輕巧小的暗箱,經能工巧匠,精品製造。攝影技術,被人們發現且應用在描繪上,讓有心人士已意想到;影像應該不必費時,又勞動手來描繪,而能利用較好方式,即可將影像保存下來的方法。於是,就有感光存影的辦法被發明。攝影的機具如照相機,攝影材料如感光底片,顯影劑,甚至於,影像由黑白進而為彩色,等等因應而出。电影30分钟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详细描述了画箱,摄影的范畴,A.摄影技术A.1.科学技术摄影机感光材料A.2.摄影技术拍摄方法、手段制作方法、手段摄影B.1道德、修养、世界观B.摄影思想意识B.2人文知识、教育背景、生长环境B.3综合素质,科学与技术,显而易见的是摄影的诞生是一群有手艺(技艺)的画家利用了科学和知识而发明的,注意这里有2个条件就是技术加科学,那么摄影术为什么会在西方发明?为什么不在东方出现?摄影术的诞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摄影技术,摄影技术是可以通过教育学习掌握的,而摄影意识则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学习才能获得的。教育学习包括课堂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几个部分我们只有将这3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发展,最后才能完善自己,学习摄影其实也是这样的。摄影的提高除了对于摄影技术的了解,我们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眼力,努力发现我们周围存在的“美”的事物。获得这种眼力的捷径就是多多看优秀的摄影作品,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借鉴,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看的艺术,根据R.N.Clark的陈述,人眼的分辨率大约是0.3arc-minute(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弧度单位)。而根据MichaelF.Deering在TheLimitsofHumanVision中的描述,人眼的成象分辨率中心和边缘是不同的,中心位置可能小于1度,越往外围越低,最外围似乎只有12度。这点和数码相机基本上图象分辨率中心和边缘比较平均不同。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人眼所看到的东西是动态的,而数码相机看到的是静态的。区别在于,相机是一次成象,而人眼则是眼睛和大脑的组合,眼睛持续不断把图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并且眼睛在不挺的转动,让高分辨率的感应区域扫过对象的各个细节。大脑把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动态累加,就得到了我们所感觉到的图象了。因此,虽然高分辨率的成象区域比较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比一次成象要清晰很多,并且视野大很多的图象。所以,下面说到的信息是基于累加的结果,而不时一次成象的结果。Clark计算,如果视野是90 x90度的话,那么计算的结果,相当于324百万象素。如果按照近180度的视角的话,那么是576百万象素。注意这是大脑和眼睛动态累加的结果。关于人眼的ISO。Clark通过用Canon10D与人眼对比进行实验,他估计完全适应黑暗环境下的人眼的ISO可能有800。,因此摄影除了首先表现出科学技术的特征以外,摄影还具有如造型艺术,人文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特征,学习和研究摄影可以从许多角度入手,例如摄影器材,摄影技术方法,影像的美学,摄影传播学,不过这些不同的方面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基础的摄影技术和方法之上,只有通过摄影基础的学习才能进一步了解摄影内涵以及摄影的外延,从而掌握摄影的发展规律。人们最初发现和使用摄影技术的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质,也就是为记录视觉影像信息,交流信息,应用在风光、人物等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摄影技术的普及让人们认识到摄影的另一个层次,就是以摄影为的手段通过影像为媒介反映摄影者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最终使之成为了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Name:JimmyWilliamsRaleigh,NC,USEntryID:37812SinglePhotoDigitalFileTitle:JohnD.Holeman(人名),广告摄影,摄影的历程,摄影的起源是根据人们对真实的在线客观形象的需求而产生的。