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复超分子单体-芳香族双官能团冠醚化合物的合成 毕业论文_第1页
自修复超分子单体-芳香族双官能团冠醚化合物的合成 毕业论文_第2页
自修复超分子单体-芳香族双官能团冠醚化合物的合成 毕业论文_第3页
自修复超分子单体-芳香族双官能团冠醚化合物的合成 毕业论文_第4页
自修复超分子单体-芳香族双官能团冠醚化合物的合成 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目:自修复超分子单体-芳香族双官能团冠醚化合物的合成 自修复超分子单体-芳香族双官能团冠醚化合物的合成摘 要超分子化学的发展使得化学家的研究对象从简单的小分子逐步转变为分子聚集体。自修复是在无外界作用的情况下,材料本身对缺陷的自我判断、控制和回复的能力。本课题通过Wiliiamson醚化反应合成了新型的双官能团冠醚化合物,首先合成对称取代的芳香族双官能团冠醚化合物,采用“高度稀释法”和“模板法”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大量的双醛基二苯并-24-冠-8,关环收率比较高,达到72%。最后对合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制备单对甲苯磺酸酯的最佳工艺是试剂除水,在0下每分钟60滴的速度滴加原料,

2、产物用甲醇重结晶。关键字:Wiliiamson醚化反应;双官能团冠醚化合物;自修复;超分子The Material of Self-healing Supramolecular-aromatic Crown Ethers with Di-functional Groups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expands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chemists from small molecules to molecular aggregates. Self- healing describes i

3、n the absence of external action, the material is self-judgment of the defect itself, the control and recovery capabilities.The synthesis of a novel crown ethers with di-functional groups by Williamson reaction was described in this thesis. First synthesis of symmetrical substituted aromatic bifunct

4、ional crown ether compounds. Under high dilution conditions and adopting template-directed method, diformyldibenzo-24-crown-8 was effectively prepared with a good yield of 72%. Finally,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synthesis were discussed. Obtained the best technology of preparation o

5、f single p-toluene sulfonic acid ester reagent is in addition to water, under 0 to 60 per minute rate drops and raw materials, products with methanol recrystallization.Key words: Williamson reaction; crown ethers with di-functional groups; self-healing; supramolecular目 录1 绪论11.1概述11.2超分子聚合物11.2.1外援型

6、自修复11.2.2本征型自修复21.2.3可逆共价键自修复21.2.4可逆非共价键自修复31.2.5超分子超分子化学51.2.6自修复超分子材料51.3 关于冠醚61.4超分子聚合物研究进展71.4.1国外研究现状71.4.2国内研究现状71.5本课题研究意义81.5.1研究意义81.5.2课题设想92 实验部分92.1实验试剂92.2实验仪器102.3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的合成102.4化合物I的合成113 结果与讨论123.1中间体的合成123.1.1温度对反应的影响123.1.2滴加方法对反应的影响143.1.3水对反应的影响153.1.4重结晶操作对反应的影响163.1.5催化剂

7、对反应的影响173.2化合物I的合成183.2.1加料顺序对反应的影响183.2.2水对反应的影响203.2.3操作不当对反应的影响214 结论22参考文献23241 绪论1.1概述聚合物材料尤其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高新技术领域,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损伤,其中微裂纹是材料微观损伤的主要形式,微裂纹的产生会导致材料力学性能下降从而降低材料使用寿命。微裂纹同时也是一种安全隐患,例如在航空航天飞行器领域。由于航空航天飞行器在运行过程中速度高,需要克服高压和高温的外界条件,微裂纹若不进行及时修复,最终导致飞行器遭到破坏,出现问题甚至报废。由于

8、都是高空作业,要对飞行器进行即时外援修复是不现实的或者说需要高人力物力,不符合经济效应。因此,聚合物材料作为一种新颖的智能结构功能材料,通过实现微裂纹的自愈合,为预防潜在的危害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一些重要工程和尖端技术领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1。自修复材料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可延长在能源生产建设(如风能、太阳能、热能),新型照明器件(如发光二极管)以及组织工程(如人工软骨、人工皮肤)中作为关键部件的材料的使用寿命,从而显著提高材料安全性,优化经济效益2。自修复材料最早发现是在19世纪70年代,在硬弹性聚丙烯材料中人们发现在垂直于聚合物挤出轴方向上存在叠片状的

