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苏州中新科技城生态规划纲要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 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券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l丁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同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牛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苏州中新生春科技城生态规划文本第二节生态规划目标和内容第一条 生态规划目标生态优先,从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科技城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第二条 生态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环卫规划等六个方面(见图I-1)。图1-1规划内容第三条 环境建设生态策略1 保护场地环境生态功能2 降低资源、能源耗用 3 建设牛态景观和绿色空问 4 降低周边坏境(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不利影响第四条 生态支撑系统发展策略 l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2 能源供给和可再生能源利用3 垃圾收集和处理第五条 社会发展战略 l 清洁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 2 多样化住宅混合开发和混合社区 3 就业、居住、商业、文化、休朋综合功能第六条 产业与经济发晨战略 l 促进单一制造业经济向高科技研发型经济转变 2 建构研发与中试基地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实现循环经济第七条 定位综合时问维度(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使用改建拆除再利用)、技术维度(建筑、能源、水、景观、生态)和使用者的维度(健康、舒适、高效),建设“一然和谐、经济循环、资源高效、生态文明”的示范性江南术乡宜居新城,打造“现代化、园林化、人性化、科技化”的牛态城镇。第八条 规划指导原则1 重视水乡特色之自然环境的牛态修复、生态补偿与建设2 强调景观系统的庆域绿量平衡和牛态功能提升3 重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提升和上地的集约利用4 注重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5 重视低碳节能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绿色建筑与社区6 注重高端技术与适宜节能生态技术的协同应用7 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和非传统水源利用8 强调全生命周期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片9 强调社_x的和谐与活力、重视公众参与及生态文明建设10重视市场运作,推动政策与制度创新第九条建设目标 针对场地现有状况、周边资源情况及未来产业结构设计的建设日标如下表所示。表11建设目标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绿地率%38绿量率绿量率指的是建设用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值,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考核指标。叶面积几十绿量,可以反映绿地的质量。1.2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屋顶绿化率指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比例,具体通过总体规划和分区域景观绿化规划指标进行控制。工业%50民用%30热岛强度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1.5区域声环境质量居住区dB昼55,夜45产业区昼60,夜50交通区昼70,夜55物种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考核验收年的动植物种数/基准年的动植物种数。基准年为生态规划实施的前一年。具体的考核方式为专项调查。1燃气普及率%100建筑节能 指参考现有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如北京、天津、重庆等地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包括围护结构节能、设备系统节能等技术的集成。住宅建筑%65公共建筑%50太阳能光热利用建筑一体化 指太阳能与建筑实现一体化的比例,按照建筑的栋数进行统计。具体一体化的要求参考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具体考核方式为设计阶段的图纸审核和建成后的现场检查。住宅%100公建%30可再生能源比例 指应用包括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后,对常规能源的替代率。住宅%20公建%15绿色建筑 至少达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的要求,并参照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执行。公建%50住宅50工业30给排水管网覆盖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00人均综合用水量m3/年290人均直饮供应量L/d8水体环境质量%优于类水体标准非传统水源利用率%80雨水利用率%4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可回收垃圾综合利用率%90绿色出行%85第三节现状条件第十条规划范围中新生态科技城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北部,阳澄湖的东南角,距离工业园区一期核心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用地东部边界为规划城市道路,南部边界为沪宁高速公路,西部边界为青剑湖,北部边界为规划沪宁高速铁路(见图l一2),规划用地总面积3 99平方公里。