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5 生态经济第32卷第2期(2016年2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2, No. 2 (February 2016) 我国城市绿道的规划途径初探 以南京市为例 王晓晓1,张鸣洲2 (1.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2. 山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摘要:我国的绿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借鉴了国外的优秀经验与成果。国外绿道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功开展多年,功能 也早已从单纯的视觉审美发展成了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基础设施。绿道对于人们的生活而言不再可有可无,而是成为 了一项必要的建设项目。文章从绿道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出发,介绍了现代绿道发展的趋势,并以南京为例,详细描述 了南京市绿道系统建设的现状,描述了南京市建设绿道的机遇与挑战,并根据现状提出了适合其发展的绿道系统和功 能,展望了未来南京绿道发展的趋势和动态。 关键词:绿道;可持续发展;规划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4.2;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07(2016)02-215-06 Research on Planning Methods of Chinese Urban Greenway: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WANG Xiaoxiao1, ZHANG Mingzhou2 (1.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2. College Of Forestry,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nzhong Shanxi 030801,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eenway development draws on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foreign greenway has been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for many years, it also had a profound signifi cance of the infrastructure from the simple visual aesthetic development. Greenway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in each city; each city is refl ected in the vitality of life. This article from the greenway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details in Nanjing City, describ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green road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Cit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green road system and the function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trend of Nanjing greenway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Key words: greenwa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methods 基金项目: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第 49 批) ; 南京林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 (G2014018)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 王晓晓 (1982 ) ,安徽凤阳人,建筑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扩张与节能战略。 1 引言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猛,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更是严重影响了 城市可持续发展。于是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有效的 能缓解城市病的方法, 以达到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紧张 的工作生活让人们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建设,于是人们需要 拥有能够释放压力增加生活情趣的乐土,而绿道就是一项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们生活品质的建设项目。在城市 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多功能、系统完善的绿道系统来维持 我们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的公园服务半径已经 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人们需要更直接、更方便地与绿地接 触,亲近自然。 