9、形貌,使材料在随后的拉伸过程中表面能转变成应变能,在外力作用下促使裂纹闭合,进而修复层间微孔,实现材料自修复3。自修复聚合物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仿生智能材料,有着潜在的应用领域:人为修复难以实现或修复需要较大挑战性的领域如高层建筑、航海设备、地下管道、风力发电机组等;不能受损的材料表面如一些价格昂贵的装饰涂层、防腐涂层、隔热涂层等;在要求具有高可靠性的航天工业领域,如在过载或无法预料的载荷下的应用领域;需要较长循环使用寿命的领域如防洪设施、隧道、网络管道等;长期储存核材料的设备;生物医疗材料领域。1.2超分子聚合物聚合物材料自修复方法目前大致分为两大类: 外援型自修复、本征型自修复。1.2.1外

10、援型自修复外援型自修复即借助外加修复剂实现材料的自修复功能,如在材料中加入纳米粒子,聚合物损伤部位的损耗导致纳米粒子向损伤区域扩散,形成固态纳米粒子层将损伤区域修复5。外援型自修复根据其反应机理不同可分为:(1)空心纤维自修复即将空心纤维埋植在基体材料中,空心纤维内装有修复剂流体,材料发生破坏时通过释放空心纤维内的修复剂流体粘接裂纹处实现损伤区域自修复;(2)纳米粒子自修复即当材料产生裂纹时,纳米粒子向裂纹区域扩散(纳米粒子尺寸越小扩散效果越好),扩散后的纳米粒子相将裂纹处填充从而起到修复的作用;(3)微胶囊自修复 其原理为将内含修复剂的微胶囊埋入聚合物基体材料中,同时在基体中预埋催化剂(也可

11、将催化剂微胶囊化后埋入基体材料中),材料产生裂纹后,裂纹的扩展导致微胶囊破裂,释放出的修复剂在虹吸作用下向损伤区域扩散,遇到催化剂后发生聚合反应修复裂纹;(4)微脉管自修复 即通过在材料内部埋入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微脉管,可实现修复剂的持续补充,因此可实现材料损伤的多次修复。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的引入为外援型自修复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自2001年White等在Nature杂志上首次提出微胶囊自修复概念后,它的发展日趋成熟,相关报道也是目前所有自修复方法中最多的。近几年研究学者们开发了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微脉管自修复体系,这一体系可实现多次循环自修复,但在材料制备过程尤其是三维网络结构的制备比较复杂6

12、。1.2.2本征型自修复本征型自修复,其自修复机理主要是通过聚合物材料内部本身具有的可逆化学反应的分子结构或大分子的扩散等形式来实现的,根据可逆化学反应的类型分为可逆非共价键自修复(物理型)和可逆共价键自修复(化学型)两大类。在修复过程中,如需外部能量和刺激如机械力、光、热、pH值变化等实现的自修复称为非自主型自修复,不需外加条件就可实现的自修复称为自主型自修复。1.2.3可逆共价键自修复a. 可逆酰腙键自修复酰腙键是通过酰肼和醛基的缩合反应制得,在酸催化下,酰腙键的形成是可逆的,因此可制备pH值响应的自修复材料。可通过调节体系pH值实现凝胶-溶胶可逆转换,即通过酰腙键的可逆断裂与重组实现自修

13、复功能。Deng等7研究了一种自修复有机凝胶,采用聚乙二醇两端修饰二苯甲酰肼与三(4-醛基苯氧基)-甲基乙烷的3个末端的醛基反应,酰肼与醛基缩合生成酰胺键。酰腙键具有可逆反应性,当pH4时,反应生成凝胶,pH97%台州市中大化工有限公司对甲苯磺酰氯(TsCI)Cp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二氯甲烷AR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N,N一二甲基甲酰胺(DMF)99.8%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二缩三乙二醇AR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四氢呋喃AR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乙酸乙酯AR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甲醇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2.2实验仪器本实验所采用的实验仪器与设备详见表2.2。表2.2 实验仪器与设备名称规格产

