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高考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版高考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一单元,主干梳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1)宰相制度的废除:原因: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_的高度集中。措施:1380年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进一步加强。,皇权,六部,君主专制,(2)内阁的出现:过程:特点: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机构。,殿阁大学士,明成祖,票拟权,内侍,2清朝(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措施:康熙帝设_,参与机要事务。雍正帝设置_,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3)影响: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南书房,军机处,概念阐释1宰相制与内阁制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但二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地位巩固,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虽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2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前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实际的权力,一切听命于皇帝,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后者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尤其是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或向议会负责,或向君主负责。轻巧记忆巧用“一二三”掌握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个核心:即强化君主权力。两个特色:即加强君主专制和改革中央机构。三大举措:即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军机处。,史论要旨1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从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3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即内阁制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4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5历代封建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通史链接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表现,史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史史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明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史料三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了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四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问题:依据以上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的宰相与内阁有何不同。,史料导读(1)史料一宰相“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表明唐朝之前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史料二中“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史料三中“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表明明代阁臣只是皇帝的顾问,不具备宰相的权力和地位。(3)史料四表明相权对皇权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史论总结明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项不对,“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说明主要形式仍是君主制;D项不对,材料无从体现;B项不对,错在“同等决策权”;根据题干“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说明C项符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内阁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地位虽有提高,但是并不能正式统率六部,B项错误;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D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故选C项。答案C,史料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问题: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史料导读(1)注意题眼“变化”,政治结构:秦汉是三公九卿制,隋唐宋是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可以从政治和经济和外交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外交上闭关锁国,这反映了封建制度已经处于衰落阶段。,史论总结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2)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2消极影响:(1)经济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与文化的进步。(4)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锁国,制约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密折制加强了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使政治权力更为集中在皇帝手中,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压抑了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而不能说明官僚体制的完善,故A项错误;密折制是为了强化君主集权,不是为了使民意上达中央,故B项错误;密折制并未取代军机处的职能,故C项错误;从题干信息来看,密折制为君主重大决策提供了参考,有利于君主作出相对合理的决策,故D项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依据所学可知,皇家和大臣家子女联姻,大臣的势力会变大,不利于专制皇权的统治。所以禁止皇家与大臣的子女联姻,从而巩固皇权。从唐到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所以应选D项。答案D,1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北宋设通判。,2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及认识(1)始终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核心,高度集中权力。中间贯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同时不断调整变革检察体制、选官制度。(2)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源流分明,具备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并受宗法关系的影响极大,以儒家经典理论为基础。也正是这一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本题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为切入点,考查内阁与宰相的共同之处,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内阁是辅助皇权的秘书班子,不能够独立处理政务,排除A项;内阁也没有官吏任免权和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的权力,排除C、D两项。故选B项。答案B,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进行概括,材料三中“掌献替可否,皆起草进画,皆审署申覆,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等文字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内阁的职责与职权不对称以及官职不明确等角度归纳答案。,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时要围绕上述材料,概括作答即可,本题第一小问围绕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关系来回答策略;第二小问从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主要出发点从分权就是最终为了集权的角度来思考回答。答案(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