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概论绪论三个问题:1.什么是“自然”?2.什么是“辩证法”?3.什么是“自然辩证法”?3.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 of Nature) ?有两种基本含义,第三种含义是延伸出来的。1. 自然界的本性、本质或规律自然观2. 人类探讨自然界本质规律时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3. 人类探讨自然界本质规律产生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观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二、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1、研究对象(1)自然界客体(2)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主体(3)科学技术中介2、研究内容(1)自然哲学 研究自然界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应用复杂系统理论来揭示自然界演化的规律; 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 研究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理、化、天、地、生等)前沿的哲学问题。(2)科学哲学 研究科学的结构、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发展模式; 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即通常所讲的科学方法论),包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科学发现的思维形式、科学发现的检验逻辑等 。(3)技术哲学 研究技术的性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研究工程技术的方法;技术创新的过程、内容与模式,高技术的发展机制及产业化等问题。 (4)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及促进社会结构变革的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具体如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诺贝尔奖与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等问题); 科学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 科技全球化的特点、趋势与影响; 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及科技伦理问题(如克隆人、转基因食品问题及网络技术与国家安全等问题)。 3、学科性质与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正在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论研究中的应用。(1)在认识层次上, 自然辩证法 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 (2)就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 四、自然辩证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自然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区别 (1).自然哲学直接面对自然界做出判断,自然辩证则以科学为基础(中介),通过概括总结分门自然科学所提示的特殊规律来提示自然界与自然科学的普遍的发展规律。 (2).自然哲学所依靠的手段是直观、猜测、虚构和思辨的方法。而自然辩证法依靠概括总结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基本粒子理论、大爆炸宇宙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为人们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演化的图景。(3).自然哲学以建立绝对的“自然”为目标;而自然辩证法赞成把“体系”打烂抛弃在一边。 (4).自然哲学包罗万象,坚持用自然科学的内容充作自己的内容。而自然辩证法则认为辩证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应当是普遍与特殊、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不能以前者取代后者。2.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都把科学当成研究的对象,都要研究: 自然科学的本质;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科学理论的结构、发展模式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1).就哲学根本观说,西方科学哲学与自然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它们或者不论有辩证法,或者说它不是科学而属于传统形而上学,或者断言而使有辩证法也不是自然界的辩证法。 (2).西方科学哲学谈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形式,不涉及自然科学背后的自然界,这样西方科学走到与自然哲学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自然哲学注视自然界,而不给自然科学应有的地位;而西方科学哲学则以自然科学为对象,而目中没有自然界。简言之,自然哲学面对自然界而不顾自然科学;西方科学哲学面对自然科学而不看自然界,而自然辩证既包括自然观,又包括科学观。 (3).自然辩证法还要探讨西方科学哲学一般不探讨的技术哲学的问题。 3.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学的关系 科学学(The Science of Science)是从整体上研究科学的性质、结构、功能以及与社会的关系。而自然辩证法也从整体的研究自然科学。这是它们的相同处。而且在关于科学的性质、科学发展模式等相关理论基础部分存在相同的地方。 但两者仍有区别: (1).自然辩证法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科学,以定性研究为主;科学学研究的方法多为社会学、统计学方面的,要处理很多数据,提出一些公式,画出一些曲线,作定量分析。 (2).自然辩证法带有一定的思辨性,科学学带有一定的实证性。 (3).自然辩证法主要从宏观方面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的一般问题。而科学工作者学既包括对科学的宏观认识,还有一些微观认识4.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哲理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 共同点:对象一致 不同点:视角不同(实证研究,形成思想;哲理研究,形成反思) 科学:沉于物,解剖而思齐,明理而致用。(主要追求知识) 哲学:源于物,高于物,游弋于方寸之间。 (主要追求智慧)五、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一、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自由地思想:不要给思想穿制服,在认识过程中没有终极的真理,没有永恒的真理。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在总结全部思想史的历史教训时曾经深刻指出:“相信只有一种真理而且自己掌握着这个真理,这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 六、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自然、科技、经济、社会的许多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都落入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视野,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 2、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效抵制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迷信、邪教的影响3、培养和提高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提高贯彻执行科技政策的自觉性,使科研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有助于执行和修正政策、评价技术后果等。