真正意思的摄影是1893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所以1893年尾摄影的诞生之日。摄影历程的认识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1.摄影技术包括摄影器材的演变和感光材料的发展2.摄影流派3.摄影作品和分类,感光材料的发展列表,1.银版术最初的工艺颗粒粗,影像差2.蛋清玻璃负片是银版术无法比拟,以致许多大师痴迷此法3.湿版工艺一次完成拍摄,显影。英国人阿切尔发明,无偿的献给摄影同行,却在44岁时身无分文的离开了时间。精神令人敬仰。4.碘化银相纸法5.明胶干板工艺1871英国人发明6.胶片美国人古德温历史10年实验出1889年美国柯达公司批量化生产,开始普及化,大众化7.数字CCD技术、COMS技术,关于摄影的大事年表,1789年:尼普斯兄弟约瑟夫尼塞尔尼普斯和克洛德尼普斯首次用暗箱尝试化学固定图像。1802年:托马斯韦奇伍德在伦敦发表了关于玻璃上复印绘画的方法和通过光在硝酸银上制作剪影的报道。1816年:尼普斯用自制的相机装在他工作室窗户上拍摄了首批纸照片。1819年:英国科学家约翰F.W.汉克尔发现了硫酸钠可以溶解银盐。1822年:尼普斯使用涂了柏油的玻璃板制作出第一张不褪色的平面凹版照相图片。1826年:尼普斯通过眼镜制造商文森特查瓦里(VincentChevalier)结识了制作了辉煌的巴黎实景模型的路易雅克达盖尔。1827年:尼普斯制作了第一张幸存下来的不褪色照片(直接的正片),使用一块涂了感光沥青的薄板,在他的工作室窗户上曝光了8小时。1829年:尼普斯和达盖尔为摄影技术发明的商业应用签订了和合同。1834年:英国学者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开始在感光纸上实验摄影,关于摄影的大事年表,1835年:塔尔博特从里面拍摄了实验室窗户,由此生产了第一张负片,由此产生了第一张负片。他用自己的小相机拍摄了许多自家的负片。除早期的成功外,塔尔博特没有把自己的实验公之于众,到1839年,达盖尔的摄影法变得众所周知。1837年:达盖尔在对塔尔博特的研究不知情的情况下,经过了漫长的实验后,发现了食盐可以做定影剂。1839年:物理学家和国会议员弗朗西斯阿拉哥向巴黎法国国家科学院报告了达盖尔的发明。伊伯里贝亚德在纸上的直接正片摄影机械实验成功,他随即在拍卖大厅举办了面向公众的30张照片的展览会。卡尔奥古斯特凡史蒂希尔和弗兰兹凡卡博尔开始在慕尼黑实验。法国政府决定购买达盖尔的发明。阿拉哥在巴黎参加艺术和科学院会议时详细介绍了尼普斯和达盖尔的发明。1840年:达尔博特发明了碘化银纸照相法(使用纸负片的正片印相法),这种方法对照片的印制不在有限制。亚历山大S.瓦尔科特(AlexanderS.Walcott)在美国开办了第一家肖像摄影工作室。1841年:理查德比亚德在伦敦开办了欧洲的第一家肖像摄影工作室。诺尔-马内佩默尔兰博斯在法国的第一家商业工作室制作了1500张肖像作品。,关于摄影的大事年表,1842年:亨内曼比欧乌和弗迪纳德史特尔次纳用相机拍摄记录了德国汉堡的大火灾,因此成为首次摄影报道。1843年:戴维奥克塔维厄斯希尔和罗伯特亚当姆逊用4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大约1800张碘化银纸照片。1844年:塔尔博特出版自然之笔,第一本使用摄影作品作为插图的书。1847年:戴维布鲁斯特发明了双镜头立体相机。阿博尔尼普斯德圣维克多在表面涂有蛋清的玻璃平板上制作负片。1850年:路易斯迪塞尔布兰考特-伊文德把蛋清涂在纸上。1851年:费雷德里克斯科特阿查出版了介绍湿版法的著作,本书介绍了直到1889年最重要的摄影方法。古斯塔夫雷哥瑞采用水洗的方法改善了纸负片的透明度。1852年:英国人罗杰芬顿首次用摄影的方法拍摄了他旅游基辅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见闻。,关于摄影的大事年表,1854年:安德阿道夫-迪塞尔为他的肖像名片申请了专利。1855年:罗杰芬顿首次通过摄影报道了战争,他拍摄了350张有关德国战争的照片。法国化学家J.M.塔蓬特在9月发布了他的染色法。1858年:以纳达名字著名的加斯帕菲利克斯图内肯首次完成了他的空中摄影。1860年:纳达使用手提式光源拍摄了巴黎的地下墓穴。1861年:美国摄影师马太B.不拉第使用一系列流动式摄影器材记录了美国内战。1862年:法国钢琴家路易斯杜斯德欧伦出版了他对彩色摄影的研究。1868年:欧伦提供了首批彩色照片。,感光材料的发展,1.