为了更好地建设城市绿道系统,我们需要加深风景园 林设计的广度与深度,将功能和景观视觉享受相结合,注 重实用性,为人们设计高品质高水准的绿道系统。当今社 会,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还处在大力发展阶段,生态城市 的发展宗旨是为了延续城市的健康生长,使城市遵循可持 续发展。针对当前的社会实况讨论和分析,本文将研究重 点放在规划途径的初步探索上,研究分析我国绿道发展的 现状,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绿道发展的方向与设想。 本文以南京市为例,描述南京市绿道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南京所拥有的绿地资源和景观优势,并且全面充分地分析 南京市绿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探讨适宜南京发展的 绿道系统发展的元素,并相应地给出一些南京绿道系统建 设的观点和建议。 216 生态经济第32卷第2期(2016年2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2, No. 2 (February 2016) 2 绿道及其相关知识 2.1 绿道的概念 1959 年美国人 William. H. Whyte 首次提出 “绿道” 的 概念。广义上的 “绿道” 包括从城市社区慢行到整个市域范 围内的野生动物季节性迁移的引导性生态走廊,从城市滨 水、滨河、滨湖、滨海绿化带到城郊山林溪岸游步道等用 来连接人与自然的各类线型开敞空间。在当代,绿道网络 最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美国户外运动委员会解释的 “为人 们前往居住地附近的开放空间提供路径,联系城市和乡村 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笔者根据对 各种文献的参阅和自己的理解将城市绿道定义为 : 区别于 一般城市隔离带的,不仅能够为市民提供景观视觉享受, 而且能真正供其使用的,能够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连接城 市景观与自然资源的空间绿化载体。城市绿道有两种规划 方式 : 一种是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另一种是 将其单独作为一项专项规划,并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 步具体落实规划细节 1。 2.2 绿道的发展历程 (1) 绿道发展的萌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绿道 景观规划的实践已经拉开了序幕。1865 年,Omsted 首次提 出的 “公园道” (Parkway) 的概念,这奠定了当代绿道建设发 展的基础。奥姆斯特德认为, 单纯的公园并不能让人们全面、 纯粹地接近自然,1887 年,他大胆地提出 : 需要用线条的 形式将点状公园绿地连接起来,使得城市的绿地成为一个 完整的网络体系。 “波士顿翡翠项链” 于是成为美国一项十 分著名的景观建设项目。 “波士顿翡翠项链” 地处波士顿市 区,长度为 25 公里,用宽度不等的绿道将城市内部的公园 绿地连接,并利用河道将几个小镇连接成系统。不仅为居 民提供了休闲舒适的人居环境,而且在国际上对于绿道理 论和实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针对 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环境问题和农村人口大规 模往城市迁移等城市中发生的问题,提出一项将城市与乡 村有机结合的 “田园城市” 理论,希望通过这一项举措,缓 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2) 绿道发展的兴起阶段。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环 保运动兴起,随之而来绿道的建设也开始起步, “二战” 以 后,随着城市化的普及,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污染逐渐危 害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国是环保运动的发起者,在 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科学研究者,对于环境保护 的研究也上升到了绿道的层面, 成立了 3 个绿道研究中心, 同时在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开始了深层次的研究 与操作 2。在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绿道 的建设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生存与发展的冲 突,维持了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图 1) 。 (3) 绿道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980 年至 2000 年以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的人均私家车保有量与日俱增, 人们逐渐淡忘部分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导致了城市发展过 程中各种环境生态的问题。于是,人们不禁开始思考如何 寻求社会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各种宣传选择健康 出行方式的口号开始出现,在这种社会气氛的带动下,人 们又逐渐地接受生态环保、健康出行的观念理念,提倡自 行车出行与步行方式无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绿道建设本身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建设需 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在这个阶段,绿道建设最先开始 发展的是发达国家。