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五生物进化,高考生物(北京市选考专用),A组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6北京理综,3,6分,0.87)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素养解读本题通过相似情境的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辨认、比较的理解能力,突出体现进化与适应观。,解题思路注意剔除冗余信息,提炼关键信息“F区豹种群仅剩25只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此可推知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2.(2014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3.(2013北京理综,4,6分)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共同进化的特点和意义。由题意可知,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因而可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项可以推出;题中只给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而没有说明长筒花的其他传粉方式,如自花受粉等,故无法判断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能否繁衍后代,B项无法推出;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和长舌蝠的长舌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D项可以推出。,4.(2012北京理综,3,6分)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答案C由题意知,金合欢蚁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说明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项可推出;金合欢蚁可通过驱逐其他植食动物为自己驱逐竞争者,B项可推出;植食动物与金合欢树不属于竞争关系,C项无法推出;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两者共同进化的结果,D项可推出。,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答案B本题借助基因频率的计算,考查考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试题中对基因频率与分离定律的考查,体现了科学思维素养中的分析与推断要素。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9-(1-0.18)2=0.1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D、d基因同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方法技巧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1)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2)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3)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进行计算:p2+2pq+q2=1。其中p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2pq是Aa(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q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2.(2018江苏单科,4,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类型的突变均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与原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而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知识归纳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条件满足以下条件时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无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研究的一对相对性状无作用、无遗传漂变等。,3.(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A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中的一个个体一般不会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或人工选择的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也会不断提高,C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年轻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D正确。,4.(2016江苏单科,12,2分)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5.(2015安徽理综,5,6分)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2%D.21%,答案C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解题关键该题主要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难度适中;利用取平均值法计算合并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快速解题的关键;计算随机交配所产生子代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是该题的易错点。,6.(2015课标全国,32,9分,0.720)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答案(1)111210.5(每空2分,共6分)(2)A基因纯合致死(1分)11(2分),解析(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2/32/3)=11。,考点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018课标全国,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通过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1)大自然中猎物与捕食者在逃脱被捕食和捕食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根据“收割理论”分析:食性广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太阳能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态系统,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来获得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C组教师专用题组,1.(20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B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2.(2014广东理综,3,4分)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如图),花距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答案C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长,D错误。,3.(2010课标全国,4,6分)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答案B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选择作用,两种基因的频率可能相等;持续选择条件下,某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优胜劣汰的结果是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选项A、C、D均正确。,A组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考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三年模拟,1.(2019北京丰台期末,2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形成B.突变与基因重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C.进化是个体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结果D.进化的单位是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答案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B选项正确。,能力解读此题以生物进化的观点为载体,考查辨认、比较的理解能力。,2.(2019北京朝阳期末,10)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性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孔雀开屏是在向异性传递物理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蓝孔雀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突变和基因重组C.