4、有助于增强哲学素养。成功的企业家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管理类的学生应重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材料1: 1986年朱镕基同志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博士生的讲话中提到:我们国家现在缺少的是博古通今,既懂外国的管理经验,又懂中国的孙子兵法,又懂共产党宣言的企业家。 材料2: 香港一位记者访问张瑞敏时,问他作为一个企业家应具备何种素质,张想了想回答道:首先要具备哲学家的素质吧。 颜建军、胡泳.海尔 中国造,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第45页。5、自然辩证法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输送养分,丰富和增加它的内容。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讲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什么是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什么是自然界?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什么是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如,自然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上帝创造的,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还是变化莫测的,规律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等等。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一、自然观的分类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2、分类的思想方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自然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基本要素:观念/行为模式。(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当然,有时也受到政治条件对自然观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生产力的水平。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古代,人们的活动圈相当狭小,接触的事物也相当有限,对自然界的认识,往往局限在生活所及范围之内。在他们观察视线之内的是那些能提供食物的土壤、树木、河流以及能提供温暖和光亮的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等。他们面对自然灾害除了害怕和躲避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他们对自然界十分敬畏,把自然界看成是对人类命运的主宰者(2) 哲学的自然观: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3) 科学的自然观:到了近代,人类文化开始步入以科学为主旋律的时代,科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制,形成以科学为背景的自然观。例如:“大爆炸宇宙论”等等。哲学的自然观1、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3)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现代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随着农业生产的出现和渐渐普遍化,文明开始产生。正如丹皮尔在他的科学史中所说:“文明首先在中国以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河尼罗河几条大河的流域中,从蒙昧中诞生出来。”文明的诞生,农业的出现,促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关注天文、地理、水文等现象,并在一些哲人那里开始思考关于自然界的哲理性问题。如,泰勒斯的世界万物由水组成的说法,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世界的本源,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的原子说,中国的元气说,中国的五行说关于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可以相互转化,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活火”,古希腊的阿那克西曼德猜测“人是由鱼变成的”等都代表了一种对自然界的看法,是人类最早的自然观。这样的自然观来自古人的猜测和思辨。在今天看,这些观点显然不正确,但与那些害怕自然界或用神话来解释自然界的观念相比较却有其合理的地方。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认为,“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物质的不同特性是由于具有同一终极性质的质点在大小、形状、位置和运动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在石头和铁中,原子只能颤动或振动,而在空气或火中就能在较大距离中跳跃。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还认为,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中向西面八方运动,互相冲击,引起了直线运动和转动,组成元素,开始形成无数世界。由此可见,在远古的文明中,在古希腊那里,已经开始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运动体的世界,这似乎与现代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这一观点很接近。但是在古希腊,运动是建立在活力或灵魂之上的。古希腊的“思想家把自然中心灵的存在当作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他们设想,心灵在他所有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人类事务还是别的)中,都是一个立法者,一个支配和调节的因素”。 总之,我们可以认为,以古希腊思想家为代表的自然观,已经超出了文明之前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这种自然观,把世界看成是由物质和灵魂两大块共同组成的,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古希腊的自然观是建筑在直感、类比和猜测的基础上的。对太阳东升西落的“直感”,是托勒密认为太阳在围绕地球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把自然界与个体的人之间的类比,得出了自然界是由理智的集体的论断。“个人首先发现了自己作为个体的某些性质,于是接着想自然也具有类似的性质。通过他自己的内省工作,他开始认为他自己是一个各部分都恒常的和谐运动的身体。为了保持整体的活力,这些运动微妙地相互调节,与此同时,他还发现自己是一个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身体的精神,于是作为整体的自然界就被解释成按这种小宇宙类推的大宇宙。” (参见: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亚里士多德在此自然观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力学体系,他和他的继承者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出力、运动、位置、致动、受动等与力学知识有关的概念,但是在考察运动时,把一切物体运动与动物机体的运动直接类比,成为一种机体论或目的论的力学。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体系,成为古希腊自然观的重要支撑。(1)思想方法: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追本索源,寻找“变中之不变”,作为自然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2)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A探索自然界的本原或最终构成回答万物本原和运动原因的第一人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这个学派用某种单一或具体的有形物体作为万物的本原.