圈12区位图第十条 自然与生态条件 该区场地基本平坦,自然植被和原有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消失,为一块经过土地平整的开发建设用地,需要在科技城规划建设中进行牛态补偿和重建。第十二条 地质水文条件1 场区处于滨湖堆积平原地区除表层土层经人类活动而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沉积层:2 原有水系已经填埋和改变,规划园区内地面水系两与青剑湖,北与阳澄湖联通水质为、类水质标准:3 场地处于周围河湖百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但需要考虑集中暴雨时场地雨水的及时排除;4地下水除氨氨指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基本存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1993)I类标准之间。第十三条 周边交通与联系规划区北侧和东侧为快速路,西侧为青剑湖边的主干路与唯亭镇联系成为主要的生活联系方向,而且交通联系顺畅。 北侧的京沪高速铁路在规划区与阳澄湖之间形成阻隔。南侧沪宁高速等多条密集的国家级交通走廊隔开了规划区与工业园区中心的联系,规划区缺乏向南与主园区和主城区联系的干线道路。规划区距离市级快速公交走廊普遍有3-5公里的距离,公交换乘条件不佳。第十四条 基础设施条件电力:规划建设一座110kV变电站,位于双阳路南侧,作为生态城主要电源燃气:规划以双阳路D300mm市政燃气管道为主要气源供气:供水:区内自来水由双阳路市政供水管道(DNl000mm)直接供给。 排水:区内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系,污水经双阳路市政污水干管收集,排入市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雨水经雨水管道就近排入自然水体。第十五条生态规划成果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成本、规划说明、生态规划纲要与地块生态控制性指标等三部分组成。第二章生态科技城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第一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第十六条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规划目标 通过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再现苏州水网勾连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自然环境:确保场地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规划原则L 总量不变、结构优化原则:在保证土地开发强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建筑面积、绿地面积)的条件下,结合居住区、研发区、厂区的不同特点对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进行重组,进行结构优化,保证有限绿地、水系的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达到最佳(见图2一l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土地利 用规划图)。2 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土地的集约使用、晟大化绿地的生态效能以及减少资源与能源的耗用量来虽大限度地减少园区的生态足迹,使3万的生态科技城人口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舒适3 采用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在建筑密度、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入研发区与工厂区积极采用屋顶绿化等生态补偿措施。4 功能混合、便利出行原则:通过土地居住、商业、研发等利用功能的适 当混合,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方便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出行,增加园区的活力,增加园区的常住人口,变“卧城”为“不夜城”。图2-1 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二节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空问结构第十八条生态规划的空间结构 构建“轴、两区、两带、多核心、水网勾连”的城市空间结构(见图2-2)生态科技城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体块分析图)。构建由中央绿色生态轴、各集中绿地公园、大型水面与河道水系、屋顶绿化构成的,地面、水面、屋顶、空中多层次完善的生态网络。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与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集约利用土地,同时通过设置中央绿色生态轴与各个核心间便利的公交系统,以及与外部公交系统的有效衔接,降低私家车出行量。 1. 轴:位于园区的中心位置,沿中央湿地公园南北向贯通北侧连接阳 澄湖,南侧连接研发工厂区形成中央绿色生态轴,轴线两侧布置商业办 公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以及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 2. 两区:北双阳路分隔成南北两区,北区为生态科技城的居住研发区,南区为研发工厂区。 3. 两带:包含北部沿阳澄湖一侧的观湖景观带和西部沿青剑湖一侧的观湖 风光带。 