日光胶版法尼尔普斯1822年发明,操作过程是:将沥青溶解于熏衣草油或迪佩尔油中,然后涂在锡基合金板和柏油的玻璃板上,放入暗箱进行摄影,最后在熏衣草和挥发油的混合液中显像。其实是一种利用沥青感光硬化性能的方法,而显影操作的目的就是溶解那些没有感光硬化的沥青。现在世界最古老的照片,就是涅普斯1826年拍摄的自己窗外庭院景色。画面内容是鸽子窝与贮藏室。原照片大小为86.5英寸,然而它的曝光时间竟长在8小时。此原件的发现者是摄影史学家格伦汉姆,已把它送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保存。,法国的尼尔普斯拍出的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的照片哥兹沃。他把感光后能变硬的白沥青涂在锡铭合金板上,曝光长达八个小时,由于感光时间太长,且影像模糊,他的发明未能得以推广。,2.达盖尔银版法达盖尔照相术的制作程序是:将一块铜板磨光后镀银,浸入硝酸液内,然后置于碘蒸气下形成碘化银,再放入暗箱摄影(形成潜影)再接触水银蒸气显像,在盐水(后改为大苏打)中定影。达盖尔照相术1839年8月19日由巴黎天文台台长弗索阿拉戈在科学院和美术学院联合召开的大会上公布的。这一天在后来被定为照相术的发明。达盖尔照相术的图像是制作在磨成镜状银板上的,所以图像的左右两侧正好和实物相反,当你从一个角度看是负像,而从另一角度看则又成了正像。当时用达盖尔银版法摄影,一次只能得到一幅银版照片,其图像鲜明,细节描绘也比较完善。现存达盖尔最早的照相术作品,是他1837年制作的艺术家工作室,该照片现由法国摄影协会珍藏。,达盖尔银版摄影作品巴黎街景。摄于1838年,曝光约15分钟。因为曝光时间长,巴黎街头熙熙攘攘的行人与车辆都不见了只留下一个擦靴子的人。,摄影是如实记录现场物象的一种技术手段。由摄影生产出来的照片是客观物象的光学定格与再现。由此可见,摄影的本质是对客观物象的真实记录。,坦普尔大街街景达盖尔,3.碘化银相纸负像摄影法1841年卡尔波特在英国发明。其程序是:1、先将纸基浸入硝酸银溶液,然后再浸入碘化钾液内,使其具备感光性能;2、然后,为增加感光度,再往上涂一层没食子酸与硝酸银的混合液;3、放入暗箱摄影;4、涂上没食子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液显影;5、在大苏打中定影。人们之所以对“碘化银相纸照相法”给予很高评价,是因为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在采用负正片的照相程序。著名古典摄影家DO希尔和罗伯特亚当斯(罗.亚当斯和安.亚当斯不是一个人)正是用这种方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美国摄影家罗伯特亚当斯拍摄的夜景典藏作品,美国摄影家。作为一个热心的自然保护主义者,他试图通过风光作品提醒人们存在着大片人类管理不善的土地。为了避免传统的史诗风格,他选择了更为细微的、更为私人化的和具有人为刻度的山脉、草原以及航道,包括移民居住区和城市,并且寻求一种常规的观看目光。亚当斯是在科罗拉多开始拍摄的,他的作品探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所注视的是在自由和开放的空间中不断延伸的建筑、道路、大片的房屋、商业中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停车场。它们在西部的天空下显得脆弱、易碎。,美国摄影家罗伯特亚当斯拍摄的夜景典藏作品,美国摄影家。作为一个热心的自然保护主义者,他试图通过风光作品提醒人们存在着大片人类管理不善的土地。为了避免传统的史诗风格,他选择了更为细微的、更为私人化的和具有人为刻度的山脉、草原以及航道,包括移民居住区和城市,并且寻求一种常规的观看目光。亚当斯是在科罗拉多开始拍摄的,他的作品探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所注视的是在自由和开放的空间中不断延伸的建筑、道路、大片的房屋、商业中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停车场。它们在西部的天空下显得脆弱、易碎。,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是由底片负片到正片的开创人。1835年开始试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摄影术,4.胶棉湿版法阿切尔的照相程序是:1、在胶棉内加入碘化钾,制成碘化胶棉;2、将经过充分研磨的碘化胶棉均匀地涂在透明玻璃板上;3、从把它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形成碘化银,使之具备感光性能;4、溶液中取出玻璃板,直接放入暗箱内进行摄影;5、在硫酸亚铁或焦性没食子酸溶液中显影;6、用氰酸钾或大苏打定影。这种“胶棉湿板法”的最大缺点是,必须在玻璃基板上沾满溶液湿润的情况下尽快完成摄影、显影程序,否则感光溶液一经干燥,感光度就会要迅速下降。