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之梳理温热类温病文献分析本文是中医论文,通过时间维度的分析归纳,总结温热类温病季节发病规律和症状病时观念,并提出方剂起效时间观念以指导临床用药;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所含有的传变规律融合进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当中,帮助临床把握外感热病的证治规律;同时,病程时间观念和病势观念进行结合可以为临床方剂选择和愈后调养提供有效指导;温热类温病按照表里枢;三系统和寒热虚实;四性构成的十二单证进行划分,规范温热类温病的方剂分布,归纳出温病条辨核心方剂分布表。综上所述,繁杂重复的理论给中医的继承与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因此说寒温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虽然有诸多寒温统一的构想,但几乎各家都处于
2、浮于表面,各自表述的尴尬局面,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诊病时对伤寒病和温病在理论、辨证方法上久已存在的乱象。.前言寒温分论形成了繁杂重复的理论,虽然极大地促进了伤寒和温病的发展,但对外感热病的诊治造成混乱和影响。伤寒与温病是对外感热病的致病因素的分类,却不能因此将外感热病彻底割裂,形成学温病的治温病,学伤寒的治伤寒的尴尬局面。这显然不利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说寒温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马文辉教授认为仲景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辨证施治,正如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马文辉教授在三部六病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创新了蕴涵时、位、性、度;四维属性的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这是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创
3、新,更为伤寒和温病提供了共存的可能性,为中医辨治外感热病提供新的思路。马文辉教授认为想要做到仲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就要把错综复杂的证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需要进行定病位、定病性、立治法、处方剂这四个步骤。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温病条辨温热类温病的症状方剂按照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的理论进行整理,可以得出温热类温病发病时与欲解时的时间病时概念、温热类温病三系统的空间病位概念、温热类温病寒热虚实;四性的病性分类以及温热类温病愈后调养的病势观念。并且对温病条辨进行十二单证的划分,对核心方证进行归纳总结。.1温热病的概念及源流1.1温热病的概念按照频数前20个的症状分析,属于表系统的症状有3
4、个:发热、自汗、抽搐;属于里系统的症状有3个:泄泻、脉象数、面色红赤;属于枢系统的症状有13个:口干、舌燥、神志不清、心悸、烦躁、神疲乏力、舌绛苔少、失眠、脉象细数、齿黑、手足心热、脉象虚大、虚热。肝肾居于下焦,在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中肝为枢系统、里系统的中介器官,肾为枢系统的核心器官以沟通表系统、里系统,故在下焦篇中枢系统的病证最多,而且涉及表系统和里系统。按照频数前20个的药物分析,温热类温病以滋阴生津、清热解毒、攻下逐瘀的配伍为主。常用的滋阴药物有麦冬、生地、甘草、白芍、人参、元参、阿胶、粳米;常用的清热药物有黄连、犀角、石膏、大黄、连翘、金银花;常用的攻下药物有大黄、知母、厚朴。温热病
5、的遣方配药应当灵活,比如清热药石膏的使用,在麻杏石甘汤中即清表热,竹叶石膏汤中即清枢热46。1.2温热类温病的历史源流温病学派是由专门研究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变化、治疗转归的医家所构成的一个医学流派。温热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借鉴于伤寒杂病论,由河间学派逐渐衍生出温病学派41,经过明清两代医家的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温病医学体系。温病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是叶天士和吴鞠通。此处以其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和温病条辨为例探究温病学派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发展。将温病条辨中包含温热类温病辨证论治、病名方药、症状体征的条文进行归纳整理,排除涉及湿热类温病的全部条文以及不包含方药症状和纯粹理论论著的全部条文,最终得到