绿道的发展从单一的环保功能开始发 展成景观视觉廊道、生物憩息场所、居民休闲娱乐公园等 多功能的生态绿化廊道。这一时期的美国东海岸绿道建设 如火如荼,这一项绿道建设持续了 25 年之久,连接了美 国所有的东部沿海城市,不仅为美国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旅 游收入, 而且提升了美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市民的生活质量。 从宏观上分配各区域的绿道建设目标,然后落实到地方政 府,然后再由地方政府具体落实至各个详细的绿道地块, 形成一环扣一环的规划实施步骤。 (4) 绿道技术发展趋向成熟阶段。2000 年至今,虽然 国外的绿道建设已经到达成熟的程度,但是国内的绿道建 设逐渐在追赶国外绿道建设的脚步开始起步并在质量上有 所提升。绿道的建设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功能,而是朝 着视觉景观化、生态环保化、功能实用化发展,有利于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发 展发展了具有里程碑式的绿道网络系统。通过对珠江三角 洲进行区域划分,将每个区域的绿道建设通过一定的规划 实践联系起来,使得绿道系统能够全面的服务每个地区的 居民,也为城市创造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5) 绿道发展的展望。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对绿道的 研究已经进入深层次层面,经过对绿道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的研究,我们认为绿道在功能和范围上都已不再单一。起 初,绿道只是一项具有环保功能的绿色廊道,随着人们对 于绿道见解的不断加深,绿道的功能趋向集环保、视觉享 受和休闲游憩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居民不仅能够 在生态绿道中步行、骑行,还能领略绿道所营造出的与城 市生活紧张感截然不同的氛围。我国城市绿道的发展建设 在全球绿道建设的带领下,也逐渐地走向规模化和系统化, 这不仅是全球形势的推动,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进 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风景园林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都得到 了迅速发展,相关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未来,城 市绿道网络体系的建设将与城市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而 217 生态经济第32卷第2期(2016年2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2, No. 2 (February 2016) 这又离不开相关学科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依赖这部分技 术水平的支撑,我国的绿道建设将向功能复合型、结构合 理性转变,不仅为居民提供工作之余休闲好去处,也能够 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营造可供生物憩息的生态环境,维 持城市生态平衡,绿道的建设不仅生态效益十分突出,也 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3 南京市域概况分析 3.1 南京市域生态文化资源 孙中山先生于 1918 年在 建国方略 中说 : “南京为中国 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 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 中诚难觅此佳境也” 4。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形以 丘陵、低山为主,并且将山水完美组合,南京的地形地貌以 丘陵和低山为主,南京的山系与水系完美组合,形成了一个 广受好评的 “风水宝地” 。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文化历史 和遗存又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而经历了长久以来的风雨, 南京许多的古迹遗存都消失殆尽,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古都风 貌,绿道系统的结构也应充分吸纳这些古迹遗存的精髓,不 仅给人以休闲娱乐的感受,更应该传承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 化。南京市拥有发达的水系,其所占的比例达到南京市域面 积的 11%。而长江又是南京一项非常重要的水系资源,沿江 的绿化景观如果处理得当,将成为绿道系统中能凸显南京特 色的非常重要部分。另外,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等河湖 给南京提供了丰富的水系资源,如果利用好这些景观资源, 注重滨水绿地景观的建设,也会给南京的绿道系统添彩。 3.2 南京市域生态建设情况 南京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接壤江淮平原,于 是南京的整体地貌类型呈现出坐北朝南的簸箕形状。而南 京受盛行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空气流通的 不畅,使得上风向对南京的空气质量影响十分严重,同样 对其有影响的还有产业布局的不均匀。南京的重工业大多 集中在南京的上风上水的部位,有的甚至与居住区穿插, 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江水在上中游受到了污染,而后对南京的水质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此外,近年来北方沙尘暴肆虐、南进,大厂等地 的重工业企业以及长江上中游水体的污染都对南京的生态 环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南京目前的绿道系统结构是 以新街口为中心,呈南北东西向轴线发展 (图 1) 。