14、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EXUS美国Nicolet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HIMADIR-UV02550日本岛津公司高效液相/凝胶色谱仪Wsters-Breeze美国Wsters公司FE-SEMSirion 200(SEM)FEI(SEM)平行流变仪CaBER 1(美国) Thermo Fisher公司旋转蒸发器R系列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101-1型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磁力搅拌器85-2上海司乐仪器有限公司2.3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的合成将二缩三乙二醇(120.0g,0.80mol)溶于四氢呋喃(120mL)中,然后加入氢氧化钠(16.0g,0.27mol)水溶液(1

15、50mL)。将体系冷至0向其逐滴加入TsCl(52.3g,0.66mol)的THF溶液(300mL),滴加完即反应完毕。蒸去THF,加乙酸乙酯溶解,分别用饱和NaHCO3和NaCl溶液洗涤,用MgSO4干燥,所得粗产品过柱纯化(EA/PE,1/1)得到无色油状物。用溴化钾压片,进行红外检测,分析图谱,确定合成产物。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图2.1 单对甲苯磺酸酯的合成2.4化合物I的合成向混合物3,4-二羟基苯甲醛(0.5g,3.6mmol),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2.9g,9.6mmol),K2CO3(5.0g,36.0mmol)和KI(0.3g,1.9mmol)加

16、入DMF (15mL),充分置换N2后,放入80反应30h。蒸去DMF,加DCM和水溶解,油相分别用饱和NaHCO3和NaCl溶液洗涤。所得粗产品过柱纯化(EA/MeOH,20/1),得到黄色油状物。用溴化钾压片,进行红外检测,分析图谱,确定合成产物。图2.2 化合物I的合成3 结果与讨论冠醚是一类大环多醚类化合物,其合成方法大体上是利用一些众所周知的类型反应而成环。在众多合成冠醚化合物的方法中,最早被采用的,也是现今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Williamson醚化反应合成法,即二醇或二酚在碱性条件下作为亲核试剂,与作为烷化剂的二卤化物或双对甲苯磺酸酯进行关环反应而制得冠醚。3.1中间体的合成冠醚

17、合成的基本原料有二元酚、多甘醇(二醇)、多甘醇二卤化物和多甘醇二对甲苯磺酸酯等。其中,多甘醇的对甲苯磺酸酯是合成冠醚的重要中间体,在反应中它以对甲苯磺酸根作为离去基团,反应活性要比多甘醇二卤化物高,而且毒性较低,操作简单易行。本课题在合成多官能团冠醚化合物时首先选择合成重要的中间体: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由于几率效应即当高分子链上的相邻功能基无规成对参与反应时,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孤立的单个功能基,这些留下的单个孤立功能基难以继续反应,因而不能100%的转化,只能达到有限的反应程度。在制备对称二醇的单对甲苯磺酸酯时伴随有副产物双对甲苯磺酸酯生成,二醇的单对甲苯磺酸酯的产率较低,反应条件要求较

18、高。通过阅读文献,发现通过控制投料量的化学计量比来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即将原料二缩三乙二醇大大过量,最终能方便有效地合成出大量的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在反应结束后,为得到更高纯度的产物,用纯化柱对反应产物进行柱纯化,柱纯化的原理及制作纯化柱的具体方法如下:在反应过程中我们多次用到纯化柱对产物进行提纯,所以先对硅胶柱层析的原理进行介绍硅胶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层析过程是基于样品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之间的分配系数之差(分配层析),组分对

19、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吸附层析),和寓子交换,分子的大小(排阻层析)而分离。硅胶是一种酸性吸附剂,适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层析。通过实验及分析,得出以下影响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合成的因素。3.1.1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一次反应取用预计量的六分之一来进行实验。制备2.67g氢氧化钠的水溶液25mL、8.72g TsCl溶于50mL THF溶液、饱和NaHCO3和饱和NaCl溶液。将二缩三乙二醇20.0g溶于20mL四氢呋喃中,然后加入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体系冷至5(冰块敲碎,用冰块包围反应体系)后用胶头滴管向其逐滴加入TsCl的THF溶液,滴加完即反应完毕。用旋转蒸发仪温度调节为35蒸去THF。再

