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皮肤结构,皮肤结构,表皮,角质层 防水、防菌,保护作用 -透明层 控制皮肤水分,管制水分流失 -颗粒层 防止异物侵入,过滤紫外线 -棘层 具有细胞分裂增殖能力 -基底层 每一个表皮细胞都起源于此,是皮肤细胞的“发源地”。含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的多少决定肌肤颜色,表皮-角质层,是表皮最外层,是表皮细胞的表面,由48层扁平的无核老化细胞堆积而成,表皮细胞在角质层形成皮屑状态脱离,手掌、脚掌角质层最厚,眼睑最薄,表皮-透明层,无生命力、无色、无核的细胞层,只有存在于手掌、脚掌,不容易藏污纳垢,控制皮肤水分,防止水分流失,皮肤在这层开始萎缩老化,透明层,表皮-颗粒层,由2
2、5层排列紧密的有核细胞组成 细胞呈现扁形拱状长条模样 是正在退化,慢慢接近死亡的老化细胞,逐渐向角质层演变,保护作用防止外界异物侵入抑制内部水分的蒸发折射光线,减少紫外线射入,表皮-有棘层,位于颗粒层之下,是表皮最厚的一层 由510有核细胞组成,是细胞成熟的过程 细胞呈现多面体,表面有如刺状突起,表皮-基底层,表皮的最下层,与真皮层紧密相连,由一层呈圆柱状细胞构成,基底层的细胞,是构成表皮每一层细胞的母体,决定皮肤的自我修复功能,再生周期,角质层,颗粒层,有棘层,基底层,表皮细胞,新生,成熟,老化,再生周期,4047天,1219天,新生表皮细胞,在基底层分裂繁殖到开始角化(新陈代谢,14天左右
3、,表皮细胞从基底层逐渐向外推移,到达角质层的周期,14天左右,已经老化死亡的角质细胞堆积在角质层直到脱落,真皮,真皮的网状层,真皮,当皮肤划伤深及真皮时,会产生疼痛,皮肤会出血。创伤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伤愈后会留瘢痕,皮下组织,位于皮肤最深层,存在真皮层与肌肉、骨骼之间,存在着纤维组织,期间有着蜂窝般的无数脂肪细胞 能够储存营养、储藏能量,防止体内热量不受外界影响 抵御外界压力与冲击,保护内部机体结构,皮肤附属器官,皮脂腺,皮脂膜,汗腺,分泌汗液, 大部分会在表面蒸发 调节体温,参与皮脂膜的形成 使角质层更加柔软,易脱落,汗腺,皮 肤 附 属 器,皮脂腺,表皮细胞在角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脂
4、肪质 分泌油脂,参予形成皮脂膜,皮 肤 附 属 器,皮脂腺,皮脂膜,形成 由皮肤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混合乳化而成的薄膜,又称“酸性保护膜,结构特点 呈透明状 呈弱酸性(PH值:4.56.5,作用 防止细菌侵入,有一定的抑菌、杀菌作用 防止水分流失,控制水分含量 润泽肌肤、软化角质,防止皮肤干裂,皮肤的作用,药物经皮吸收过程,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途径,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表皮途径,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皮肤附属器官途径,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循环有两个途径,分别为表皮途径与皮肤附属器官途径,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途径,表皮途径
5、,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途径有两种: 通过细胞间隙扩散; 穿过细胞(通过细胞膜和细胞)扩散,细胞间隙扩散,药物分子主要由细胞间扩散通过细胞间隙,细胞间隙药物的扩散是角质层药物扩散质的限速过程。 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性药物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药物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细胞途径,角质层细胞膜不是类脂双分子层结构,而是一种致密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物质的扩散较为困难,在细胞膜内充满了排列整齐的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也不利于药物的扩散。 在膜内外成分之间的平衡分配也影响药物分子的顺利通过,皮肤
6、附属器官途径,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穿透速率要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只有0.1%作用,因此不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当药物渗透开始时,药物首先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吸收,当药物通过表皮途径到达血液循环后,药物经皮渗透达稳态,则附属器途径的作用可被忽略。 对于一些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由于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表皮途径的渗透速率很慢,因此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的吸收液是重要的。在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是离子型药物通过皮肤的主要通道,渗透相与吸收相,渗透相: 途径:经表皮吸收 方式: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 脂溶性药物容易通过,吸收相: 途径:进入真皮血管 扩散速度:药
