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拜谒司马迁5月初的一天,阳光灿烂,天气温热。 我怀着一种久仰而敬佩的心情来到了韩城。 韩城,位于中国陕西省关中平原的东北角,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韩城,是陕西省文化历史的名城,是中国文化历史的名城。这里闻名全国的文物遗址不少。有魏长城遗址,有大禹庙遗址,有古老的文庙、普照寺等,也有春秋梁国都城少梁城的遗址,有古老的夏阳县的遗址;更有那令人神往、久仰的司马迁祠墓。 其实,我在童年时代,在小学的课堂上,就怀着一颗热盼的心,就想去寻访中国那位文化巨人,就想来到韩城; 就想去拜谒司马迁的祠墓,就想去拜谒一个不同寻常的司马迁。 在去韩城的途中。 我此时心里的潮水早已涌起,使我又回到童年时代一直向往的时刻。 在韩城,我看到了汉太史司马迁的塑像,看到了司马迁大人走过的足迹,看到了郭老(指郭沫若)为司马祠题写的词,看到了司马迁大人的墓。 凡是上过学的中国人,头脑清醒,没有不知道司马迁的,没有人不敬佩司马迁的。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的韩城芝川镇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历数家,可谓是集四个大“家”于一身。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胆识和勇气,发愤完成了中国纪传史学巨著乃至称得上世界名著的史记,为中国的文化史上树立了一座永久不衰的丰碑。 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市芝川镇,黄河西岸的高岗上,东向黄河,西靠梁山,南接魏国长城,北连芝水。可谓处于有水有山有城之中。 其墓谁人修建?据郦道元水经注卷四记载:“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司马大人遗文,大其功德,遂建古室,立碑树桓。”看来,司马迁祠墓修建于西晋怀帝永嘉四年,迄今已有1690多年的历史了。后经过北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20多次重修和增建,如今,牌坊胪列、阶路重叠;山门、献殿、墙桓、道院一一俱全,祠貌焕然,墓身庄端,犹如一座古城堡,令人肃然起敬。 这里的木牌坊书题字以及碑刻石碣较多。你看古今之人为司马大人所叹所敬而书、而题的有:“汉太史司马祠”、“高山仰止”、“既景乃冈”、“史笔昭世”、“文史祖宗”、“史圣千秋”,“史学传千古,神威镇一峰”等。最令我久视不止的是翟世琪写的对联和郭沫若的题诗碑文。翟世琪,山东益都人,清顺治16年进士,后在康熙7至14年任韩城知县,在康熙十年,重修司马太史庙时,写了一副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处”,对司马迁本人及其巨著给了高度的褒扬。1958年春,郭老先生为司马迁祠墓也起了诗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齐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文,千秋太史公。”对司马迁的一生作了深刻而集中的评价。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司马迁墓,据当地讲解员介绍,是经过元朝忽必烈派人整修过的,呈蒙古包型,即圆方形又有角度感。细看,四周垂直,颇为穹隆形,很大气、神圣。据说,忽必烈非常敬佩司马迁,他认为司马迁著书没有鄙视、诬蔑夷人,即少数民族人。所以忽必烈拨款命人整修其墓。此墓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顶上先有人载一棵松柏,后来分生五枝松柏,形如蟠龙,象征五子登科。当地不少青年学生,每逢中考、高考之际,都前来拜见司马迁墓,以求实现“学子登科”、“金榜题名”。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花卉及修葺、冢碑四块。墓前碑搂,碑文系清乾隆41年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华沅书“汉太史司马公墓”。 参观、拜谒司马迁墓,我的心潮在翻滚。翻滚的是对这位名人,是对这位太史令,是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心潮。 让我们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这位文人,看看这位文学巨匠,看看这位不同凡响的太史令,看看这位饱经风霜、受尽屈耻、负重忍辱的文学巨匠是怎样走过来的,是如何活过来,是如何面对死,是如何不想死的。 司马迁10岁,即能诵古文;20岁,南游各地,历江淮、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寻珍彭城,广搜博采,饱尝名川大山,于是被任为皇上侍卫小官,侍从武常,行踪益广。元鼎6年,其父病危,嘱迁继任太史,切切勿废天下史文。元封3年,迁为太史令。 然而,天汉3年,因李陵之案,惨遭“腐刑”。 历史的画面又翻前了一页。 李陵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兵后方,他抽出宝剑大声命令:“布好阵势,准备战斗。”