4 多核心:生态科技城除了设置中央绿色生态轴外,分散设置3处集中绿地公园,紧邻商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构建了便利的休闲、购物网络,彼此保持500米的服务半径确保居民与工作人员在生态科技城任意位置,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极大地方便了日常休闲与购物。图22生杏科技城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体块分析图 5 水网勾连:在北部居住研发区设置集合雨水收集、排涝、行洪、景观、生态廊道等功能于一身的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连通将现有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恢复苏州传统的河网、湖泊等湿地生态景观和江南水乡风貌。第十九条多样化混合利用与弹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1. 突出办公、研发、商业、住宅等用地的多样化开发与相互的混合布置。北部居住研发区设置了一类低密度住宅区与二类普通住宅区,南部研发工厂区设置了配建的工人宿舍区。沿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布置商业办公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以及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 2 通过用地功能的混合布置,可以缩短交通行程,减轻交通基础设施负担,减少私家车出行量,引导城市紧凑发展。土地功能的多样化开发可以提供不同阶层人群所需的住宅与公共服务,增加生态科技城日夜的活力,增加毗邻的就业机会,避免居住阶层的同质化,以及阶层对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在土地利用功能的安捧与分期开发时序控制中引入弹性发展原则可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在保持开发总量不便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各地块的功能,达到生态、经济与可操作性的平衡。第三节各类用地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第二十条 居住用地规划目标建设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生态、宜居、绿色、和谐的新型居住社区。第二十一条 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l 通过场地水系连接外围的阳澄湖、青剑湖和各居住组团的公共绿地,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网络,增加生物多样性。再现苏州传统的河网、湖泊等湿地生态景观和江南水乡风貌。 2 多样化混合开发原则,居住与商业混合开发。各阶层混合居住,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弹性开发原则,可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在保持开发总量不便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各地块的功能,达到生态、经济与可操作性的平衡。 4 营造适宜步行的居住社区,内部任意点步行5分钟(500米服务半径)可抵达公共绿地公园和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第二十二条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139.25公顷,占科技城总用地34.90。其中, 一类居住用地32.15公顷,占中新科技城总用地8.06%。:二类居住用地96.42公顷,占中新科技城总用地24.17。另外还包括中小学合校用地5.38公顷,小学用地3.00公顷托幼用地2.31公顷。规划居住用地分为6个邻里单位和1个产业居住配套居住区,双阳路北侧规划2.5万居住人口,南侧规划0.5万打工族,位于双阳路以南地块最东侧;沿西侧河流的东岸布置一部分高档社区,规划居住人口0.5万人。其他邻里单位为多层和小高层的二类居住用地。 沿两侧青剑湖设置一类低密度住宅,坐拥美丽的湖面风光。考虑到北侧京沪高铁和快速路的噪声污染,通过采用绿化、等积极的降噪措施后将噪声降到居住区规划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后,沿北侧阳澄湖设置二类中密度居住用地及商住混合用地。沿中央绿色生态主轴两侧设置居住、商业和办公、商业混和用地。在研发工厂区的东侧设置二类居住用地配建工人宿舍。第二十三条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I. 沿北侧阳澄湖设置高层住宅、公寓以及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采用高强度的开发模式。 2 沿中央绿色生态主轴,结合公共交通走廊和商务商业,相应配套布置中高档公寓、商业、文化娱乐建筑形成混合用地的较高强度开发模式。 3 沿西侧青剑湖设置一类低密度住宅,结合规划的生态水系廊道,布置高 档居住社区,采用低强度的开发模式。第二十四条 研发用地规划目标 推进研发用地由生产制造型向高新研发型转型,实现“创新中心”的梦想,确保高新、环保、创意等现代产业的主导地位,推进生态城建设过程中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第二十五条 研发用地规划原则通过研发办公与商业服务的功能混合,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第二十六条研发用地规划布局 研发用地整体布局为中心区+组团模式,中心区作为园内的绿化景观中心,结合中央生态公园布置了综合办公中心作为科技城的先期启动区,集中布置研究 型办公建筑、和科技城综合服务建筑。第二十七条 研发用地开发强度控制生态科技城的核心研发区沿双阳路北侧设置中央生态公园,作为核心研发区的景关观中心。中央生态公园的西南角是生态科技城的建筑制高点,设置标志性建筑,西可俯瞰整个青剑湖,北可远眺阳澄湖。