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1页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2页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3页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4页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目 录前言 1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2第一节 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2第二节 以往工作程度 4第三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4第四节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7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8第一节 气象、水文 8第二节 地形地貌 10第三节 地层岩性 11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3第五节 工程地质条件 14第六节 水文地质条件 15第七节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6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7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0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6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内容 26第二节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26第三节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9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30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评估方法 30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1第三节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31第四节 防治措施 31结论与建议 33一、结论 33二、建 议 34附 图 :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成果图 1:10000前言受甘肃林海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甘肃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本工程评估主体为阿一山水电站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等建设场地,评估的目的和要求是阐明工程建设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具体任务是: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2、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对各灾种分别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水电站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5、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3)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415号);(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5)甘肃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颁布的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要求;(7)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8)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第一节 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一、工程概况夏河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县辖3镇、11乡,总人口7.78万,其中藏族占72%;200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为2.2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450元,夏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阿一山水电站位于甘肃夏河县的大夏河干流桑科土门关的达麦乡段,是大夏河梯级开发的第六座小水电工程,本水电站采用引水式方案开发,枢纽建筑物挡水高度为5.51m,正常蓄水位2778.45m,最大净水头48.7m,最小净水头44.0m,保证出力0.84 MW,电站设计引水流量13.06m3/s,设计保证率为P=85%,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万KWh,装机年利用4411h。