可是当时,由于胶棉湿版法具有价格便宜、曝光时间短(只需155秒钟),操作简便、清晰度高、能长久地保持照片原样,并能得到多张正像。由于它的优点,很快取代了银版照相术和碘化银相纸照相法。,照相感光材料工业的建立,1868年,WH哈里森在提出了使用胶棉明胶乳剂来代替胶棉乳剂的设想。1871年,英国医生RL马多克斯发表了一篇论述制造明胶乳剂的文章。1873年,伯吉斯在伦敦首次出售了明胶乳剂。1978年,C贝内特发现将乳剂加热能增加感光度。1879年,范蒙克霍芬又发现在明胶乳剂内添加阿摩尼亚(氨)同样增加感光度。这样到1880年,当溴化银明胶乳剂初具生产规模,便取代了1851年以来风靡一时的湿板法。从此,在世界范围内就逐步地建立起了感光材料工业,才使照相术走上了正轨。1880年代,两种技术推进了摄影术的发展。第一个技术是一种可以使光敏银盐附着的新明胶乳剂。后一种技术是胶卷的发明。使摄影大众化主要功臣当推乔治伊斯曼。他原本是美国纽约州的一位银行职员,后来创建了美国重要的工业企业伊斯曼柯达公司。很多人都曾进行过制作胶卷的实验,但无人能制造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伊斯曼做到了,制造出了可以大批量生产的胶卷,这就是伊斯曼柯达公司的成就,向全世界免费公布D-76显影药水。,柯达公司,乔治伊斯曼(GeorgeEastman,1854-1932)是美国摄影和世界摄影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为人类摄影发展推波助澜的历史人物,终生献给摄影事业,功绩卓著。由他于1884年创立的伊斯曼干版公司演变至今为世界摄影业龙头的柯达公司,产品统括当今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几乎所有领域。,感光材料的发展历程,上列照相术的发展历程,实则是感光材料的发展历程。照相除了感光材料外,需要机械、光学以及电子等的配合才能完成。照相术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和从前已不能再比拟了,特别是新型照相机的出现,已大大改变了照相术的原貌,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在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照相工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特别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基于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照相机到了90年代已出现了普及性发展的趋势。摄影技术从此依靠光物理原理的感光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经过科研机构和生产商的努力,数字摄影术同传统的光化学摄影术比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据网络消息,柯达与2010年停止生产久负盛名的柯达克罗母感光胶片。虽然数字摄影和传统摄影会在一定时间共存,但是今后一定的数字摄影的天下。,摄影流派,1、高艺术摄影流派2、画意摄影3、印象派摄影4、写实主义摄影(纪实主义摄影)5、纯粹派摄影6、达达派摄影7、超现实主义摄影8、主观主义摄影9、新即物主义摄影10、自然主义摄影11、堪的派摄影12、抽象摄影,新闻摄影概述,新闻摄影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内涵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新闻图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记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三大类;狭义的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新闻摄影的优势:1.视觉的真实性2.现场的可证性新闻摄影报道的体裁主要有四种: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和插图,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基本要求:1)新闻摄影所拍摄的对象应当具备真实性,应是真人真事;拍得的图片还必须符合真人真事的本来面目,就是应做到事实真实。2)从总体上看,所拍摄的人物、事物、瞬间形象都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事物的基本面貌、特点,就是应做到总体的真实。