20、加乙酸乙酯溶解,溶液会发生分层,用分液漏斗将两相分开取上层油相,分别用饱和NaHCO3和饱和NaCl溶液洗涤、分层,去上层油相,再用MgSO4干燥。完成之后向体系中加入甲醇,放入冰箱进行重结晶(两天)。最后所得粗产品用纯化柱进行柱纯化(EA/PE,1/1)。最终得到的产物通过红外分析得到图3.1的图谱。图3.1单对甲苯磺酸酯红外图谱从图3.1可以看出,在波峰为3434cm-1是O-H键的伸缩振动,波峰为1652cm-1是苯环的伸缩振动,波峰为1419cm-1是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波峰为1103cm-1是C-O、C-C骨架振动,波峰为619cm-1是C-H键的面外弯曲振动。由图2.1知合成的

21、单对甲苯磺酸酯中有特殊官能团酯基存在,而酯基的波数是2500-1900cm-1以双峰的形式出现。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该位置没有出现峰,说明该化合物不是我们要合成的。应此我们应考虑合成工艺的影响。经过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温度影响了反应结果。由于系统温度为0时,对甲苯磺酰氯中的磺酰氯基团活性最高,在二缩三乙二醇大大过量的情况下,使对甲苯磺酰氯与二缩三乙二醇发生反应机率增大,提高了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酯的产率。其次,磺酰氯基团在常温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在反应体系中存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使体系显碱性,为水解反应提供了条件。对甲苯磺酰氯水解后产生对甲苯磺酸,与剩余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盐类。当反应温度为0

22、时,酰氯基团水解的程度降低。气温高使包围在体系周围的冰渣易融化,体系温度升高,无法保证体系温度一直处于0。用冰浴锅对体系进行冷却,可以使体系处于0。保证对甲苯磺酰氯滴加过程中体系温度为0。3.1.2滴加方法对反应的影响在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冰浴锅进行冷却后进行第二次实验,产物通过红外分析得到图3.2的图谱。图3.2单对甲苯磺酸酯红外图谱从图3.2可以看出,在波峰为3434cm-1是O-H键的伸缩振动,波峰为1652cm-1是苯环的伸缩振动,波峰为1419cm-1是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波峰为1103cm-1是C-O、C-C骨架振动,波峰为619cm-1是C-H键的面外

23、弯曲振动。而没有出现特殊官能团酯基的特殊峰。说明该化合物不是我们要合成的物质。在第二次反应过程中,由于用胶头滴管滴加单对甲苯磺酰氯,不能准确的确定滴加速率,使反应不能顺利进行,发生了其它变化,没有合成出预期产物。由于反应是合成反应。由能量守恒原理,整个体系在反应过程中会放热,单对甲苯磺酰氯与二缩三乙二醇反应速率很快,滴加单对甲苯磺酰氯完成后即反应结束,滴加单对甲苯磺酰氯过快,反应速率增加即在短时间内释放出较多的热量。反应体系要求在环境温度为0的条件下进行,在反应过程中依靠反应体系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来保持温度的平衡,加入反应物过快会导致无法快速的进行体系和外界热交换从而使体系的温度升高,从而导致副

24、产物的产生及反应的失败。同时,由于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是由于几率效应产生的,是由于在形成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磺酸酯的过程中没有达到100%转化而产生的。因此在反应过程中应降低反应过程中的转化率。加入对甲苯磺酰氯过快会导致原反应的反应速率向着生成物方向偏移,将会导致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磺酸酯的产率增加,转换率增加。对实验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即改用滴液漏斗滴加单对甲苯磺酰氯,控制滴加速率为每分钟60滴,其他条件不变。3.1.3水对反应的影响在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后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实验,最终得到的产物通过红外分析得到图3.3的图谱。图3.3单对甲苯磺酸酯红外图谱从图3.3可以看出,在波峰为343

25、4cm-1是O-H键的伸缩振动,波峰为1652cm-1是苯环的伸缩振动,波峰为1419cm-1是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波峰为1103cm-1是C-O、C-C骨架振动,波峰为619cm-1是C-H键的面外弯曲振动。而没有出现特殊官能团酯基的特殊峰。说明该化合物不是我们要合成的物质。通过分析实验方案以及相关文献的查询,得知水的存在对反应产生影响。对甲苯磺酰氯水解为对甲苯磺酸而失活,影响产率,水很难从产物酯里除去。该反应的反应环境是呈碱性的,磺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破坏了反应环境,影响了整合成过程。溶解单对甲苯磺酰氯的溶剂为四氢呋喃,四氢呋喃易吸水。故结论为:影响合成的原因是四氢呋喃中含有水份。因