本工程初设拟定两个方案,设计采用上坝线方案,即处于达麦乡下游1.37km河段为上坝线方案。工程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厂区三部分组成。引水枢纽采用闸坝结合的布置方式,从左至右依次为:左岸溢流坝长10.8m,泄洪冲砂闸长17.2m,右岸泄冲闸上游布置引水建筑物进水口。引水建筑物主要由进水口、隧洞、调压室、压力管道组成。进水口位于河道右岸,其底板高程为2773.25m,并通过喇叭口与隧洞连接。隧洞全长2387.45m,断面为圆形,洞径3m。调压室为阻抗式,总高度25.13m,内径6m。压力管道采用集中供水方式,管道为采用Y形布置,总管直径2.3m,长90.11m;两条岔管与水轮机连接,管径1.6m,总长60.84m。厂区位于河道右岸,主厂房长25.33m,宽10.6m,内置两台HLA551WJ90(SFW250010/1730)卧式水轮发电机,装机22.5 MW,机组中心距8.5m。副厂房布置于主厂房上游,长25.33,宽7.5,设有中央控制室、高压开关室等。升压站位于主厂房左侧40m,占地2520m。厂区设401.5m的护岸。该工程距夏河县城18km,距兰州市约270km,距合作市67km,对外交通较为便利(图11)。二、征地范围阿一山水电站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建筑、厂区三部分组成。工程完工后无淹没耕地,工程永久占地19.2亩(图1-2),其中枢纽区占地6.7亩,管理区占地2亩,厂区占地6亩,道路占地4.5亩;土地类别是:耕地4亩,弃耕地0.7亩,坡地11.8亩,河道2.7亩。另需占用河漫滩20亩,作为弃渣场地,工程完工后平整铺土,植树造林。第二节 以往工作程度区内先后有多行业在此开展了区域地质和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等方面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的构造、地层,对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等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主要有:1、甘肃省区域地质志,甘肃省地矿局,1989年; 2、1:100万甘肃省水文地质图及说明书,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005年;3、1:20万合作幅地质图及说明书,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1972年;4、1:20万循化幅地质图及说明书,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1972年;5、甘肃省东部地质灾害研究,甘肃省地勘局水文一队,1993年;7、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年;(8)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年。第三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1、工作方法(1)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气象、水文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资料;(2)进行场地地质地貌与地质灾害调查,以1:5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调查点采用GPS定点,并进行地质灾害致灾灾情访问、数码相机拍照、填制表格等;(3)室内资料整理、综合研究,进行评估报告编写。2、工作开展情况2006年4月下旬接受委托后,院成立了专门项目组,认真收集有关区域地质、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并根据技术要求,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评估级别和评估区范围,于2006年5月2日5月3日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随后开始室内资料整理和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于2006年5月15日完成评估工作。共计投入技术人员5人。3、完成工作量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1。表1-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表项 目 单 位 数 量 说 明调查面积 km2 6.5 以工程为中心展开调查调查路线 km 10 包括穿插路线灾害调查点 处 2 崩塌、泥石流收集利用资料 份 5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等现场访问 人.