核心区的用地布局主要围绕公中央生态公园形成3个圈层,第一层高度较高,控制高度为50 米,但建筑密度较低:第二、三层较低,控制高度为24米,但建筑密度较高,在第二、三层用地之间设置一条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办公人员使用,达到办公空间景观的均好性同时也可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作灵感。在大的地块布局上核心研发区内设置了两块功能混合用地,以公寓和研发用地的功能进行混合,主要是西北侧地块和南北走向的中心绿化带东侧地块,形成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研发核心区。第二十八条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目标 更好地为生态城服务,体现生态城示范作用,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第二十九条公共服务设旌用地规划原则 l 为居民提供完善、方便、高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成为推广生态理念的场所。 2 与循环经济相适应,通过发展公共设施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 3 服务群众,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体现社会活力,强调社会和谐。第三十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布局 在科技城范围规划配备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旖:主要包括综合服务办公、商业金融、教育科研用地等。总用地面积7.52公顷,占科技城规划总用地的1.88。沿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集中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另外分散设置3处集中绿地公园,紧邻商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构建了便利的休闲、购物网络,彼此保持500米的服务半径,确保居民与工作人员在生态科技城任意位置,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极大地方便了日常休闲与购物。第三十一条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高强度开发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另外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采用中等发强度模式,并与周边住宅开发强度相协调。第三十二条 研发工厂用地规划目标 提升研发工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科技城的总体建设目标匹配。第三十三条 研发工厂用地规划原则与方法 总量不变、结构优化:在保证研发工厂区土地开发强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建筑面积)的条件下,结合厂区的特点,进行结构优化,保证有限绿地、水系的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达到最佳。通过增设C2 09、D211两块集中公共绿地,极大地改善厂区的生态环境,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网络,保证动物迁徙通道的畅通,增加园区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将临近公共绿地的C205、D210两块地的容积率增加到l.l和l.2,保证厂区的建设量不变。 图2-3 C209、D2-11地块位置图第三十四条研发工厂用地规划布局 l. 标准生产组团:主要布置在双阳路西南侧,除保留了原有的标准厂房外,又适当增加了部分用地。2. 生产研发混合组团:主要布置在双阳路南侧中部,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部分高层建筑与低层的标准生产相结合,研发成果可就地进行产业化。3. 高科技生产组团:位于双阳路南侧靠东部的地块内,是现代化、高技术含量的高科技生产用地。部分研发功能可适当的混合于其中。第三十五条 研发工厂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标准生产组团容积率为l,生产研发混合组团容积率为1.ll.2,高科技生产组团容积率为ll.2。第三十六条 分期实施规划1. 到2010年完成中央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结合两侧的研发区、居住商业混合区建设,初步形成中央绿色生态轴,极大地提升生态城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集中绿地建设,改善研发工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围绕中央湿地生态公园,建设生态公厕、垃圾分类收集点、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候车站等一些示范项目。 2 到2015年研发区基本建成,住宅区形成规模,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生态、宜居、绿色、和谐的新型居住社区初步建成。 3 到2020年完成各处集中绿地公园及周边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完成生态科技城硬件环境建设。工作重心放到社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软件环境建设中来。第三章生态科技城空间环境建设第一节城市设计第三十七条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总体形象 再现苏州水网密布连通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确保场地自然一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自然坏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第三十八条 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交通、功能混合、尺度宜人、情趣盎然的不夜科技城。