3)应尽可能抓取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自然流露的典型瞬间形象,从而保证新闻形象的自然和真实。4)文字说明应准确而真实,不能含糊,更不能随意编造。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以上几个方面的统一和一致。,一新闻摄影发展概述,第一阶段艰难而波折的起步时间: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第二阶段蓬勃发展(黄金时代)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第三阶段现代成熟变更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今,第一阶段艰难而波折的起步时间: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喇戈等的支持、赞助下,银版摄影术为法国政府购买并公布于世。这天被公认为摄影术诞生日。摄影术的发明人被认为是路易达盖尔。1842年5月,由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拍摄的“德国汉堡大火废墟”,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1855年,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创办人罗杰芬顿拍摄了克里米亚战争的一些场面,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用摄影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早期刊登新闻照片的媒介主要是画报。1842年5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率先用照片代替绘画。1851年美国波士顿市出版的画报客厅之友是最早刊登照片的周刊。1904英国的每日晚报尝试以图片为主角进行新闻报道并取得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新闻图片为主要传播形式进行信息纸质传播的创举。,第二阶段蓬勃发展(黄金时代)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新闻摄影进入了繁荣时期,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A摄影技术的进步1.感光材料D76显影的公布2.1925年量产的莱卡相机3.1930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产生闪光泡4.铜板印刷术B新闻摄影技术方式的不断成熟1928年德国人萨乐蒙创立“小型机+现有光+不干涉对象”的新闻摄影法则,C新闻摄影本身的研究和探索1.洛伦特首次提出“摄影报道”的概念:用一组图片充分表现一个主题,照片有头有尾,有情节,多幅图片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2.美国德纪事报的读者调查的结论:图片,是通用的语言。使得新闻图片在报刊中占据版面比例平均大大25%,最高达40%。3.基于人们的调查结果,一批有影响力的以图片为主要形式的著名报刊纷纷问世,如美国的生活、法国的观察、英国的图片邮报。,本世纪三十年代,摄影科技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得新闻照片能够及时地印刷在具有一定制版周期,且采用较好品质纸张的杂志、期刊上。三十年代,是新闻杂志的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为新闻性期刊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以集中世界优秀题材、人员,因而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生活为时代标志,它在1936年11月23日创刊号上整面地刊登了一幅题为生活伊始的照片,并写到:“照相机记录下生命中最充满活力的时刻,生活从此开始”。由于这样一大批新闻性杂志的创刊、发行,和新闻摄影的形象优势以及同仁们的努力进取,不久就改变了人们获得新闻的习惯。新闻照片需求的急剧增加,预示着一个图像的时代到来了!1966年生活迎来了它事业上最辉煌的时刻,创下了850万份的发行纪录。正当新闻摄影热火朝天,大放异彩的时候,另一种新闻形式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摄影唯我独尊的地位。