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1 (人教版必修1) 庖丁巧解牛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两汉(1)继续实行皇帝制继承。(2)改革中央官制变化。中朝和外朝:皇帝任用身边从事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决策机构,名为中朝;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是执行机构,名为外朝。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改革过程:西汉武帝开始改革,初步形成中、外朝制,东汉光武帝进一步重用中朝,形成尚书台制。影响:尚书台的官员权力大,但官职不高,有利于皇帝控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为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2魏晋南北朝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初步形成。3隋唐三省六部制始于隋,完善于唐。(1)三省的职能及长官中书省,执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掌决策、议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归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2)六部的职能: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六部分管行政、财政、礼仪、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力,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3)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4.两宋宋朝中央官制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1)宰相:宋沿唐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2)枢密院: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3)三司使: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5.元朝综合蒙汉制度,健全统治机构。中书省管行政,下领六部,行使宰相之权;枢密院掌管军队;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深化升华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两汉在秦朝中央官制的基础上设置中朝和外朝制度,中央集权制得以巩固;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两宋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元朝综合蒙汉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又有了新发展。难点剖析 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一是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二是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魏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健全,对后世影响深远。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两汉(1)地方行政制度:汉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国不受郡县管辖。后来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导致王国问题严重。景帝和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了诸侯王的军政大权,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此后,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2)监察制度西汉的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的监察,把全国分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级别不高,但其代表中央,权力很大。东汉的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逐渐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2隋朝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3唐朝唐太宗时,在州县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节度使实力日益膨胀,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4.北宋(1)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其中最主要的举措就是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使其徒有虚名;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将割据。同时,地方行政机构实行路、州、县三级制。(2)影响:宋朝对地方的极端限制,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分化事权”,导致政府机构严重重叠,官员冗滥,不仅严重影响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而且财政支出庞大,使宋政权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5.元朝元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上设行省。(1)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3)影响: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6.评价(1)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地方权力分散。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2)弊端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深化升华 从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和刺史制度到元朝的行省制,封建统治者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这是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和主要特点。知识拓展 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问题探究问题1 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思路:本题可以从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发展过程、演变趋势、反映的实质、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特点。探究:(1)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不断调整、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2)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大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中央对地方、边疆的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4)核心内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5)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6)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作用。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问题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材料三: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请完成: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思路:本题的答案分别来自材料和教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既要考虑到中央又要考虑到地方机构;要结合措施内容和时代背景分析特点和影响。探究:(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3)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典题热题例1汉初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中央机构 B地方制度C皇帝权力 D根本目的解析:C、D两项是秦汉两朝的相同点;对中央机构调整,实行中外朝制度是西汉中期以后,与题干中的“汉初”不符;汉初的地方制实行郡国并行制,与秦朝郡县制不同,因此B项最符合题意。答案:B例2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解析:察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而非监察制度,所以A项可以排除;汉武帝只是削弱王国的权力而没有取消封国,C项也可排除;秦朝时就已设立了御史大夫,D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13个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答案:B例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堂会议,完善三省六部制B广设宰相,分化相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解析:依据教材的介绍,可以知道A、C、D三项说法都不符合题意。答案:B活学巧用1.汉武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A.中朝B.外朝C.三公九卿D.尚书思路解析:解题的关键在“直接”和“中枢决策机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新的机构,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并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的官员。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的执行机构。答案:A2.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思路解析: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答案:B3.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六部”属于下列哪个机关()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思路解析: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答案:C4.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C.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思路解析:三省制中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到加强。答案:D5.下列不属于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特点的是()A.集中相权B.百官权力分散C.重文轻武D.军事上内重外轻思路解析: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宋代主要通过分相权来加强皇权。答案:A6.北宋时期,并称“二府”的是()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三司使和枢密使D.平章政事和枢密使思路解析:枢密院与中书省对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答案:B7.元朝的中书省实质上是继承发展了唐朝的()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吏部思路解析:元代设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而唐代设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尚书省下设六部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两者在实质上有继承关系。答案:B8.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思路解析: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行省平章多由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农业机械行业智能农机装备应用报告
- 营销活动策划书制作工具节日营销策划版
- 2025年海洋工程行业深海资源开发与海底地质勘探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公司文件审批与执行标准模板
- 基金从业资格考试 公司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短视频行业短视频内容创作策略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客户关系管理优化方案工具集
- 行政审批流程规范化执行工具
- 数据管理安全使用承诺函(5篇)
- 项目成本估算与预算规划手册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地球物理服务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中国羟基蛋氨酸钙盐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 预防流感知识课件
- 字节跳动人力资源体系
- 叉车定期自行检查记录表
- 生产一线员工质量意识培训
- 有温度的护理服务
- 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急诊专家共识解读
- 周末揽收营销活动方案
- 美容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 土壤污染及防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