泰勒斯水。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气。赫拉克里特火。 公元前500年的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说”: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论。 公元前500年的阿那克西哥拉,人为世界万物可以分割成无限小的种子。 德谟克里特提出万物是由一种叫原子的东西组成 。B.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宇宙演化学的始祖”。他提出存在物的本原是“无限”万物都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将宇宙演化的历史描述为由“爱”和“恨”两种对立的力量使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的分离与结合。古代自然哲学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思想,虽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看作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C“自然”的涵义n 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公元前400年,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自然的意思:n 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长;n 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长出的内在的东西;n 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小结:A.从感觉的直观出发,从整体上思辩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在某种特殊的结构中来寻求自然界的统一,并以此来勾画自然界的总画面。B.自发辩证法的思想:构成世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看到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并把他们的对立统一,看作自然发展的动力。C.特点:直观性、思辩性、猜测性。它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缺乏足够的经验知识,对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对于这些不清楚就用哲学来进行思辩和猜测,用猜测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思辩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的特点。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辩和猜测的性质。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D.历史地位: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恩格斯说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3、中世纪(517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天堂-地狱图”的自然图景)(1) 经院哲学(繁琐哲学):采用思辩逻辑来论证神学自然观并使之系统化。兴起于11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5世纪以后逐渐走向瓦解。它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故名经院哲学。其代表人物有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并不研究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天主教教义、教条进行论证,以神灵、天使和天国中的事物为对象。当然,在神学允许的范围内也讨论了一些哲学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激烈斗争的两派,即唯名论和唯实论。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一种实在;唯名论则相反,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实在的,一般知识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他没有实在性。中世纪是哲学变为神学的婢女的蒙难期,经院哲学是理性思维产生的怪胎,但其内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仍显现着人类的哲学思维在向前迈进。经院哲学(Scholaticism)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它的研究只允许在基督教教义的范围内自由思维,为信仰找合理的根据。它反对离开教义而依靠理性和实践去认识和研究现实。因而其结论也不受经验和实践的检验。经院哲学往往争论一些荒唐的问题,如“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上帝能否制造出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天使吃什么?”“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到世界末日,死人复活时,是青年还是老年?”“鼹鼠有没有眼睛?”等等,都是一些脱离实际、烦琐空洞的抽象议论。(2) 目的论:世界万物在始动者的推动下运动而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内在的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内在的目的论的奠基者。(3) 地心说:这是统治人类思想达1500年之久的一种关于太阳系的几何表示法。它认为大地是球形,居于宇宙(太阳系)的中心不动,天体绕地球旋转,这是最早的被神圣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4、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机器的自然图景)(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崛起于欧洲的中南部。在古代,这一地区既没有东方古国那样光辉的科学成就,也没有古希腊那样令人赞叹的文化遗产。相反,在漫长的中世纪,这一地区的生产发展迟缓,教会统治严酷,科学文化一直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但是,15世纪后欧洲社会从这里开始了一系列深刻而巨大的社会革命,这就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准备了社会历史的前提条件。A、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B、开拓市场的需要是改变人们世界观的途径C、伴随着欧洲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展开了一场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反对宗教神学,把科学从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把个人从封建专制下解放出来,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提倡理性主义,用人的理性、用科学的权威对抗教会的权威,并把理性、科学、人道视为三位一体的东西,这种新的世界观对于摧毁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就是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古典资产阶级哲学。(2)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哥白尼-布鲁诺-伽里略-开普勒 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人类精神解放的奠基者”,天体运行论:“日心说” (观察方法、数学方法) 布鲁诺 GBuruno 15481600:“科学的殉道者” 论无限宇宙与世界:“宇宙无限论” 自然主义、逻辑推理。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种宇宙体系的对话:自由落体定律、运动相对性原理、使用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四个卫星。