次 3 本地居民、年老者为主地质照片 张 17 4、工程质量评述评估工作程序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图1-3),充分收集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认真细致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访问;各项工作严格按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1标准要求进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并通过内部三级校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精度等均满足技术要求规定。第四节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一、评估范围根据技术要求,结合本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征以及工程建设特点,确定评估范围为:以大夏河为轴线,两侧外推至斜坡第一分水岭,泥石流沟适当向沟脑延伸,上、下游分别以水库回水位和场区边界分别向外延伸500800m。评估面积约2.80km2。二、评估级别的确定1、建设项目的重要性电站总装机容量5MW,保证出力0.84 MW,最大净水头48.7m,最小净水头44.0m,电站设计引水流量13.06m3/s,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万KWh,装机年利用4411h。电站工程总投资3547.78万元,工程静态总投资3396.2万元,工程永久占地19.2亩。工程规模属等小(2)型。依据技术要求5.8.2条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该项目属一般建设项目。2、地质环境条件该建设工程位于我省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评估区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岩相岩性变化不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属一般。综合分析确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3、评估级别根据拟建工程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技术要求分级标准,拟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第一节 气象、水文一、气象本区属甘南高原气候,具有冬季较长、夏季较短、温差较大等特点。据夏河县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2.6,一月平均气温-9.0,七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26.7,极端最高气温28.9。全年日照时数2296h。多年平均降水量444.4mm,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1%;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134mm。年最大积雪深度16cm,最大冻土深度139cm。以SW风为主,最大风速16m/s,平均风速2.2m/s(表2-1)。表2-1 夏河站基本气象资料表月份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气温() -9 -6.5 -1.1 4 7.9 10.4 12.8 12.1 8.2 3.2 -3.4 -7.5 2.6极端最高气温() 14.7 16.9 21.3 26.8 24.9 28.9 28.3 28.4 26.5 23.7 18.8 13.2 28.9极端最低气温() -24.6 23.7 20.3 -16.8 -6.5 -2.5 0.2 -0.1 -5.2 12.2 19 -26.7 -26.7相对湿度(%) 42 45 50 54 63 66 72 74 74 65 53 42 58.3降水量(mm) 1.5 3.2 8.3 22.2 57.2 62 83.2 107.4 64.3 29.4 5 0.7 444.4积雪深度(cm) 4 6 12 9 6 9 0 0 2 11 16 3 16日照时数(h) 195.4 182.7 192.8 203.9 190.9 195.1 197.6 193.5 148.2 187.7 201.5 206.8 2296.1蒸发量(mm) 57.2 69.1 106.8 150.7 162.3 152.9 158.3 150.4 106.4 98.5 67.2 58.9 1333.7地温() 17.6 23.1 28.4 34.4 35 36.9 39.3 37.7 29.3 25.1 18 16.7 28.5冻土深度(cm) 130 139 132 123 99 0 0 0 2 11 46 97 139平均风速(m/s) 2.1 2.4 2.6 2.5 2.2 2 1.9 1.9 2.1 2.2 2.2 2.1 2.2最大风速(m/s) 14 14 16 12 11 11 10 10 11 12 12 13 16风向SW S SW EN S NE NE SW SW SW SE二、水文1径流量阿一山水电站坝址处流域面积为1977km2,其上游15km处设有夏河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为1692km2,该站有1961年2004年共44年的水文资料,据此可以求得阿一山坝址处的径流量,计算式为:Q阿=Q夏(1+f区h区/(F夏H夏)Q阿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Q夏夏河站实测流量;f区阿夏间面积(285 km2);h区阿夏间径流深(140mm);F夏夏河站控制流域面积(1692km2);H夏夏河站径流深(174mm)。