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唐朝文人不得志_第1页
我看唐朝文人不得志_第2页
我看唐朝文人不得志_第3页
我看唐朝文人不得志_第4页
我看唐朝文人不得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看唐朝文人的不得志 我看,这个题目是有问题的.其一,“我看何其狂妄.黄毛小子、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妄称“我看”.其二,唐朝文人何其多,莫坐井观天见笑于大方之家.再者,唐朝文人并非都是不得志的.但是,我觉得各抒己见乃古今不变之真理。虽人小言微,我亦愿陈述己见以求真知.正所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唐朝的文人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得志而隐居者;不得志而半官半隐者;在仕而不得志者;得志而没骨气的无耻者;得志而兼济天下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才高位卑的初唐四杰,积极进取的陈子昂,天才诗人的大小李杜,可谓是唐朝文人中不得志的“佼佼者”.不管君主是否英明,朝政是否黑暗,他们似乎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有

2、小人当道.然后,要么抑郁而终,要么苦苦等待,要么移情于他而放荡不羁,要么绝望而走向另一条精神上的不归路.(佛也好,道也好,不过是他们短暂的安慰罢了.在他们内心深处,孔子这个上帝的形象不曾改变)似乎,骆宾王是个例外.他奋笔疾书,骂得当权者武则天狗血喷头.似乎,心如蛇蝎、放荡似妓亦不能表达他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怨恨.这是和当权者的决裂.似乎,他对统治者不抱有“学成文武技,卖于帝王家”的幻想.事实上,骆宾王是很有政治热情的.不过,他立志报效的是李唐王朝而不是武周罢了,并且他的忠表现得更纯情一些.他的不得志是合乎必然且有别于治世文人的. 至于王维的半官半隐与孟浩然的寄情于山水亦是在碰壁之后的归途.王维潜

3、心佛学并亲近自然,遂有“诗中有画,话中有诗”之成就.正如“文人的不幸是文学的大幸” 说的那样,摩诘的失意给后人留下了富含禅理的诗作.而孟浩然则显得有些矫情.他以山水诗闻名于世,但当唐玄宗真的接见他时,他落荒而逃了.这时,他真的成为了田园诗人,没得选择了.当然,唐朝文人中不乏封相拜爵的得志者,张九龄和高适就是代表.张九龄久居相位,政绩显著且文采斐然称得上是文人中的达者.高适因军功拜爵,可谓光耀门楣.可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他是久举不第,才投笔从戎的.他是那些“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边塞诗人中的成功代表.边塞诗人虽文不能安邦,但一腔热血不曾冷却,投笔从戎,曲线救国.显然,他们是不得志的.但

4、我觉得他们是可歌可泣的,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这些诗人相比,至少心态是积极的,是勇于突破自我的.(也许,这两种文人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两种不同的外在表现罢了.只不过,我个人更欣赏前者吧)张九龄虽说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遗憾的是不能善始善终,终遭奸人馋害.他最后也只能是失意了.(可能这样说有点苛全前人,太理想化了)总之,唐朝文人基本上是不得志的.(至于那些得志而没骨气的无耻者就不提了,什么行业都不乏败类)不管是他们自认为壮志难酬还是他们真的仕途坎坷,唐朝文人给人的感觉是不得志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不得志呢? 一种普遍的看法无非就是政治黑暗、君主昏庸、小人当道了.这种

5、观点用之于其他朝代,我勉强同意.可是把它用之于唐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一个盛世,政治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可以说唐朝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朝代.可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怀古伤今,诉说自己的壮志难酬.他是高宗武周时的诗人,政治还算清明,如果他活在天宝年间,不知又会是个什么样子.还有,王勃的遭遇让我同情之外还有那么一点不以为然(心理素质也忒差了点,这样脆弱还谈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唐朝并举的汉朝,也不乏这样的文人.贾谊的可为真知灼见且有先见之明.这样的人应该是封侯拜相,被委以重任的.相反,他先是被排挤出中央,接着在梁怀王太傅任上感伤过度而早卒.他生活在汉初,政治上还算清明,他的君王就