新街 口将南京的绿化系统分为两大不同的形态状态,新街口以 北的地区,绿地系统建设相对完善,而新街口以南的地区, 绿地系统的建设就显得不尽如人意。 南京的绿地建设不仅在城区有明显的差异,在城乡发 展上差距更是十分的明显,并且在空间上的联系并不是十 分的紧密。 一些有价值的景观与风景区没有被很好的利用, 南京城市绿道网的建设应充分吸收各区域优质的生态资源 和景观资源,在空间上做到统一连续,应该充分利用长江 的景观资源,在沿岸多设置防护型绿地。绿地的数量与质 量都是衡量一个地区绿道系统发展的标准,缺一不可,南 京的中心城区用地十分紧张,结果导致绿地规模十分小, 根本不能满足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绿地应该均匀分布在 城市的各个地区,并且根据每个地区的需要控制绿地的规 模,并使它们成为一个体系。 针对目前南京生态环境的面临种种问题,我们需要从 制度层面和发展层面共同来寻找对策。首先, 在制度层面, 遇到重大的建设项目时,涉及到环境保护层面时,实行 “一 票否决” 制 ; 建立环境保护监察制度,保护群众的环境权 ; 加强环保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的协作,建立良好的生态保护 系统。其次,在发展层面,改善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生态产业。例如,发展绿色环保型企业,将经济发展 方式从高能耗、多污染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企业发展;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内部的生产 联系,保证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不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 负面影响 ; 理清城市功能分区,将居住区与工业区分离, 以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环境保护层面, 增加绿化面积, 提建设绿道系统 ; 改善城市水源清洁度,科学的对其进行 整治,保证居民饮水水源的质量,加强对雨污排放的监管 与治理。提倡使用清洁燃料,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提升 空气质量。 在文化层面, 加强宣传生态文明建设, 提倡节俭、 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4 南京市绿道规划设计途径初探 4.1 南京绿道规划的机遇和挑战 4.1.1 南京市绿道规划的机遇 从 20 世纪末起,绿道建设开始在各个国家广泛兴起, 国内外专业人士开始利用自身所学与专业技能储备作为铺路 石,结合每个国家与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划设计适合其发展 的绿道系统。我国近几年来关于绿道规划的文献研究越来越 普遍,绿道建设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而且在实际项目中 也得到了认可,例如,在珠三角地区,绿道建设并不是独树 一帜的系统,而是与景观系统和旅游资源组合成一个复杂的 生态景观系统,这一突破性的举措带领全国走向了绿道建设 的高潮阶段。所以,绿道建设运动是南京生态建设和空间形 态重建的重要机遇。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南京正处于城市发 展建设的高速时期,土地利用紧张,而绿道的建设正好可以 为紧张的土地资源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利用方式和策略。 4.1.2 南京市绿道规划的挑战 南京的绿道建设面对很多的机遇,在这同时也存在了 218 生态经济第32卷第2期(2016年2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2, No. 2 (February 2016) 很多挑战。首先,南京市六朝古都之一、江苏省省会、长 江三角洲重要构成,社会经济压力过重,城市地区土地的 建设情况已经偏向成熟,土地利用程度高,所以很难改变 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只能从非机动车道入手改造 和整合。其次,我国对于建设有特色的城市绿道的理论知 识并不完善,详细讨论南京绿道建设的更是少之又少,也 没有相似的案例借鉴,而南京在文化资源与生态游憩资源 方面是十分丰富的, 因此要求我们保留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因此,绿道规划是一项严肃而有意义的事业。 南京的绿道建设目前只是将重点放在了建成区的生态 环境保护上,而市域范围内的其他地区的绿道规划还在初步 阶段,郊区大面积的绿地、水系和山林都可以作为绿道建设 的良好条件,应该被纳入绿道系统建设的范围内。有条理地 将城区与郊区结合,使得南京的绿道系统有层次性、有规模 性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规划工作者而言,要发掘 南京各个绿地、水系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处理建设,将这 一部分的联系放大加深,建立城乡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使 得绿道系统不仅是为城区居民服务,同时为所有的市民做服 务,让绿道的建设在结构上真正做到成系统、成网络。 绿道系统的建设在内容上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绿色植物 的配置与种植上,也可以发展为一种产业模式,比如生态 产业园之类的生态经济产业上, 在绿道与绿道的衔接阶段, 可以建立这种有利于绿道发展的产业园,不仅在生态绿地 功能上迎合了要求,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产业价值。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是绿道建设的原则。