求得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后,即可求得阿一山坝址处不同保证率的计算值及采用值(表2-2)。表2-2 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项目 均值(m3/s) CV CS/CV 流量(m3/s)P=15% P=50% P=85%计算值 9.86 0.39 2.0 13.9 9.36 5.97采用值 9.9 0.42 2.0 14.3 9.3 5.962洪水夏河水文站于1935年、1941年两次实测历史洪水为443m3/s和324m3/s,据此采用频率法可以求得阿一山坝址多年平均洪峰流量为75m3/s,而百年一遇洪峰流量为452 m3/s(表2-3)。表2-3 阿一山坝址不同频率的洪峰流量多年平均洪峰流量(m3/s) CV CS/CV 各频率洪峰流量(m3/s)1% 2% 5% 10% 20%75 1.15 3.5 452 358 242 161 94根据夏河水文站实测资料对比分析,阿一山水电站主汛期在69月,其余时段为非汛期,不同时段洪水流量如表2-4。表2-4 阿一山水电站不同时段洪水流量表月份频率 1 2 3 4 5 69 10 11 12P=10% 9.65 8.29 13.0 64.3 80.4 161 50 31.3 15.6P=20% 8.3 7.3 10.9 44.1 59.9 94 38.6 24.2 12.7水量单位:m3/s3泥沙根据夏河站实测资料,可求得阿一山水电站坝址处输沙率为12.5kg/s,含沙量为1.26kg/m3,1月、2月及翌年11月、12月河水基本不含泥沙,7、8、9三个月泥沙含量最高(表2-5)。表2-5 阿一山水电站泥沙含量表月份泥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输沙率(kg/s) 0 0 0.01 5.41 23.02 3.62 44.29 34.77 37.78 1.1 0 0 12.5含沙量(kg/m3) 0 0 0.09 2.01 3.51 0.56 3.61 3.15 2.07 0.12 0 0 1.264冰情一般在11月中旬至11月下旬,河道两岸开始结岸冰,随着气温下降,冰花增多,但不封冻,岸冰厚0.3m左右,每年3月中旬前后开始消冻。第二节 地形地貌甘南高原的夏河地区属于间歇性隆升的山地,地势是西南高、北东低,海拔27003600m之间,切割深度100700m之间。受内外地质应力作用,大夏河河谷两侧山体为构造侵蚀中山区,河谷则为区内侵蚀堆积地带,由阶地及漫滩构成,是第四系主要堆积场所。评估区属于山间河谷地段,河谷宽、窄相间,呈葫芦状,窄谷段河谷呈“V”形,两岸岩体陡峭;宽谷段河谷呈“U”字形,谷宽1501000m,两岸山坡较陡,坡度一般为3060。一般阴坡分布有较为茂密的乔、灌木林地。阳坡大多地段为草地,局部地段基岩裸露。大夏河河谷在阿一山坝址段河谷狭窄,右岸为陡坡,左岸为、级阶地,阶地宽约150m,河床比降较大,约为24;在阿一山电站厂房段,河谷较为宽阔,约600m,两岸可见级阶地。在阿一山坝址厂区的大夏河河谷段,两岸支沟及冲沟发育,较大的支沟有左岸的姜玛沟和右岸的达麦沟两条。姜玛沟长约5km,沟床比降1015%,属常年性流水沟谷,流量0.050.1m3/s;达麦沟长约20km,沟床比降1520%,属常年性流水沟谷,流量0.10.3m3/s。在各支沟及冲沟的沟口一般都发育大小不等的洪积扇,洪积扇堆积于、级阶地上,扇面倾向河道,地形相对开阔。表层植被发育,或为草地、或被垦为耕地。除冲沟及切沟外,未见有强烈的泥砂及碎块石堆积物,表明本区新近冲、洪积不发育。第三节 地层岩性评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碎屑岩类(P)、第四系松散岩类(Q)(见表2-6)。1、二叠系碎屑岩类(P)属滨海相碎屑岩建造,经浅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灰黑色、青灰色中厚层状板岩、变质砂岩、碳质板岩及含砾灰岩。岩层单层厚0.21.0m,岩体节理较发育,节理闭合较好,锺击沿节理面裂开。除局部地段外,岩体抗风化能力较强,稳定性较好,往往形成陡坡或陡壁,如坝址右岸段。岩层产状:17010;发育两组节理:29075,间隔0.3-0.5m, 节理为平直,微张,延伸长度3.0-5.0m;5060,间隔0.3-0.8m, 节理为较平直,微张,延伸长度2.0-3.0m。2、第四系(Q)区内第四系堆积物成因类型较多,分布于河床、河漫滩及阶地、沟谷、山麓岸坡,主要为冲积、洪积、坡积、崩积及混合成因的松散堆积层。中更新统(Q2)为大夏河级阶地冲洪积堆积物(Q2al-pl),具二元结构,上部为土黄色、浅褐黄色,砂质粉土,以粉粒为主,结构密实,厚37m。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砾卵石成份以砂岩为主,粒径5100mm,最大500mm,呈次圆浑圆状,泥钙质半胶结。上更新统(Q3)构成大夏河、级阶地,在左右岸均有堆积,发育不对称。级阶地(Q31al-pl):上部为土黄色砂质粉土,厚725m,以砂粒、粉粒为主,土质均匀,结构较密实,底部含粒径50mm左右钙质结核。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厚510m,砾卵石成份主要为砂岩,板岩,砂为中细砂,含量20%左右,密实,半胶结。