(观察方法、数学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推理方法)开普勒 Jkepler 15711630:“天空法律制定者”宇宙的奥秘、宇宙的和谐、新天文学、天空行星运行的三定律。(3)牛顿经典物理学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牛顿 INewton 16421727:“天上人间两个力学世界的统一者”,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万有引力定律、运动三定律,(公理化方法,演绎方法。)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对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4)形而上学自然观A基本观点: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B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自然界绝对不变”。C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D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的原因:第一, 当时自然科学的总体水平不高,各门科学的发展没有超出力学的水平。因此,经常用牛顿的机械力学框架来看待自然界及其中的一切事物。(牛顿的科学研究四法则-与他的思维方式特点。)第二, 问题(1):牛顿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核心观点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自然界绝对不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机械性-只有位置,动能势能传递,而无变化多样性,因此,“自然界绝对不变”。静止性惯性定律:“静者恒静,动者恒动”,万事万物彼此在空间中孤立,静止地排列,没有时间上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历史。所以,自然界的运动需要超自然的外力做“第一推动”。还原性把事物抽象为无内部结构的“质点”或“最基本的,不可分,不可入的原子”。世界=原子+虚空。)问题(2):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错误,在思想方法上的根源是什么?(自然科学规律与作为自然观的哲学理念之间有特殊与一般的区别,规律具有层次性,不能简单外推。)第三, 当时自然科学尚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经验科学阶段,因此,经常需要把事物从总体联系中割裂来,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第四, 当时自然科学主要采用的是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忽视综合与演绎的方法,因此重视的是个别与特殊,忽视整体与普遍。(5) 评价:a.实证性: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b.局限性:a)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自然。b)机械性。用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拉美利特认为人是机器。c)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唯心主义的解释。把社会历史变迁的基础归结为“人类理性”、“目的意志”等因素。它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了解局部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近代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5、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天文学: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地质学:赖尔的地质渐变论(现实主义,以今推古法。)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化 学:原子论,周期律,和人工合成有机物(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生物学:细胞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自然科学由“分门别类地收集材料的经验科学”上升为“对各类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做统一理解的整理材料的理论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由以积累现象和知识为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达到记录,分类,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扩展为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对不同领域进行比较(达尔文进化论主要的方法),提出科学假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皆始于假说),通过演绎,提出理论和理论体系的理论思维的方法。因此,自然科学本身的辨证性质与形而上学自然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生物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主张“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冲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尤其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充分揭示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辩证法,它表明:过去被看作是孤立的,割裂的现象,现在被看作是统一的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过去被当作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现在被证明是逐一形成的,它们不仅在空间上展示出多样性,而且在时间上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和转化的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辨证性质。这时,正如恩格斯所说:“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熔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来说也能够指出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以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的图画。”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创立者的观点,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辩证法的思想在古希腊人那里只是天才的直觉和猜测,因而具有朴素和自发的性质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则是以精确科学为依据的,因而是自觉的,成熟的方法和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即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它的方法是辩证的,即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它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辩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以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第二讲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 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统一于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和过程之间通过相互转化而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的自然界,也就是当前的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能够涉猎的对象总体。