,麦卡林,第三阶段现代成熟变更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以后,电子传媒的迅速崛起,流动的画面,全程的记录音画并茂的形式极大的冲击了印刷媒体,更冲击着新闻摄影。70年代以后,报纸发行量急剧下滑,读者数急减。曾创下发行量850万份记录的美国生活杂志于1972年停刊,尽管1978年复刊,但传播方式和规模已经打不瑞安。传播内容也由硬新闻变成软新闻(人物、地域介绍)。进入21世纪的半年内,生活再度停刊。生活杂志的逝去标志着新闻摄影传媒已经将主战场从杂志转到了报纸上。在电视新闻的冲击下,报纸和新闻杂志都在思考如何生存下去。1982年,以图片为主角的全新报刊今日美国诞生了,几日美国凭借以大图片,彩色印刷,新闻图片故事和视觉专刊为中心的全新版式设计,几年后就创造了美国报业史上发行量增涨速度的最新记录。1984年,英国报纸镜报确立了“短文章+大图片+更多照片”的办报方针,使得镜报在电子传媒的强力冲击下顽强地生存。,生活,镜报,关于这场来自电视的冲击,人们在冷静下来以后认为:电视新闻取代不了新闻摄影是因为,电视只能在一定时间、地点才能收看,而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件的一个高潮,不仅能反复阅读,而且阅读方便,作为历史资料容易保存、查阅。然而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九十年代,人们看到这种解释并不能成为不被取代之理由。世界上任何事物,在今天看来,不展就存在被发展的社会淘汰出局的可能。八十年代的这场报业变革,是报业与新闻摄影各自寻求发展的产物,由于有科技、经济的支持,这场报业变革的主要内容,很快转向以新闻摄影为中心。至此,作为一种新闻形式的新闻摄影,又稳稳地站在较杂志更具时效性的报业变革的前列。如果说,传统的报纸是一种文字形式的新闻报的话,那么以“图文并茂”为报业特征的新时代来临了。,报纸杂志生存的启示:首先:电视图像取代不了静止的照片形象其二:报刊是新闻摄影寻求其发展的新思路其三:使用好的新闻摄影是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增加广高收入的有效途径思考: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其三,也就是“好”新闻摄影,那什么是好新闻图片呢?它有什么最大的特征呢?今天的静态图片只有更新的视角、更具有冲击力的内容、更精美的技术质量才能获得读者的认可,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局限性,大家在学习新闻摄影中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被教条所束缚。最理想的新闻摄影当然是最具新闻意义同时形式最适当,摄影技术最好的。新闻摄影一直走的路子叫“纪实摄影”。正因为这一风格,才是人们相信“纪实”认为是可靠的。越南战场上的杀人场面,非洲的饥荒,种族斗争等一幅幅画面让人身临其境,有如“真”是这样。是这样嘛?请大家思考一下。“纪实”这个字眼让人往往与记录真实联系在一起。“纪实”可以有两个层面的认识。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现实。但是新闻摄影的纪实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仅从拍摄和编辑两个过程上看就令人怀疑新闻摄影这一“纪实”的真实性。但新闻摄影一旦被冠以“纪实”好像它天生就是真实的记录,这样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甚至是危险的,纪实摄影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标榜不带主观倾向的创作,强调公正客观,人们相信“纪实摄影”说明白了就是相信照片底片对现实的不做歪曲的记录,这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一点进行欺诈的宣传。比如,欧美摄影家关于非洲的报道总是遇见贫穷,死亡,灾难。为什么非洲就没有其他的事了?还有,中国抗战期间,美国的报道总是关于中国抗战的英勇,而掩盖战争对中国的损失。报道没有考虑到被摄者的立场,这就是纪实摄影中的主观倾向,美国的摄影风格凭借其强势的国力而推向世界,新闻摄影内容被“教化”,这就是“真实的谎言”。从新闻摄影作品的本质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真是的谎言的另一个层面历届荷赛,普利策新闻奖,大多是欧美摄影师拍摄落后国家的灾难性图片获最高奖,中国摄影师要获奖,就只能拍摄中国落后,悲惨的面貌。,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第52届荷赛获奖照片,作者:AntonySuau美国时代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2008年3月26日,美国次贷危机,警探罗伯特-科勒正在检查一栋被查封的住宅,他必需确保住户已经彻底搬出。