级阶地(Q32al-pl):上部为浅黄色粉土,厚720m,以粉粒为主,土质均匀,结构较密实。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漂石,厚约10m,砾卵石成份主要为板岩,砂为中细砂,含量2030%左右,较密实。全新统(Q4)分布于斜坡坡脚、河漫滩及、阶地。级阶地(Q41al-pl):上部为土砂质粉土,以粉粒为主,土质均匀,结构中密,厚38m。下部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510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砂岩、变质砂岩为主,次为灰岩,粒径一般5080mm,呈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性差。级阶地(Q42al-pl):上部为土黄色砂质粉土,以砂粒、粉粒为主,土质较均匀,结构中密,厚0.51.5m。下部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510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变质砂岩为主,次为灰岩,粒径一般50100mm,最大500mm,呈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性差。河床及河漫滩(Q42al-pl):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312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变质砂岩、灰岩,粒径一般50100mm,最大800mm,呈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性差。坡积物(Q4dl):为青灰色砂碎石、碎块石,厚13m,成份以变质砂岩、板岩为主,粒径一般2080mm,松散,分选性差,表层多为0.3m厚的粉土。人工堆积物(Q4r):主要为人工路基碎石土,厚度18m不等,主要分布在临夏夏河公路沿线。表26 评估区地层简表地层时代 地层代号 名称 厚度(m) 分布及特征界 系 统 组 组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Q4dl 砂碎石 1.0-3.0 分布于斜坡地段、高阶地坡脚处,粒径一般2080mm,松散,分选性差。Q42al-pl 砾卵石、漂石 3.0-10.0 分布于河床及河漫滩,粒径一般50100mm,最大800mm,呈次圆浑圆状,成份为变质砂岩和灰岩,松散,分选性差。Q41al-pl 砂质粘土砾卵石、漂石 5.0-10.0 分布于河谷二级阶地,粒径一般5080mm,呈次圆浑圆状,成份为变质砂岩和灰岩,松散,分选性差。上更新统 Q32al-pl 粉土砂砾卵石漂石 7.0-20.0 构成河谷级阶地,上部为粉质粘土,较密实;下部为砂砾卵石,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主要为板岩、变质砂岩,较密实。Q31al-pl 砂质粉土砂卵砾石 5.0-10.0 构成河谷级阶地,上部为砂质粉土,厚725m,较密实;下部为砂砾卵石,厚510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主要为板岩、砂岩,较密实。中更新统 Q2al-pl 砂质粘土砂砾卵石 3.0-7.0 构成河谷级阶地,上部为砂质粉土,厚37m,密实;下部为砂砾卵石,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主要为砂岩,粒径一般5100mm,呈次圆浑圆状,较密实。古生界 二叠系 P 板岩变质砂岩 1000 滨海相碎屑岩建造,为灰黑色、青灰色,中厚层状板岩、变质砂岩,岩层单层厚0.21.0m,岩体节理发育,节理闭合性较好。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一、地质构造评估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祁吕弧形西翼褶皱带,尕坑山复背斜的西南翼。早期曾受强烈的北西、南东向压应力作用,形成轴向E50左右的尕坑山复背斜,后期又受到河西系NWW、SEE向压应力改造,使得大夏河北岸岩层走向多呈NE-SW向,而河谷南岸岩层走向多偏转为近SN向。评估区内岩层褶曲(扭曲)发育,走向多呈北北东向,褶曲两侧岩层倾角较陡,多在50以上,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形成褶曲多为紧闭合型,褶曲枢纽多为小角度倾伏,宽度1050m,褶曲总体走向北北东向,由于褶曲(扭曲)发育,岩层多呈“S”形或反“S”形弯曲。由于评估区范围较小,前第四系地层单一,无深断裂分布。2、新构造运动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区未发现有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形迹。从大夏河河谷两侧阶地发育程度及其特征分析,级以上阶地皆为基座式阶地,且各级阶地相对高差较大,为1540m,其中级阶地高出河床100120m;级阶地属于堆积型阶地,基座低于现代河床。说明,挽近以来以区域性不均匀升降运动为主。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第五节 工程地质条件评估区坝址段河谷狭窄,其余地段河谷宽阔,河道靠近河谷右岸,局部居于河谷中部,河道宽2040m,平水期水面宽1015m,水深一般0.51.5m。河谷两岩、级阶地发育,级阶地后缘为基岩山坡。评估区主要分为两类工程地质区,山区为坚硬中厚层状变质岩体分布区;河谷区为第四系碎石土和粉土分布区。