7、物的水溶性 血流量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 动速度,经表皮屏障吸收,分为渗透相与吸收相两相,只有同时在水、脂中易溶的药物,才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经皮给药系统,皮肤的生理和病理条件,药物的理化性质,1、药物分子大小和形状: 药物分子量越大,分子体积越大,扩散系数越小,分子量600的物质已较难通过角质层。因此做成经皮吸收的药物一般要求分子量5001000。 2、熔点: 低熔点药物易于渗透通过皮肤,一般要求熔点150200,药物的理化性质,3、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的因素之一。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
8、角质层,药物穿过角质层后进入活性表皮继而被吸收,因活性表皮是水性组织,脂溶性太大的药物难以分配进入活性表皮,所以药物穿过皮肤的透皮系数与油水分配系数往往呈抛物线关系,即透皮系数开始随油水分配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油水分配系数大到一定程度透皮系数反而下降。 4、分子形式: 即药物的解离状态,合适的经皮给药系统表皮内pH值为4256,真皮内pH值为74左右,根据药物的pKa调节系统介质的pH,使其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的比例有利于提高药物渗透性,经皮给药系统,1、剂型的影响 不同给药系统的剂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药物的释放性和靶向性。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就越有利于其透皮吸收。一般凝胶剂、乳剂型软
9、膏中的药物释放较快,骨架型经皮贴片中药物释放较慢,经皮给药系统,基质的影响 药物在基质中的溶解状态对其透皮吸收有很大影响,只有溶解状态的药物才能进入皮肤。药物在基质中的过饱和状态可增大药物的化学势,从而大大提高透皮速率,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透皮促进剂是一种可暂时调节皮肤通透性的物质,它能可逆地改变角质层的屏障功能,而又不会损伤任何活性细胞。各种透皮促进剂的作用机制不一,有的直接作用于皮肤,有的则作用于制剂,皮肤生理和病理条件,1、年龄和性别差异: 新生儿与成人的皮肤通透性几乎相同,新生儿药物透皮吸收的增加与新生儿体表面积和体重比例有关,伴随体重增加,体表面积也在增加,新生儿每单位体重的相对体表面
10、积比成人大7倍,这样由于吸收的组织浓度在婴幼儿比成人高,因此导致全身中毒的危险性亦要比成人大得多,就此点而言注意药物的用量是很重要的。另外,男女性别之间的皮肤吸收几无差异,皮肤生理和病理条件,2、皮肤部位差异 人体各部位的皮肤通透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以阴囊皮肤的通透性最大,其次依次为前额、头皮、背部、前臂、掌及足弓的跖表面。这主是与皮肤角质层的厚薄和毛囊皮脂腺的多少有关。例如掌跖部的角质层最厚,皮脂腺最少,因而屏障最大,相应透过的药物就会减少,3、病理因素: (1)皮肤损伤皮肤由于机械,物理,化学创伤等损伤,破坏了皮肤结构,不同程度地损伤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致使吸收途径敞开,对药物的吸收明显增加。如湿疹、溃疡或烧伤等创面上的渗透有数倍至数十倍的增加。 (2)炎症皮肤发生炎症时血流加快,经表皮到真皮的药物很快被移去,使表皮与深层组织间的药物浓度差距加大,促使药物更易透入,皮肤生理和病理条件,4其他因素: (1)皮肤水合程度皮肤的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闽清拓展团建活动方案
- 销售扶贫活动方案
- 陵园集体祭祀活动方案
- 赣州市人民医院烧伤后功能重建手术考核
- 重庆公司员工活动方案
- 金山区团队活动策划方案
- 鉴赏歌曲展示活动方案
- 门店采购活动方案
- 鹰潭市中医院疑难病例讨论组织考核
- 门店聚餐活动方案
- XXX高中XXXX年职称评定方案
- 一医嘱查对制度
-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 无人机在消防救援中的应用与前景
- 中国妊娠期糖尿病母儿共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引导路径研究
- 东南大学版三基内科
- 204张思维导图速记初中1600单词(完整排版-直接打印)
- 2024年天津市河北区高一年级上期中-英语试卷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 传感器技术-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期末测试卷2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