接着又一声令下“放箭”。汉兵箭如飞蝗射向匈奴兵。匈奴骑兵纷纷落马,四处溃逃。 汉武大帝几次因得捷报而高兴。 匈奴兵面对骠勇的李陵,害怕又胆怯,开始深谋使出战计来。 漠北的大荒原上,匈奴兵正在芦苇丛中燃起熊熊大火,风助火威,然火铺天盖地而来了。汉兵惊慌失措,混乱异常。眼看火焰就要吞噬汉兵,李陵却从容镇定,振臂大呼:“不要惊慌,就地引火自救。”这才震醒了众将士,纷纷引火燃烧芦苇,火随风去,人随火走,汉兵安然无恙。 汉武帝闻此讯,脸上又眨起了笑容。 然而,战况发生了变化。 匈奴兵狂了,匈奴兵疯了。 此时的李陵仍在想:多日来,一直要活捉单于送于大汉皇帝。不想战况发生了变化,是他意想不到的。 匈奴大单于听说围住了骁勇异常的李陵,十分高兴,勒马高山,大声喊道:“不许伤害李陵,不许伤害李陵,要抓活的。” 匈奴兵在高喊:“李陵投降,李陵投降。” 李陵在悲悔,在悲叹:今日将落于敌手。但他却立刻纵马向前冲去,连杀数敌,不幸误入圈套,战马被绊倒,跌下马来。匈奴兵一拥而上,按倒李陵,捆住双手。李陵暴跳如雷:“我无面目报陛下呀。” 到了匈奴,番王为李陵亲自解缚,并要招为驸马,拜为兵马大元帅,李陵当即回绝。 番王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将李陵囚进冷狱。待他回心转意,再劝投降。冷狱就设在冰山上,李陵坐在冰室中,冻得颤圆了,一阵头昏,眼前一片漆黑。 李陵被活捉了,李陵投降了匈奴。 皇宫,长安城一片议论。 汉武大帝发怒了。 “李陵降敌,应于严惩。”有人在上奏; “李陵误国,不可轻饶。”有人在献言。 李陵向故国发出了书信,坐在监狱中,企盼着汉武帝能够早日派使臣前来,与匈奴交涉把他接回本国。 司马迁奏道:“启禀皇上,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李陵乃名将李广之孙,不受钱财,爱惜士卒,大有国土之风,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言。他率五千步卒,直捣匈奴王庭。单于为之震惊,发动全国之兵围攻李陵。李陵振臂一呼,士卒争相效命,转战千里,杀敌过万。最后,粮尽箭绝,救兵不至,战败被俘。臣以为当务之急,应该迅速营救李陵,让他重新报效大汉,才是上策。” “依你说来,李陵不但无过而且有功?”武帝显然不满,责问司马迁。 “皇上,李陵降敌,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司马迁继续冒犯上奏。 “休口”“司马迁,你个小小的太史令,冒犯寡人,为李陵游说,来人啊。”汉武帝大怒。 “把司马迁打入天牢,听候发落。”汉武帝怒未止。 “皇上息怒,司马迁他”侍郎任安、光禄大夫杨敞等人为司马迁求情。 “休得多言,有敢为司马迁求情者斩。”武帝武断又果断地说。 司马迁为“李陵案”辩护,最终彻底入狱。 司马迁的刑期结果是死刑。 然,他是汉朝的太史令,岂能不懂得大汉帝朝的刑律?他知道:大汉法律有这样的规定,死刑欲腐者可以减死一等。 司马迁一开始,根本没有考虑要走这条路。他只想去死,去一死了之,死得轻快。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何足惜?然而,他想到:自己不能死,死了就等于“九牛一毛”,是不如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不能死啊,真的不能死。他喊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为什么要死?我真的死得值得?他在发问,他在责问自己。 他又在对自己说:我不能死啊!我真的不能死啊! 他岂能赍志而去? 最终,他选择了腐刑,废了自己的身。 坦胸露腹的刽子手把司马迁带进了蚕室,把司马迁压倒在台板上,后又捆在刑具上,手提钢刀施刑。 司马迁“啊呵”一声惨叫,昏死过去。 司马迁,为了活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严酷的宫刑。 他保全了性命一条,最大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尚未写完的太史公书;他忍辱选择谁来描绘?了宫刑,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那难割难舍的尚未完稿的太史公书,也就是传颂至今的文学纪实大型史书史记。 司马迁终于挺过来了,慢慢地睁开了自己的双眼。他为自己留着了一条活命,又平添了一份痛苦的欣慰和庆幸。 他自语道:“我的确不能死,死了,那三千年的古老历史,那三千年的人间辉煌,那三千年的兴亡盛衰,那活生生的传奇故事,谁来描绘?谁来整理?谁来编撰?难道中国的史书能断绝在我的手中?” 司马迁感到心里的潮水激荡起来了,他全身的热血又在重新奔腾起来。他眼前又开始出现了汹涌的黄河,古老的禹庙,浩荡的长江,无边的大海;他眼前也开始出现了尧舜禹的形象,出现了孔子游说的足迹,看到了勾践和夫差的身影,他也听到了楚霸王项羽、汉朝开国大帝的刘邦,汉将韩信、陈平,开国元勋张良、萧何等人的声音。 监狱,成了司马迁的“著书楼”。 为了写就史记,变成了司马迁唯一的精神支柱。 他不忘先父的临终遗言,要致力写好史书,要努力写全史书,死要完成史书。于是,他写就了五帝本记,写就了秦本记,写就了项羽本记、高祖本记,写就了燕召公世家,写就了陈涉世家,写就了孙子吴起列传,写就了屈原贾生列传,写就了淮阴侯列传。.他还写就了许多名人列传。他最终彻底地完成了要写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计130篇的长篇融史实、文学、传奇为一体的巨著史记。 