南京是一个城市建设力度十分强的城 市,环境的污染也与日俱增,如何让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环 境的关系是城市绿道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城市绿道 的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生态良好的循环,减少热岛效应,净 化城市的空气,营造城市局部小气候,为当地的生物圈提 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4.2 南京市绿道建设情况分析以及规划途径初探 南京拥有长江秦淮河、玄武湖、老山、紫金山、汤山 等风景优美的自然资源,也有六朝古都、明朝都城、民国时 期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南京的绿道规划布局应当充 分珍惜其所拥有的多项资源,显示南京独有的绿道特色 5。 4.2.1 三条生态绿道 南京市受盛行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结合南京 的地形特征,南京城内建设有三条生态廊道,沿城墙环形 绿道、林荫道绿道、内秦淮河绿道,这些绿道形成一个巨 大的绿色网络,对抑制南京无序蔓延及保护南京的生态系 统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南京的气候条件夏炎冬寒,所以 在植物配置上应该选择落叶型植物为主,这样既能保证夏 季绿道的阴凉,也能保证冬季阳光不被遮挡 6。目前,所 有的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化都是以一排行道树,形式与内容 都十分简单,而道路又是承接绿道的十分重要的纽带,如 果将道路两旁设计为绿带,那么城市的绿道系统就会丰富 很多。在生态绿道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尽全力保证绿道的 完整性,维持其内部的生态环境平衡,尽量避免建筑物对 绿道产生影响,使得绿道的建设趋于完整,成系统发展。 4.2.2 目前南京市拥有绿道建设情况及规划途径初探 南京目前拥有十条绿道,构成南京绿道系统,包括明 城墙沿线绿道、玄武湖绿道、百里风光带绿道、紫金山内 部绿道、青奥公园绿道、江南滨江绿道、江北滨江绿道和 运粮河滨河绿道等 7。 (1) 明城墙沿线绿道。 明城墙沿线绿道全长约 23.6 公里,西线始于挹江门, 沿明城墙和秦淮河至赛虹桥 ; 南线从赛虹桥沿明城墙和秦 淮河至通济门; 东线环月牙湖展开。绿道沿途经过小桃园、 古林公园、石头城遗址公园、清凉山公园、莫愁湖公园、 中华门城堡、白鹭洲公园、东水关遗址公园、秦淮河风光 带和月牙湖公园等多个公园景区。明城墙沿线绿道利用原 有道路改造而成,全线自行车贯通,沿途各路口均可以进 入绿道 8。在绿道各出入口处设置有出入口标识牌,同时 按一定距离设置有索引图标识牌、路旁标识牌、服务设施 标识牌,供市民游客了解周边的环境与设施以及交通路线 等。另外,集庆门桥旁设有驿站一处,提供休憩、咨询、 茶水等服务 (图 2) 。 (2) 紫金山内部绿道。 22.9 公里长的绿道并未能环线整个紫金山,而是位山 体南麓和东麓, 南线始于琵琶湖公园入口, 经前湖、 燕雀湖、 下马坊遗址公园、博爱园、民国邮局、地震台、灵谷寺至 体育公园,东线始于紫金山东入口 (仙林大道交叉口) ,沿 环陵路西侧布置,至岔路口 (老宁栖路交叉口) 。主线绿道 长约 18.3 公里,与主要交通枢纽设置连接绿道长约 4.6 公图1 南京市绿地结构分析图 (作者自绘) 219 生态经济第32卷第2期(2016年2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2, No. 2 (February 2016) 里 9(图 4) 。紫金山内部的绿道建设并非是在山间新辟道 路,多是利用市民爬山踩出的小路和已经废弃不用的老旧 道路以及现有道路建成。 此绿道系统的所有主次入口都有很方便的交通系统互 相连接,以便游客能从每个地方方便快捷地到达绿道系统 中。红色的道路与绿色的景观交织,建成的绿道成了紫金 山又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一色彩搭配从专业角度来说是十 分国际化的搭配,这样做不仅能将绿道与其他的道路系统 做性质区分,也能与周围的景观形成一道和谐的风景线。 紫金山内部绿道不仅在道路通达性的建设上做足了设计, 在道路的防水性方面也是很讲究的。道路铺装采用透水混 凝土,这种材料是一种透水性能非常好的道路材质,它不 仅具有超强的透水性,而且其粗糙的表面也使得其防滑、 耐磨,保障了行人无论天气好坏都能够安全骑行,为其提 供最佳的骑行空间 10。 绿道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也很讲究保留山体本身的情 趣,最大程度上恢复植被,营造一个植物群落十分丰富的 环境。在乔木与灌木资源丰富的地区,种植地被植物,而 在植物资源较为稀疏的地区,广泛的种植香樟、银杏、榉 树等,以保证在紫金山每个地区,都有十分丰富的植物群 落。山间道路,忽高忽低,骑着自行车一路向前有时会觉 得 “很困难” 。沿途有驿站,市民骑累了可以休息。环紫金 山绿道 22.9 公里长,有多个坡道,最大的坡度达到 8%, 最小的也有5%。 为了防止危险的发生, 在坡度较大的地方, 公园的管理者均放置了标识牌,意在告知游人前方的路况 和所需要注意的事项。标识牌的内容和种类十分丰富,不 仅有警示型也有引导型路牌。这些路牌给游人提供所有绿 道系统的信息,方便游人的休闲游憩。由于紫金山地理条 件比较特殊,所以其绿道建设的宽度大部分只有 2.4 米宽, 与绿道建设规范规定的 2 6 米宽有些不符,并且,为了 保证安全性和其功能的完整性,绿道禁止电动车和宠物进 入,但经过作者的实地调查发现,这两种情况还是存在的, 且在绿道沿途并没有设置明显的 “阻止” 关卡 11。 (3) 江北滨江绿道 (范围 : 江滩湿地公园段) 。 滨江风光带浦口新城段位于江北滨江大道迎江面,南 起虎桥路,北至兴浦路,全长 13 公里。目前已经对外开 放。多个景点串联其中。闻涛广场是浦口滨江风光带的一 处景点,这里有浮雕景观墙、文化景观柱、铺装地雕等一 系列景观元素,将浦口的历史故事讲述给每一位游客。因 为这里地势较高,天气好时,站在这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 紫峰大厦。这条江北的滨江风光带还串起了浅草览湖、芦 洲梦泽、桥头公园、滨江广场、芦滩飞虹等多个景点。同 时,作为青奥会唯一一个新建的体育场馆,青奥体育公园 也位于滨江风光带沿线。未来,这里将成为百姓体育健身 图2 环明城墙绿道路线图(作者自绘) 图3 环紫金山绿道路线图(作者自绘) 的好去处。在浦口新城段沿线, 有一块未完全开发的湿地, 即绿水湾湿地公园。站在城南河桥上,可将这处湿地尽收 眼底。