第三十九条 生态科技城居住空间意向 在北部居住与研发区设置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相通,场地水系集合景观、生态、雨水收集、排涝、行洪等功能,既方便场地排水(防水灾),又可结合景观做微地形,或做成人工湿地,净化场地排水,增加生物多样性,挖出的土方可就地平衡,堆成优美的绿化屏障,遮蔽北边高速铁路的噪音。 J) 通过场地水系将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 2) 场地水系:场地水系总宽度包含两侧绿化以及步行道共9m。分图图则已按中轴线定位水系在场地的出入口位置,水系在场地中的流向与形态应结合建筑组闭灵活布置。 3) 场地水系应采用T形断面,综合考虑平时游览及暴雨行洪的需要。如图3-l多样化的水系与驳岸设置,可供适宜人们步行骑车游览,水系两侧可结合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小型广场、锻炼场地、观演等设施。图3-2水系剖面可见两层亲水界面,第一层围紧贴水面得步道,第二层为绿化两侧的步行和骑车路。图3-3和图3-4可见水系M侧也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提供优雅,静谧的高档住区环境,适用Al-0l、A1-02、A1-05、A2-0l、A3-11等低密度高档住区。4) 地块Al-02、A1-03、B1-02、B4-0l、B6-01、B6-02应利用水系及建筑挖方在沿高铁一侧设置人工高起地形,密植乔木,形成有效的声屏障。图3-1 水系剖面1(多样化的水系与驳岸设置)图3-3 水系剖面3(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 图3-4 水系小透视图第四十条 生态科技城研发区空间意向 研发区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研发、居住混合区,设置影院、酒吧、商业街等服务设施,积聚人气,变卧城为不夜城,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研发区B2-06地块概念城市设计见图3-5,3-6,3-7。供能混合设置影院、酒吧、商业街等设施积聚人气,变卧城为不夜城。园区入口中央生态公园设置浮岛,成为候鸟迁徙的落脚点,园区的亮点。研发区设置屋顶绿化等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图3-5 B2-06地块区位图图3-6 B2-06地块总平面图图3-7 B2-06地块鸟瞰图第二节绿色建筑第四十一条绿色建筑总体要求生态城内所有建筑应按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绿色建筑的设计在满足国家各类规范的前提下,还应满足中新生态科技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的规范要求,保证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第四十二条 建筑节能 考虑到生态城高标准的建设要求,生态城节能目标应该高于江苏省或苏州市地方建筑节能标准。规划生态城居住建筑节能65,公建节能55。规划范围新建住宅建筑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的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在保证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全年空调、采暖能耗。保证冬季居住建筑室内日照充足,提高室内自然采光质量,降低照明能耗。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室内外噪声,结合合理的建筑平面设计,创造宁静的室内环境。提高建筑工程(小区)平面绿化率和垂直绿化率,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规划范围新建公共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合理确定窗墙比,提高外窗和幕墙的热工性能(包括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添加遮阳设施,提高可开肩外窗面积以保证过渡季自然通风和室外新风的可利用性等措施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应优化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提高输配系统效率,优化系统分区配置和控制。照明、办公、冷热源设备、水泵、风机、生活热水等系统的能耗应尽可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新风量较大的建筑,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热回收措施,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第四十三条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通过水的合理循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利用雨水及地表水,建立梯级用水模式。结合生态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文特征、功能定位等方面的自身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水资源。利用现有市政供水系统提高饮用水质,确保生活供水安全。提倡节约、合理分质用水。充分利用雨水,提供区内低质供水并补充、完善区内景观水系统,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融合,构建水系发达、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 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人均节水率达到45;采用新型供水管道材质,园区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10;确保供水水质,龙头出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牛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加强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80%-90;充分利用雨水等非常规水源,使其利用率达到45;保持区内水环境健康、优美,区内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类水标准(部分水质指标达到地表类水标准)。