26、此,对四氢呋喃进行了除水预处理即在氮气保护下加入金属钠回流四氢呋喃,用二苯丙酮做指示剂,当溶液变为深蓝色时蒸馏,然后干燥保存使用。而且在溶解了单对甲苯磺酰氯后,立即用保鲜膜将烧杯封口。而在滴加时,用玻璃塞将滴液漏斗封口。保证单对甲苯磺酰氯没有发生变化。为避免空气湿度对反应的影响,尽量在干燥条件进行反应。鉴于以上因素,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产物通过红外分析得到图3.4的图谱。图3.4单对甲苯磺酸酯红外图谱由图3.4可知,波数为3417cm-1的峰为O-H键的伸缩振动,波数为2958cm-1的峰为C-H键的伸缩振动,波数为2024cm-1处是酯基的伸缩振动,波数为1637cm-1是苯环的伸缩振动,波

27、数为1349cm-1是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波数为779cm-1是C-H键的面外弯曲振动。有特殊官能团的波峰,说明出现了我们要合成的物质,也进一步证明了含有水份的四氢呋喃对合成的影响。在制备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的过程中伴随有副产物双对甲苯磺酸酯生成,通过控制投料量的化学计量比来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即将原料二缩三乙二醇大大过量,最终也能方便有效地合成出大量的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产品纯化时,采用加入甲醇重结晶,然后进一步经过柱纯化即可方便地得到很纯的目标产物,加快产物分离。3.1.4重结晶操作对反应的影响由于副产物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磺酸酯在甲醇中结晶能力很强,产物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

28、苯磺酸酯能溶于甲醇,因此用甲醇重结晶法进行产物提纯。在重结晶时,起初采用直接向溶解于乙酸乙酯的产物中加入甲醇进行重结晶,实验结果证明重结晶效果不好,结晶后的产物当中仍含有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磺酸酯。原因为产物中的乙酸乙酯增大了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磺酸酯的溶解度,在重结晶操作之前应当对产物进行除溶剂的操作。因此,采用在加入甲醇进行重结晶之前对产物进行旋干即在旋转蒸发仪中调节温度为30蒸发除去当中的乙酸乙酯后再在冰箱中进行重结晶步骤。实验证明,在将溶剂乙酸乙酯除去后,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磺酸酯结晶明显增多。3.1.5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Bouzide等采用在氧化银和碘化钾存在下,通过形成分子内氢键

29、而使对称二醇中两个羟基的酸碱性产生差异,从而选择性地使其中一个羟基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高收率地制备了单对甲苯磺酸酯。张阿方等采用在KI存在下,二缩三乙二醇和对甲苯磺酰氯在四氢呋喃和氢氧化钠水溶液下直接反应来制备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结果有效地抑制副产物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磺酸酯的生成。由于甲醇条件下重结晶后发现结晶产物较多,因此证明反应副产物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磺酸酯较多,需要的产物单对甲苯磺酸酯产率较低。最后决定通过在反应过程中加入KI来抑制副产物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磺酸酯的生成。在完整的反应操作后,向产物加入甲醇在冰箱中重结晶三天,产物明显减少,证明KI抑制了副产物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

30、磺酸酯的生成,提高了产率。同时对未结晶部分进行了检测,最终得到的产物通过红外分析得到图3.5的图谱。图3.5二缩三乙二醇双对甲苯磺酸酯从图3.5中可以看出,在波数为3103cm-1处是O-H键的伸缩振动,在波数为2874cm-1处是C-H键的伸缩振动,在波数为1583cm-1处是苯环的伸缩振动,在波数为1346cm-1处是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在波数为1017cm-1处是C-C骨架振动,在波数为773cm-1处是C-H键的面外弯曲振动。在2500-2000cm-1波数段有酯基的振动,说明合成物为单对甲苯磺酸酯。进一步说明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在确定目标产物及产率后,进行了大量实验,制备了一

31、定量的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为实验的第二步做准备。3.2化合物I的合成选用3,4-二羟基苯甲醛与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进行Williamson醚化反应制得化合物I。用3,4-二羟基苯甲醛与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在碳酸钾和碘化钾存在下反应生成化合物I。反应收率比较高,达到89%。碘化钾是Williamson醚化反应中常用的催化剂,其催化原理是反应中的亲核性较大的碘离子取代掉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中对甲苯磺酸酯,进而易于酚盐进行醚化反应。此外,该步反应需要在无水无氧环境下进行,否则原料二元酚很容易被氧化,反应体系变黑,从而导致产率降低。由于化合物I具有较大的水溶性,选用碱性较强的无