“所谓自然就是理性观察,实验的种种对象。”(布丰、洪堡)。“我们自然科学的界限,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宇宙,而在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是我们认识自然时还不知到的。”(恩格斯)。“相信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然界,这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爱因斯坦)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存在的自然界是实体与场(引力场-电磁场-强场-弱场)的总合。今天人类正探索着“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5个层次时空范围的客观世界。人类探索存在的自然界的三个方向分别是:(1)向宏观层次方向发展:我们研究“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生物个体-种群-人类社会” ;(2)向宇观层次发展,我们研究“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总星系,黑洞的形成,类星体和暗物质”;(3)向微观层次发展,我们研究“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4)向非线性和复杂性方向发展,我们研究各种物质形态、层次、结构和功能以及信息的相互关系。2、 演化的自然界:自然界“过去现在未来”生成和转化的多样性统一体。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世界看成是在本质上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即某种发展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大约在150亿年前的爆炸初期,宇宙处于高温高密状态,只存在着中子、质子、电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以后宇宙沿着两条线平行发展:一条是宇观链,即天体演化和地质演化;另一条是微观宏观链,后者表现为物理进化、化学进化、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现代自然科学所认识到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就是物质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沿着这两条链逐渐生成并且不断转化的。物质首先分为场与实物。场有电磁场、强场、弱场和引力场。实物从简单的粒子一直到复杂的生物个体。场与实物之间有相互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在加速器的实验中,发现了100多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中子、质子、介子、奇异粒子和一系列的共振态粒子,统称为强子;另一类只是参与电磁、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子和中微子等,统称为轻子。高能物理实验又进一步揭示上百种强子是由更小的夸克组成,到1995年共发现了6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是构成数百种强子的基本单元,同时轻子的发现也达到6种(电子、电子型中微子、子、子型中微子、轻子、型中微子),因此,夸克与轻子就是目前认识到的物质结构的新层次。从层子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的发展过程称为物理进化。由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的发展过程称为化学进化。由生物大分子单细胞生物植物、动物;高级动物人类的发展过程称为生物进化。人类有感觉、思维、意识形态,人类社会有各种不同的形态的社会进化。从天体演化地质演变人工自然进化中产生的物质形态有:总星系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地球)物质凝聚态原材料工农业产品人工智能机器人。21世纪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最新的物质形态将是人造生命的诞生。物质世界的形态是多样的,但这些物质形态又统一于它们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人化的自然界:自在的自然界 人化的自然界人工的自然界(1)自在的自然界:人类的认识和作用手段尚未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空间上总星系之外,胀观层次无限广阔的宇宙;基本粒子以下,藐观层次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以及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各层次中尚未认识到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和过渡转化形态。它们目前尚且只是一种纯客观自在的黑箱系统,只是人化自然进一步拓展的潜在基础。)(2)人化的自然界:人类观察而能感知其信息的自然界,包括所有进入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人化的自然界可视为人与自然构成的一个通讯系统,它的范围是同一时代自然科学的边界。(3)人工的自然界:人类实践的成果、实践手段所及从而被改变了的那一部分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物,人为现象和过程,以及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地球与空间生态系统 。4、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自然观的出发点和归宿。(1)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的演化来说:“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原始社会、渔猎社会)人类的行为的后果尚在纯自然的生态安全的范围之内,没有超出纯自然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的能力。“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人类的行为的后果越出了纯自然的生态安全的范围之外,作为人类实践产物的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则缺乏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的机制与能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建立与健全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的机制与能力,将人类的行为的后果有效地控制在纯自然的生态安全范围之内;把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从“地球村”的整体角度重建社会圈与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的平衡。(2) 从自然观形态上来说:“人是自然的奴隶”“以认识自然为主古代朴素自然观”“人是自然的主人”“以改造自然为主-形而上学自然观”“人与自然平衡的重建”-“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的辨证联系;量子力学标志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辨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非平衡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岔与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之中。二、自然界存在的系统方式(一)、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系统定义:A贝塔朗菲与钱学森的定义,P52共同点:整体 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B张华夏的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着和相互作用着的元 素的统一整体。C本书定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2组成:要素组元;关系纽带;结构结合方式;功能独特标志;环境外部条件。