6、122条符合纳入标准的条文,根据病名症状及方药加减的不同,将122条条文拆分为187条数据,如下图1所示:按照频数前20个的症状分析,属于表系统的症状有12个:发热、恶寒、大汗淋漓、咳嗽、喘息、干咳、痰鸣、无汗、四肢厥逆、皮肤肿、身体困重、头痛;属于里系统的症状有2个:谵语、面色红赤;属于枢系统的症状有6个:口渴、烦躁、神昏、失眠、恶心、胸闷。心肺居于上焦,且心肺在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中属于枢系统,而温病上焦受邪又多从口鼻入,所以在上焦篇中表系统和枢系统的病证较多。.3温病条辨数据的统计分析.103.1症状频数统计分析.113.2药物频数统计分析.133.3病位病性频数统计分析.154三阴三阳
7、系统辨证体系归纳温热类温病.174.1时间维度.184.2空间维度.214.3病性维度.254.4病势维度.285.温病条辨单证核心方剂汇总.29.5.温病条辨单证核心方剂汇总5.1寒温争论的渊源比如,从发病季节来看,发于春季变为泛发四季;从病因来看,伏气温病变为新感温病;从症状来看,刚开始烦渴不恶寒变为发热恶风寒;从传变来看,里热外发变为由表入里;从治则来看,直清里热变为发汗解表。由此,温病也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含义变得有所不同。不管是广义伤寒还是广义温病,都是论述中医外感热病的方式,尽管在理论方面有所不同,但在临床上都有着相似的证候,二者本质上已经不可区分,只是在治疗中存在人为地划分辛凉解
8、表、辛温解表的区别。随着治疗方法和辨证理论的漫长演变,使伤寒和温病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所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寒温统一的构想顺应了时代的潮流。5.2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研究进展刘兰林63等人对古今中医外感病辨证方法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现代学者主张用一种既有的辨证方法统一其他方法的几种主要思想,并且划分了以下六大类:以裘沛然、郭辉雄、黄松章等人为代表的六经辨证统一寒温;以姜建国、邓铁涛等人为代表的卫气营血辨证统一寒温;以万友生、肖敏材为代表的八纲辨证统一寒温;以沈凤阁等人为代表的脏腑气血辨证统一寒温;以肖德馨、杨麦青为代表的六经系统辨证统一寒温;以胡仲翊、时逸人、吴银根为代表的分期辨证统
9、一寒温。同时还有以石恩权等提出定病邪、定病位、定病性、定病势及定传变的五定辨证;,邹克扬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定体质和定病时,成为七定辨证;;张志宏提出辨证三法与分期辨证相综合的思路,将外感病的辨证分为六期。刘兰林等人提出了三维辨证统一寒温的理论。64究竟怎么通过三阴三阳辨证体系实现寒温统一呢?将温病中温热病的条文归纳到三部六病框架中,这一课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办法,并且可以为未来人工智能中医诊疗系统的制作提供大数据支持。.6.结论与结果中医辨治外感热病的理论极为丰富。通过文献整理的方法系统梳理了温热类温病理论的渊源,总结了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论、朱丹溪相火论以及张景岳的阴中引阳,阳中引阴;理论对温热类温病的贡献。从中发现温热类温病当以滋阴为第一要务,重视调养脾胃之气,这与伤寒论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的三大治则相同。通过对叶天士、吴鞠通二人的文献研究发现,叶吴二人作为温病学派代表性人物对伤寒论经方有很深的理解,并且与临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网输油管道迁改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地下电网管廊土建工程建筑工程方案
- 交叉配血试验与肿瘤患者预后关系研究-洞察及研究
- 基于多任务学习的项目里程碑识别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酒店薪资福利制度改革方案
- 城市地下停车场排水系统升级方案
- 2023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报告
- 石油企业完井施工方案及操作规范
- 机械设备采购合同模板及风险防范
- QGDW1175-2013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 园区物业服务方案(3篇)
- 新解读《DZ-T 0130.11 - 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第11部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新解读
- 工程代签免责协议书
- 承接查验委托协议书
- 快艇买卖合同协议书
- 年产200吨高纯金属铯铷项目报告书
- 导弹基本知识
- 采血后预防淤青的按压方式
- 国企中层领导竞聘笔试题
- 《AI公文写作范例大全:格式、要点与技巧》课件 第5、6章 AI公文写作的方法、AI写作工具的测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