第四十四条 景观生态规划 研发区与厂区的部分屋顶采用屋顶绿化等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形成生物迁移的空中廊道,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有利于建筑节能,又可降低热岛强度。第三节京沪高铁对生态科技城的噪声影响第四十五条 京沪高铁对科技城的噪声影响 在苏州新生态科技城的北面是京沪高速铁路,铁路采取高架方式。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噪声声级很高,对沿线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生活学习环境影响较大,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的北部规划为居民区,与京沪高速铁路平行相邻,有可能受铁路噪声影响。第四十六条 高速铁路噪声水平 高速铁路具有高速、高架、电气化的特点,其噪声源主要由轮轨噪声、集电系统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高架桥梁结构桥梁构筑物噪声等组成。日本新干线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当车速低于240km/h时,轮轨噪声为主要噪声源,约占总噪声能量的40以上;当车速达到300Km/h时,轮轨噪声与集电系统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共同成为主要噪声源,各占30左右,见表3-1表3-1 高速铁路噪声源组成(dBA)噪声源列车运行速度(km/h)240300350400Lmax比例%Lmax比例%Lmax比例%Lmax比例%轮轨噪声6440673069-70257220集电系统噪声62256830724074-7540空气动力性噪声60-622066-673070-71257430桥梁构筑物噪声6015631066106810总噪声级6872-737679注:测点距离铁路中心线25m,高于地面气1.2m,高架结构8-10m,整体吸声道床结构,2m高声屏障。 日、德、法三国高速铁路运行时,对环境产生的噪声影响见表3-2。表3-2高速铁路噪声水平Lmax(dBA)国家车速(km/h)列车通过最大声级Lmax(dBA)测点位置日本20067有2m高声屏障距离铁路中心线25m2507330077法国20087距离铁路中心线25m,距地面高度3.5m2709230094德国200842508730090第四十七条 国内外高速铁路环境噪声标准限值要求 目前国际标准组织ISO或国际铁路联盟UIC尚无针对高速铁路的环境噪声限值统一标准,ISO建议各国可根据本国的经济、技术和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确定适宜的限值来满足环境要求。表3-3给出日、法、德三国有关高速铁路噪声限值要求。其中日本新干线噪声标准最为严格,列车通过最大声级不得高于75dBA,但执行该标准过程中分不同期限实施不同限值,对既有新干线最大声级超过80dBA的区域,要求3年内达标,对拟建新干线,要求投入运营后即达标。详见表3-4.表3-3 国外高速铁路噪声标准国家评价量标准性质标准限值(dBA)测点位置日本Lmax(dBA)国家标准75居民住宅室外法国Lmax(dBA)国家标准65居民住宅室外Lmax(dBA)75德国Lmax(dBA)国家标准V=250km/h,Lmax=88dBAV=280km/h,Lmax=89dBA距离铁路中心线25m,距轨面高度3.5m表3-4 日本新干线沿线达到标准限值的期限要求新干线铁路沿线区域划分达到标准限值的期限既有新干线建设中的新干线拟建新干线A820dBA区域3年以内投入运营后投入运营后B75dBA区域80dBA7年以内投入运营后3年内10年以内C75dBA区域75dBA10年以内投入运营后5年内 我国自1990年起执行GBl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其限值规定为:距离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昼问、夜间等效声级不得高于70 dBA。 1999年铁道部组织了京沪高速铁路环境影响预评价研究课题,在高速铁路环境噪声建议标准专题中,建议距离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等效声级Leq,24h 70dBA,列车通过时的最大声级不得高于89dBA。综上所述,在目前尚无正式的高速铁路环境噪声标准的情况下,本项目所参照的噪声标准,将立足于现行已颁布的GBl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昼、夜间等效声级不得高于70dBA;在城市功能区采用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执行1类区(居民文教区)限值昼间等效声级不大于55dBA,夜间等效声级不大于45dBA的标准:同时参照高速铁路环境噪声建议标准,要求列车通过时距离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最大声级不得高于89dBA。第四十八条 京沪高速铁路噪声预测 京沪高速铁路的丰要特征为高速、高架、电气化。其列车运行速度目标值为300350km/h。采用进口车组,其噪声声源强度见表3-5: 根据京沪高速铁路高起点及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本次噪声源强采用表3-5中进口动车组数据。图3-5 京沪高速铁路噪声源强车型车速(km/h)声级水平(dBA)测点位置进口动车组20086距离铁路中心线30m,高于轨面1.5m2509030092“京沪高速铁路运营时间为5:3023:30每天运营18小时。“列车定员按1200人,各时段到发量较为平均。”(京沪高速环境评价报告) 若按京沪高速铁路列车常规运行目标速度300km/h(83.33m/s)考虑,列车通过时30m处的最高声级为92dBA,若列车长度为200m,通过时间仅为2.4秒。取影响时间3秒。如果列车白天平均问隔10分钟(一小时单向发6列车),则双向每5 分钟(300秒)有一列车通过,如果无车通过使得环境噪声是45dBA,则可以算得白天30m处的等效声级是: 1lg(3X109.2+297104.5)300 )=72.0dBA 铁路边界(外侧轨道中心线外30m处)噪声昼间等效声级达到72dBA。