自然界和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或者自成系统,.或者处于系统之中。(二)、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1.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1)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要素决定系统。(2)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2.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结构与功能定义p57)(1)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系统的功能还受组成元素和环境的影响。(2)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功能的发挥会损耗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功能的发挥又会“改进”结构,生命系统正是在发挥功能中维持其结构,并使结构进化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然系统的功能对结构起重要或决定性的作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是结构分析、要素置换、组合创新、功能模拟、黑箱辩识等方法的本体论基础。3.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时间)横的方面来说,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对系统具有选择作用。从纵的方面来说,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例如太空种子。(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是自然系统客观存在的基本关系,这些基本关系是系统方法科研的本体论基础,也是进一步讨论自然系统演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总结:整个自然界,从微观粒子到宇观天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原生物到人类,无一不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并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系统。 讨论:以企业为例,分析系统的四个基本因素的具体内容。 下岗是伴随企业改革出现的必然现象。(三)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与基本类型1.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1)整体性(P55)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是于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系统具有加和性,主要指整体在其量上等于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如分子量和原子量。系统有具有非加和性,整体具有各个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质。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如细胞组成人脑,细胞本不能思考,而人脑则能思考。系统整体性还表现在,对于由各个部分组成的特定整体来说,又不能离开其整体去把握它的各个部分。“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黑格尔)讨论题:通过部分能否认识整体?“三个和尚没水吃”与“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一个企业的效益受什么因素影响?(2).开放性(P53)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任意一个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3)动态性(P54)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4).层次性(P56)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2.自然系统的基本类型(1)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物质 能量孤立系统 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2).从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3),从系统对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析: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4).从人们对系统的认识程度: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四)自然界系统的层次结构1层次结构及其特点(1)层次:指若干系统之间(或一个系统与其环境间)经相互作用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2)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A自然系统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构成性关系。B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层次结合度的递减原理层次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中各层结合的紧密程度互不相同。随着层次的由低到高的推进,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到小而递减。物质系统的层次结合力与层次的高低成反比。(3)高层次与低层次的关系:A高层次系统的结构,属性和运动形式是从低层次系统及其运动形式经突变而产生出来的。B高层次以低层次为基础与载体。C作为高层次系统组成要素的低层次系统与单独存在的低层次系统在性质上有所不同。2自然界的基本层次非生命世界:(微观)夸克基本粒子原子核分子(宇观)分子体系行星恒星星系团总星系生命世界: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3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图景(教材P58)自然物质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大系统,是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的统一体。每一个物质系统并不一定由紧接着的下一个层次的物质系统所构成,它可能由其底下相互若干层次的某一层次或几个层次的系统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再下一层次的电子组成,中子星直接由基本粒子组成)某一层次的系统组成高一级层次时,并不一定组成唯一的高层次系统,而是可以组成两种以上的不同层次,因而层次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分支现象 三、系统演化观(一)、自然界的演化过程1演化和进化的概念英语都是evolution,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比进化具有更宽泛的含义,演化除了进化之意义以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1)宇宙起源于一个体积非常小、密度非常大、温度非常高、压强非常高的原始火球。(2)原始火球在150-200亿年前突然爆炸,爆炸后经历三个演化过程: A 基本粒子形成阶段(01秒) 在高能场中形成大量基本粒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粒子、介子、介子等等。 B 核合成或元素形成阶段(1秒3分钟) 基本粒子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形成氢、氘、氦等原子,最早的元素。 C 实物形成阶段(3分钟70万年) 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最早的氢、氘、氦等原子趋于稳定,形成了氢气和氦气原始星云。3恒星的起源和演化 恒星起源于原始星云,此时万有引力开始起作用。恒星演化过程分四个阶段 (1)、引力收缩阶段: 势能=热能 (幼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