今后,市民可来这里 “探险” ,因为里面大部分是茂 密的树林,有珍贵的动植物。绿水湾湿地占地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这是南京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该湿地公 园还在规划建设之中,目前,仅建造了一条 80 米长的通 道通往该湿地, 已经吸引了不少爱鸟人士前往观鸟。未来,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湿地公园内部将考虑以专用车为主, 截流外来车辆和私家车进入,推行环保的交通方式。 5 结论 笔者基于对我国以及南京的绿道发展现状的陈述,以 及对南京市所适宜建设的绿道形式进行研究。绿道是一项 220 生态经济第32卷第2期(2016年2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2, No. 2 (February 2016) 前景非常广阔的建设项目,如果能够形成有系统、有条理 的绿道系统,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 能在经济、社会方面创造不可小觑的价值。通过对我国绿 道规划途径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 (1) 绿道与隔离带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绿道指的是 多功能的绿色空间通道,而隔离带强调了 “隔离” 两字,功 能上远不如绿道丰富。一般情况下,隔离带是为了保护城 市的生态健康,基本都是政府行为,一旦城市用地进入紧 张状态,这些土地则会发展成所需要的用地性质。而绿道 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用地,可以满足城市的多种需求,也可 以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实践中更能经得住考验。 (2) 国内外绿道的建设差距十分明显,我国的绿道建 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处于初步阶段,在今后的绿道系统 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学习国内外优秀的案例,吸取其经验 与教训,扬长补短,为每一座城市设计出有自身特色的绿 道系统,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点,甚至将绿道变成城市 的一个标志,让人铭记在心。 (3) 南京市的绿道系统建设目前还局限于城区范围之 内,郊区的绿道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城区与郊区的绿地 没有形成廊道系统,在今后的绿道建设中要将景观节点用 绿道连接起来,方能形成凸显南京地域特色的绿道系统。 参考文献: 1王贤.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的构建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2012. 2王菲. 城市绿道规划与生态网络构建研究D. 济南:山东建筑 大学,2013. 3张云彬,吴人韦. 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07(8):3338. 4申超玲.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绿道典型设计模式设计D. 广州: 广州大学,2011. 5吴明亮. 绽放南京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光彩N. 南京日报,2014- 02-28. 6孙帅. 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3. 7姜媛媛. 广州市绿道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研究D. 广州:广州大 学,2013. 8陈福妹. 绿道网络的生态环境功能及规划策略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1. 9顾小萍. 环紫金山绿道建成启用N. 南京日报,2013-10-23. 10孙奎利. 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2. 11王璟. 我国城市绿道的规划途径初探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2. (责任编辑:冯胜军) 10高丽敏,兰宜生. 环境所有权、贸易结构变迁与污染分布J. 财 经研究,2012(5):8193. 11沈满洪. 论环境经济手段J. 经济研究,1997(10):5461. 12许明月. 资源配置与侵犯财产权责任制度研究J. 中国法学, 2007(1):7890. 13王晓冬. 中美水污染防治法比较研究J. 河北法学,2004(1): 131. 14申萌,李凯杰,曲如晓.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J. 世界经济,2012(7):83100. 15徐桂华,杨定华. 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 社会科学,2004 (3):2630. 16Berkowitz D, Chen L, Yue M. Do property rights matter? evidence from a property law enactment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5, 116: 583-593. 17Bouriaud L, Nichiforel L, Nunes L, et al. A property rights-based analysis of the illegal logging for fuelwood in Kosovo 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14, 67: 425-434. 18Jiang L L, Lin C, P ing L. The determinants of pollution levels: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