是狱中那盏熠熠生辉的小油灯,照得他满面红光,使他完全进入了自己所书写的境界之中,使他感情冲动,发愤著书,停不下笔,最终完成了史记,完成了任何史书不可替代的史记。 他在史记中敢写人,敢写传说的人,敢写真实的人; 他在史记中,敢写帝王,敢写神话中的帝王,敢写真实的帝王; 他在史记中,敢写传奇故事,敢写历史事件,敢写真实的历史事件; 他在史记中,敢写本国史,敢写“外”来史,敢写真实的匈奴史; 他在史记中,敢评当时大汉皇帝汉武大帝的功过,真是了不起,真是有胆有识之至,真是狗胆包天。 史记是中华民族的史诗,也是中华民族精湛文明的一个沉淀;是华夏文化结晶的表露,更是华夏古老文明的精神宝库。 鲁迅先生说得好,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完成了,司马迁不能不担忧,不能不担心可能被毁掉,可能被呼之一炬。他抄了两套本,正本偷放在山上,副本留在宫中。 “你不但写我,评论我,而且敢评说高皇帝。”汉武帝在发话。 “算了,不毁你一生之作,但不能作正史,算了你一家之言吧。”武帝平和地对司马迁说。 “谢皇上”司马迁心中一块压抑的石头落下来了。 他万分高兴,万分庆幸。他终于感到:在五十五岁时,也就是公元前93年,他的先父的宿愿实现了,可算报答他了;他个人忍屈负耻的最终目的达到了。 阳光有时会从层层阻隔的细缝中穿过,细细的光茫似碎金撒落在痛苦人的身上。 一部史记岂能象汉武大帝所言“不作为正史”?你看,后人后世无不将之作为正史引用,无不视为珍贵的正史巨书。 但司马迁没有真正站起来,还没有真正像正常人生活着。 据说,后来,汉武帝偏信谗言,纵容奸臣李广利用尽酷刑,逼迫司马迁招供父子内外勾结谋反的“阴谋”。后来,李广利怕为自己“节外生枝”,将司马迁暗暗劈死狱中,抛尸于曲江,以灭其迹。于是便给后世造成了司马迁死因死卒不详之谜。 目前的司马迁墓中乃是其衣冠之物。 马司迁死了,悲惨地离开了人世。 然而,他所著的史记却在后世中得以永生,光芒四射。司马迁也因之,受到后人的敬仰和颂扬。他的才学和智慧的光芒,永远照澈世人,万古长存。 司马迁的死无法考证,就不必去考证。 真实的冤案终究要被平反,历史要为他平反,百姓要平反他,后人要平反他。因为那真实的冤,一开始就蕴育着要被昭雪的萌芽。 晋朝人殷济为他修了祠墓,后来的金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乃至民国、直至当今,又有那么多人前去拜见其墓祠,整修其墓祠。他的名字流芳传颂,他的巨著万代传阅;又有那么多人在赞美、在研究、在分析、在传讲、在学习、在引用、在翻译他的史记。 他的死,人们赋予了他自己所言的“重于泰山”。然,古今往来,有多少人“死”,轻于鸿毛;有多少人“死”,重于泰山? 你看,古代的赵高、秦桧等人,现代的汪精卫、慈禧、袁世凯他们陷害忠良,卖国求荣,他们的死的确象司马迁所说的“轻于鸿毛”。 你看:古代的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包公”,近代的林则徐、谭嗣同当代的张思德、焦裕禄、雷锋、向秀丽、孔繁森他们或忧国忧民,不徇私情;或报效国家,为国捐躯;或先人后己,为公献身;或服务人民,奉献自已。他们的死,真正可谓“重于泰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说的,它象一块明镜,点照着每一个人,点照着每一个普通的人,点照着每一个手中有权的人,尤其点照着每一个处于上层统治者的心。 泰山在自豪,在骄傲。 鸿毛在庆幸,在自诩。 泰山要感谢司马迁,感谢他,因为他的话,使自己更加出名,使自己的价值更高,使自己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使天下人更加知晓自己了。它在认为,尽管有许多帝王来过我这里进行隆重的封禅活动,使我出了名,但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电工试卷及答案
- 卫星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
- 降水专项施工方案
- 2025年小学常识类题目及答案
- 在老年大学新学期教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SPSS课件秦晶教学课件
- 2025年燃气安全题库及答案
- QC安全生产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热处理试题及答案
- 中考几何面积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房地产项目合作开发与城市更新协议
- 接种疫苗预防流感课件
- 《中国金融学》课件 第0章 绪论-课件
- 2025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天津市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加盟合同(标准版)
- 基于plc的恒压供水控制系统设计
- 2025中小学生法制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高三】【数学】2025【秋】开学第一课:为梦想飞翔(课件)
- 员工安全手册
- 屋面防水施工合同的范本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