,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蒋齐生,研究员。陕西雩县(今户县)人。年在延安参加革命,入陕北公学学习。年到新华社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辑、总编室副主任、新闻摄影编辑部副主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理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长期从事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和新闻摄影工作。先后出版了新闻摄影论集、新闻摄影一百四十年、新闻摄影的价值与规律、摄影史记、历史的瞬间与瞬间的历史新闻摄影佳作一百个范例及蒋齐生新闻摄影理论与其他等六部专著;拍摄了老舍、肖三、郭沫若、吴晗等一批传神的新闻人物现场肖像。年月月在北京逝世,享年岁。,决定性瞬间,新闻摄影中的“典型瞬间”又称“决定性瞬间”。它是指新闻对象的瞬间精华、精彩瞬间。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其典型瞬间表现形式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它们或是最有代表性的瞬间;或是最生动的瞬间;或是最富特征的瞬间;或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瞬间等等。照片都是瞬间形象,只有抓住了典型瞬间,才是形象价值较大的照片。只有抓住了典型瞬间,才能真正使瞬间变为永恒。因此,新闻摄影的拍摄应该致力于抓住对象的典型瞬间。,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摄影其实就是学习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你所看到的整个世界,而这种视角或是悲天悯人,或是淡薄辽远,或是童心稚趣,或是麻木冷漠,其实都是想用你独特的视觉语言告诉观看照片的人,曾经发生过什么,你希望记录什么,最终又得到什么。在这时候,摄影俨然有了一种哲学的意味,我们的背后是镜头永远无法看到的,而我们的镜头前,却有着永远无法用文字说清楚的东西。因此,相比较而言,去拍摄在你身边所突然发生或天天发生的一瞬,远要比去刻意的寻找MM或自然的风景进行拍摄显得惬意的多。而当你拥有了数码相机,不再为担心自己所拍摄的照片是废片而徒靡胶片浪费金钱的时候,去抓拍可能发生的一切就变的有趣起来。,日落时分-美国蒙大拿州牧场附近的超级单体雷暴,国家地理2010年摄影精选,罗伯特&克拉克,罗伯特&克拉克,迈阿密先驱报的摄影记者帕特里克-法瑞尔获得了2009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这些图片报道了艾克飓风和其他飓风给海地造成的人道灾难。评委们对获奖者的获奖评价是“对绝望的事情的刻画具有煽动性并且十分镇静沉着的图片”。,迈阿密先驱报的摄影记者帕特里克-法瑞尔获得了2009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一般新闻类一等奖,荷赛突发新闻单幅一等奖-走出北川,(阿富汗男子怀抱伤者),摄于中国四川北川县,2008年5月14日。杭州日报记者陈庆港。荣获突发新闻单幅一等奖。,VII新闻网匈牙利摄影师BalazsGardi拍摄的阿富汗男子怀抱着受伤男孩获得年度一般新闻类一等奖。,典型瞬间,苏珊桑塔格说:“照片是时间与空间的切片。”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一系列不同的瞬间形态。典型瞬间却不多,稍纵即逝。典型瞬间寓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以视觉效果来看,这种典型瞬间的出现时机,对不同事物、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会有所不同。有的可能是在高潮到来前的瞬间,即“将到而未到的顶点”的瞬间;有的可能是在高潮到来时的瞬间;有的也可能是高潮过后的瞬间。这就要靠摄影者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娴熟的摄影技术技巧了。,抓取典型瞬间,从实践的角度来说,不能要求摄影者对每一新闻对象,只拍一幅画面就抓住其典型瞬间。这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办到的,尤其对动态性、突发性新闻的拍摄,摄影者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