6、是被太史公司马迁认为是最理想的那个君王.可是,他依旧不得志.(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列在同传,我想并不是他们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而是借此表明他们二人虽身处不同的境遇却有相同的结果,以此说明二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除此两朝并不乏圣君明主,可不得志者多如牛毛,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如果还说政治黑暗、君王昏庸、小人得道就有点无理取闹了.当然,政治是否清明,君主是否英明,朝中有无奸佞对文人施展抱负是有影响的.这点我毫不怀疑.可是,以此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就不妥了吧. 事实上,唐朝文人的不得志与唐朝的科举制、中央集权制、官僚体制、社会风气以及他们自身相关(可以这样说,文人作为社会一员与其他

7、成员休戚相关).因此,单一地说文人的不得志是政治黑暗、君王昏庸、小人得道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至于客观原因,它是一种社会存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故我重点说主观原因,也就是文人自身的原因.政坛(俗称官场)从来不是透明的,更不是一方净土.文人们幻想自己的君主是三代的圣王,礼贤下士最好“三顾茅庐”,然后他们“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纯”,实现儒家的王道社会.可悲的是他们幻想破灭后,还苦苦等待转机.从来不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对孔子的信仰 (也许用“信仰”这个词不太准确,儒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可以说是那种根植只在骨子里成为传统文化的骨血而屹立不倒的影响) 不曾动摇过.所以,当一条路走不通时,他们不是另辟蹊径

8、而是继续走下去(不管有没有进度.似乎通向罗马的只有一条路,有且只有一条).不破就不能立,中国古代的文人(怎么能局限于唐朝文人)不抛弃自己的信仰且是那么的虔诚,在固定的圈子里只能痛苦的挣扎.他们不断压抑自己的身心,乃至精神扭曲、异化.(这牵涉到文化背景的问题,中国不像西方那样是海洋文明,对外开放、积极进取.中国人内敛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只能压抑自己.东西方餐具的差异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西方人用叉子向外用力,中国人用筷子向内用力)当然,并不排除追求自我思想之独立者.但大多数人是摆脱不了这个金箍圈的. 其实,早就有人提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最深的,是根植在骨子里成为传在统文化的骨血而屹立不倒.儒

9、家的“学而优则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成了为文人的信条,即使碰壁千回也只能以“宦海浮沉”聊以自慰.随着封建集权不断加强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文人的精神却被异化了, 每朝每代都不乏殉难者.但已很难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不如说是文人将自己附加于一种抽象概念,自愿成为其牺牲品.儒家的思想与伦理道德渗透到文人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彻底,天下腐儒遂出. 虽说唐朝儒道佛并举,文化兴盛、思想开放,但儒家思想对其文人的影响毫不“逊色”. 儒家文化对唐朝文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的被迫自我加压.他们也是受害者,多少有点“客观”的味道.(有那么一丝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说

10、道)我想说的是:唐朝文人自身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抗击打能力方面.官场本来就是各种利益斗争复杂的场所,小人奸佞不会凭空消失的地方.小人一旦当道,文人们要么嗤之以鼻清高的“归隐”,要么“英勇”的充当炮灰,要么哀叹声声.但出于淤泥而不染者少之又少.死谏固然是一种勇敢,屈辱的活着伺机再起未尝不是一种大勇(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轰轰烈烈的死而是为某件事屈辱的活着).因此我很佩服东汉末年的王允.作为司徒的王允在董卓大权在握的时候,既没有充当炮灰,也没有清高的归隐.而是用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完美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尽管他此举并没有挽回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他已无愧于世(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文人不能达到的境

11、界).唐朝在安史之乱平定前政局是动荡的(在一定程度上),宫廷政变不断,天宝年间更是政治黑暗,可真正的勇士又在哪里?用今天的话来说,唐朝文人大部分是智商很高而情商有待提高.政治家不是好当的,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政治家是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敢于抛弃一切的人.(除了这个既定的目标,别的一切皆可抛)那种炼狱般的抉择更是让普通人望而却步.所以,中国缺的是政治家,不缺的是官员.(政治家和官员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我这样说似乎有点苛全前人,用今天的价值体系去衡量古人,也太不历史太不唯物了.但,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有原因的.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一个读书人,探究古代文人的不得志,我觉得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历史除了让我们了解过去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现在的指导和对未来的预见.(我个人认为后两者更为重要一些)用今天的观点看古人,无非是为了不重蹈覆辙,绝无贬低前人以达到提高自己之目的. 通过对唐朝文人不得志的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