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015_第1页
第35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015_第2页
第35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015_第3页
第35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015_第4页
第35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0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5章病毒的感染与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黄红兰教授,第一节病毒感染及病毒性疾病,水平传播: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方式,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水平传播,1、通过黏膜表面传播2、通过皮肤传播昆虫叮咬-乙脑病毒动物咬伤-狂犬病毒3、医源性传播注射、输血、拔牙-乙肝、丙肝、爱滋病毒,呼吸道-流感病毒,消化道-甲肝病毒,泌尿生殖道-爱滋病毒,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由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风疹病毒、HIV、CMV、HBV等。,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局部感染或表面感染全身感染病毒血症三、致病性病毒的毒力、宿主等因素相关。,四、病毒的感染类型,潜伏感染慢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感染,隐性感染-病毒数量少,毒力弱,机体免疫力强。显性感染-病毒数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弱。,不发病,但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毒携带者-不产生免疫力,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症状出现一段时间内,清除病毒进入恢复期。特点: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持续性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存在于受保护的部位或病毒发生突变;某些病毒的抗原性太弱,难以产生免疫应答;有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产生DIP,干扰病毒的增殖;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不能分离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型(HSV-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唇疱疹,潜伏性病毒感染:带状疱疹,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可有轻微或无临床症状。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很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此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发病后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AIDS、狂犬病、羊瘙痒病(scrapie)、人克雅病(CJD)、库鲁病(Kuru)等。,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病毒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sclerosingpanen-ephalitisSSPE)。在儿童期感染麻疹病毒后,到青春期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五、病毒与肿瘤,肯定的,即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人乳头瘤病毒-人疣(良性肿瘤)人类嗜T细胞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但尚未获肯定: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原发性肝癌EB病毒-鼻咽癌和淋巴瘤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宫颈癌人疱疹病毒-8-卡波济肉瘤,第二节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害-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一、病毒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的变化1.杀细胞效应2.稳定状态感染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3.包涵体形成4.细胞凋亡5.细胞转化和病毒基因组的整合,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裂解死亡。多见于无包膜病毒:脊灰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杀细胞性感染:,病毒培养时出现的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effect,CPE),稳定状态感染,为特异性抗体或CTL细胞识别,新抗原,multinucleatedgiantcellorfusioncell,RSV,Measlesvirus,MumpsvirusSyncytialformationandhaemadsorptionoferythrocytes,概念: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圆形或不规则的斑块结构。意义:病毒感染的鉴别,包涵体,狂犬病毒包涵体(Negribody),诱导因子(如病毒等),细胞,凋亡基因激活,细胞膜鼓泡细胞核浓缩染色体DNA降解,电泳阶梯式条带,形成凋亡小体-促进病毒释放,细胞凋亡,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转化与基因整合,1、逆转录病毒复制时以DNA整合入细胞染色体中;,2、DNA病毒的部分DNA片段整合入细胞的染色体中。,二、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变化(一)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组织器官的亲嗜性(二)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病理作用细胞免疫病理作用,(三)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抑制:麻疹病毒、CMV,风疹病毒2.病毒感染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3.病毒的免疫逃逸(1)细胞内寄生(2)抗原性易变异HIV、甲型流感病毒(3)抗原型别复杂鼻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4.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三节抗病毒免疫,固有抗病毒免疫1.先天不感受性:取决于细胞膜上有无病毒受体。遗传因素决定了对病毒感染的差异。2.屏障作用:解剖学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生物化学屏障: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和体液中的非特异抑制物。3.细胞作用:巨噬细胞、NK细胞4.干扰素及其作用,干扰素(Interferon,IFN),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作用于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干扰素、三型的特性比较,IFN抗病毒作用的特点:*广谱抗病毒*抑制病毒而不是杀病毒*抗病毒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间接抗病毒,IFN的作用机理,在细胞内合成的IFN不能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作用于邻近细胞的IFN特异的受体系统,解除抗病毒蛋白(AVP)基因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从降解mRNA、抑制病毒蛋白质的翻译等方面发挥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抑制病毒蛋白翻译的两种途径示意图,适应性抗病毒免疫(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病毒中和抗体(NTAb)血凝抑制抗体(CFAb)补体结合抗体(HIAb),1.中和抗体的作用机制中和抗体: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作用机制: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阻止病毒吸附、侵入易感细胞。中和抗体不能直接灭活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2.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IgG:通过胎盘;6个月以内的婴儿保留母体的IgG较少患病毒性传染病。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血中测得提示有宫内感染;可作早期诊断。SIgA:存在于黏膜中,发挥局部抗病毒作用。,3.抗体对靶细胞的作用对靶细胞的伤害ADCC机制,(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CTL:通过其抗原受体识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Th1:通过分泌IFN-、TNF等细胞因子,发挥抗病毒作用。,(三)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1.免疫力牢固、持续时间长:型别单一、产生病毒血症水痘、天花、腮腺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等。2.免疫力短暂,可多次感染:无病毒血症的局部感染:流感病毒、鼻病毒易发生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四)免疫病理作用,CTL:自身免疫应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1.关于干扰素的特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