坚硬中厚层状变质岩:主要由二叠系板岩构成,岩石干密度2.72.78g/cm3,软化系数0.690.79,饱和态变形模量3.9103MPa4.9103MPa,泊松比0.120.13,内摩擦角3537,凝聚力11.215.0 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4142.5 MPa。碎石土:由第四系砂砾卵石组成,一般卵漂石占6070%,砾石占2025%,砂占510%。天然密度22.2g/ cm3,干密度1.942.0 g/ cm3,平均相对密度0.63。砂砾卵石地基承载力标准值0.450.5 MPa,变形模量4050 MPa,抗剪摩擦系数0.5,砾石/砼摩擦系数0.5,开挖边坡比1:1.251:1.5,水下部分1.751:2。粉土:天然含水量4.56.2%,天然密度1.361.58 g/ cm3。其中砂粒占1418%、粉粒占7580%、粘粒占6.910%,不均匀系数44.2。液限2527%,塑限15.516.4%,塑性指数9.310.6,天然状态干密度1.321.43 g/ cm3,击实后土体的最大干密度1.681.7 g/ cm3,最优含水量15.416.7%,渗透系数9.910-6cm/s。第六节 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位于我省甘南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图(图21)。评估区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与含水层的富水性受控于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含水层性质,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大夏河河谷及两侧支沟近沟口一带,赋存于冲积、冲洪积、崩坡积砂砾卵石、块石、碎石的孔隙中,为潜水。含水层厚度一般为510m,水位埋深较浅。主要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的补给,自两侧向大夏河河谷径流,最终排泄于大夏河中。冲积、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渗透性较强,据勘察抽水试验成果,同时向沿河流河床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渗透系数K=1.422.810-2m/s。据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该类型地下水矿化度0.40.5g/ 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Mg2+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侵蚀性。2、基岩裂隙水在区内分布广泛,赋存于二叠系板岩、变质砂岩等的构造和风化裂隙中,以潜水为主,埋藏和分布不均匀,水量总体较贫乏, 在个别沟谷有泉水出露,单泉流量一般为0.051.0 L/s,枯季地下径流模数13 LS.2,局部地层破碎地段赋存地下水较为丰富。该类水主要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及第四系孔隙水的补给,径流途径较短,多排泄于河沟谷区。水质普遍较好,矿化度小于1g/ L,水化学类型以HCO3-Ca2+型为主,对混凝土无侵蚀性。第七节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本区人烟稀少,植被覆盖率一般20-30。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河谷区I-II级阶地的农业种植,省道及乡间便道的建设,引水渠系的建设,村居建设及小规模的采石、采砂活动,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因此,本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小。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经野外实地调查和对已有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评估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隐患(危岩)和沟谷泥石流两种。一B1崩塌(危岩)本次调查崩塌1处,位于水电站坝址下游150m处、大夏河右岸(图3-1)。崩塌处于大夏河二级阶地后缘的山体边坡处,山体由二叠系板岩组成,表层残坡积层厚约1.0-2.0m,下部由于人工开挖基岩裸露。斜坡坡向N10E,坡度约5560,坡高3040m。岩层产状15035,发育两组节理:26078,间隔0.3-0.4m,节理面平直,微张,延伸长度2.5-3.0m;35080,间隔0.5-2.0m,节理面平直,微张,延伸长度3.0-5.0m。崩塌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原始地形坡度较陡,二是人工开挖,坡下临空,发育于岩体中的构造、风化裂隙由于应力状态的改变,产生松驰。裂隙进一步扩大,产生失稳,最终形成拉裂、倾倒式崩落、崩塌。已形成的崩塌体沿斜坡向上长度约10-12m,沿斜坡走向长度约30-35m,厚度约1-3m,崩塌体约700m3;存在斜坡上的松驰岩体,沿斜坡向上长度约15-18m,沿斜坡走向方向长度约35m,厚度约3-5m,潜在崩塌体积约2000m3。该崩塌属小型、岩质崩塌。