对配偶的选择属于种群内部因素,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答案D据“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性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推知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D选项正确。孔雀开屏是在向异性传递行为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A选项错误。蓝孔雀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对配偶的选择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B、C选项错误。,能力解读此题主要以蓝孔雀尾屏大小为载体,考查辨认、比较、解读的理解能力。,3.(2018北京昌平期末,13)等位基因T与t相比,可以使大山雀有更长的喙部。研究发现,分布于英国的大山雀的喙较分布于荷兰的大山雀的喙长。如图表示英国人设计的自动喂食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地区的大山雀长期进化已经产生生殖隔离B.英国大山雀拥有较长的喙部有着更大的繁殖优势,C.推测英国大山雀种群中基因T的频率较荷兰的更高D.人类的投喂行为改变了英国大山雀的种群基因频率,答案A英国的大山雀和荷兰的大山雀都是由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由于英国和荷兰环境不同,大山雀的食物不同,其特定的觅食场所不同,因此大山雀喙的大小存在差异。两个地区的大山雀存在地理隔离,但是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如果能交配,可能产生可育后代。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A选项错误。,知识归纳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为:地理隔离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因此新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4.(2017北京海淀期末,12)果蝇体色的黄色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显性基因控制野生颜色。在一个果蝇群体的样本中包括1021只野生颜色雄蝇、997只野生颜色雌蝇和3只黄色雄蝇。该群体的基因库中黄色基因的频率约为()A.0.099%B.0.148%C.0.586%D.以上都不对,答案D果蝇体色的黄色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显性基因控制野生颜色。因为997只野生颜色雌蝇中纯合个体和杂合个体的具体数目不明,所以仅根据题目中数据无法计算出该群体的基因库中黄色基因的频率。,规律总结X染色体上某基因频率的基本计算公式:某基因频率=(2该基因雌性纯合子个数+雌性杂合子个数+雄性含该基因个数)/(2雌性个体总数+雄性个体数)。,考点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2019北京海淀期末,16)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一部分蛾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蛾的变化也影响蝙蝠回声定位系统与捕食策略的改进。当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B.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蛾与蝙蝠间发生了协同(共同)进化D.祖先蛾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答案D据“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推知二者产生了生殖隔离,A选项正确;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蝙蝠回声定位系选择的结果,即自然选择的结果,B选项正确;据“一部分蛾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蛾的变化也影响蝙蝠回声定位系统与捕食策略的改进”,推知蛾与蝙蝠间发生了相互选择协同(共同)进化,C选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由题干中可知,一部分蛾发生了进化,D选项错误。,能力解读本题主要以协同进化为载体,考查辨认、比较、解读的理解能力。,2.(2018北京丰台期末,1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答案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选项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选项错误。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群,其适应环境能力强,C选项错误。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D选项正确。,3.(2017北京西城期末,10)在美洲热带地区,纯蛱蝶幼虫主要取食西番莲叶片,西番莲受到纯蛱蝶的伤害之后,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使纯蛱蝶幼虫死亡。但仍有少数纯蛱蝶会变异出抵抗该化学物质的能力。观察发现,西番莲用改变叶片形状、“造出”一种黄色假卵叶片上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状结构等办法来迷惑纯蛱蝶,以减少纯蛱蝶在此产卵;还通过分泌出一种“花外蜜露”,引诱蚂蚁和蝇类前来捕食纯蛱蝶幼虫。在此过程中,纯蛱蝶增强了寻找、发现西番莲的能力。根据以上现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是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B.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说明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在纯蛱蝶觅食的刺激下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突变D.西番莲释放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这种物质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C纯蛱蝶和西番莲在相互的角逐中,无论是纯蛱蝶还是西番莲,生存下来的往往是强者,被淘汰的往往是弱者,两者是相互选择的,A正确。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西番莲叶形和纯蛱蝶觅食行为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说明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变化,不是纯蛱蝶的觅食行为使其发生的突变,纯蛱蝶觅食行为作为环境因素对西番莲产生了选择作用,而不能诱导其突变,C错误。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叫协同进化,西番莲释放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这种物质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4.(2017北京海淀一模,4)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再恢复为白色。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下午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此外,使君子花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花色变化增加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B.花色变化有利于增加使君子的繁殖机会C.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避免了自交D.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协同(共同)进化,答案A本题以使君子花的花色适应性变化为背景,综合考查种间关系、进化和适应,难度不大。A选项中花色变化分别适应不同的传粉动物,降低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A错误。,B组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24分),1.(2019北京东城一模,4)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图1为日本南、北部地区的象甲。图2为日本不同纬度多个地区的象甲平均喙长和山茶平均果皮厚度。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B.图2中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最高C.图2中P区数据采集可能来自北部地区D.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答案B南部地区的山茶象甲的喙明显比北部地区的长,根据自然选择相关理论可推知南部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A正确;M区象甲的喙在调查区域内最长,但生存地区的山茶果皮也最厚,且从图2可知该区样本数据收集点较少,无法确定其繁殖后代成功率,B错误;由图可知P区山茶象甲的喙较短,可能采集自北部地区,C正确;山茶象甲与山茶之间存在的特殊捕食关系促进了双方的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发生了共同进化,D正确。,能力解读此题A、B选项考查比较、解读的理解能力;C、D选项考查解读的理解能力和推理的应用能力。,2.(2018北京西城期末,12)植物化学性防卫与植食性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如表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动物的取食诱导植物产生了合成毒素的性状B.植物的区域分布对植食性动物的分布有影响C.适应毒素的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D.