32、机碱氢氧化钾水溶液作碱,在THF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将其双端羟基转化成相应的对甲苯磺酸酯。后来,经过反复试验操作发现,化合物I的粗产品不需要进行柱纯化,直接开始第二步反应最终也能高收率的制得纯度很高的目标化合物II,这样就提高合成效率。通过多次实验及分析,最终得出以下影响化合物I的因素。3.2.1加料顺序对反应的影响由于第二步反应用量较少,完全按照原计划用量进行第二步实验的初次尝试。将混合物3,4-二羟基苯甲醛0.5g,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2.9g, K2CO35.0g和KI0.3g,加入15mL DMF,充分置换N2后放入油浴80反应30h(在反应过程中用冷凝管进行回流)。用旋转蒸发仪蒸去

33、DMF(沸点153)蒸发温度调节为95,加DCM(二氯甲烷)和水溶解,溶液发生分层,用分液漏斗取下层油相分别用饱和NaHCO3和饱和NaCl溶液洗涤,分层后去油相。最后将所得粗产品过柱纯化(EA/MeOH,20/1),得到黄色油状物。在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的实验产物进行红外检测,最终得到如图3.6所示的红外图谱。图3.6 化合物1的红外图谱在波峰为1652cm-1有苯环的伸缩振动,波峰为1103cm-1有C-C骨架的振动,波峰为606cm-1有C-H键的伸缩振动。谱图中没有特殊基团的峰出现,说明没有产物生成。在分析实验结果后,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实验选用威廉姆逊醚化法来合成化合物I

34、。根据威廉姆逊醚化原理为卤代烃和醇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即醇羟基在碱性条件下形成醇负离子,而后与带有合适离去基团的烃类分子反应,烃类分子烃类分子脱去离去基团形成醚键。R-ONa + R-X R-O-R + NaX这里的离去基团包括:碘、溴等卤素,或磺酸酯。威廉姆逊合成法中只能选用伯卤代烷与醇钠为原料。因为醇钠既是亲核试剂,又是强碱,仲、叔卤代烷(特别是叔卤代烷)在强碱条件下主要发生消除反应而生成烯烃。 其取决于醇羟基的酸性,对酚羟基这种强酸性羟基,则可以使用Na2CO3、 K2CO3这样较弱的路易斯碱。其反应溶剂一般使用DMF、DMSO这类非质子极性溶剂,若使用乙醇一类的质子极性溶剂则非常容易让

35、卤代烃发生消除反应。其反应活性为:烷基活性:甲基 烯丙基、苄基 一级碳 二级碳。离去基团活性:OTs、I OMs Br Cl。由于实验选用的3,4-二羟基苯甲醛含有酚羟基,所以用K2CO3来形成醇负离子同时提供碱性环境。选用DMF作为反应溶剂,第一步产物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含有活性强的离去基团OTs。经过讨论研究认为试剂的添加顺序应为:DMF3,4-二羟基苯甲醛碳酸钾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KI。 首先加DMF作为反应介质,之后加入3,4-二羟基苯甲醛和碳酸钾是反应先生成钾盐,最后加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关键点是保证使酚类成钾盐。碘化钾是Wiliiamson醚化反应中常用的有效催

36、化剂,其催化机理是反应中亲核性较大的碘离子取代掉二缩三乙二醇单对甲苯磺酸酯中的对苯磺酸酯,进而易与酚盐进行醚化反应。所以选择在最后加入KI催化剂。3.2.2水对反应的影响在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后后,进行第二步实验得到如图3.7所示的图谱。图3.7 化合物1的红外光谱在波峰为3426cm-1有O-H键的伸缩振动,波峰为2865cm-1有C-H键的伸缩振动,波峰为1865cm-1有C=O键的伸缩振动。波峰为1368cm-1和665cm-1有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和面外弯曲振动。对实验方案、操作过程及对可能对实验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并且查阅了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磺酸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且水解程度随温度递增。第二步反应是在80的温度下进行并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