二N1泥石流N1泥石流沟,位于达麦乡山塘村北部、大夏河右岸(图3-2、3-3)。根据调查访问和沟口沉积物剖面分析,该泥石流沟属沟谷型稀性泥石流。泥石流发育于右岸由南向北流入大夏河,称“达麦囊”。沟谷长约5.0-6.0km,流域面积约9-102,流域相对高差80m120m,沟谷坡度30左右,沟谷两侧山坡坡度35600;平面上呈“葫芦型”,形成区最宽处3.1km,流通区流域宽度1.0-2.0Km,出口处宽度只有200-300m;形成区和流通区植被不发育,覆盖率只有15-20%,谷坡残坡积物厚度0.5-1.5m ;形成区和流通区谷坡上基本没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堆积区位于大夏河右岸二级阶地区,已沉积形成扇形堆积地貌,长度约100-150m,宽度约300-400m,扇面地形坡度约8-10,扇顶高出二级阶地约8-10m。堆积物岩性为含碎石、块石黄土状粉土,碎石、块石含量约占10-20%,一般粒径50-100mm,大者达200mm,粘性土含量约占10%,其余为粉粒及砂。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一、评估方法与内容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主要根据对灾害体本身稳定性的分析和灾害体已经对承载体造成的危害或灾害体可能对承载体潜在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表3-4)。地质灾害灾情与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表3-4灾害程度分级 死亡人数(人) 受威胁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一般级(轻) <3 <10 <100较大级(中) 310 10100 100500重大级(重) 1030 1001000 5001000特大级(特重) >30 >1000 >1000注:灾情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灾度分级评价;危害程度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程度的预测分级。二、B1崩塌(隐患)(一) 稳定性评价该崩塌主要由于:坡度较高为岩质高边坡(坡高30m);坡度较陡为急坡(坡度60-90);构造、风化裂隙较发育,产状陡且已张开;坡体下开挖临空等原因,在强降水入渗作用、地震作用、人工不合理削坡或自然风化等作用的共同作用或某一主导因素的作用下,均存在倾倒式或滑落式崩塌的可能,坡体稳定性差。有再次崩塌的可能。(二)危害程度评价根据崩塌高度、坡体及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分析计算,该崩塌体致灾范围大约为50-60m;坡体前方约10-15范围内为通向牧区或小型矿区的临时公路,为该崩塌的主要危害对象,威胁简易公路度度约50-60m;从直接损失和中断交通等间接损失分析,其潜在经济损失约2-5万元;由于该地区牧区人口稀少,过往车辆流量少,故威胁过往行人或车辆的可能性小。因此危害程度轻微,为一般级。(三)危险性评价从该灾害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该崩塌体虽然稳定性较差,但由于规模小,同时由于危害对象潜在经济价值较低,危害程度轻微,故综合评价其危险性小(表3-5)。表35 崩塌隐患稳定性评价结果一览表编号 地质环境条件和变形迹象 危害对象 稳定性 危害程度 危险性 潜在威胁人口 与拟建工程关系B1 岩体陡立,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成碎块状,坡脚有掉块现象 简易公路 较差 轻 小 / 坝址下游150m 三、N1泥石流(一) N1泥石流易发性评价1. 定性分析据调查和访问和现场堆积物,该泥石流沟近40-50年来没有发生过,沉积区的沉积物以前人工开挖出的边坡高度约1.01.5m,沉积物表面已生长杂草等植物,没有新近堆积的痕迹,因此,定性分析认为该泥石流为低易发。2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主要依据泥石流易发(严重)程度数量化表(表36)进行评价。首先对影响泥石流发育的因子逐项打分,计算综合得分(表37),然后根据易发程度划分表(表38)划分易发程度,量化结果为43,为低易发(表310)。(二)N1泥石流规模评价按一次最大冲出量评价(表39)。计算方法采用径流折算法概算,经验公式为:WH1000KHF式中:WH一次最大冲出量(104m3);K系数,取0.10.5;H小时最大降水量(),根据甘南地区气象资料,取50mm;系数,取0.73;F流域汇水面积(2),取9km2;增流系数,根据公式(rc10)/(rhrc)计算求得.其中,rc 为泥石流重度(KN/m3)取15KN/m3,rh为泥沙颗粒重度(KN/m3),取25KN/m3。计算结果,WH1.6104m3,规模为小型。