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答案A植物合成毒素的性状是植物本来就有的,并不是动物的取食诱导植物产生了合成毒素的基因,A选项错误;植食性动物是以植物为食的,植物的区域分布会对植食性动物的分布有所影响,B选项正确;动物在适应有毒植物的过程中,动物种群内的抗毒素基因的频率会升高,其基因库一定会发生改变,C选项正确;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D选项正确。,抢分妙招解题时若遇到教材中不涉及的结论,则该结论的得出一定来自题干,所以从题干中挖掘信息,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3.(2017北京西城二模,4)根瘤菌共生于豆科植物根部,形成肉眼可见的根瘤。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水、无机盐及有机物,根瘤菌内的固氮酶可将N2转变为氨以便植物利用,但氧气过多会破坏固氮酶的结构。根瘤中的豆血红蛋白是由植物和根瘤菌共同合成的,具有吸收和释放氧气的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根瘤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B.豆血红蛋白可调节根瘤中的氧气含量C.共生的豆科植物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固氮酶的结构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A本题以根瘤菌为素材,综合考查考生对生物代谢类型、种间关系、协同进化、基因突变等概念的理解,同时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水、无机盐及有机物,说明根瘤菌不具备自己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因此其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A错误;豆血红蛋白具有吸收和释放氧气的能力,因此可调节根瘤中的氧气含量,B正确;氧气过多会破坏固氮酶的结构,而调节氧气浓度的豆血红蛋白是由植物和根瘤菌共同合成的,因此豆科植物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固氮酶的结构,C正确;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4.(2017北京东城二模,3)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属于两种草蛉,在北美生活在同一地域。普通草蛉在春夏是浅绿色,秋天变成棕色,前半年生活在多草地区,秋天迁移到落叶树林中,在夏天和冬天繁殖。下通草蛉则全年都是深绿色,居住在常绿林中,在春天繁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两种草蛉之间既有地理隔离又有生殖隔离B.两种草蛉的体色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无关C.两种草蛉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不同的D.两种草蛉的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答案D根据题干的信息可知,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属于两种草蛉,在北美生活在同一地域,因此二者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两种草蛉的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故A错误,D正确;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两种草蛉的体色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有关,故B错误,由于二者都属于草蛉类,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相同的,C错误。,方法技巧本题以两种草蛉生活习性等为背景材料并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考查了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获取并运用信息进行答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对选项进行排除,可迅速找到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共36分),5.(2019北京东城一模,30)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可能比现有的杂交稻单产提高,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两者杂交子代会出现花粉不育的现象。(12分)(1)科研人员研究上述现象的遗传机制时发现,水稻7号染色体上名为qH7的片段与此密切相关。他们用粳稻品种D(qH7片段的遗传组成为DD,花粉100%可育)与籼稻品种M(qH7片段的遗传组成为MM,花粉100%可育)进行杂交,得到水稻品系N(qH7片段的遗传组成为DM)。品系N的表现型为花粉50%可育。品系N自交,子代结果如表所示:,实验结果说明品系N产生的含有的花粉是不育的。据此推测水稻品系N()与水稻品种D()杂交子代的遗传组成为,表现型为。(2)为进一步研究上述花粉不育的机理,科研人员对水稻品系N(DM)的7号染色体qH7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图1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向水稻品系N(DM)的体细胞中导入基因F,获得转基因杂合植株A。植株A的遗传组成为DMF-(F-表示在qH7区域外含有一个基因工程导入的F基因)。植株A自交,子代结果如图2所示。图2据图2分析,利用基因工程导入的基因F插入到了染色体上。基因F的功能是。上述结果说明品系N的花粉50%不育与基因ED有关,据图2简述理由。,为确定的结论是否正确,最佳方案是将ED基因导入的愈伤组织中,培育转基因植株。A.品种DB.品种MC.品系ND.植株A若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为,则支持该结论。(3)物种之间存在,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上述导致杂交水稻部分花粉不育的基因是新物种形成的分子基础。,答案(1)MDD花粉100%可育(2)非7号恢复M型花粉的可育性MMF-的花粉100%可育,而DMF-的花粉只有75%可育,说明花粉不育与D中基因有关,而基因F可以恢复M型花粉育性,因此基因ED导致M型花粉不育B花粉100%不育(3)生殖隔离,解析(1)由题干可知,品系N(DM)可产生的雌配子为含有D或含M的,若N产生的花粉50%可育,则由子代遗传组成为DM和DD可知,N产生含有M的花粉不育。若N()与D()杂交,雌、雄配子遗传组成均为D,即子代遗传组成为DD,表现型为花粉100%可育。(2)利用基因工程导入的基因F插入到7号染色体上,则F与D或M连锁,植株A(DMF-)自交子代遗传组成至多4种,而题中子代遗传组成为8种,因此基因F插入到非7号染色体上。植株A(DMF-)可分别产生雌、雄配子遗传组成为DF、M-、MF和D-,由(1)可知含有M的花粉不育,推测可育花粉可能为DF、MF和D-,雌雄配子受精符合图2信息,因此推测F的功能是恢复M型花粉的可育性。由题干可知,MMF-的花粉MF和M-100%可育,而DMF-的花粉DF、M-、MF、D-中M-不育,因此只有75%可育,两者区别为D的存在,因此花粉不育与D中基因有关;D由基因F和基因ED共同组成,而基因F可以恢复M型花粉育性,因此基因ED导致M型花粉不育。由知基因ED可能导致M型花粉不育,因此若将ED导入到不含ED只含M的植株中,则该植株的花粉均不育。(3)生殖隔离是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准。,能力解读本题(1)考查解读的理解能力和推理的应用能力;(2)考查解读的理解能力、归因的应用能力和设计的创新能力;(3)考查辨认的理解能力。,6.(2018北京海淀二模,31)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12分)图1(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的结果。,(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图2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模拟了高山上的条件。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多样性,但,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答案(1)消费者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2)外来花粉的干扰无传粉者(或“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端制造车间租赁及技术研发合同
- 老妖消防课件
- 美术说课课件详细
- 美术大师课件介绍
- 关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说法正确的有
- 涉爆粉尘企业安全检查表
-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安全
- 企业安全生产的八大主体责任
- 安全生产百日攻坚战
- 小店运营教程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羊毛制品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报告
- 股权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高考山东卷物理试题讲评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 儿童沙门菌感染诊疗要点
- 燃气公司防汛管理制度
- 2025山西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析集合
- (202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必考试题库及答案
- 10kV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改造 投标方案
- JG 121-2000施工升降机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
- 护士考编制试题及答案
- 2025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校园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