按照线声源距离加倍衰减3dB的规律,再加上地面(考虑有植被地而)吸收和空气吸收,衰减到55dBA,大致要离开铁路线350m。 对于夜间,列车数量减少,若以减少到一半,每10分钟有一列车通过。并考虑夜间有6小时停运,则铁路边界(外侧轨道中心线外30m处)噪声夜间等效声级:其中运行时的4小时为69dBA,6小时停运时的环境噪声约40dBA,则可求得夜间等效声级:10lg(4106.9+6104)6)=65.0dBA于是,铁路边界(外侧轨道中心线外30m处)噪声昼夜等效声级是:10lg(14107.2+6106.5)24)=70.2dBA刚刚满足GB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制及其测量方法规定距离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昼夜见等效声级不得高于70dBA的要求。但列车通过时最大声级达92dBA,不满足列车通过时的最大声级不得高于89dBA的要求。不过夜间要满足满足GB3096-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区(居民文教区)夜间等效声级不大于45dBA的要求,则大致要离开铁路线450m;如果高架铁路这只声屏障,对于2.5m高直立式声屏障,降噪效果(插入损失)约为8dBA,则列车通过时最大声级从92dBA降到84dBA,可满足列车通过时的最大声级不得高于89dBA的要求。满足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等效声级不大于55dBA的要求,则大致要离开铁路线150m;夜间等效声级不大于45dBA的要求,则大致要离开铁路线200m。铁路部门在本次京沪高度铁路设计中,提出了线路两侧设置30m的绿化林带,形成高速绿色长廊。该项措施的实施,不仅对高速铁路沿线视觉景观起到良好效果,对铁路两侧环境噪声控制也起到积极作用。第四十九条 京沪高速铁路对生态科技城的噪声影响 铁路边界噪声满足GB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规定距离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昼夜等效声级不得高于70dBA的要求。如果设置声屏障,则可满足列车通过时的最大声级不得高于89dBA。铁路边界噪声昼间等效声级72dBA,超标量2dBA。要满足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等效声级不大于55dBA的要求,则大致要离开铁路线350m;如果设置声屏障,则离开铁路线150m处即可达标。铁路边界噪声夜间等级声效65dBA。要满足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区(居民文教区)夜间等效声级不大于45dBA的要求,则大致要离开铁路线450m;如果设置声屏障,则离开铁路线200m处即可达标。第五十条生态科技城北侧居住区对高铁噪声的应对措旋为应对高铁噪声,生态科技城北侧高层住宅退高铁150米,退建筑红线50米,这50米空间南侧为场地水系,北侧为挖出土方堆成的优美的绿化屏障,遮蔽北边高速铁路的噪音。高层住宅作成一字形沿北侧布置,中间尽量减少空隙,尽量屏蔽噪声,确保护南侧住宅免受噪声干扰。北侧高层住宅套型设计将厨房、卫生间、餐厅等服务空间放在北侧隔离噪声,起居窒、住宅等空间放在南侧,不受噪声干扰。第四章能源规划第一节生态城地区能源利用现状分析及可利用能源分析第五十一条 生态城地区规划和可利用外部能源 (1)电力供应 生态城区内规划于双阳路南侧建设一座110KW变电站,是生态城主要供电电源,近期可为该地区提供10KV电源。规划在生态城内建设15座10KV/0.4KV变电站,向建筑供电。 (2)燃气供应根据相关规划,规划区内用气由双阳路DN300市政燃气管道供气。第五十二条生态城地区内部能源分析 (1)太阳能苏州市位于东经12037、北纬3139,由于阴雨天气较多,阳光并不十分充足,年日照时数在1965小时之间,不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但是苏州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较为平均,在220520MJ/m之间(见图4-1),冬夏较为平均的辐射水平为太阳能的全年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全年采用太阳能光热设备,对发展和利用太阳能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2) 浅层地热 土壤热来源于太阳能照射和地心热产生的大地热流的综合作用,由于地壳质量巨大,其热能量是源源不断的,永不枯竭的,所以浅层土壤热属可再生能源。苏州的地表年均温度17,地表水、地下水丰富,全年气温适宜小时数接近4000小时,湿度略大。从天气条件、地表温度和地下水资源来看,非常适宜采用热泵作为解决空调及采暖需求的方式,特别是地表水源、深井水源、土壤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资源。(3)市政污水余热城市污水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优良低温热源。它具有产生量大,温度较为稳定的特点。城市污水,特别城市生活污水,是几乎全年保持恒定的流量。苏州市污水的温度,冬季可达1417,夏季可达2225 。中新生态科技城的市政规划在双阳路上有一条DN1200的城市污水主干管线,沿环岛路和经五路建设污水干管,收集规划区污水,统一排入双阳路市政污水干管。双阳路两侧地区,完全有条件利用无水源热泵作为冷热源,解决空调和采暖需求。 生态城平均日产污水量19660吨,规划用水量日变化系数1.5。为了保证运行安全,取最低日最低时用水量227.5L/s为计算依据,夏季、冬季制冷制热取污水5温差变化,则污水源热泵可提供4676kW冷量。取同时使用系数0.7,可建设污水源热泵6680kw,可供应约13.6万M2建筑使用。(40)风能 风能清洁、廉价,不影响气候,是最具商业化开发前景的可在生能源,成为近10年来世界发展最快的能源,欧洲的风力发电在过去5年中增长率甚至超过了35。 通过对苏州市范围内风能资源状况的分析表明,年平均风速3.2m/左右,风速较低。风的年有效风力小时数较低,在3500小时以内,风力资源不丰富,不适合大规模利用。 (5)主要可再生能源主导利用形式和利用方向表4-1主要可再生能源形式及利用方向主要利用形式主要利用方向太阳能光电转换发电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公共建筑小规模示范项目光热转换利用全部住宅项目;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公建项目风能风电转换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公共建筑小规模不范项目浅层地热热泵技术利用地理位置合适地质条件允许的住宅,公建项目污水余热热泵技术利用地理位置靠近市政河水干管第二节生态城能源利用原则第五十三条生态城能源利用原则生态城能源开发利用以区域电网、燃气管网为依托建立城区公共供给系统作为城市能源供给的基础保障,通过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积极开发利用区内太阳能、浅层地热、污水余热可再生能源,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供给体系,保证城市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能源供应安全为首的原则 目前城市对能源供应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能源供应的中断将给城市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害,北美、欧洲的大面积停电和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电力短缺都对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伤害,因此,能源供应安全忭就成为能源利用的首要问题。生态城必须建立以地区公共电网、燃气管网为依托的城市基本能源保障体系为主导,区域内太阳能、浅层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作为补充的能源供给方式,保障城区能源供给的安全稳定可靠。(2)能源供应和能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能源供应和利用,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城市能源供应和利用,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能源需求总量的增长需要,又要兼顾能源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城建设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城市布局,最大限度的利用区域内太阳能、浅层地热、污水余热等可再生能源,从能源的可供性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综合分析,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3)能源节约的原则 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能源节约意识,生态城建设中要积极推广节能技术,优化设计,强化建筑自身调节机能,并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推动节能型社会的建设。(4)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地区条件不同和城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区能源利用模式也不会尽相同,应该充分依托地区优势,取长补短确定科学合理的能源结构,实现多元化的能源利用形式。由于地区条件不同和城区发展的不均衡性,能源利用模式也会不尽相同,生态科技城建设中应充分依托地区资源优势,结合不同开发模式,因地制宜的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取长补短确定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形式,实现多元化可持续的能源供给。第三节生态城公共能源供给系统规划设想第五十四条 生态城公共能源供给规划 根据城市规划布局特点,围绕南部工业区和北部住宅区两个重点开发城区建设公共能源供给系统,并延东侧主要交通通道建设联络管线,提高城区能源供应安全性,并满足中部地区能源需要。(1)生态城城区电网规划设想城区电力供应主要利用规划的双阳路南侧110KV变电站为电源,依托110变电站建设15个10KV/0.4KV变电站,形成环状供电网络,根据电负荷情况设置变电站,满足区内用户需要。(2)生态城城区供气规划设想利用双阳路现状DN300市政燃气管道为主要气源供气,在双阳路南侧北侧分别形成环装供气网络。第五十五条 分期实施规划第一阶段:至2010年,此阶段中央生态湿地公园及两侧的研发区、居住商业混合区已完成。(1)严格推行节能建筑设计 蕙阶段:至2010年,此阶段中央生态湿地公园及两侧的研发区、居住商业混合区已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卫工人劳动合同协议书
- 烧烤承包或转让合同范本
- 龙海人才市场就业协议书
- 消费赔偿保密协议书范本
- 销售立式镗铣床合同范本
- 球馆承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锤子直播带货协议合同书
- 米线店的加盟合同协议书
- 硅酸泥水泥采购合同范本
- 淮安机械工程监理协议书
- 中医护理常用腧穴课件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盐水管理技术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 2025至2030中国洁净室FFU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山东省新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 陆河辅警考试题库2025(有答案)
- 2025至2030拼图玩具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培训
- 生物医学工程师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DB43∕T 876.2-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2部分:土地平整
- 2025年营养指导员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