序号 影响因素 权重 等级划分严重(A) 得分 中等(B) 得分 轻微(C) 得分 一般(D) 得分1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重程度 0159 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严重,多深层滑坡和大型崩塌,表土疏松,冲沟十分发育 21 崩塌滑坡发育,多浅层滑坡和中小型崩塌,有零星植被覆盖,冲沟发育 16 有零星崩塌、滑坡和冲沟存在 12 无崩塌、滑坡、冲沟或发育轻微 12 泥沙补给长度比(%) 0118 >60 16 6030 12 3010 8 <10 13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 0108 河形弯曲或堵塞,大河主流受挤压偏移 14 河形无较大变化,仅大河主流受迫偏移 11 河形无变化,大河主流在高水偏,低水不偏 7 无河形变化,主流不偏 14 河沟纵坡(度、) 0090 >12(213) 12 126(213105) 9 63(10552) 6 <3(52) 15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0075 强抬升区,六级以上地震区 9 抬升区,46级地震区,有中小支断层或无断层 7 相对稳定区,4级以下地震区,有小断层 5 沉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影响 16 流域植被覆盖率() 0067 <10 9 1030 7 3060 5 >60 17 沟沟近期一次变幅(m) 0062 2 8 21 6 102 4 02 18 岩性影响 0054 软岩、黄土 6 软硬相间 5 风化和节理发育的硬岩 4 硬岩 19 沿沟松散物储量(104m3/2) 0054 >10 6 105 5 51 4 <1 110 沟岸山坡坡度(度、) 0045 >32(625) 6 3225(625466 5 2515(466286) 4 <15(268) 111 产沙区沟槽横断面 0036 V型谷、U型谷 5 拓宽U型谷 4 复式断层 3 平坦型 112 产沙区松散物厚度(m) 0036 >10 5 105 4 51 3 <1 113 流域面积(2) 0036 025 5 510 4 02以下、10100 3 >100 114 流域相对高差(m) 0030 >500 4 500300 3 300100 3 <100 115 河沟堵塞程度 0030 严重 4 中等 3 轻微 2 无 1表3-7 泥石流易发程度(严重程度)量化计算表序号 影响因素 N11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重程度 12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 13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 74 河沟纵坡(度、) 65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76 流域植被覆盖率() 17 沟沟近期一次变幅(m) 18 岩性影响 19 沿沟松散物储量(104m3/2) 110 沟岸山坡坡度(度、) 411 产沙区沟槽横断面 412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 113 流域面积(2) 514 流域相对高差(m) 115 河沟堵塞程度 2合计得分 43表38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表 易发程度 总分高易发(严重) >114中易发(中等) 84114低易发 4084不易发 40表39 泥石流规模划分标准表 规 模 分 级 指 标大 型 一次最大冲出量100104m3中 型 一次最大冲出量10100104m3小一型 一次最大冲出量110104m3小二型 一次最大冲出量<1104m3表310 泥石流易发性和规模评估一览表编号 易发性 规模易发性 得分 规模 冲出量(104m3)N1 低易发 43 小一 0.1(三)泥石流危害程度和危险性评估由于该泥石流沟为低易发小型泥石流沟,同时致灾范围内只有简易公路,潜在危害公路长度约400m,估算潜在威胁资产约3万元,其危害程度轻,属一般级,故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表311)。综合上述易发性、规模和危害情况评估得出,N1泥石流沟现状危险性小(见表312)。泥石流危险性评估一览表 表311编号 易发性 规模 主要危害对象 死亡人数 威胁资产(万元) 危害程度 危险性 与本工程关系N1 低易发 小一 耕地及简易路 / 5 轻 小 河流右岸,对拟建工程影响小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内容在系统分析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及拟建电站的工程特点,采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法,对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现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评估。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内容有:拦水坝(枢纽工程)、引水隧洞、厂房等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第二节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一、水库库岸边坡稳定性预测水库岸坡分岩质岸坡和土质岸坡。正常蓄水位以下岩质岸坡较少,岩质岸坡稳定状态良好,不会发生塌岸等问题。土质岸坡中部分地段蓄水后可能会发生坍塌或掉块,但规模有限,入库物质数量不会太大,所占库容相对很小,不会对大坝和水库运行产生大的影响,但局部对耕地可能有一定影响。1、坡洪积碎石岸坡主要分布于左岸坝轴线上游300m和下游60m地段及右岸坝轴线附近地段,总长度约400m,堆积物厚度月3-7m,斜坡坡度大部分地段为6-10,山体坡脚附近达25-35,坡积层的水下稳定坡角为12-13,水上稳定坡角为4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